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哲学与理学的兴起_ 蒙培元
【范仲淹】范仲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

【范仲淹】范仲淹的生平与学术思想【方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涌现了许多优秀历史人物,范仲淹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品学问、道德文章,他的文治武功、杰出思想,千百年来启示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范仲淹“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其“先忧后乐”的名言至今闪耀着迷人的熠熠光彩。
值此这位千古名臣诞生1020年之际,仅概述其生平学术思想,以表达我对这位乡前贤的高山仰止。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公元卯9年10月1日)诞生在真定府(治今河北正定),其父范墉时为北道重镇成德军节度掌书记。
次年,范墉〜990)即因病与世长辞,终官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
墉两娶,生有五子,其三早卒,惟范仲温(985〜1050)和仲淹幸存,仲淹即为范墉继娶谢氏所生·范墉去世后,年仅六岁的仲温育于苏州族人。
稍后,谢氏则带着仲淹改嫁长山朱文翰,改名朱说,渡过了备尝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朱文翰曾任安乡知县,范仲淹随继父生母在洞庭湖畔接受了启蒙教育,留下“书台夜雨”的佳话:后又来到朱文翰的故乡淄州长山,攻苦食淡,励志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等地,继父朱文翰终官长山县令。
对于继父的“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仲淹始终怀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激心理,即使在其显贵后仍念念不忘,请以“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还悉心关注其丧葬事宜。
对朱氏子侄的奏请异姓恩泽,解决求学及生活闲难等问题,也关怀备至,视同范氏子弟,体现了一代名臣的风范。
范仲淹二十岁时,曾远游陕西,结识名士王镐(?〜1027),—起啸傲于雩、杜之间,抚琴论《易》,极尽其欢,晚年仍满怀深情地怀念这位旧友。
约略稍前,范仲淹还与王洙(997〜1057)有布素之游,奠定了终生不渝的友情。
这种出行和交游,开扩了青年范仲淹的视野。
大中样符(1008〜1016)年间,范仲淹在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应天书院求学,数年的刻苦力学生涯使他“大通六经之旨” [纪昀:《四库全书总fl提要》卷一五二。
范仲淹对周敦颐的影响

范仲淹对周敦颐的影响【引言】在中国古代,名臣贤士辈出,他们的人生经历、政治理念和文学成就影响着后人。
其中,范仲淹与周敦颐便是两位杰出的人物。
他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使得两人的思想相互交融,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范仲淹对周敦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对周敦颐的影响】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政治理念对周敦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范仲淹提倡儒家道德观念,强调仁政、爱民,这一观念影响了周敦颐。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周敦颐关注民生福祉,努力为民造福。
其次,范仲淹强调政治家的人格修养。
他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观念使周敦颐认识到,作为一名政治家,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这也为周敦颐后来提出“无极而太极”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对周敦颐的影响】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对周敦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周敦颐学习的典范。
周敦颐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范仲淹的风格,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在他的《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可以看出范仲淹对他的文学启示。
【周敦颐的回应与传承】在范仲淹的影响下,周敦颐吸收了其思想精华,将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思想融合,创立了理学体系。
