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备课详案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掌握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了解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运用图表和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2)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3)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大气层的厚度及成分变化规律;(2)大气对地球环境的保护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大气的基本概念;(2)提问:同学们认为大气对地球有什么作用呢?2. 教学基本内容:(1)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和垂直分布,通过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2)介绍大气的分层结构及其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现象;(3)阐述大气的主要作用和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气作用的理解;(2)提问:同学们认为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四、课堂小结2. 强调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大气分层结构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2. 调查生活中可能导致大气污染的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大气的基本成分、分层结构、作用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实例分析:教师选取实际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如酸雨、雾霾等。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大气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分享各自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大气知识的掌握情况;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对大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引言:地球上的大气是支撑生命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不仅提供了氧气和水分,还保护了地球免受太阳辐射和流星体的侵袭。

因此,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宇宙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层结构1. 大气层分层结构2. 各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3.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二、大气组成1. 大气成分及其含量2. 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三、大气运动1. 水平风与垂直风2. 水循环与天气形成四、空气污染1. 主要污染物种类及来源2. 空气污染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五、应对空气污染1. 政府政策与法规措施2. 个人行为与责任结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认识到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我们的大气环境。

一、大气层结构1. 大气层分层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部大气层。

其中,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其厚度约为10公里左右;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公里左右;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80至100公里;热层在中间层之上,高度约为100至500公里;外部大气层则包括电离圈和磁圈等。

2. 各层的特点和温度变化每个大气层都有其特定的温度变化规律。

例如,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温度逐渐下降;而在平流层中,则存在一个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温度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

在热层中,由于其处于距离地球表面较远的位置,温度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3.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大气层结构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对流层中的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和空气污染扩散的主要因素;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表面生命免受伤害;热层则是卫星和太空飞行器运行的重要区域。

二、大气组成1. 大气成分及其含量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由氮、氧、水蒸汽、二氧化碳等物质组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运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人地协调观:合理组织生产和生活,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了解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对人类的影响。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对流层高度的差异及原因。

4.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观测了解当地大气成分和大气污染状况。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__水汽__和__杂质__三部分组成。

1.干洁空气(1)组成(2)作用2.水汽(1)分布⎩⎪⎨⎪⎧水平方向⎩⎪⎨⎪⎧海洋上空 高于 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 高于 干旱地区上空垂直方向:自地面向高空逐渐 减少(2)作用: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

3.杂质(1)分布:陆地__多于__海洋,城市__多于__乡村,冬季__多于__夏季。

(2)作用⎩⎪⎨⎪⎧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作为 凝结核 ,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根据大气的__温度__、密度和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__对流__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垂直分层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上部冷下部热①物质组成复杂,空气密度大,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续表1.判断正误(1)氧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 ×)(2)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3)水的相变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 √)(4)对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 ×)(5)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可以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 √)2.连线将大气层与相应特征、意义连线。

①对流层A.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②平流层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高层大气C.利于航空飞机飞行【答案】①—B ②—C ③—A3.特别提醒(1)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

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引言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设计是地理教育的核心,它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文主要探讨了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上的大气”这个单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顶层设计,它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关键和最核心的环节。

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在地理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通过对“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大气成分和结构,掌握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了解大气的作用和影响等。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作用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生动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大气的认识。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模型、实物等。

通过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展示大气的组成和运动方式,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相关概念。

通过模型和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的一些特性和现象,增强他们对大气的记忆和理解。

三、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案例以“地球上的大气”为例,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 引入部分: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气的纪录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大气的重要性和作用。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大气层结构复习1.1 复习大气层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

1.2 讨论各层大气的特点和功能。

1.3 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1.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层对航天活动的意义。

第二章:大气压力与高度的关系复习2.1 复习大气压力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2 探讨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2.3 分析大气压力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4 通过实验了解气压的测量和应用。

