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课后篇稳固提高基础稳固以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散布表示图。

读图,达成第1~2题。

1.若该地等压面曲折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致使的,则下边描绘正确的选项是 ( )地气温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涨,B处下沉C.B地气温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2.若A位于大海,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日,吹海风 B.为白日,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分析第1题,图示为近地面等压面散布情况,由冷热不均致使,A地气压高,气温低,A项错;垂直方向气流,A处下沉,B处上涨,B项错;B地气压低,气温高,C项错;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D项正确。

第2题,若A位于大海,B位于陆地,则大海是高压,陆地是低压,风从大海吹向陆地,所认为白日,吹海风。

答案1.D 2.A相传,天灯(孔明灯)拥有奇特的功能,只需人们将梦想写在天灯上,跟着天灯徐徐升起,人们凝望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梦想。

图1为燃放天灯的原理图,图2为北半球某地区等压线(单位:百帕)图。

据此达成第3~4题。

图1图23.下边四幅图能够正确表示孔明灯刚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情况的是()4.在图2中a、b、c、d四地燃放孔明灯,飞得最远的是()A.a地B.b地C.c地D.d地分析第3题,孔明灯底部点火此后,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涨,而周边的空气则沿灯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

第4题,d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会飞得最远。

答案3.B 4.D以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域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子模型。

读图,达成第5~6题。

5.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雨季实时排水充足利用太阳能C.减弱噪声扰乱D.降低光污染危害6.冬天的白日,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C.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分析第5题,据题意知,此设计主假如为了充足利用太阳能。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 (1)第2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 (6)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15)第1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5)第2课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9)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25)第1课时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25)第2课时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29)章末总结 (36)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利用干洁空气的组成图,知道大气组成成分,并通过现实案例理解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2.利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知道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理解每层的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3.结合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分析大气层气温变化和大气运动的原因。

(综合思维)4.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大气的组成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大气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水汽和②杂质。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作用主要成分主要作用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③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④基本成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⑤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⑥保温作用臭氧强烈吸收太阳⑦紫外线,臭氧层可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3.水汽和杂质:水汽可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天气现象。

杂质是⑧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点拨(1)大气中的杂质含量随时间、地点、天气条件而变化。

(2)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成分的变化。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自我诊断1.读干洁空气的组成图,图中字母A代表( )A.氧气B.氮气C.臭氧D.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干洁空气的组成中,78%为氮气,21%为氧气,其他气体占1%。

高考总动员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课时提升练3-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高考总动员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课时提升练3-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时提升练(九)一、选择题近年来,乞力马扎某某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

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某某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某某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读下图,回答1~2题。

1.乞力马扎某某山顶“雪冠”渐趋缩小,反映了全球环境的某种变化。

与这种变化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A.某某渔场出现渤海湾鱼种1 / 12B.日本本州岛樱花推迟开放C.我国沿海地区海水侵蚀作用将减弱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2.乞力马扎某某( )A.所在区域河流主要为山地冰川融水补给B.该山地是在地垒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C.南坡雪线位置低,主要是位于背风坡D.冰川X围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解析】山顶“雪冠”缩小,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愈来愈明显,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高度升高。

乞力马扎某某上冰川面积缩小,是受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所致。

【答案】 1.D 2.D(2015·某某质检)下图为某城市(海拔约500米)年平均气温和融雪开始日期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2 / 123.该城市年平均气温高的年份,往往融雪开始日期早。

其中最吻合的年份是( )A.1955年B.1964年C.1981年 D.1997年4.除全球气候变暖因素外,对该城市融雪开始日期趋于提前的解释,较合理的是( )A.完全符合周期为十一年的年均温变化规律B.城市规模扩大,热岛效应更加明显C.白昼时间变长,太阳辐射增强D.火山爆发频繁,火山灰增多【解析】第3题,图中气温曲线越向上,代表温度越高,融雪开始日期曲线越向上,代表融雪开始日期越早。

