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区别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辩的特色。
但其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
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
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32,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的讲述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又存在相互区别的方面。
一先谈一下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他们所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回顾一下哲学史,便不难理解。
古希腊人哲学思想的产生最开初便是思考自然现象,最先产生的哲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
他们追问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尽管答案繁多没有统一的见地,但毋庸质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确实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他们的哲学思辩似乎并不满足局限于自然领域,最后逐渐转向关注人自身。
哲学思考的对象逐渐丰富起来,人怎样才能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艺术、语言等等都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引言: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考存在、生命和意义的两种重要方式。
这两个领域经常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一方强调理性思考,另一方则侧重于信仰和灵性。
然而,哲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关系,反而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互补和共通之处。
哲学的思辨与宗教的信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强调的是理性思考和思辨。
哲学家们通过对问题的彻底分析和推理,旨在寻找真理和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的思辨是一种抽象和理性的探究,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宗教则强调信仰和追求超越现实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对于宇宙、神灵和人类存在的信仰和崇拜。
它赋予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是一种情感和体验,通过信仰和神圣经典来引导人们探寻宇宙的奥秘和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哲学和宗教的互补关系:哲学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互补的关系。
哲学的思辨和宗教的信仰相互交织,为人类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思考和认知。
哲学提供了理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它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式帮助人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
而宗教则通过信仰和灵性的路径让人们超越理性思维,寻找超越世俗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哲学和宗教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也存在相互的影响和引导。
哲学的伦理思考帮助人们思考道德的本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基于理性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提供了指引。
而宗教的教义和戒律也对人们的行为和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信仰和灵性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哲学和宗教的冲突和解决:尽管哲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和分歧。
哲学强调人类理性和思维的能力,它对宗教的神灵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宗教信仰是过于主观和无法证明的。
宗教则常常以信仰为基础,对哲学的理性思辨表示怀疑,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用理性思考来理解宇宙和神灵。
然而,在现代世界中,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不少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试图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探究宗教的深层含义。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与哲学体系,为后世的文化传承与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并对其影响与特点进行分析。
一、宗教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思想之一。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倡道德伦理的完善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注重孝悌、忠恕等伦理观念。
其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教育乃至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源于黄老之道,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追求与自然合一、超越世俗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以及追求“道”的道德观念。
他们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追求真正的自由,以达到和谐与无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个体追求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思想,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家注重个体解脱和超越世俗的境地,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和解脱的方法。
