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菩萨蛮》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菩萨蛮·韦庄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第周第课时课题《菩萨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识课文内容,体味作者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理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和飘泊难归的愁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缘景明情的思想意识重难点分析重点:诗歌内容和作者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难点:缘景明情和辞意婉约的风格特色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诵读·鉴赏教学过程补充内容一、熟识作者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曾任前蜀宰相,其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传世。
谥文靖。
二、熟识课文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三、思考鉴赏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明确春水碧于天从视觉角度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绿,令人心旷神怡。
——好在景美画船听雨眠从听觉角度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
——好在生活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
——好在人美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
莘莘学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都要更用心。
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加油!!。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菩萨蛮》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版高三语文选修《菩萨蛮》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节: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通过研读古代诗文《菩萨蛮》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菩萨蛮》的基本情节和作者的历史背景;2.学习并掌握《菩萨蛮》的基本词汇和固定搭配;3.掌握《菩萨蛮》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其他文本中;4.能够理解和分析《菩萨蛮》中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5.培养孩子敏锐的审美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节: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是《菩萨蛮》一文。
《菩萨蛮》是唐代女诗人王之涣所著,共五十九首,其中五十四首为律诗,后有续集七首。
《菩萨蛮》是王之涣生前所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律诗铺设得平坦舒展,韵律流畅,寓意深远,是一篇优美的大作。
2.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菩萨蛮》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的分析与理解。
学生需要对《菩萨蛮》中所蕴含的佛教思想,以及通过王之涣的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心灵之美有所认识。
同时,还需对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及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有深刻的了解。
第三节: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在上课前5分钟,先以一段与佛教有关的视频为引子,采用提出问题或调动情感等方式,使学生有所感受和思考,为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做好铺垫。
2.正式授课2.1.阅读课文教师依照课文内容,一段一段地,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跟读,关注每句话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2.讲解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1.静态描写:课文中多个描写丝毫不带任何艳丽华丽之笔,而是揭示出静如止水的画面,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对春天开始的一个描写,扎扎实实的文字却鲜明的将春天带给我们。
2.对比手法: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等,通过对比花的落败和乘势而起的意蕴展开,使得课文有了更加深刻而精彩的解读。
3.排比手法: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排比描写将状况交代的清晰而连贯,与作者人生大起大落的经历匹配,皆成为本篇诗的重要手法。
《菩萨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菩萨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菩萨蛮》一、作者简介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昭宗乾宁元年进士。
他生活在唐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
王建称帝,韦庄被任命为丞相。
他的诗词都很有名,著有《浣花集》。
反映黄巢军攻入长安的叙事长诗《秦妇吟》描写了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他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
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生活在唐王朝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
早年为实现其“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的抱负,始终“强亲文墨事儒丘”(《惊秋》),但也曾游历江南。
在黄巢起义以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达十年之久。
这首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一说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二、诵读三、鉴赏(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开门见山,点出全词题旨,并贯穿全篇。
这个“江南好”从旁人口中说出,更有说服力,还有劝说游人留在江南的意思。
这里隐含游人意在回乡,否则何必“人人”向他“尽说江南好”呢?第二句“只合”二字就包含有游人不能回乡的苦衷。
(2)诗中的江南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笔下的江南。
明确:江南春水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
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
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更美。
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江南让人流连忘返啊!第三、四两句写出江南的景色美。
从总体着笔,澄澈明净的春水胜过长空一碧的天色;从局部着墨,水乡的春雨声韵和生活情趣,一句一图,历历在目。
第五、六两句,写出江南的人物美。
“似月”,是说女子容貌光彩照人;“皓腕凝霜雪”,是说女子双腕洁白如雪。
人教版 菩萨蛮 教案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标题: 人教版《菩萨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菩萨蛮》的作者杜牧及其背景;2.理解《菩萨蛮》的诗情画意,描绘了怀念故乡、对生活的思考;3.学习《菩萨蛮》中的词汇、句型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二、教学重点1.读懂《菩萨蛮》的意境和感情表达;2.分析《菩萨蛮》中的词句和修辞手法;3.理解并运用《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4.欣赏《菩萨蛮》的音乐表演。
三、教学准备1.人教版《菩萨蛮》课本;2.多媒体设备;3.配乐和演唱版本的音频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 (5分钟)使用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诗词导入,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迟》等,引发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兴趣。
2.前期准备 (10分钟)让学生了解杜牧的背景和杜牧与唐代诗歌的关系。
介绍杜牧的生平、诗歌创作和特点,为理解《菩萨蛮》打下基础。
3.诗词赏析 (2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本上的《菩萨蛮》,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解释生词,并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4.词汇与句型学习 (15分钟)分析《菩萨蛮》中的词汇和句型,学习其中的用法和意义。
可以以填空、造句等方式进行练习。
5.音乐欣赏 (10分钟)播放《菩萨蛮》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其音乐表演。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受音乐中的诗意。
