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它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征。

二、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特性小麦白粉病病原菌具有以下特征: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小麦白粉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一种子座菌,它的菌丝主要是由两大类构成:无性生殖菌丝和有性生殖菌丝。

无性生殖菌丝有直立段和平卧段,直立段是营养型的,平卧段是生殖型的,生长速度快,表现出白粉状。

有性生殖菌丝主要是分生孢子,由子座内、外两个孢子堆构成。

2. 病原菌的生活习性小麦白粉病菌具有严格的寄生习性,只寄生于小麦及其近缘物种。

它以小麦为主要寄主,在小麦上形成寄生性丝状结构,从而抽取寄主的养分,导致病害发生。

病原菌可以通过风、昆虫等介体传播,传播范围广泛。

3. 病原菌的生长条件小麦白粉病菌在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有一定的要求。

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

湿度是病原菌生长发病的重要因素,适宜湿度为80%以上。

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有一定影响,适宜光照条件为全日照或半日照。

4. 病原菌的分化与传播小麦白粉病病原菌主要通过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进行传播。

无性生殖主要通过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随风远距离扩散。

有性生殖则通过子座上的孢子堆进行繁殖,孢子堆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芽,形成无性生殖菌丝,再次进行传播。

三、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措施针对小麦白粉病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育种选择,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2. 避免稻麦间套种稻麦间套种容易诱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因为稻田中多湿度高,气候适宜小麦白粉菌的生长,加之小麦受到稻田中的孢子传播,易发生病害。

因此,避免稻麦间套种有助于预防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在中国偏北地区一般都种有各种小麦,小麦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主食产品,小麦一旦得了白粉病,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

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

下面着重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一、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二、小麦白粉病的传播方式: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

三、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四、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方法:1. 选种要慎重,选取抗旱、耐瘠的小麦品。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

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一、小麦白粉病简介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上,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该病害最早在19世纪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也逐渐加大。

因此,对于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植株上出现一层白色或灰色的粉末,这层粉末是由真菌分生孢子形成的。

另外,在植株叶片和茎秆上还会出现一些黄斑和褐斑,这些斑点会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萎甚至死亡。

同时,在植株下部也会出现许多黑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可以长达数厘米甚至更长。

三、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特征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名为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该真菌属于子囊菌门,是一种异世配偶生殖真菌。

其分生孢子形成在病害发生期间,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等途径传播到其他植株上,并在新的植株上继续繁殖。

四、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1. 菌丝体:白粉菌的菌丝体呈无色或淡黄色,单个细胞长约20-50微米,宽度约为2-4微米。

2.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5-45微米,宽度约为16-28微米。

表面光滑,无色或淡黄色。

3. 子囊:子囊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100-200微米,宽度约为50-100微米。

表面有许多小颗粒。

五、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习性1. 适温范围:白粉菌的适温范围为15-25摄氏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

2. 适湿度:白粉菌对湿度的要求较高,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可生长繁殖。

3. 光照条件:白粉菌对光照条件并不敏感,可以在弱光照下正常生长。

六、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危害程度。

2. 灭菌消毒:在播种前进行土壤灭菌消毒,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植株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少发病率。

4. 喷洒药剂:在发现小麦白粉病时及早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轻病害程度。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病状类型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白粉: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初期为小斑点状,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扩大并融合,覆盖整个叶片。

叶片表面也会出现黑色小颗粒(子座),叶片严重感染时会变黄并枯死。

2. 感染穗部:白粉病菌也可侵染小麦的穗部,使穗部表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感染的穗部会丧失抽穗能力,使小麦产量明显下降。

3. 白露黏附:白粉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后,白露很容易附着在上面,使叶片变得湿润且黏附。

由于叶片表面湿度较高,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4. 叶片畸形:受到白粉病菌的感染,叶片可能会出现畸形和皱缩现象,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感染穗部,白露黏附以及叶片畸形等。

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白粉病防治的研究进展摘要:作者通过观察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并进行了防治试验与实践,提出了选用小麦抗病优良品种、粉锈宁拌种、加强麦田栽培管理、及时清理麦田秸秆,并结合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效果显著。

