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与宗教的界限

合集下载

佛学与哲学

佛学与哲学

佛学与哲学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均有相当影响,一度形成佛玄合流的景象,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即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也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宗教思想。

它的基本目的在于说明佛教观念的合理性和佛教生活的必要性。

哲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佛学神秘的宗教思维方式使佛学一传入中国,就使佛教与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

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

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

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

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

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

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

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良知”到底是准设还是实存?

“良知”到底是准设还是实存?

“良知”到底是准设还是实存?作者:陈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0期摘要:該文批判了牟宗山先生对冯友兰先生“良知”概念的批判,进而讨论牟氏对他者哲学的批判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传统儒学本身就具有宗教性,是儒生安身立命之所。

深契中国传统的牟氏,在未厘清西方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宗教分解的误解下,以儒家的宗教性标准和立场评判哲学未免失之偏颇。

关键词:牟宗三;批判;良知[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1牟宗三先生在《我与熊十力先生》一文中记载了其师熊十力先生与冯友兰先生的一次谈话:“熊先生对冯先生说:‘你说良知是个假定。

这怎么可以说是假定。

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需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

’冯氏木然,不置可否。

”在场的牟氏形容自己当时的感觉是“这霹雳一声,只是振聋发聩,把人的觉悟提升到宋明儒者的层次。

”说“由熊先生的霹雳一声,直复活了中国的学脉”。

评论冯先生是“僵化了的教授的心思只停在经验层上、知识层上。

只认经验的为真实,只认理智所能推比的为真实。

这一层真实形成一个界限,过此以往,便都是假定,便都是虚幻。

人们只是在昏沉的习气中滚,是无法契悟良知的。

心思在昏沉的习气中,以感觉经验来胶着他的昏沉,以理智推比来固定他的习气。

……由‘良知之为假定’,即可知冯氏的哲学史,全不相应。

”[1]在此,三者对“良知”的能够理解也代表其对哲学的不同理解。

冯先生认为在哲学中“良知”是准设,就是不承认有良知么?这是道德哲学之争还是道德之争或又是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之争?笔者认为冯氏提出“良知”是准设,在探讨的是道德哲学问题,而非探讨宗教和私人信仰,所以要分为两个问题:1在道德哲学中“良知”是什么?2儒家思想是哲学还是宗教?哲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因为是一切观念的来源或者说是第一原则,因而是无法自证的,这其中就包括“良知”。

“良知”在道德哲学中是无法自证的也无法证伪的前提条件。

古人对界限的认识

古人对界限的认识

古人对界限的认识
古人对界限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和宗教思想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界限的概念主要与道家的思想有关。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道,而道无形无迹,却又无处不在。

这种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界限”的观念,即认为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区别。

例如,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反,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即认为事物总是存在着阴阳、动静、虚实等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在这种观念下,界限的存在就被认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应当消除。

此外,佛教中的一些思想也对界限的认识有影响。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这种观念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无界限”的观念,即认为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和区别。

总之,古人对界限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哲学、宗教、政治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古人对界限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哲学与宗教的相通之处

哲学与宗教的相通之处

哲学与宗教的相通之处哲学与宗教作为两个重要的人类思想体系,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探索。

尽管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目标,但它们在某些方面却有着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宗教之间的相通之处,着重于它们对于人生意义、存在与信仰的思考。

首先,哲学与宗教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相似的关注点。

哲学强调理性思考,探索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宗教则强调对神秘的力量和超越的意义的追求。

然而,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它们都试图回答人生的根本问题: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人类在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它们都试图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鼓励人们去追寻更高的目标以获得内心的满足。

虽然哲学以理性和推理为基础,而宗教更强调信仰和虔诚,但它们都试图引导人们超越日常琐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

其次,哲学与宗教在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上也有着关联。

哲学常常涉及人类的本质、自由意志和道德问题,试图解答人类存在的意义。

宗教则经常涉及人类的灵魂、超自然存在和道德规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目的。

尽管两者在探索的角度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寻找人类的存在的根本问题。

哲学与宗教都试图通过对人的存在和道德的思考来解答人类的困惑,并帮助人们找到支持和指导人生的原则。

最后,在信仰和追求超越的问题上,哲学与宗教也有相通之处。

宗教经常涉及信仰的问题,要求人们对信仰进行承诺和奉献。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越人类自身的信仰体系,使人们在信仰的框架下获得安慰和指导。

哲学虽然相对较少涉及信仰的问题,更偏向于理性和逻辑,但仍然试图通过思考来追求超越的真理。

哲学的追求是基于理性和思考的,试图通过推理和思考揭示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真理和道德准则。