6.交流讨论 (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菩萨蛮》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就诗歌中的主题、诗人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感受等方面展开讨论。
7.拓展学习 (15分钟)扩展学生对杜牧和唐代诗歌的了解。
让学生选择一首杜牧的其他作品进行赏析,并与《菩萨蛮》进行对比。
此外,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写故乡、思乡的诗歌,如孟郊的《登科后》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欣赏《菩萨蛮》这首诗,提高了学生对唐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诗中的词汇和句型,扩展了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韵律。
2. 熟悉《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掌握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领悟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菩萨蛮》的背景和内容,了解唐代诗歌韵律和语言表达技巧。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表达诗意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图像展示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
3. 个性化学习法,让学生自由组合阅读材料。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五、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菩萨蛮》的背景和韵律分析1.1 唐代诗歌背景介绍1.2 《菩萨蛮》的背景与作者介绍1.3 《菩萨蛮》的韵律分析1.4 学生讨论2. 第二课时:《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意象分析2.1 《菩萨蛮》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2.2 《菩萨蛮》的意象分析2.3 学生讨论3. 第三课时:《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3.1 《菩萨蛮》的文化内涵分析3.2 《菩萨蛮》的审美意义分析3.3 学生讨论4. 第四课时:学生课堂朗读和阐述4.1 学生课堂朗读4.2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悟4.3 社会性写作:学生以诗歌、散文或随笔等形式,阐述自己对《菩萨蛮》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手段1. 讲义和PPT教学辅助材料2. 多媒体视频和图片3. 标准化答案和答案解析七、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问答和讨论。
2. 课堂笔记和作业评分。
3. 阅读测试和作品评价。
4. 学生小组和评课教师的评估性评价。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e97bd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1d.png)
《菩萨蛮》教案[全文][修改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菩萨蛮》。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菩萨蛮》的文本解读、背景分析、艺术特色等章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菩萨蛮》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主题思想;2. 品味《菩萨蛮》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菩萨蛮》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对《菩萨蛮》的文本解读和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菩萨蛮》。
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3. 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朗读《菩萨蛮》,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文本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菩萨蛮》中的佳句,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菩萨蛮》2. 作者:李白3. 创作背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4. 诗歌结构:起承转合5. 艺术特色:意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菩萨蛮》;(2)分析《菩萨蛮》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谈谈你对《菩萨蛮》的感悟。
2. 答案:(2)结合课堂讲解,从意象、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3)个性化感悟,合理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艺术特色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引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一、教学目标1、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
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3.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教学过程1、导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名句,高一必修一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中曾引用。
2、作者介绍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
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韦应物四世孙。
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
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
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靖。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
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
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4、思考(1)说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如何写江南之美的。
明确: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湖南省茶陵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三单元 《菩萨蛮》

《菩萨蛮》教案【教学目标】1、简单介绍温庭筠,让学生能基本说出“花间词”和“温韦”的诗词风格。
2、通过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并说出词中的人物形象(慵懒的女子形象),并进一步体会人物内心的孤寂无聊。
3、介绍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能让学生基本把握词中的白描和反衬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一定的鉴赏。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词起源于民间,中唐后较多文人从事创作,晚唐五代趋于繁荣,极盛于宋代。
“词”的别称:诗余、曲子词、乐府、长短句等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
一段称为一“阕”。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二、唐五代词(一)花间词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花间词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
共18人。
这些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丽,代表花间词派的两种风格。
“温韦”并称。
(二)南唐词南唐词是指以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冯延巳为代表的词派。
南唐词,特别是后主李煜的词,与花间词相比,境界有所扩大。
宋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内容比较狭窄。
三、知人论世: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
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
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
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涵咏词句,掌握描写技巧,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女主人公形象;以情观情,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了解闺怨诗的情感内涵及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
吟诵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古典诗词中相思之美,感受”花间词”秾丽绮艳的风格;能够立足时代背景对闺怨题材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技巧及反衬手法的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文人创作闺怨诗的深层寄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诗词传情
1.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里边有三个关键词是我对它怦然心动的原因,大家猜是哪三个关键词?