介绍了小了讨论"麦白粉病的化学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化学防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技术小麦是山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近年来,由于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加重,致使小麦严重减产,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

前言: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是一种世界性的小麦主要病害,病害严重时引起的减产幅度可达 20%。

近年来,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该病害日趋严重,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抗性品种选育和化学农药使用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途径,为探索一种有效药剂,笔者于 2009 年进行了几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现报告如下。

1.危害症状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在叶片上最初出现分散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丝状霉斑,后逐渐扩大并互相联合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病部表面为一层白色粉状霉层,这就是病菌的菌丝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后期,在白色粉层中出现许多黄色小颗粒,并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色,此即病菌的闭囊壳。

2.病原菌该病害的病原菌属于子囊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球针壳属。

外生菌丝多为永久性生存,很少有消失性,有隔膜,并形成瘤状附着器。

内生菌丝通过叶的气孔侵入叶肉的细胞间隙,近先端有数个瘤状突起,突起生出吸器穿入叶的海绵细胞摄取营养。

分生细胞梗由外生菌丝垂直向上发出,稍弯曲,单条,无色,具 0 ~ 3 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呈瓜子形或棍棒形,无色,单胞,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 63 ~ 104μm ×20 ~ 30 μm。

闭囊壳扁圆球形,黑褐色,无孔口,具有针状附属丝,附属丝基部膨大。

子囊多个,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色,大小 34 ~38 μm ×17 ~ 22 μm。

3.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条件适宜时,闭囊壳破裂,散发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飞散到小麦叶上引起初次侵染。

发病后的病斑以分生孢子多次进行再侵染。

成熟的分生孢子脱落飞散到小麦叶上,分生孢子芽管从气孔侵入叶肉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发育繁殖匍匐于叶面的菌丝,再形成分生孢子,使病害不断扩大,直至重新产生闭囊壳越冬。

雨季易发病,温暖而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此病的蔓延。

小麦地通风不良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也易发病。

山阳县白粉病始发期一般在 4 月份。

4.发生原因分析4.1 气候条件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不高于25e,其分生孢子均可萌发,适宜温度10~18e"在18e左右,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萌发率也越高,病害发生就越严重"一般阴雨天多!湿度较大!光照不足是白粉病严重流行的主要生境条件"2.2 栽培管理多种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区群体过大较群体合理的田块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发生,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田块,病害发生较严重"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发病也严重"4.2品种抗性由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抗性丧失,使小麦品种普遍都不抗病,也是近年来小麦白粉病日趋严重的重要原因"5.综合防治技术5.1防治策略。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强病情监测预警为前题,以植物检疫为保障,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重点,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

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配合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小麦生产高产、优质、安全。

5.2防治方法5.2.1加强病情预测预报。

及时观察病情发生动态,根据病情预报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防治,必要时组织统防统治,以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5.2.2农业防治。

①选播抗病品种。

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良种,采取适宜的栽培密度,增强通风透光,减少感病率。

②及时清理麦田,发现病叶及时清除,感病小麦收获后要烧毁秸秆,以减少病源侵染。

③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注意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方施用,增强小麦抗病能力,防止过多偏施氮肥,造成小麦徒长。

干旱时及时浇水,雨涝时及时排水,使小麦生长发育健壮,增强小麦抗病力。

④采取药剂拌种能够有效的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具体方法是:按 50 kg 麦种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0 g 的比例,准确称取麦种和农药,放进完好无损的塑料袋内,种子所占体积不得超过塑料袋容积的 2/3,扎紧袋口,充分搅动,使种、药混拌均匀,即可播种。

5.2.3化学防治。

小麦白粉病初发期,特别是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也是麦田防治病虫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抓好“一喷综防”技术落实。

每亩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 g、40%磷酸二氢钾 200 g 混合,兑水 40 kg 进行喷雾,可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

间隔 10 d 再喷 1 次,可有效防治白粉病、条锈病、麦蚜,并能促进小麦灌浆,增加小麦产量。

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较多,有 3 d 以上连阴雨时,每亩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 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g、40%磷酸二氢钾 200 g,兑水 40 kg 进行叶面喷雾,间隔 10 d 再喷 1 次,可有效防治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还能加快小麦灌浆速度,增加小麦产量。