从图中可以看出,1955年气温较低,融雪开始日期较晚;1964年气温较低,融雪开始日期较早;1997年气温与前一年基本持平,但融雪开始日期推迟。

第4题,总体来看,该城市年平均气温升高,融雪开始日期提前,除全球气候3 / 12变暖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废热排放增加,温度也在升高,城市的热岛效应更加明显。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解析)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进程与大气运动1.(2021广东文综卷)大规模的火山迸发能够形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迸发招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添加B.高纬度地域极光现象增加C.地球外表长波辐射增强D.抵达空中的短波辐射削弱解析:D 大规模的火山迸发喷出少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会使抵达空中的太阳短波辐射削弱,招致空中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加,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2021浙江文综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的现象。

某校气候兴味小组在十月下旬阴沉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停止逆温测定。

以下图为该小组屡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2—3题。

2.以下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画,正确的选项是( )A.逆温强度近空中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到达最大,后削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逝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3.形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缘由是( )A.大气吸收空中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解析:2.A 3.C 2.依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对;逆温强度在4点左右到达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逝,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

3.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由于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求一个进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大气吸收空中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有关,与高度有关。

下垫面反射率与空中性质相关。

综上所述,A、B、D项错误,C项正确。

(2021四川文综卷)以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夏季等温线散布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城市能够位于( )A.回归线左近大陆西岸B.40°N左近大陆西岸C.回归线左近大陆东岸D.40°N左近大陆东岸5.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招致市中心( )A.降水的能够性较郊区大B.降雪的能够性较郊区大C.大气污染物不易分散至郊区D.不易受郊区熄灭秸秆烟雾的影响解析:4.D 5.A 4.由图读出该城市夏季平均气温在0 ℃以下,40°N左近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与其比拟吻合。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docx

[备考资料]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教案: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docx

第三章_地球上的大气网络构建核心点拨结合单元知识网络,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一个关键: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源源泉,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两个核心:天气和气候。

三个表现: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不同尺度表现。

一个变化:全球气候变化。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能力1.进行所学知识的有效迁移典例展示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下图1为“美国五大湖区等积雪厚度线示意图”(1971~2000年),图2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因大湖效应而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2)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B.冷锋C.气旋D.反气旋思维过程标准答案(1)D (2)B方法总结地理命题主要是通过具体区域或典型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因此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之后,迅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所学知识与所解答问题间的知识迁移至关重要。

2.建立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模版典例展示(2013·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2)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思维过程标准答案(1)地处西风带,西侧为迎风坡降水量多,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方法总结建立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模板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答题准确性的需要。

具体可通过两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区域建模: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一般都以不同尺度的区域为载体,为此我们可将该区域内相关地理考点知识聚合到一起,以区域为单元去理解、分析、探讨这些知识。

二是思路建模:即按照学科主干问题,进行分析思路的归纳,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思路,称之为答题“模板”,建立起这些模板,便于随时调用,也有利于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讲义(含解析)-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讲 大气环流与气候讲义(含解析)-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2讲大气环流与气候考纲导向思维导图考情导引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区域地图、气候分布图、区域气温或降水分布图和某区域气候图表资料为情境材料分析气候成因、判断气候类型或描述气候特征,或判断盛行风风向;影响区域气温或降水的主要因素等。

以图文材料为试题情境,考查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或应对措施。

1.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1________,其表现为全球□2 ________带和□3________带,以及季风环流。

2.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赤道附近为□4________,南北纬30°附近为□5________,南北纬60°附近为□6________,两极为极地高气压带,全球气压带呈高低相间、南北对称分布。

其中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7 ________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8 ________原因形成的。

气压带之间分布着风带,分别是信风带、□9 ________和极地东风带。

3.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是由□10________、□11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构成;中纬环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12________和□13________组成;高纬环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组成。

(如下图所示)4. 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由于□14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从而导致气压带、风带发生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冬季□15________移,夏季□16________移。

(如下图所示)命题角度一气压带、风带的判读[经典例题](2018·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

据此回答下题。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3 大气热力环流能力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湘教版高一第

高中地理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3.3 大气热力环流能力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湘教版高一第