第三章:大气运动复习3.1 复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2 探讨风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3.3 分析大气垂直运动:上升和下沉气流。

3.4 通过图解了解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第四章:降水复习4.1 复习降水的形成过程:水汽凝结、云滴生长、降水粒子形成。

4.2 讨论降水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4.3 分析降水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4 通过实例了解降水的测量和预报。

第五章:气候与大气的关系复习5.1 复习气候系统的组成:大气、水体、陆地、生物。

5.2 探讨大气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温度、湿度、风向等。

5.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5.4 通过案例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六章:大气成分与气候变化复习6.1 复习大气主要成分: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6.2 讨论大气成分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3 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及其气候效应。

6.4 通过实例了解大气成分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性。

第七章:大气污染复习7.1 复习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其来源。

7.2 探讨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7.3 分析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和措施。

7.4 通过实例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和挑战。

第八章:大气现象与日常生活复习8.1 复习常见的气象现象:雷电、台风、沙尘暴等。

8.2 讨论气象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8.3 分析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

8.4 通过实例了解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完整word版)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拓展深化
1。等温面图的判读
等温面图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借用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来判读等温面图。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
②画出实际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风 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整合构建
风向和风力的判断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球东南风)
(3)季节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 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 即两 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I iM I M I M M I IM I M I IMI M IMI・1■ ■■■■ ■ ■■■ ■■ ■■■ ■・1■ ■■ ■■■ ■ ■■■■ ■^・1■■ ■ ■■■ ■■ ■^・1■■ ■ ■■■■ ■ ■■■ ■■ ■■■ ■・1■ ■■ ■I
【教学建议】
《地球上的大气》的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角度组织教材。教材的编排与组织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一一能量交换作为
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一一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
分呈现;将大气运动的永恒性体现一球气候变化放在最后。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3)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 城市风: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
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5.风的形成与受力分析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3)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使学生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⑵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⑶使学生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的摩擦力等各力对风力的大小、方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应用课本上的图或板画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⑵举例说明(或解释)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及热力环流的存在才使地球有相对热量平衡,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幅度,使地球成为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剖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热力环流以及三力成风。

本节是“地球上的大气”一章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天气和气侯变化的基础,理论性较强。

2、教学重点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3、教学难点三力成风三、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涉及一些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以讲授法最为重要,但学生不应该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由浅入课的问题,并借助计算动画演示辅助教学,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课外做实验,小组汇报,设问启发与阅读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1、教学准备各种等压线图,海陆热力环流模型、多媒体课件及资源库。

2、课时安排:2课时五、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1、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你们去哪些有名的山地旅游过?让去过我国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地旅游的学生回想爬山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大气及地面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此过程为太阳暖大地
2、太阳辐射达到地表。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

地表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此过程为大地暖大气。

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这种削弱作用具体表现为反射、散射和吸收1、吸收: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这导致平流层的气温因海拔上升而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部分。

2、反射:大气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主要载体是天空中的云层,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3、散射:散射的主要载体是空气分子和尘埃,空气分子的散射是有选择性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红橙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傍晚的天空呈现红色,颗粒较大的尘埃的散射是无选择性的,因此如果天空中灰尘太多,天空看起来是灰蒙蒙的。

二、地面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达到地表,给地面增温,此现象主要在白天发生。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此形式在夜晚表现较明显。

(大气逆辐射在白天的时候最强,但是白天由于有太阳辐射,所以对地面升温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1、太阳高度角
? 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
越分散
? ②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

角度越大则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被削弱的少;反之越多。

? 2、海拔高度
?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短,被削弱的越少,达到地面的
就越多。

? 3、天气状况
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达到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
? 1、时间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是正午,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日出和
日落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太阳辐射最弱,因此,正午的气温要明显高于日出和日落时。

? 2、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正午,而是下午14时左右,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
阳,而是地面,地面把吸收到的热量辐射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正午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3、纬度变化: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因此全球的热量变化状况是,
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