他在《太极图说》中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观:“无极而太极,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范仲淹对周敦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理念的传承,也包括文学风格的启发。
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文化、哲学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人物的成长,更体现在整个社会风貌的转变。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4届山东省日照市日照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2.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生活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②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③有弦弹入碧虚寒,彩凤应来兽应舞。
④战罢两在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A.①煎茶②焚香③弹琴④下棋B.①煎茶②弹琴③焚香④下棋C.①焚香②弹琴③下棋④煎茶D.①焚香②下棋③弹琴④煎茶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A.目不暇接巧妙绝伦传载B.应接不暇巧妙绝伦承载C.应接不暇精美绝伦传载D.目不暇接精美绝伦承载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kuī)视一下彼岸彼土。
那里白鹤在飞翔。
你看那玉羽红顶,踯躅徘徊,一飞千里。
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hè)鸣,缠绵,娟丽,仪态万芳。
B.看原画真是不同。
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名家的辉煌作品!还有那些神奇的教堂里的壁画、塑像和美仑美奂的建筑,我们的画家都看到了。
范仲淹的宋神宗时期政治与文学创作

范仲淹的宋神宗时期政治与文学创作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政治与文学创作在宋神宗时期有着重要影响。
在政治方面,范仲淹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包括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等职务。
他在政治上主张“融贯中外,调和阴阳”的治国理念,提倡以仁政治国,倡导“仁政爱民,以德安人”的施政方针,主张善治。
范仲淹在政治上力主清官廉吏,主张廉洁、清正,反对贪污腐化,多次整顿政风,被誉为“贞廉第一”。
他还主张提倡教育,重视人才培养,提出“废继调三疏”的教育理念,以求选贤任能。
范仲淹在政治上的理念和实践对当时的政治和官场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范文正公”。
在文学创作方面,范仲淹的作品以《岳阳楼记》《马致远碑》《寒食帖》等著名,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岳阳楼记》,该文以岳阳楼为背景,记述了范仲淹登楼所见所想,表现了他对国家兴衰、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岳阳楼记》通过对楼台沧桑、沧海桑田的描绘,抒发了范仲淹“托天地之灵气,立人类之大干”的宏伟志向,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和希望。
作品中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表现了范仲淹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推崇和热爱,被誉为“诗史”的典范之作。
范仲淹在文学创作上还有着其他许多杰出作品,如《岳阳楼记》《马致远碑》《寒食帖》等,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范仲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政治理念和文学创作在宋神宗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对当时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以仁政治国,主张廉洁清正,以德安人。
在文学创作上,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人文主义风貌,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和文化传统的关注。
范仲淹被誉为北宋“文治世家”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范仲淹的学问及其振兴文教主张中的道教因素

范仲淹的學問及其振興文教主張中的道教因素*导读:一、范仲淹早年的學問志趣世傳一則有關范仲淹少時苦學的逸事。
