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苏格拉底,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故事和哲理。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以苏格拉底哲理故事为素材,探讨其背后的寓意和意义。
一、独行者的智慧相传一位年轻人对苏格拉底说:“大师,请您告诉我,如何成为一名智者?”苏格拉底微笑着回答:“来,让我们一起走路。
”他们走到一片污秽的荒地上,苏格拉底突然踩进了一个泥坑里。
他抽出脚后,静静地等待着。
接着,那个年轻人进入了另一个泥坑,试图拯救苏格拉底。
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帮助,而是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而不是一味依赖他人。
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成功和智慧。
二、审慎的自信有一次,一个人对苏格拉底说:“我听说你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你能证明给我看吗?”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来吧,我们一起走到河边。
”当他们到达河岸时,苏格拉底突然抓住那人的头,将他推入水中。
那个人挣扎了一会儿后,终于爬出了水面。
苏格拉底问:“当你在水里的时候,你觉得什么最痛苦?”那个人回答:“我几乎没有呼吸的机会,我感到非常痛苦。
”苏格拉底点头说:“你看,当你真正迫切地想要成功时,你会像渴望呼吸的感觉一样。
只有当你达到这种程度的迫切愿望时,你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审慎的自信。
苏格拉底通过向那个人推入水中,让他体验到了渴望呼吸的感觉,这是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时,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三、知识的无限性苏格拉底曾经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凸显了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谦逊态度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他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不断追问并挑战已有的观念和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掌握一切。
哲学小故事及哲理分析

哲学小故事及哲理分析在古代希腊,有一个叫做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他经常用小故事来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年轻人。
年轻人说:“苏格拉底,我听说你是最聪明的人,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智慧吗?”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我并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关于智慧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人去见一个名叫智慧的女神。
他问女神:“智慧,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智慧吗?”女神微笑着说:“智慧是一座大山,没有尽头。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如何攀登这座大山。
”那个人听后心生疑惑:“攀登智慧大山?这听起来很难啊!”女神回答道:“是的,攀登智慧大山并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逐渐接近智慧的巅峰。
首先,你需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其次,你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最后,你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因为攀登智慧大山需要时间和耐心。
”苏格拉底停了一下,看着年轻人问道:“你能明白这个小故事中的哲理吗?”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说:“好像是说智慧是一个无尽的探索之旅,人们永远无法完全达到智慧的顶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不断接近智慧。
”苏格拉底满意地点点头,说:“你已经领悟到了这个小故事中深层的哲理。
”这个小故事启发我们思考智慧的本质和追求智慧的方式。
智慧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长期学习和思考的积累;智慧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来不断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惑,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和解决方法。
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我们的智慧水平。
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谦逊的态度也是追求智慧的关键。
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然而,追求智慧并非易事。
攀登智慧大山需要付出吃苦和努力,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一定能够逐渐接近智慧的巅峰。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追寻真理,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苏格拉底:终其一生,追寻真理,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苏格拉底与他的学生柏拉图,还有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古希腊中的三位贤者,可见苏格拉底在教育方面有何等伟大的贡献,他们师徒三人还被人们称之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可是这样的伟人,在当时腐朽封建的社会中没有得到一个好的下场,最终他被判以死刑,因为被当时的法庭认为侮辱雅典的神明,而且他引进的新神理论会腐蚀当时青年们的思想。
这样的判决在现在看来相当可笑,让青年更加进步居然变成了荼毒青年的思想,虽然他到最后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他仍然选择放弃,即使他的国家这样对他,他仍然爱着这个国家,他认为如果自己逃跑了,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正因为这样的家国情怀,他选择饮下毒汁而死。
学习者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民众的家中,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亲则是助产妇,他母亲的职业为他后来的“助产术”教育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五官堪堪算是端正,嘴唇十分肥厚,眼睛也很突出,整体的身材非常矮小,可是在这样毫不出色、甚至说有些丑陋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颗神圣的心。
当时的雅典,可以称之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
苏格拉底所生活的时期正是伯利克利所领导的盛世,当时全世界有名望、有思想的人们都在向雅典聚集,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智者,才让雅典有更为自由的辩论舞台,可以说,如果你想和人有所交流,探讨自己的观点的话,那么去雅典是最为合适的选择。
年轻时候的苏格拉底就十分热爱学习,他对于知识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苏格拉底曾经向当时有名的学者普罗泰格拉求学,后来又在女智者狄俄蒂玛手下学习,在这之后他说自己有了“灵迹”的跟随。
苏格拉底对于自己的生活要求十分严格,他坚信,不断磨练自己的身体,也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严寒还是酷暑,他都只穿着一件非常寻常的单衣,而且也不怎么穿鞋子,在饮食方面没有丝毫的讲究,只要能让自己填饱肚子就可以。
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种种物质诱惑,会让自己无法安心下来研究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他只潜心做自己的研究,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在他的关心范围之内,甚至自己的生平乃至思想都是由自己的弟子所记录下来的。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著名著作,它
讲述了苏格拉底因被控犯有不敬神明和败坏青年的罪名而被判处死
刑的故事。
这部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雅典社会的黑暗和迫害,同
时也展现了苏格拉底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受触动。
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的
威胁时,仍然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思想,不屈不挠地追求真理
和正义。