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它们都试图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存在和信仰。

综上所述,哲学与宗教虽然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目标,但它们在人生意义、存在与信仰的思考上有着相通之处。

它们共同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框架,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目标。

无论是理性与推理,还是信仰的力量,它们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为人们提供支持和指导。

《宗教的波普尔》:信仰与理性的辩证

《宗教的波普尔》:信仰与理性的辩证

宗教的波普尔:信仰与理性的辩证介绍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而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则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哲学家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他独特地对宗教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信仰与理性相互作用的观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宗教的波普尔,探索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波普尔对宗教的观点波普尔认为宗教是人类在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寻求安慰和解释的方式。

他认为宗教凭借神秘主义和灵性维度反映了人们内心对意义和目标的追求。

但他同时强调,在科学兴起后,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确凿、可验证、可证伪的知识,这就引发了信仰与理性之间微妙而重要的辩证关系。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从波普尔的角度来看,信仰和理性并非完全互斥,而是存在着紧张而动态的关系。

在宗教领域,信仰往往涉及主观情感和个人体验,而理性则强调基于推理和证据的客观知识。

因此,当宗教教义与科学事实相冲突时,信仰与理性便产生了矛盾。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然而,波普尔并不认为宗教和科学之间完全无法沟通。

他提出了“界限原则”,即科学可以对物质世界进行研究,而超自然现象属于宗教领域无法被证明或反驳。

根据该原则,信仰和理性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展和探索。

宗教的价值和意义尽管波普尔在其作品中批判了一些虚假、迷信的宗教,并提倡对宗教进行批判性思考,但他也肯定了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

他认为宗教有助于塑造道德观念、鼓舞人心、建立社区团结等功能,并能满足人们对终极意义和价值的需求。

结论通过分析波普尔对宗教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信仰与理性之间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动态的关系。

宗教不仅满足人类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还与科学和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互动。

理解宗教的波普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贫乏。

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分期界限用宗教的发展变化来界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显得太过于片面化。

但是在那个时期,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被一些人所接受的,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费尔巴哈“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心是宗教的本质”这一思想论断来进行思考。

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心是宗教的本质,那可否理解为“心即宗教,宗教即心”?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之世界,并不是我们具体化的物质上所说的心。

这就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

在他们看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前者把宗教的定义抽象化,把抽象化的的“心”当作宗教的本质,;后者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甚至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两者都同属唯心主义的论断,也为各自所属的信仰提供了相似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哲学;宗教;正统思想;信仰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用我们所说的“道”来解释,但这种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老子自己对自然界思考的结果,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想要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并可变化飞升,暂不论这一目标是否真实,仅仅从修道者角度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很难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难以保持内心的清净自然,因此很难实现成仙的目的。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再加上儒学的发展,佛、道、儒三派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此消彼长。

道教各派系同时存在,也有多神信仰。

如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方宗教在尊奉神灵这一点上是及其相似的。

西方的宗教也有自己的信仰归属。

拿基督教来举例分析,他们信奉一个人格化的神——耶稣,将其看作救世主,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机构——教会。

论区分宗教活动领域的三个界限

论区分宗教活动领域的三个界限
开来 。然而 , 为了创建 当代 中国和谐社会 , 一方 面要落
1 9
河北学 刊 2 1 3 0 0・
实宗教信仰 自由的原则 , 另一方 面要 发挥各种宗教 的 积极作用 。如果恪 守神圣与 世俗僵硬 的两分 , 让宗 教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争议较大 的是政教分 离的
相反 , 是将原本 神圣 的东西 视为世俗 的。近代 欧洲启
蒙运动就是这样 , 它用制度来分 割圣俗世界 , 实行政教 分离 、 非政治 化、 派多元化 、 社会 教 信仰私人化 , 国家 使
意思 ; 而一旦越出某 种界 限, 则被视 为逾 越 了规矩 。值 得注意的是 , 文所指 的领 域 , 本 不仅 指物 理空 间 , 而且 包括思想 或精神 活动 的范围 , 比如通 常所说 的思想领 域与意识形 态领域 。将 宗教 视为 一个行 为 主体 , 考察 其在现代 中国社会 中适 当的活动领域 , 是本 文的主旨。
领域 是一个颇值得深入思考的 问题 。任何 一种宗教都
有其活动领域 , 大或 小 , 多或少 , 或 或 或公 开 , 隐秘 , 或 古今 中外 , 一例外 。一个 行 为主体 在其专 属领 域 内 无
进行 活动 , 常 被 视 为 守 本 分 , 文 短 语 “e an i 通 英 r i n m oe sp pr p e ” d ’ r e sh r 就有安分守 己、 o e 守住 自己的地盘 的

