压缩版李迎春:《道德经》与教育智慧共75页
[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
![[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740ca4170242a8956aece415.png)
[原创]道德讲堂诵经典课本中国电信蕲春分公司“道德讲堂”诵经典第一部分经典书名1、《道德经》,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论语》,四书五经之一,为儒家经典名著之一。
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出定本,号为《张侯论》。
东汉末,郑玄以该本为依据,参考《齐论》、《古论》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东汉末列为七经之一。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关于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内容主要是在《大学》、《中庸》、《孟子》,而《论语》中不涉及。
3、《孟子》,“四书”之一,系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代孟子与其弟子万章等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门传人自任,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而成“王道”,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个人人格完善的作用,其学说与孔子学说一起,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史记》本传中称有七篇,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将每一篇分为上下,成七篇十四卷,各篇名均采撷每篇首若干字词组成,并无实际意义。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

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德慧智经典诵读讲义系列三第三课熊春锦本课内容提要第二章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1)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2)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3)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4)集体祝福水变美女士们、先生们、同学们大家好!以上二课我们完成了民族的复兴需要慧智双运型教育一章中的三节内容的讲解。
下面我们讲解一下第二章。
这一章的题目是上善治水论德慧智教育下面共分二节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第二节科学识水知圣言;其中又分为水具有聆听功能对教育观念的启迪;水具有阅读功能对教育的启迪;从水具有分辨语言文字的功能看教育等三部分。
好现在我们开始讲。
近代的几百年由于人们受西方精神与物质对立理念的深刻影响将精神能量物质人为地强行非物质化未能解读出老子给我们揭示的大唯物主义思想和唯德辩证法的理念不能认知精神与物质都是物质只是各有阴阳属性的不同。
而且更难以深知物质与精神这一对阴阳在德一的中气以为和的主宰下能够完美和谐统一。
长期深陷于太极阴阳内的唯物与唯心之争使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长期局限在有限的智识水平之中。
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方法是民族文化薪火承传的法宝。
民族振兴首在教育的振兴。
但是迄至今天经典诵读活动还是民间社会行为并没有纳入国家教育的总纲之中还需要我们共同的继续努力。
人们对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科学性仍然存在着种种疑虑还在观望与等待之中。
经典诵读的科学原理其实早就蕴藏在《老子·德道经》对生命的深刻揭示之中近代科学对水的研究水结晶成果的出现也再一次验证了老子思想理论的无比科学性。
第一节上善治水利物有静《老子·德道经》对人的生命进行了全面而且深刻的揭示她既是一部生命科学的经典也是一部民族教育的经典。
老子早在几千年前他就深刻地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老子·德道经》)。
上善治水上善为什么能够治水?用上善治什么水?这一点在汉代以后文化人由于缺乏深刻的内修实践已经不能解析老子的原意不能解析上善治水。
道德经领导智慧学员版

老子给领导的定义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道德经无为管理艺术
无为管理五项修炼 1、我听见但我假装没听见 2、我会做但我假装不会做 3、我看见但我假装没看见 4、我想到但我假装没想到 5、我能说但我假装说不出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1、我听见但我假装没听见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制度是自动自发的前提 行动是自动自发的榜样 情感是自动自发的动力 案例:张瑞敏、摩托罗拉、楚庄王、诺基亚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目标是自动自发的方向
员工的低效业绩,并不是因为员工的低能 力或低积极性,而是因为目标的不明确性。 1、下达清楚明确的目标。 2、帮助下属进行自我分析和目标分解。 3、确定完成目标需要改进的地方。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5、我能说但我假装不会说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辩若讷 2、轻诺必寡信
不要轻易许诺职务 不要轻易许诺股份 不要轻易许诺奖励 重大奖励更不要轻易开口 案例:创维的变局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3、善于处静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案例:诺基亚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需求是自动自发的根源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性论马基雅维利和佛洛伊德
地震 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 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 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案例:乾隆皇帝、华为
版权:何逸舟老师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得以实行,必须团结 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二十七集 教育的本质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二十七集教育的本质第二十七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们没办法做很细腻的分析,但是我们会做重点核心的探讨。
老子所讲的,也是要你提纲挈领,掌握到那个重点、核心。
所以我们下面要探讨的就是针对教育方面要掌握到什么样的核心、本质,如果这个核心本质没有掌握住,教育很容易会变质。
我们现在请大家看《道德经》的十二章。
这一章经文并不长,但里面所讲的几乎当今的社会处处可以看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你看,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这样苦口婆心、谆谆教诲地提醒我们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哪里。
什么叫做“为腹不为目”?老子就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个在当今的社会你处处可以看到,很多人一直在追逐各种的享受、感官刺激,而他的心灵却越来越烦躁,暴力越来越明显。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畋猎”,因为人要打猎,要追逐那些动物,必须要很快、很凶,而且要狠。
所以在无形之中会让我们的心越来越凶狠!老子就提醒我们:这一种情况会让人心越来越野蛮,接近发狂。
很多人会说:“我们没有去打猎呀,今天也没有多少猎可以打!”但是要知道,今天全世界呈现出来的比打猎更严重的另一种游戏,什么游戏?电玩游戏。
那些电玩游戏,有些可以帮助健康、是益智的,但是很多的电玩游戏都是打打杀杀。
大家有没有看过?很普遍的存在!我们的年轻辈、下一代子孙,他们常常在电玩上不断地从小就在那里打、打、打。
你看,这样渐渐长大之后,他们的心常常会看不惯什么,就打人、伤人。
九寨沟我们现在透过一些幻灯片继续来体会。
这个湖水非常的清净,这是四川很有名的九寨沟。
当然,政府也是以最高的标准在保护它!所以里面没有商店、没有住家,也就是不能够有污染。
如果发现游客有污染、丢垃圾的现象,马上开罚单处罚。
一检举发现就给你五百块的罚金。
《道德经》对中学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对中学教育的启示作者:李学龙刘亚云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中学生处于变化发展时期。
思维品质逐渐完善,向成人过渡。
但仍然不完善,遇到事情,中学生易犯偏激、偏执,固执己见、情绪性、极端化思维、糟糕至极想法等诸多倾向。
通过学习《道德经》辩证的看待问题,有利于初中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
分析《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辩证法中学教育思维发展《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思想。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1-37章为“道经”,38-81章为“德经”。
是老子毕生殚精竭虑,穷思悟道一部万世力作。
至今对当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千人前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子《道德》经不同专家解读有不同观点。
对中学教育的启示有很多,主要都是把握好“度”,慎重对待学生等观点。
而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当中都具有辩证法思想。
结合《道德经》深刻感悟辩证法,有利于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促进中学生成熟。
“道经”里面充满了辩证法。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词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教育更应当运用《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
初中生是辩证思维发展的活跃时期,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从正面和反面看问题,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道德经》对先人的智慧非常惊讶。
我理解的《道德经》主要就是辩证法。
老子先生翻来覆去就是说的就是辩证法,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
两样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中国人讲究一个“和”,《道德经》对人的认识就是一个“圆”。
“多”可以变“少”,“难”可作于“易”,美之为美,斯恶也。
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智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是以无德。
从“上善若水”读出的道家哲学