3.3 大气热力环流[学生用书P103(单独成册)][学考合格练]暑假期间,某某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间( )A.陆地气温较低B.正值白天C.海面气压较低D.正值夜晚2.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C.水平气压梯度力D.地转偏向力解析:第1题,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第2题,图示大气运动形式为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是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答案:1.B 2.B读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B.气压值①>②C.若甲、乙代表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则乙地为海洋D.若甲、乙代表城市和乡村,则甲地为城市4.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中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解析:第3题,图中乙地气流上升,容易出现阴雨天气,故A项正确;气压值①<②,故B项错误;若甲、乙代表夏季的陆地和海洋,则甲地为海洋,故C项错误;若甲、乙代表城市和乡村,则甲地为乡村,故D项错误。

第4题,根据图中气压大小的关系,甲地气流下沉,为高气压,乙地气流上升,为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甲地流向乙地,高空气流从乙地流向甲地,故B项正确。

答案:3.A 4.B(2019·某某六校高一期中)读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B.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则b是陆地,a是海洋C.该环流若发生在城市地区,则b是城区,a是郊区D.该环流若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城区,b是郊区6.图中a、b、c、d四地的气压值由大到小排序,应为( )A.a>c>b>d B.a>b>c>dC.c>a>b>d D.c>d>a>b解析:第5题,该环流若发生在沿海地区,若是白天环流,则a是海洋,b是陆地;若是夜晚环流,则a是陆地,b是海洋。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3.读下面“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的一般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 温降低约0.6℃。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一天中逆温现象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 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和e。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考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 考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与等压线
地图形突破之二 等压线图 课时作业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 程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氮 氧 二氧 化碳
命题探究
结合过程性数据或结果性数据考查大 气热力原理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
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
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
日变化的曲线是
增多
作用增强
(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大棚阻挡部分地 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3)深秋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 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拓展 延伸
用大气受热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因素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 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 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

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

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

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

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

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

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

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

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

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答案 B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

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

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答案(1)C (2)C解析(1)读图,从14~20时,合肥有冷锋过境天气,风向变化较小,B、D错误。

等压线变密集,风力变大,C正确,A错误。

(2)根据图示信息,14时宿州受冷气团控制,气温比合肥低,A错误;冷锋降水在锋后,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多,B错误;20时合肥是雨后,空气质量好转,C正确;20时黄山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误。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选项中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两个时间的锋面位置和等压线数值及疏密程度不同;锋面位置决定各地的天气;等压线的数值关系和疏密程度决定风向和风力,锋面两侧的地点受不同的气团控制,温度不同。

典例4(2019·湖北稳派教育模拟)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

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

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答案 A解析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

A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的材料、设问和选项中获取和解读到了哪些信息?答案洞外温度昼夜变化,洞内恒温,四幅示意图主要涉及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差异;洞穴呼吸原理。

典例5(2018·福建宁德模拟)“落黄沙”是由于远处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飘浮在空中的沙尘等细粒逐渐飘落而形成的天气现象。

下图为“2017年4月7日某时东亚局部区域等压线分布图”,该日M地出现“落黄沙”天气,沙尘来自远处的地表扬沙,通过高层气流输送到M地上空飘落而形成。

读图,回答(1)~(2)题。

(1)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形成M地“落黄沙”天气的原因是( )A.上升气流将M地的沙尘扬起B.M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C.近地面大风将沙尘吹向M地D.沙尘来源与暖锋活动有关答案(1)B (2)B解析(1)图中乙地等压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表示低压槽,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带来大风、降温天气,M地沙尘最可能来自乙地,B正确。

(2)图中字母H表示高压中心,L表示低压中心,M位于高压中心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形成“落黄沙”天气。

B正确。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落黄沙”处盛行下沉气流;扬沙与落沙发生在不同的区域,通过高层气流输沙,可推知扬沙处盛行上升气流;由等压线分布及落沙发生地,可推知M处盛行下沉气流,L处盛行上升气流;由等压线走向及数值关系可知风向,即输沙方向。

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典例6图1为“2017年1月8日我国某地气温和气压垂直变化示意图”,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与周围地区相比,甲地( )A.①较弱B.②较强C.③较强D.④较强答案 C解析甲地等压线向低处凹,受低压控制,故为多云、阴雨天气。