事在他猶以朱說爲名,不知自己身世的……*一、范仲淹早年的學問志趣世傳一則有關范仲淹少時苦學的逸事。
事在他猶以朱說爲名,不知自己身世的時期。
樓鑰《范文正公年譜》(以下簡稱《年譜》)引《東軒筆録》載:公與劉某同在長白山醴泉寺僧舍讀書,日作粥一器,分爲四塊,早暮取二塊,斷齋數莖,入少鹽以啖之,如此者三年。
①後世曾有人把此事看作范仲淹少年時期也曾侵染佛學的一個例證。
但是歐陽修所譔《神道銘》、富弼所譔《墓志銘》這兩種范仲淹的基本傳記資料都側重於他科舉及第、踏入仕途以後的行跡,很少言及其科舉前的經歷。
而在范仲淹去世十三年之後的治平二年(1065),他曾居住過的長山縣的知縣韓澤爲了開啓民智,曾撰寫了《淄州長山縣建范文正公祠堂記》一文。
文中寫道:嘗廬於長白,日自諷誦,雖刻苦不暇,每患其寡友。
一日超然遐舉,四走方外,求老師巨儒,以成就其業。
不數日間,大通六籍,聲名傾動世。
祥符中,會明天子詔天下舉賢能者,公素擅鄉間之譽,爲卿大夫之所賓興,一上而中殊科。
②按理,韓澤在執筆之際一般會向當地的故老探詢舊聞故實,對范仲淹在長山時期的活動本可以敘述得更詳細些,但實際上衹有上述這些簡單的記述。
關於范仲淹在長山縣的醴泉寺苦學一事的出處,恐怕就是上引樓鑰《年譜》中的這段文字。
另外《宋朝事實類苑》引《湘山野録》中也有幾乎相同的內容。
檢閱現存的《東軒筆録》、《湘山野録》,二書均無此內容,或許是佚文。
韓澤文中衹說廬於長白,根本没有提及醴泉寺。
雖然當時多有年輕時入佛寺求學者,少年范仲淹也有可能在當地寺廟裏學習,但果真如此,韓澤就應該寫出寺廟之名。
而且後文又說每患其寡友,這就不像是在佛寺中修學的狀況。
另外,范仲淹本人在作品中也没有提到醴泉寺,在記述早年往事的《鄠郊友人王君墓表》中也衹說自己東歸長白山。
方健《范仲淹評傳》曾舉出《范文正公集》卷四《贈廣宣大師》一詩,論證范仲淹少時曾與僧侶有過交游。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

范仲淹与胡瑗的教育思想范仲淹与胡瑗是清朝末年最有贡献的两位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范仲淹生于清朝末期,毕业于清朝政治机关,是清朝末期经历和经验最丰富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理念以魏晋文献为基础,主张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根基,以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抗挫能力。
范仲淹主张在教育中重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主张学生在体验、记忆、解释和表达技能的培养上更胜过语文、数学等学术学科。
他极力主张建立一个严肃的教育制度,他的教育理念以师学融合的模式为基础,强调尊重老师,发挥师徒之间的作用。
范仲淹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被后世所采纳,使中国传统教育建立在尊重师道和强调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胡瑗生于清末,他历尽革命变局,受到新思想影响,民族意识和社会观念有了明显改变。
他的教育思想以商汤学派为基础,主张将实践和理论合二为一,重视思维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强调学生本质上是创造者,重视个性化教育。
胡瑗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较好的欢迎,他的理念影响了许多中国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为建立全面、有效的思维教育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
以上就是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胡瑗,他们受到了新思想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
他们把教育学科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师徒之间的作用。
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跨越时代和国家的界限,在今天的教育界中仍具有普适性。
他们把尊重师道、强调实践经验和注重思维能力的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因此,讨论范仲淹和胡瑗的教育思想和对中国教育的重大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教育和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蒙式话语”--蒙培元先生中国哲学研究述评

中国哲学的“蒙式话语”--蒙培元先生中国哲学研究述评
张斯珉;乔清举
【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
【年(卷),期】2016(0)5
【摘要】蒙培元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主要涵盖理学、中国哲学思维方式与心灵哲
学以及中国生态哲学三个方面。
他的理学一方面重视理学发展逻辑和范畴系统,另一方面以朱子研究为核心,内容全面而重点突出。
蒙先生眼中的中国哲学,其理论特质表现为主体性思维和心灵情感哲学。
