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女娲造人 北京课改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

七年级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

七年级语文教案《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

(3)分析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神话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炼文本核心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神话传说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神话与现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女娲造人》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 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的把握。

3. 对女娲造人意义和价值的中国神话传说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女娲造人》的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 中国神话传说特点的提炼和运用。

3. 正确对待神话与现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神话故事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故事情境。

(2)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女娲造人》,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生僻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讲解中国神话传说的特点。

4.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取长补短。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锻炼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女娲造人》课件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女娲造人》课件 北京课改版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
“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本文 是一篇神话,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 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像,进行了富 有人性化的演绎扩充而成。 女娲
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 远古时代产生的,那还是的人们无 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 人类又想掌握自身的起源,就只好 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 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 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 的向往。
• 神话的特
•(2)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 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政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信念,
后羿射日
•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写女娲把小人儿分成男女, 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使人类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
初读:
课文在原文的基础上想像了 哪些内容?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人造出来后的欢心喜悦场面。
•3、女娲象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 哀乐的情绪。
•4、作者的评述,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 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 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 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 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 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 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还是一个喜 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 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 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楚辞》:“女娲有 体,孰制匠之?”王逸 注:“女娲人头蛇身。”
《说文解字》: “娲,古之神圣女,化 万物者也。”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新课改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新课改人教版

《女娲造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

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人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

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我们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因此,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我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了解原始人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点难点:(1)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女娲造人PPT99 北京版