政治及其公共价值不再 由宗教 来宰。从西方近代史
的发展来看 , 俗化具 体表现 为基督宗教撤 出过去控 世
制和影响的领域 , 教会机构 与国家机构分离 , 国家 世俗
剥夺教会 的传统领 地 , 教育 摆脱教会 的权威 。正是在 这样 的变迁 过程 中 , 权力 与宗教形成制 度上 的分 世俗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四、哲学是一种古希腊人最早使用的运用形式逻辑严格推理、探索终极问题的思维方式,包括因此形成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形态等。这个含义是本文的重点,而要真正理解这个含义,则需从“哲学”一词的产生说起。
哲学的产生及其真正含义
人类最初的文明形式是神话,人类的好奇心或是生存需要迫使人类对一些现象作出解释。因为无法一下子看到事物的本质,加之人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于是认为万物都是有意识的,世界也是被一种有意识的事物控制。这样一来神话就一步步产生,它用神解释了几乎所有的现象。但就是有那么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神话的解释。酝酿许久后,公元前5世纪,被人们称之为“哲学之父”的泰勒斯在古希腊的米利都说出了第一个哲学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从此哲学一发不可收拾。公元前5—4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个哲学流派——智者学派,这个学派的人们自称为“智者(Sophists)”。起初这个学派的人还研究哲学,但到了后来他们变得以专门教授别人辩论、修辞等本领来赚钱。苏格拉底称他们“是批发和零售灵魂食粮的商人”。为了和他们划清界限,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慧的人(philosophos)”。哲学(Philosophia,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一词就由此诞生(也有一说是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爱智慧(philosophia)和爱智者philosophos这两个词)。
二、看视频。视频较书要活的多,至少容易理解的多。而且语言的信息量要比文字的信息量大的多,所以看视频要比看书效果好的多。重点是好的视频实在不好找,有个叫超星学术视频网的不错,我就是看了上面的《古希腊哲学》后一下子有点感觉了。
三、找个老师教。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种学问或技术,比起自学、函授什么的,有个老师亲自教授是学习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首先,学习的进度、速度、难度等由老师安排会更合理。其次,学习的知识具有系统性,而且结构完整合理,内容无遗漏。最重要的是有个老师亲自教,当遇到一些迷惑和错误的时候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并得到纠正。尤其是像学习哲学这样有些抽象的知识,如果有个老师可以随时解答疑问,那简直就是万幸中的万幸,完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哲学与宗教的界限哲学(思想)通常被认为是脱胎于宗教。

因此,关于哲学(思想)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通常有两个相反的回答:或者以为二者是对立的、不相容的,总处于斗争当中,哲学从宗教中脱离出来是思想对宗教的胜利;或者以为二者是相通的和一致的,哲学从宗教脱胎出来既表明它们各不相同,又表明它们具有亲缘性,它们之间甚至是相互需要的。

但是,不管哲学与宗教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它们各自应有各自的界限,否则就无所谓对立,而其一致性也就成了与自身的一致。

这意味着要讨论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必须首先澄清它们之间的界限。

一但是,哲学与宗教的界限问题首先涉及“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个让人无从下手的问题。

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常常各不相同。

这里我们暂且从哲学的历史源头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

就哲学(Philisophie)这个西语词来说,其原初意思就是大家都烂熟了的所谓“热爱、追求智慧”。

关键是,何为智慧?又怎么爱她(才是哲学)?一种东西要能被称为“智慧”,她至少要让在这个世界上四顾茫然的人类能够因她而得到信心、希望和安宁,不再终日惶惶而不知所往。

对于这种智慧,人人都会心生爱意而向往之。

那么,如何爱她才使这种爱成为哲学呢?对智慧的一种爱之所以能被称为哲学,首先在于这种爱是唯智慧而爱。

哲学之所以为哲学,就在于哲学是一种全心全意去爱智慧的亲证活动。

对于哲学(或从事哲学的人)而言,智慧本身就具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因此,哲学可以不顾一切利益考量和现实因素而只爱智慧。

不过,哲学的这种爱又是一种带着自我觉识的爱,也就是说,哲学对智慧的爱总是带着对自身的这样一种处境的觉悟:即如果她不追求智慧或错过智慧,那么她自身就会陷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之爱智乃是一种自觉之爱。

这体现在哲学是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进行她的爱智活动。

因此,就其起源上说,哲学就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亲证智慧的活动,从而使人能够智慧地生活。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智慧的首要问题就是追问世界的“本源(始基)”问题。