前者以主客体的统一为前提,强调体用一源;后者则是心性本体展开的主要方式。
在生态哲学方面,蒙先生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表明生态性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底色。
蒙培元先生的中国哲学研究具有清晰的学科自觉、多样的研究视角、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原则和对中国哲学的客观评价,四者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的“蒙式话语”。
【总页数】10页(P21-30)
【作者】张斯珉;乔清举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陕西西安710126;中央党校哲学
部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J], 蒙培元;郭萍
2."瓶" "酒" 之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建构中的紧张与蒙培元的化解之道 [J], 李晓宇
3.情感与自由——蒙培元先生访谈录 [J], 蒙培元;郭萍;;
4.儒学现代转型中的情感转向——蒙培元先生八十寿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郭萍;
5.世界的“返魅”——蒙培元先生的儒学自然宗教观 [J], 任文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仲淹的仁义之道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

的开端,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胡瑗之学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① 等。这些研究肯定了范仲淹 作 为 宋
代新儒学(理学)先驱者的地位,涉及对范仲淹学术影响的认识。不 过,这 些 研 究 的 重 点 并 非 从 儒 家 道 统 研 究 的
角度着眼,对范仲淹传承儒家道统之道 的 贡 献 尚 缺 乏 专 门 研 究。 本 文 拟 对 范 仲 淹 的 仁 义 之 道 及 其 对 儒 家 道 统
形成的历史过程,认为范仲淹是理学思潮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其哲学思 想 为 理 学 即 新 儒 学 的 兴 起 创 造 了 理 论 条
件 ③ ;杨渭生则从兴学育才、推进儒学发展及有关学术思想等方面论证范仲 淹 实 为 宋 代 新 儒 学 的 开 创 者 ④ ;郎 国
华、范立舟认为范仲淹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与振作士 风 产 生 的 时 代 影 响 和 理 学 思 潮 存 在 某 种 内 在 的 关 系 ⑤ ;
摘要:“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 构 成 了 中 国 道 统 思 想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涵。 范 仲 淹 的 仁 义 之 道
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 道。 儒 学 在 宋 代 重 振,出 现
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 淹 的 思 想 对 胡 瑗、孙 复、张 载、李
删《书》,垂于后世,明其可行之法也。历代尝行,今久不 用,人 或 疑 之。”⑧ 范 仲 淹 在《与 欧 静 书》中 论 及 六 经 的 名
称道:“盖‘春秋’以时记事而为名也,优劣不在乎‘春秋’二字,而 有 凡 例、变 例 之 文。‘书’者 载 言 之 名,而 优 劣 不
在乎‘书’之一字,而有典、谟、誓、命 之 殊。‘诗’者 言 志 之 名,而 优 劣 不 在 乎‘诗’之 一 字,而 有 国 风、雅、颂 之 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人 同 道
“
会同
上的
”
之 学 , 是 建 立在 初 步 的 宇 宙 本 体 论 之
理
尽
”
“
是为 了
,
“
穷神 知化
,
”
是为了
;
,
并 且 以 心 性 学 说为 其 核 心
这 就 为理
,
性命之 理
,
,
在 这里
理 不 仅 仅是 自
不
学 道 德 形 上 学 的 建 立 打 开 了 一 个新 思 路 且 奠 定 了他 在 理 学形 成 中 的地 位
察彼 无 方
得 寒 暑 往来 之 理
。
莫 不 广生 之 谓
,
为 主 要 特点
展
这 一 点为 后 来 的 理 学 家 所 发
“
妙 用 之谓 神
视 其 体 则归 于 无 物
( 《 穷神
得其
别 《
理 则谓 之 圣 人 ”
, 知 化 赋》
,
儒 家 哲 学 的 根本 精髓 是
在 范 仲 淹看 来
,
天人 合‘
”
,
通 幽洞
, 学 ( 《 易兼 三 才 赋 》
《 别集 》 卷 三)
,
,
微
,
, 极 万 物 威 衰 之 变 钩深 致远
明二 仪 生
张 体 用统 一 认识
。 、
、
把直 觉体 悟 和理 性
,
育 之功
化
,
… … 原 其不 测
,
,
识 阴 阳 舒惨 之 权 ,
。
道 德 实 践结 合 起 来
。
以 提倡 道 德 理 性
“
,
。
,
就是说
,
宇 宙 本体 变成 了 人
“