女娲造人PPT99 北京版

“神”的非 凡能力和 神奇方法
想象 大胆奇特 想象 真实合理
“人”的心 理、情感、 活动
人类获得生 女娲创造成 命的欢呼 女娲看到自己亲手制造的生命,非常高兴…… 功的喜悦
~~~~~~~~~~~~~~~~~~~~~~~~~~~~~~~ ~~~ ~~~ ~~~~~~ 细节描写 ~~~~
动作 脚,摇摇脑袋,睁眼望世界,张嘴出声音,叽里呱啦地吵着、笑着, 描写 神态 蹦蹦跳跳地奔忙着。他们围在女娲身边,亲亲热热地呼叫,那声音 ~~~~~~~~~~~~~~~~~~~~~~~~~ ~~~ 描写 整齐划一,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妈妈!”
Θ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也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 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 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Θ埃及人认为全能的神“努 ” 创造了天地的一切,祂呼唤”苏比“, 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 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祂说出“男人和女 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灵敏 mǐn
故事推荐
推荐准备:自由速读课文。
绘声绘色的讲述《女娲造人》。
品读神话,整体感知
思考: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品读神话,整体感知
原因: 感到孤独荒凉 揉团黄泥造人
女娲造人
过程
挥溅泥点造人
男女婚配造人
一、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 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 n, 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 (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 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 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第17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故情况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制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查找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课前预备学生:读课文,了解故情况节。

教师:预备相关资料及课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珍宝,它确实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

请同学们扫瞄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

能讲出它们的名称吗?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学生:讲出名称。

教师:讲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生疏,能讲讲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讲〔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观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情况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讲讲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依照«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爱哪一篇,什么缘故?〞——作者:袁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

〔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情况节〕B、〝假如喜爱,请把它举荐给你的朋友。

——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判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情况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行?学生复述故情况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预备2、一位学生复述学生评议教师补充:自我对比,课外改进后讲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看起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

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情况节,还有鲜亮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女娲造人》课件 北京课改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女娲造人》课件 北京课改版

字词积累
女娲( wā ) 蘸 ( zhàn ) 后裔( yì ) 傈僳族( lì sù ) 阿戋 ( jiān )
模样: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 后裔: 后代。 同胞: 同父母所生的。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段),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5、6段),概述兄弟民族的同女 娲相关的造人传说,揭示56个兄弟民族是“手足 兄弟”。
2.细节描写,表现力强。
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然而作者抓住两个细节着力 脚,摇摇脑袋,睁眼望世界”;有声音——“张嘴出声音,叽里呱 啦地吵着、笑着”;有神态——“他们围在女娲身边,亲亲热热地 呼叫“;更神奇的是还在叫着“妈妈”呢。有声有色,有形有神, 十分生动。,另一个细节是用树枝蘸满泥巴甩泥巴点子,泥巴点子 落地变成人,快速造人。这个甩泥巴点子造人的细节在世界各民族 创世神话中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中华民的创造精神。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 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返回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苏叔阳,当代著名剧作家、作 家、文学家、诗人。河北保定人。现从 事文化及历史研究。1960年毕业于中国 人民大学。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培养了 很多学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图 书奖、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及全国 作协短篇小说奖、散文奖等,2010年7 月获得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
17《女娲造人》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布置作业
情境导入
人类是怎样诞生的?世界上许多民族对自己民族诞生 都有神话传说,表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大地没有活泼的 人,怎么办?我国神话中的女娲,是一位勇敢、勤劳、富 有创造精神的母亲。在大地上还没人的时候,女娲勇敢地 造人,而且创造出神奇的造人方法。她是怎样造人的?读 了中华民族始祖女娲造人的神话,你想到了什么?

第17课《女娲造人》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女娲造人》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7课《女娲造人》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主干知识1.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

女娲〔〕开创〔〕阿戋〔〕傈僳〔〕佤族〔〕景颇〔〕相仿〔〕和泥〔〕2.依照拼音写汉字。

绵yán___ 繁yǎn___ 后yì___ yí___族dǎi___族jì___寞mú___样suǒ___性3.讲明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那声音整齐划一,是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妈妈!〞整齐划一:⑵在中华民族各支系的传奇中,都把各民族讲成是兄弟姐妹,差不多上女娲的后裔。

后裔:⑶早在我们远古的传奇中确实是一母同胞,差不多上女娲妈妈的子孙,差不多上手足兄弟。

手足:4.文学常识填空。

«女娲造人»作者___,小讲家、剧作家,作品有剧本___等。

5.给你周围的人讲一讲女娲造人的故事吧!点击思维1.注意〝和〞是多音字,共有五种不同的读法,此处应读作什么?2.注意〝繁育〞不要误写为〝繁延〞,〝干脆〞不要写成了〝所性〞。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估量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手足〞,那个地点比喻弟兄。

4.苏叔阳又名余平夫,生于1938年,河北保定人。

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毕业,曾在中医研究院工作,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

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

«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

近年来的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长篇小讲«故土»。

5.学习本文,应该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表现的要紧内容。

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女娲造人用泥造人:捏人—泥点〔制造生命〕男女相配:繁育子孙女娲造人中华民族〔手足兄弟〕兄弟民族是女娲后裔56个民族是〝一母同胞〞2.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清新、纯朴,充满着一种天确实新奇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体会世界和想象世界,能专门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教案七年级语文《女娲造人》教案1.1 设计本课的目的:通过学习《女娲造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1.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教学内容:《女娲造人》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则故事,主要讲述了女娲创造人类的过程。

二、知识点讲解2.1 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特点,理解女娲造人的文化内涵。

2.2 女娲造人的过程:详细讲解女娲如何用黄土捏造人类,以及她为人类赋予生命和智慧的过程。

2.3 女娲造人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女娲造人故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它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培养语感。

3.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3.3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女娲造人故事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5.2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每个章节都包含了三个小结,每个小结都包含了四个细节。

这些教案内容共计约1500字,希望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您还有其他要求,请随时告诉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录音机、相关神话传说书籍。

6.2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盒、相关神话传说书籍。

6.3 准备:提前将课件制作好,准备好相关书籍,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教具和学具齐全。

七、教学过程7.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相关的神话传说故事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第13页/共51页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 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 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 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 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 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 “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
的魅力”。
第14页/共51页
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澄澈chè 生气蓬勃péng bó 幽光yōu 莽莽榛榛zhēn 绵延mián 神通广大shén 灵敏mǐn 枯藤téng
第15页/共51页
词语解释: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 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 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女娲造人的 原因
第27页/共51页
动作
④走啊走的描写,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 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神池态描水写照见 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 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 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 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 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 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心理描写
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
第23页/共51页
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 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第24页/共51页
• 一天变化七十次 • 揉黄泥造人 • 挥洒泥浆造人 • …………
“神”的非 凡能力和 神奇方法
想像 大胆奇特
寂寞孤独 自豪欣慰 忙碌疲倦 …………
“人”的心 理、情感、
第28页/共51页
⑤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 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 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 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动这作个泥捏的小 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描起写来,并且开 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 他获得生心命理、的神欢乐。 ⑨女态娲描看写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 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 欢喜,眉开眼笑。
活动
想像 真实合理
第25页/共51页
探究品味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 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 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 者的想像力。
第26页/共51页
夸张
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 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 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 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 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 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造人
女娲
补天
第10页/共51页
盘 古 开 天
夸 父 追 日



刚奔伐Fra bibliotek月树
第11页/共51页
女 娲 补 天
后 羿 射 日
哪 吒 闹 海
女 娲 造 人
第12页/共51页
关于神话
神话是人类社会幼年时期的产物,是人类 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 艺术形式之一。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和自 然现象的美妙解释和奇特想象,他们把自然 力神化、人格化,在幻想中不自觉地进行艺 术加工,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这就是神话。 神话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提高
俗 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
(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
通 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
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

二、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第19页/共51页
风俗通 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 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 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 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
第2页/共51页
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1916年,神话 学家。四川省新繁县人。论著 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 经校注》等。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 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第3页/共51页
第4页/共51页
第5页/共51页
第6页/共51页
第7页/共51页
第8页/共51页
第9页/共51页
盘古开天辟地
第16页/共51页
品读神话,整体感知
思考: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第17页/共51页
品读神话,整体感知
女娲造人
原因: 感到孤独荒凉 揉团黄泥造人
过程 挥溅泥点造人
男女婚配造人
第18页/共51页
《 一、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 风 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积累“女娲 澄澈 灵敏 神通广
大 莽莽榛榛”等词语 2 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 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的起源问

第1页/共51页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
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 知领域的欲望
2 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媒。 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第20页/共51页
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 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 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
的想像力。
第21页/共51页
丰富了哪些内容?
1、造人动机的产生 2、造人的具体过程 3、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4、女娲的情绪和心理
5、作者的评述
第22页/共51页
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处 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
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妈妈” 女娲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 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 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 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 出的高兴和安慰。”等;女娲给孩子命名;
第29页/共51页
⒀她工作着,工作 着,一直工作到晚霞 布满天空,星星和月 亮射出幽光。夜深了, 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 略睡一睡,第二天, 天刚微明,她又赶紧 起来继续工作。
找出从时间上表 现女娲造人相当 艰苦的短语。
找出从行动 上表现女娲 造人相当艰 苦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