而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也就是追问变动世界中可靠和确定的根基的问题。

在这个流变不定的世界里,我们身在何处?何以安居?或者问:把茫然四顾的心灵安放在什么地方,我们才能从大地上站立起来,并且顶天立地地撑开一片可以安居的天地?寻得“安心之所”的问题,也就是寻找能够把我们的生命与生活担当起来、支撑起来的力量与根基的问题。

因它可靠,我们可以生活得安然和踏实;因它可靠,我们可以坚定地打开我们的希望和未来,因而可以生活得有信心、有力量。

简单说,因它可靠,我们的生活既能经受住苦难的重压,也能经受起幸福的诱惑。

在哲学产生之前,希腊人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都生活在神话世界或原始宗教里,人与他人他物都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梦幻般的关系中。

世界的本源问题的提出,就象一道光芒从人类的心灵世界划过,照亮了人与他物的明确界限,从而召唤了人类对自身身份的意识与追问──人在这个变幻不不定的世界上究竟处在什么位置上?扮演着什么角色?从根本上说,在本源问题里,一方面表明人类对纷繁变幻的现象事物持不信任、不满足的态度;另一方面表明,人类相信透过这些现象事物可以找到使自身能够立定其上的确定性与可靠性。

本源问题所追寻的确定性与可靠性,也就是绝对性。

因为从根本上说,只有绝对的一或绝对的存在者,才能够是可靠的和确定的。

所以,可以进一步说,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也就是探究绝对性的问题。

本源问题的提出意味着开始了对绝对的意识与觉悟。

而对本源的追问,实际上也隐含着对人自身的身份的觉悟与确认。

因为人类之所以会去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在根本上是为了人本身的生活与存在寻找可以立身其上的可靠根基,以免在变幻不定的宇宙面前茫然失措或惶惶不可终日。

实际上,对本源的觉悟——不管这种觉悟是以思想的追问方式,还是以宗教的启示方式来完成——都同时隐含着对人自身的身份的追问。

回到本源而与本源共在,也就是人回到自身,即回到自己本来在的位置上。

因而,回到自身在根本上也就是回到自在的自由存在:在自己的位置上持守着一切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对本源的追问与觉悟都或强或弱地召唤着对人的自由的觉悟。

对本源的守护在根底上也是对自由的守护。

因此,对本源,从而对绝对的追问和觉悟,在人类史上是一件最伟大的事件。

因为它在根本上意味着人类开始了依靠一种自觉的精神(灵性)力量寻求自立与自由的漫长历程。

上面的讨论已暗示出,哲学是以不同于宗教的方式去追寻本源问题。

如果说宗教是以启示的方式直接领悟绝对的本源而信任这个本源,并且由对这一本源的觉悟与信任而肯定这个世界的真实性;那么哲学则是出于对这个世界不满足、不信任也即有所怀疑而去追问这个世界的本源。

也就是说,哲学是从“不满足”和“怀疑(不信任)”开始的。

二但是,人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事物不满足,是因为事物是有限的,而事物之所以是以有限物出现,恰恰是人们已经对事物作出某种规(限)定,也即把显现给我们的相遇者规定为某物。

不管人们说出来还是没说出来,任何有限物实际上都已是被自觉不自觉地规定为“是什么”的事物。

而人们之所以对事物不信任而怀疑之,首先则是因为事物会失去自身,也即所谓“变异”。

而人们之所以会发现事物失去自身,则是因为人们已经把事物向我们的显现就当作这一事物自身,也即把事物在意识中的显现规定为这一事物自身,或者说,这一事物被直接等同于它在意识中的显现。

这种规定活动或等同活动也就是给出自身同一物(Identit?t)的构造活动。

当我们把被命名为“树”的相遇者在我们意识中的显现就当作“树”本身的时候,我们就在给出一个树的自身同一物:树的如此这般的显现就是树本身(全部);或者说,树本身仅仅就是它的如此这般的显现。

正因为事物获得了自身同一性,它才会失去自身,因而才会有变化与变异;否则,事物就只是在现象(显现)之流中不断隐身的独一的自在之物,或者说,只是通过显现表明其隐身在自己位置上的独一物,而无所谓变异与变化。

实际上,把相遇者规定为某物,也即规定为“是什么”,从而使之成为“有限物”,同样也必须以将相遇者构造为“自身同一物”为前提。

因为任何事物必须首先是它自己,才能够进一步是其他的“什么”。

这也就是说,对这个世界的事物不满足、不信任恰恰以将这个世界的事物构造为自身同一物为前提。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对本源的追问是从一个由自身同一物构成的世界开始的。