人带来便利,这就是水的低调。水的低调并不是因为它没有 什么,而是在不断做些什么的同时又带来了什么。似水一 样,虽然处众人之所恶,却未因此自暴自弃,而依旧菏泽万 物,源远流长。这就是水的谦卑。 2. 2 与世无争的心态
作者简介:李迎春,女,政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提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以无以易之。弱
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 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 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是因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在攻击坚 硬上面没有能胜过水的,是无人能取代的。天下人都知道这 个道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配当 国君;能承担国家的灾难,才能统治天下,正话反说。越王勾 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看似失败,终吞并吴国,取得胜利, 正是这个道理。真正的强者,善于以柔取胜。 2. 4 宁静致远的境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所道的水的与世无争涵义 何在?“夫唯不争,莫与之争”①,在老子看来正因为不与人 争,所以天下人才没有人能与之争。无争而非不争,取决于 争的是什么以及怎样去争。当某种东西于己而言,没有争的 意义,而是随波逐流,认为大家都在争抢的东西也是自己需 要的,因此去争就没有必要和意义。当某种东西于己而言, 是必要而且有用的时候去争取自己应得的,这种争不投机 取巧,不采用阴谋诡计,而是通过正当的方式去获取自己想 要的。该争的时候去争,合理地去争,不争的时候能自我释 怀,心胸坦然,这就是老子的“与世无争”。 2. 3 柔弱胜刚强的智慧
1“上善若水”的含义
压缩版李迎春:《道德经》与教育智慧

我觉得如果我能为这个世界多教育出一 个好人,或者能让某人多一点真善美的品 质,那就是一种贡献,一种幸福,就算是 不枉此生。如果让国家少一个坏人,或让 某人的思想少一点假、恶、丑的成分,同 样也是一种幸福,一种贡献……我感到从 成年人做起太难了,最好的选择是从孩子 们做起,自然最适合的职业就是教师了。 ——魏书生
•
爱护资源,勤俭节约
• 第一,可以让学生在相应的年龄阶段接受
相应的理财教育。 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因素,进 行节俭教育。 课外活动中,开展节俭教育实践,加 强对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 第二,必须让学生懂得钱是应该通过劳动 赚得的,体谅父母的不易。
(二)八项修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个性的魅力。
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遗憾的是, 点睛之笔没有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 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长,学生没有 个性,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8、死而不亡者寿。
(三)做人要大气。
•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道德经》第十三章)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孔子问道图
“ 道可道,非恒(常)道 ;名可名,非 恒(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过函谷关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 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出关后的行踪
(一)西出化胡说。 (二)西渡流沙说。 落户临洮,最终在临洮东山去世。 (三)隐居河洛说。 隐居栾川或洛宁。 (四)东归鹿邑说。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

《道德经》全文【打印版】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2章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3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4章象帝之先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6章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8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9章功成身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10章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11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