他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动摇,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信念而战。
这种坚定和勇敢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是否能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定和勇敢。
同时,这部作品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苏格拉底之死不仅反映了当时雅典社会的腐败和迫害,也揭示了人
性的自私和丑恶。
在这个过程中,苏格拉底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
伟大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总的来说,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深受启发。
苏格拉底的
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勇气,也让我更加珍惜自
己的信仰和思想。
同时,我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更
加珍惜那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
希望我们能够从苏格拉底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和逆境。
苏格拉底小故事

苏格拉底小故事在古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名叫苏格拉底。
他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经常用问题和对话的方式来启发人们思考,因此被誉为“启蒙之父”。
有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对话。
这个年轻人自认为很聪明,总是对自己的见解充满自信。
他对苏格拉底说,“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比其他人都聪明。
”。
苏格拉底听了笑了笑,他并没有直接反驳这个年轻人,而是问道,“你真的比其他人都聪明吗?”。
年轻人立刻回答道,“当然,我比大多数人都聪明。
”。
苏格拉底又问,“那么你到底知道什么呢?”。
年轻人想了想,说,“我知道很多东西,比如历史、文学、政治等等。
”。
苏格拉底接着问,“那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你知道你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什么吗?”。
年轻人有些犹豫,他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奇怪,但还是回答道,“我当然知道自己是谁,我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
”。
苏格拉底笑了笑,说,“但是你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你知道自己的内心吗?你知道自己的欲望、恐惧、快乐和痛苦吗?”。
年轻人沉默了,他开始觉得自己并不像之前那样聪明了。
苏格拉底继续说道,“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他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世界。
聪明并不在于知道很多,而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
只有谦卑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谦卑是一种美德,而自以为是则是愚蠢的表现。
苏格拉底用问答的方式,让这个年轻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从而打破了他的自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不断地反思自己,虚心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这个小故事也启示我们,人生的智慧并不在于知道很多,而在于善于反思和学习。
只有谦卑的心态,才能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苏格拉底的智慧和谦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也启发了无数人对于人生和智慧的思考。
愿我们都能像苏格拉底一样,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求知的欲望哲理故事

求知的欲望哲理故事求知的欲望哲理故事故事发生在古希腊。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的名声之大,无人不晓。
苏格拉底带出来的学生大都功成名就,许多人都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
有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满怀信心的.想成为苏格拉底的一名学生。
一天,这个年轻人终于找到了苏格拉底。
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我希望跟你学习,成为你的学生”。
苏格拉底看了看这位年轻人说:“你想成为我的学生是吗”?年轻人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
苏格拉底说:“你跟我到河里去,我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想学习”。
年轻人有些疑惑,心里在想:我找你来学习,又不是学游泳,到河里去干嘛。
但是,老师既然说了,年轻人还是跟着去了。
他们来到河边,苏格拉底带着年轻人继续往河里走。
当他们走到河里的时候,苏格拉底把年轻人的头按到了水里,这还不够,苏格拉底竟然还骑在年轻人的背上。
坚持不了多一会,这个年轻人就开始呛水了。
但是,苏格拉底非但不放手,仍然还继续把这个年轻人的头往水里按。
这个年轻人喝了许多水,心里有些惊恐,于是他开始挣扎起来。
最后,这个年轻人实在是坚持不住了,他不顾一切的奋力挣脱,终于把他的头抬出了水面,终止了这场致命的游戏。
然后,年轻人缓缓的爬回到岸上。
年轻人上岸后,稍稍缓口气,就有些愤怒的向苏格拉底发问:“我是来向你求教的,你不教我也罢。
你却把我扪在水里,你究竟想干什么,想把我淹死吗”?苏格拉底当时就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话:“想要跟我学习的人,必须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苏格拉底的这一句话,很有哲理。
只有真正想要的人,有强烈欲望的人,才会珍惜知识,求得正果。
这位年轻人从此醒悟了。
当一个人被扪在水里的时候,他会不顾一切的为求生而拼命,倾其全力使自己的头露出水面。
这就是一个人求生的强烈欲望。
有了这种强烈的欲望,志在必得!。
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关于他的著名故事:
1.苹果的故事:据说有一天,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时,看到一个人
很不开心。
他问那个人为什么不开心,那个人回答说他没有钱买苹果。
苏格拉底听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递给那个人,说:“现在你有了钱,可以去买苹果了。
”那个人拿到硬币后,非常高兴地离开了。
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苏格拉底回答说:“我并没有真正给那个人钱,我只是让他意识到他已经拥有了买苹果的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2.求知的故事: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
么都不知道。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知识的谦虚态度。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不断追求知识。
苏格拉底经常与人们进行对话,通过提问和辩论来启发人们思考,帮助他们发现真理。
3.死亡的故事:苏格拉底在被判处死刑后,他的学生们都非常伤心。
然而,苏格拉底却非常平静,他告诉学生们,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人生的必然。
他说:“死亡是人生的终点,但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这个故事表达了苏格拉底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理解。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是一部关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生命最后
时刻的著名对话录。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苏格拉底被指控玷污了年轻人的心灵,并且背叛了古希腊的神祇。
在面对审判和死刑的时候,苏格拉底并没有逃避或者试图辩解
自己。
相反,他坦然地接受了死亡的命运,并且对自己的信念坚定
不移。
他认为,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解脱,因为
灵魂在死后会得到永恒的幸福。
苏格拉底的坚定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
他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
去捍卫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屈服于权力和压力。
他的死亡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胜利,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读完《苏格拉底之死》,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常