5.3.1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农业部门要鉴定筛选抗病材料,进而选育出抗病品种"通过多种途径引进!推广抗病高产优良品种,切实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工作,指导农民种植抗病高产优良品种" 5.3.2栽培方式及方法根据小麦品种!土壤肥力状况及气候条件,适当控制株数,合理施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结合除草工作,减少白粉病菌的越夏菌源"5.3.3药剂防治播种期拌种和春季喷药防治"小麦播种前采用药剂拌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进行种子处理;小麦白粉病流行性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1以上)要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烯唑醇等,一般喷一次即可基本控制白粉病危害"其他杀菌剂如25%敌力脱(氧环宁!丙环唑)!50%硫磺!40%多-硫!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些药剂残效期较短,一般需喷2~3次" 6.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循环及传播途径 6.1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目前认为有 2 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超过24 ℃)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海拔较高的山区如贵州的贵阳地区、四川的雅安和川北的阿坝州、湖北的鄂西北及鄂西山区、河南的豫北和南阳山区、陕西关中秦岭北麓及渭北山区、甘肃天水地区等,1981 年在河南省豫北辉县山区自生麦苗上白粉病病株率高达 80%。

而在广大的平原麦区,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病原菌难以存活,加上大多数自生麦苗到麦播前已经死亡。

因此,小麦白粉病菌不能在这些地区越夏。

一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河南、江苏等地闭囊壳混杂于小麦种子内非常普遍,而且存活率高,是当地秋苗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在新疆、内蒙、宁夏、吉林、黑龙江等地存放的闭囊壳 10 月下旬仍具有活力,可能成为秋苗发病的初侵染源。

但多数情况下,闭囊壳很难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

在冬季,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

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

小麦白粉菌可以在东北南部大连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在冬麦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但越冬菌源量很小。

东北地区春小麦白粉病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孢子云从烟台传至沈阳只需 9.5 h。

6.2传播和侵入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而且病菌可借助高空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

东北春麦区的病菌主要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当地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偏南气流传播到东北麦区,随降雨沉落到小麦叶片上,并侵染小麦而引起发病。

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遇到合适的条件即可萌发产生芽管,芽管的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面的角质层,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并在表皮细胞内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

适宜条件下(10~20 ℃,较高的相对湿度),病原菌 1 d 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6.3再侵染6.3.1病菌完成侵染并建立寄生关系后,菌丝即可在寄主组织表面不断蔓延生长,随后在菌丝中分化形成分生孢子梗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向周围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

白粉病潜育期很短,21~25 ℃时只有 3 d,整个生育期中再侵染十分频繁。

该病一般先在植株下部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逐步向上部蔓延。

发病早期,病田中有明显发病中心,由此向四周传播蔓延引起流行。

河南省春季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发展,病情发展流行呈典型的 S 型曲线。

6.3.2白粉病菌的变异性小麦白粉病菌存在极其复杂的变异性且生理变异速快。

一个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及年限的延长,品种抗性逐年丧失。

6.33越冬菌源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根据连年调查观察,小麦白粉病秋苗发病重或较普遍的地区,来年发病程度相应严重或普遍,小麦播种偏早,秋苗感病较重,病田率、病叶率较原灌区重,来年发病也重。

6.34栽培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影响多种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白粉病流行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病菌越夏地区秋播,小麦早播田较迟播田发病重;在平原地带群体过大田块较群体合理的发病重;不合理施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程度,高水肥田块,特别是偏施氮肥的麦田,病害发生较严重。

在碳代谢为主的小麦生长后期大量施氮肥,害多益少。

7.白粉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 7.1气温对白粉病流行的影响(1)秋冬季及早春气温偏高,对病害流行有利。

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小麦在冬前生长时期,相应也延长白粉病菌冬前发生侵染的时间,暖冬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菌的越冬或冬季的菌源繁殖积累及发展,早春气温回升早,天气偏暖,对小麦的返青生长和白粉菌源早春侵染扩展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