没 有 建 立 理 本论
,
但 在 他 的 思 想 中确 实 包 含
,
着 这样 的成 分 范 仲淹 提 出 r
,
其 进 一 步发 展
。
便 是 理学 家
”
从 这 一煎 提 出发
理
”
理
”
。
的
“
性理
”
之学
,
程 颖说
,
,
“
理
字 是他 自
为 理学 本体 论 的 创 立 准 备 了条 件
范仲淹的 哲学与理学的兴起
蒙培 元
范 仲 淹 (公 元 9 8 9
时期 著名 的 政 治 家 和 文 学 家
一0
5 2)
,
是 我 国北 宋
他的
,
不 完 全 否 定 象数 的 作 用
,
但 决不 拘 泥 于 象
“
“
先 天下
数
,
他认 为
,
“
易
”
本来
“
无体
”
”
,
“
圣人
之 忱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 的 精 神 风范 ,
。
”
为 其根 本宗 旨 的 者
,
他 明确 提 出
,
,
所 谓
“
和 作用
“
,
其 间必 有 所 以 然 之理
”
易
“
。
所 以 明 乾坤 之 化 育
(同 上 )
见 天人 之
自然而 然
,
地 发生 作 用
“ “ ”
。
,
但只有 成 为
。
性 穷
会 同 者也
”
但 是 范 仲淹 的
,
天人
” 命之 理
才 是真 正 的
尽性
”
。
恰 恰相 反
他己
,
家
,
他 的 以 易 学为 中 心 的 哲 学 思 想
,
初步 提 出 了 一 个 世 界 本 体
阴 阳 之 气)
出来
。
这 就 是 乾 坤 (即
即 新儒 学 的 兴 起
创 造 了 理 论条 件
,
,
形 而上 之 道 也 是 无 体 之 体
但
形 成 的 历 史过 程 而 言 开 创者 之 一
。 。
从而 提 高 他 主 张
”
的 转变 从道 家 本体 论 向 儒 家 本 体 论 的 转 变
了 伦 理 道德 的 价 值
在 方 法上
”
,
他说 中
。
:
“
惟 神也 感而 遂 通
,
,
惟化 也 变 在 其
。
易 以 象诊
,
象由 意 通
言 意统 一
的
“
穷 理 尽性
之 主
究明 神 而 未 昧
。
知 至 化而 无 穷
等命 题
,
,
对
“
“
”
他 的 真 正 目的 是 建 立 人 学 本 体
四 德 说”
,
。
哲 学 范 畴 进 行 了探 讨
, ,
作 出 了 解释
必 由其 理
”
我 们知
( 《 周易
他 进 一 步提 出 天 人
,
_
王 弼 站在 玄 学 的 立 场 对
理 ” 进 行过 解
建 立 了 道 德 本体 论 的 心 性 之 学
,
,
而 且 是 人德
,
,
不 仅是 天 道
“
而且
。
水体 存在 为 前 提 的
这就是
“
大 成于 心
一句话
“
是
。
“
天人 会同” 之道
所
“
但这 是
“
自成
”
,
不 是 别 有所 成
“
即是 道 的 属性
元者
“
,
道之 纯 者 利者
”
,
。
心 与 诚 的 问题 是 一 个 心 性 关系 问题 , 也
也
”
,
亨者
,
道 之 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
,
。
、
道 哲 学的 虚 无
。
继 唐 代 古文 运 动 之 后
可称之 为
,
理 学形 成 中 的 一 个 重
”
。
与 性 空 (这 一 点 同 胡玻 等 人 相 一 致 )
他认
“
开 创 阶段
、
当 时 出现
为 易之 道
,
,
“
变 动不 居
适 内外 而 无 滞 ; 广
”
的一 批 思 想 家
以 批 判佛 学
复兴 儒 学 为 己
等 人 的提 倡 下 形成 的 下
,
,
开始了
某些 道 教 和佛 教 哲 学 吸 收
易
,
所 发挥
,
。
比如道
”
这 一 风气 是在 范 仲 淹
也 正 是 在 这 种 风气 之
。
太极 也
, ,
,
道也
”
无 板 也
( 《 玄经 原
旨发 挥 》
, 《 道 藏》 第 2 1 册 “
第
范
的
范 仲 淹等 人 把 汉 唐 儒 学 引 向 了 形 上 学 的
,
离 不 开 性 总 之 诚 与明 既 是 德 性 亦是 , , 德 心 心 性 不 可 能 分 离 但 其 实现 者只 能 是
心
。
谓 之教 乎里
”
,
四 者之 用
天所 不 能 违
,
,
这就是
,
。
“
必 大 成 于 心 ” 的 直接 意 义 , 就
( 《 四 德 说》
,
《文 集 》卷 六 )
是说 义
。
天 道 之 诚 需要 心 去 实 现 , 道 德 法则 需
之 言 岂凝 于 斯 乎 l
“
”
( 《 易 义》
,
《 范文 正
表 现 了 一 位 政 治家 的 高 尚 品 质
这 一 点人 们
,
公 文 集》 卷 五 ) 他 所 谓 定体
”
,
无体
, ,
,
是 说 无
,
很 熟悉
。
但 他 还 是 一 位重 要 的 思 想 家 和 哲学
为 理学 从理学
。
并不 是 无 本 体
,
,
”
;
道
是 主 体 性 问题 但离 不 开 心
。
。
诚而 明 之
”
,
”
是 从性 上 说
,
,
之 用 者 也”
,
贞者
“
道 之 守者 也
,
这所
,
“
明而 诚 之
,
是 从 心上 说
,
但
谓道
,
既是 天 地 之道
,
又 是 性 命 之 道 即 内在
于人 而 存在
行 此 四 者谓 之 道
,
述此 四 者 而 况 于人
四德作
于 说 , 人 的 主 体 作 用 是 无 关 紧要 的 , 正 好 相
但 都 是 以 心 性问 题 为 核 心 体 作用
,
终 者 很重 视心 的 主
。
它 是非 常 重要 的
“
,
。
,
用 范 仲淹 的 话 说
。
就
都 是 道德 主 体 论 者
,
应 当承 认 , 这
。
是
必 大 成 于 心 而 后 可 ” ( 南 京府 学生 朱 从 《 文 集》 卷 六 ) 这 里他 又 提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