常被物质和权力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价值。
苏格拉
底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才能让我们的
生命变得有意义。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苏格拉底一样,
保持勇敢和坚定,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内心的真理。
总的来说,读完《苏格拉底之死》让我对生命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苏格拉底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珍惜生命,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希望我们都能从苏格拉底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活出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导读: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怪题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蛋是鸡下的。
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
没有蛋,鸡从哪里来?”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选择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
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
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
”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
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
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
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
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
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
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
人生就是如此。
”愁人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快乐?苏格拉底想了想,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人郁郁寡欢,骨瘦如柴,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问他:“你为什么老是不快活,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吗?”这人说:“人们都说太阳宝石、月亮宝石是无价之宝,我什么时候能得到它们呢?”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满足了他的要求。
过了一段时间,天使见这个人仍是愁眉不展,比过去更瘦了,又问:“你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呢?怎么还是这样满面愁容?”这人双眉紧锁,长叹短叹:“唉,我日日夜夜都担心失去这些宝贝啊!”天使摊开双手,摇摇头说:“想得到的时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
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享受欢乐呢?”头发苏格拉底年轻时有一头非常漂亮的头发。
后来,由于他潜心研究哲学,用脑过度,年纪大后,脑门和后脑勺上的头发都掉光了。
一个有着一头漂亮金发的年轻人揶揄地问他:“尊敬的大哲学家,是否头发越少,就意味着学问越多呢?”苏格拉底说:“不一定。
不过,如果脑子里面是空的,即使长着一头浓密漂亮的头发,又有什么用?”远山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
据说,那里风景如画。
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
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拾麦穗两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黄昏,大哲学家苏格拉底领着他的三个弟子来到一片麦田前。
“现在,你们到麦田里去摘取一颗自己认为最饱满的麦穗。
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采摘了就不能再换。
”三个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个弟子没走多远,就看到一颗大麦穗,如获至宝地摘下。
可是,越往前走,他越发现前面的麦穗远比手中的饱满。
他懊恼而归。
第二个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训,每看到一个大麦穗时,他总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麦穗一定在前头。
麦田快走完时,两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颗,却又觉得最饱满的已经错过。
他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很聪明。
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识别怎样的麦穗才是饱满的麦穗,第二个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较判断,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颗最饱满的麦穗。
他自然满意而归。
如果把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归类,那么显然第一个是属于“先做了再说”之列。
“先做了再说”,省略了思考过程,必然会导致行为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其结果当然“懊恼而归”。
第二个当属于“等等再说”之列。
“等等再说”,总是在思索、观望这个台阶上停滞不前,“只想未做”必定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第三个弟子则是“先想后做”。
对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判断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当然能够“满意而归”。
快乐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苹果的香味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
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
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
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
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求知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打雷以后必定会倾盆大雨“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
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
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大雨倾盆的。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
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
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
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来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吗?”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了苏格拉底一个人,每天,他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
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几年后,苏格拉底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
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
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乱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呵!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花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扣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一丛一丛花,种一畦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一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