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哲学是从概念物出发。

因为所谓自身同一物必定是在质、量、关系这类概念意识中被构造出来的。

没有这些概念意识,我们就不可能给出可以以“A是A”这一同一律形式表达出来的自身同一物。

自身同一物必定是存在于质、量、关系这类概念意识中的存在物。

它的关系性存在首先就是与自己的关系。

任何相遇物只有当它在质、量意识中被显现和综合,并且它的这种显现被把握、意识为就是它自身,即与它自己的显现处在等同关系中,它才不再是在自己位置上的自在相遇物,而成为仅仅等同于其显现的为自身同一物。

换言之,自在相遇物才被掩盖而成为单纯的显现物,并且也才能进一步成为各种关系物。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只有首先成为自身同一物,即与自身处于等同关系中,才能进一步进入与其他自身同一物的各种关系中,从而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对象。

从根本上说,各门科学,首先是以数学为基础和榜样的各种具体科学——我们权且称之为“数理科学”,实际上都是以自身同一物及其关系为对象。

因为任何事物只有当它作为自身同一物被构造出来,它才能进一步得到逻辑的和经验的规定。

如果一事物是否是它自身都没有得到确定,那么,对它的一切其他规定都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断定对它的规定是否就是对它的规定。

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科学都是以自身同一物为前提,或者更确切说,一切科学都是建立在构造自身同一物的意识活动之上。

正因为如此,康德把量、质、关系这类据以构造自身同一物的范畴意识与时-空形式一起当作一切科学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先验要素。

这里,我们可以首先看出哲学与数理科学的区别。

如果说数理科学是以自身同一物为前提,并且也只以自身同一物及其关系为对象,因而永远停留在自身同一物与关系物领域,那么,哲学虽则从自身同一物出发,但是它并不以自身同一物为对象,而恰恰是要摆脱、离开自身同一物,去追寻自身同一物从中显现出来的本源。

因此,哲学并不停留在自身同一物领域。

从思想-意志的方向而言,数理科学是从自身同一物出发进入经验-关系世界,而哲学则是从自身同一物出发摆脱一切关系物而返回本源处所。

这恰好是两个相反的努力方向。

这并非说,哲学与科学是无关的两极。

不管是从历史事实还是理论基础来看,科学从来就不可能离开哲学。

虽然哲学家可以不理睬科学家,科学家也可以不理会哲学家,甚至嘲笑哲学家(这通常是那些无知和浅薄的科学家对哲学或宗教惯有的态度),但是,科学历来就运行在哲学所提供的基础上。

这除了是说,科学迄今仍运行在古希腊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思想方式和基本观念之内,更重要的是指,构成一切科学之基础与起点的自身同一物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得到解答。

科学是否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取决于哲学是否解决了“自身同一物是如何给出来的”这一问题。

如果离开哲学的反思而任科学自行其事,那么科学不仅将忘却自己的基础,而且本质上将越来越远离本源。

其结果不仅将使科学走向自我瓦解,而且将把人类带向片面化——因为远离本源也就意味着关闭了其他可能性,而把科学打开的可能性当作唯一的可能性。

实际上,自身同一物构成了哲学与数理科学之间最直接的联系点。

哲学对自身同一物之所以可能的追问和回答为科学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科学由此获得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推动。

不过,正如自身同一物只是科学的基础,而不是科学的核心一样,对自身同一物的追问和回答则只是哲学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哲学的归宿。

因为哲学对自身同一物的追问恰恰是出于对自身同一物的怀疑和不满足。

对自身同一物的怀疑并不是要放弃它或否定它,而是要追问它之所以如此这般的根据。

如果没有或不能找到这种根据,那么,人们对关于它如此这般的断定就是可疑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终止对一物之为这一物的判断。

确立自身同一物的根据,也就是确立了一个世界的真实性和可判定性。

对于科学而言,这意味着对事物的一切科学陈述(判断)获得了可靠的标准物,也即以“A是A”形式表达出来的第一定义物;而对哲学来说,则意味着它所追寻和迈向的本源是一个真实世界的本源,也即是一个有根有据、可在概念中被确立起来的自身同一物的世界从中显现出来的本源,而不会是一个梦幻世界的梦幻本源。

自身同一物作为一切数理科学的基础恰恰是科学所不关心的,但是,对自身同一物的追问却是哲学的一个起始步骤。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开始于科学终止的地方。

这使哲学与科学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都要借助于概念体系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科学是在由概念构造出来的自身同一物基础上提供出一套与经验相关的概念体系来达到对事物的认识,而哲学则必须演绎出一套先于经验的概念体系,否则,它就无法说明自身同一物是如何可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