图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甲地为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较强,C正确。

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用到哪些知识?想到哪些技巧?答案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温、气压特征;常见气压系统的天气;大气受热过程和原理。

画水平线,比较同高度的甲地与周围的温压差异。

典例7(2019·湖北黄冈月考)读“某时刻75°E~110°E经向环流图”,下图中箭头表示该区域大气运动方向。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的月份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2)形成该大气环流的主要原因是( )A.图中高原地区该季节形成热源B.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向北移动C.低纬度海区海洋气温下降,气流下沉D.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增强答案(1)C (2)A解析(1)由材料中经纬度可知该图所示区域为从南亚印度半岛到中南半岛,从印度洋到青藏高原;图示南亚地区25°N以南吹偏南风,应是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是北半球的夏季7月。

(2)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图中高原是青藏高原,夏季太阳高度大,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快,形成空气热源,上升的气流增强了南亚高空气压,推动了大气运动。

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常见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及分布规律;季风环流及其形成原理。

典例8(2019·安徽合肥模拟)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几内亚湾北部的陆地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几内亚湾海域。

几内亚湾以北的西非赤道低压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它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最南位置在5°N附近。

布埃亚被称为“非洲雨极”,下图为“非洲局部图”。

据此回答下题。

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与其成因没有关联的是( )A.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B.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C.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D.北赤道暖流增温增湿答案 D解析布埃亚有“非洲雨极”之称,原因是其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A有关联;受西非赤道低压影响,多对流雨,B有关联;西南季风与海岸垂直,抬升作用强,C有关联;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对大陆西部沿海气温、降水无影响,D没有关联。

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运用了哪些知识?答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降水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分布及其影响。

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典例9(2019·辽宁本溪高中月考)“雷打雪”指某个区域降雪过程中伴随着打雷或者在冬天打雷的天气现象。

2016年1月22日,美国东部和南部迎来罕见寒潮,并出现罕见的“雷打雪”等恶劣天气。

据此回答(1)~(2)题。

(1)“雷打雪”天气现象非常罕见,却相当正常。

此次“雷打雪”的成因是( )A.暖湿气流迅速北上,冷暖空气激烈交汇B.冷暖空气激烈交汇,暖湿气流快速抬升形成垂直对流C.冷暖空气激烈交汇,冷气团快速下沉D.飓风北上,产生强对流天气(2)此次“雷打雪”天气发生期间,美国( )A.白昼变长B.气温升高C.空气质量下降D.气压下降答案(1)B (2)A思考: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知识?答案造成寒潮的天气系统;冷锋的气流状况和降水原理;冷锋的天气特征。

典例10(2018·广东五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吉布提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西部、西南及南部与埃塞俄比亚毗连,东北濒临亚丁湾。

4~10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7℃,最高气温达45℃以上,首都吉布提市更是被称为“世界上最热的首都”。

2016年10月5日,中国企业组织施工的亚吉铁路正式通车。

亚吉铁路西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M),东抵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市(N),设计时速为120km,是一条以货运为主的客货共线铁路。

建成后吉布提至亚的斯亚贝巴的运输时间将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

下图示意亚吉铁路周边部分地理事物分布。

从大气环流及地形角度,分析吉布提热季高温酷热的形成原因。

答案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或“受干热的离岸风影响”)吉布提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焚风效应)。

解析据材料可知,4~10月为热季,热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据图上纬度可知,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而吉布提受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阻挡,位于西南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因此高温酷热。

思考:解答上题,你想从哪些方面分析和描述?答案气温的影响因素;风带(季风);风向及来源地的海陆状况;迎风坡或背风坡。

典例11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

下图为“北美部分地区地理简图”和“北美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

答案A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北部地区。

这里位于温带,常年受西风带影响,高大山系紧逼西海岸,西风带影响主要局限于高大山系两侧的狭长平原地带,加之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导致该地带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B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中部。

这里位于亚热带,冬季受到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形为狭长平原,位于高山的迎风坡,呈现为地中海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