明确:从前﹑慢﹑爱。
从前是古色古香的,从前的日子是悠长悠长的,从前的爱是执着而深沉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走进从前人的日子,走进从前的慢生活,去了解从前人的爱和痛,这首词就是花间派词的代表作之一《菩萨蛮》。
2.花间词派: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点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词作特点:都是文人贵族为歌台舞榭享乐生活需要而写;绮筵公子﹑绣幌佳人眉眼传情,当筵唱歌,辞藻极尽软媚香艳之能事。
二﹑初读入境感知伤情
1.指名朗读。
唐宣宗时期,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据说听之如天簌梵音。
所以初读这首词我们会觉得它很美,前人评价它”意象绵密,富丽精工”。
但这是一首快乐的词,还是一首忧伤的词?
明确:忧伤﹑悲伤。
2.多媒体范读,感悟其中的忧伤之情。
3.合理想像,理出词的大意。
明确:晨起的女子,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屏风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晨阳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蓬松如云的鬓发将掩未掩到雪白的脸颊,臃懒地起身后画起漂亮的眉毛,迟迟地梳理打扮。
插上头上的花饰,仔细地在镜子的前后照来照去,红花和容颜交相辉映。
穿上新贴图案的绣花丝绸短袄,那图案上是成双成对金色的鹧鸪。
概括来讲,就是写一女子晨起梳妆(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着装)这样一个过程和精美的姿容服饰,及其慵散无聊的心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唐代宫廷仕女图。
4.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明确:上片:女主人公睡醒后娇慵形象。
下片:梳妆打扮的过程。
5.我们读一首词的时候,要把握的第一个东西,感情基调,带着这样忧伤的情绪欣赏姚贝娜《菩萨蛮》曲,感知情韵。
三﹑鉴赏品味以情感情
1.在这首词中,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形象的?
借代:从视觉角度写出女子的美貌。
肖像: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
动作:着一”懒”字和”迟”字,说明女主人公对梳妆打扮并无兴致,其惆怅倦怠之情,生动可睹;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刻画人物自赏自怜的情态。
着装﹑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2.意象理解。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
结合下片中的意象,说说您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
明确:”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不免兴起盛时独处﹑顾影自怜的伤感!
“鹧鸪”——鹧鸪尚懂得成双成对,而人呢?鹧鸪似乎在叫:”行不得也哥哥!”而她的哥却不在身边,触动了物双人单﹑情何以堪的哀愁?
下片借助于”花”和”鹧鸪”两个意象,传达出闺中女子内心的满怀幽怨和寂寞空虚。
3.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温庭筠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暖男,他仿佛就在那个女子的旁边,他看到了她的一举一动,甚至是她的发丝﹑一缕气息。
四﹑知人论世观情外情
1.温庭筠是谁?他有怎样的生活经历,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人,这样一首词?
2.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
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
有《花间集》遗存,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第一﹑据说长得很丑,但是才华横溢,号称温八叉。
第二﹑恃才不羁﹑讥刺权贵,取憎于时,被当时的人排挤,所以终身不得志,混迹青楼,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一样,因为混迹青楼,所以成了妇女之友。
第三﹑精通音律,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花间派”首要词人,在词史上,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3.思考:温庭筠多以女子身份写相思怨离,词中是否有所寄托?
明确:有所寄托。
理由:”香草美人”的传统;诗歌中主客颠倒的传统;向往爱情;向往君王;寄托对女子的同情。
没有寄托:性格;花间词审美取向。
教师的观点:有寄托。
一个是,以女人的身份来寄托,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传统,在我们古诗词中由来已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屈原开了一个不好的滥觞,张宏杰有一本书叫《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说,在中国的文人心里有一种叫妾妇心态,把自己当做一个女人,希望得到君主的恩宠,这类表达太多啦!比如说:李白的”长相思,在长安,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还有白居易说:”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等等,以女人的身份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
所以无论是空虚也好,怀才不遇也好,这一类的性格特点和文人的心态一一对应。
思妇的忧伤其实是文人的忧伤,这是闺怨诗的特点。
五﹑抚今追昔释卷问情
1.讨论:为何历代文人常用女子的意象作比喻?
明确:在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中,夫妻的伦理关系和君臣的伦理关系,是相当的。
妻子在丈夫面前是没有自由的,丈夫能够喜爱她,选择她,抛弃她。
她的一切都操纵在男子手中。
君臣关系也是如此,他能够被选择,被抛弃,被贬谪,被赐死,甚至杀身,还要谢恩的,和夫妻关系极为相似。
所以很多男子做起诗来,想到自己不得知遇,就把自己比作一个女子,没有找到一个托付终身的人。
2.阅读并鉴赏下面这首词。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欧阳修历经挫折,命运多舛,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出京当了一个小官。
这首词正是词人心忧天下却壮志难酬的真实写照。
明确: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
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
全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用语自然,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
3.归纳总结闺怨诗。
内容: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含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情感:抒发别离苦情﹑寂寞孤独;描写美人迟暮的;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牵挂;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