佛教的到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并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带来了重要影响。
二、哲学思想1. 易经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易经强调自然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变化。
易经思想与宇宙哲学、人性哲学、道德哲学等紧密联系,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本质和变化方式的思考。
阴阳和五行哲学被应用于中医药、农业和政治学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体系和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平衡、和谐和变化。
3. 孟子思想孟子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实现天人合一。
他提出了“仁政”、“四端”等重要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与宗教有何异同

哲学与宗教有何异同
哲学与宗教之同:
1.都是超越经验、追求无限的思想体系,都力求从根本上、总体上把握无限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探究身边的具体事物或者解答某一领域的问题。
2.都把探索阐明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最高真理”当做精神活动、精神追求的根本目标。
哲学与宗教之异:
1.哲学依赖理性,宗教崇尚信仰。
2.哲学通过反思此岸世界进入彼岸世界,宗教通过信仰确认彼岸世界而返回此岸世界。
3.哲学是讲究理性、追求科学性的思想理论体系,而宗教是反理性、荒谬的思想体系。
西方宗教文明

一、宗教与哲学之异同宗教通常被理解为“人与神的联结”,神后来被解释为“人格神”、“非人格神的灵性存在”或“终极实在”,而“联结”历史上曾被解释为“信仰”,现在也可以理解为“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理性论证”,如神正论者所做的那样;但是在现代神学的层面,为适应各种经验科学和理性思维所取得的最新成就,传统宗教中的核心概念“神”不再被信仰成为“绝对外在的超越性”或“绝对他在性,’: the absolute otherness,①而是人主体性情感的最高表达,即蒂利希所定义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的表述”the expression of the ultimate concern 所谓“无限性”或“终极性”都是人类思维所赋予其对象的一种极限性的“形容特性” attributes,反映了人类思维的理性逻辑和情感色彩;因此,在对于宗教的核心概念,无论从思维或情感的表述方面看,都与哲学的思维方法论和目的论相关联;这就涉及到了哲学的问题;哲学在西方语境里是被当作“宇宙论或世界观”、“知识论或方法论”及“目的论或人生观”这“三论”的综合,中国人也喜欢将此“三论”概括为“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学问”,因为将“世界观”与“人生观”表达成一种关联性的“学问”,知识论自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当然,用中国文化的传统术语讲“哲学”就是“寻根问底”和“安身立命”的合一;由于西方哲学出现了近代以来的“知识论转向” epistemologicalturn ,哲学自然又被极为概括地总结为“对一切存在的反思”,这自然就包括对宗教的反思;这又从哲学方面涉及到了宗教的问题;因此,无论是讨论宗教或哲学,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总括地讲它们之间的异同;一是具体地讲它们在各种文化传统中的具体演变情况.先讲宗教与哲学之异;这种相异的一个最基本方面是其信仰或思考的对象的性质:宗教信仰的对象其性质多有信仰者所想象的成分或特质,甚至多半是幻象或扭曲的想象所致,其中满足了信仰者的主体情感需要,如“义神”或“爱神”所具有的各种超越物理性质的“神迹”和表达伦理信息的“牺牲精神”;宗教所反映的世界基本上是经验世界,只不过其在描述经验世界时加进了许多缺乏或扭曲经验世界真实性的成份,这即是宗教现象中常见到的“颠倒了的世界观”或“幻象的反映”,即将经验世界中的存在者幻想化或神圣化后再用以解释经验世界;这个反映的对象正与科学所反映的对象相等,但科学是真实地反映或实证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所以,宗教与科学在这方面的冲突要大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冲突;而哲学所反映的世界或其思维的客体是一种逻辑上的宇宙观,即经验世界加可能性世界,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至大无外”的存在者,是一种建构在思辨理性之上的逻辑本体,西哲亚里士多德名之以“反思的思想”,中国哲人则名之以“道”;作为一种思辨客体,与宗教的信仰客体一样,它同样也不同于“科学”的对象一作为实验对象的存在者;“为道日损”和“为学日益”是中国人对哲学与科学之间在对象方面所做的区别,同样也是哲学与宗教在对象上的区别;由于哲学的对象是逻辑的观念,而不是经验的事实,所以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冲突远不像宗教与科学那样明显,甚至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冲突;中国儒家的经典中庸里有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哲学与科学并行不悖的观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里的“大”是作为哲学对象的逻辑宇宙,即“要多大有多大”,“万物”是科学的对象,“道”是哲学的对象,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是“小德川流”和“大德敦化”,“德”是通假字“得”,表达“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所谓“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管子·心术上因此在“道”的统领下,表现在万物中的“德”和“大德”之“道”就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相比之下,在西哲柏拉图的思想里,宇宙万物的存在被分成“理世界” world of ideas和“经验世界”world of facts两个不同的部分,前者完美,后者拙劣,同样亚里士多德也将科学与哲学分成“形而下学” physics和“形而上学” metaphysics之间的关系,它们也有逻辑上的前后、高低之分;之后西方基督教的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就延续了希腊哲人的这种二分理论,形象讲就是“灵肉二分”,把“神灵”凌驾于“肉身”之上,自然也就把宗教凌驾于科学和哲学之上了;但实际上,哲学的宇宙观是一种超验的抽象概念,它并不直接否定宗教或科学的实在概念的价值,而是从一个永恒的方向引导和激发宗教观念的演变和科学思想的创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说很早就避免了类似的冲突或悖论,使中国思想史上没有出现激烈的宗教神学与科学或哲学之间的尖锐对立和冲突;这是宗教与哲学是否能够区别自己不同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这种与宗教和科学对象上的相异性可以在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中找到许多有趣的例证;当然,对于西方宗教核心的上帝概念的解释—如“造物主”creator和“立法者”law-giver ,我们在西方思想发展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其所受到的哲学的逻辑观念的影响,如从“物理性质的牺牲”演变为“精神性质的祈祷”,从“先知的启示”变成“因信称义”,从“原罪的洗礼”变为“基督式的自我救赎”等等;宗教与哲学另外一个相异性表现在其不同的方法论上;我们通常说“宗教在于信,哲学在于思”就是针对二者知识论或方法论的特性和意义方面说的;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重“思辨”,宗教重“信仰”;这种方法论的差异也见于神学家们对宗教的独特认识:即以信仰为主,以思辨为辅,其“‘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 Faithseeking understanding的精神,从亚力山大的克来蒙Clement of Alexandria提出,经过奥古斯丁Augustine阐释而延续下来成为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一种主要传统,其意为:基督教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往往是他们所信仰的东西,其特点是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引人基督教的信仰传统;到19世纪新加尔文运动兴起之后,其基本精神已定型:即基督教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以信仰主义的立场来探究知识问题,而不是离开信仰主义的神学传统,即神性的简单性原则或信仰主义的原则来思考一切学术、政治和社会问题;; }t} rtz,一”,’但是,即便有哲学的理性因素,就方法论的意义讲,以信仰为理解的基础,则理解只能限于已经被信仰的客体,那当然就是加深对上帝的理解,其结果可能沦人“迷信”,即“信仰太甚必然窒息理解的主体性”;这是宗教信徒的精神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与之相比,哲学则是以“理解为本,以信仰为末”,是先理解了再信仰,其本质是强调人的理性主体意义,其结果可能完全排斥宗教式的信仰,即“理解太甚必然排斥信仰”;因此,从方法论讲,哲学与宗教正好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异性,甚至是排斥性;这是西方文明中宗教与哲学关系所固有的特征,即权威教父哲学家德尔图良Tertullian所谓的“雅典相异于耶路撒冷一如柏拉图的学院相异于保罗的教堂”;但是,在中华文明体系里,宗教与哲学在方法论上并不是特别地相异,“天人合一”能够将“寻根问底”与“安身立命”综合成一个相融的命题,这与西方宗教“神人相分”和哲学“理世界与物世界相分”的特点确实不同;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在他的思想里,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就是理性,是独立自主的思想,不过中国人认为理解源于‘`L",所谓‘`L之官则思”,‘}L"思”和“立命”即能将理解与信仰合成一个命题;西方人的哲学理性和宗教信仰在方法论上的区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完全可以是相容的命题,所以不少西方学者以及追随他们的某些中国学者也都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儒释道三家既可以视为宗教亦可以视为哲学,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它们既非宗教亦非哲学;前者是看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后者只看它们的相异之处;二、"2H”与“天人合一”如果说整个西方文明的传统是一个“2H”统一的传统,即“Hebrew religion"希伯来人的宗教和“Hellenistic philosophy"希腊化时期的哲学,那么,它们的宇宙论都被基督教综合成了一种设计论或机械论的宇宙观;圣经开篇就讲上帝“无中生有”地制造宇宙万物,一如柏拉图哲学将宇宙万物解释成绝对理念的“拙劣仿制品” poorcopies和普罗提洛新柏拉图主义中的“多”对于“一”的绝对依赖性,这样,以上帝或者逻各斯所代表的“宇宙单元”或如莱布尼兹的“前定和谐”,就成了宇宙观的核心和人生观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哲学家所理解的生命的全部含义;照罗素的说法,“中世纪神学原是希腊才智的衍生物;旧约中的神是一位权能神,新约里的神也是个慈悲神;但是自亚里士多德,下至加尔文,神学家的神却是有理智力量的神;即偏于政治的“义神”、偏于伦理的“爱神”和偏于哲学的“理神”;可见,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对于“神”的理解表达的正是“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自然也表达出“2H"的统一;依我看来,从统一的立场讲,犹太教时期的神可以称为“义神”以“上帝的选民”和“应许之地”所表达的哥们义气的那种神,不够真正宗教求善的涵义,所以斯宾诺莎称其为“神学政治论”一这个新的哲学解释给他自己惹来了杀生之祸,柏拉图思想中的神就是“理念神” the holyidea reflected universally in all poor copies,宇宙万物皆神圣理念之拙劣衍生品,基督教的神是“爱神” universal love:博爱成为三种民众的必然选择和精神追求:那些不为罗马市民法一基督教形成之后才产生了万民法一保护的千百倍于罗马市民的帝国臣民,那些成千上万的处于犹太教之外的“非上帝的选民”,那些属于“一多关系”中的绝大多数在柏拉图的宇宙论中以铜和铁做成的农民和艺人,经院哲学的“理性论证之神”,斯宾诺莎的“宇宙万物自然之神”,康德的“道德自由之神”以及佛洛伊德的“人类心理之神”,这些多元性质的“神”代表了多元和历史发展的宇宙观,同时也反映出相应的人生观,即生命哲学;如果这个观察可以成立,则我们可以概括出神的三个基本特点就足以将“宇宙观与人生观统一”的哲学的奥义揭示出来;这三个特点分别是“造物的上帝” creator ,“制定规律的上帝”law-giver和“救赎人类命运的上帝”savior;这三个特点在“二希”传统中可以解释哲学与宗教在思想上的相互补充关系,同时也很可以与中国哲学的特点相互借鉴和发明;中国学者传统上都喜欢以司马迁的人生哲学为自己学术使命的参照系,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报任安书如果按照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一种“史官文化”,即“左史记言,言为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汉书.艺文志,则其哲学即为“春秋大义”,这是中国人生理想成为“义人”的标准,所以,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上作为中国“义人”或人生哲学典范的“圣人”的标准和前提都是宇宙论的一天,但它却是与人生哲学和谐交融的,所以用不着特别地标志其为“绝对他在”或“超越性的理念”,中国人的宇宙论化生出万物完全是出于善意和生命情感,不是靠神迹和客观规律;所以它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就被顺理成章地解释成为“天人合一”,人的生命的终极意义就自然地包含在宇宙论里,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周敦颐通书·志学;但是,我们从柏拉图的“理世界”或基督教的"creator" , "law-giver”和“savior”里面很难找到类似中国天人和谐那种类型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代表人的主体性的生命哲学往往要经过革命性的反叛才能被揭示出来,如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和克尔恺郭尔的“存在主义”,它们必须要将传统世界观中“绝对他在性”的神圣权威解构之后,才能确立人的主体性生命意义;由于西方传统的宇宙论的超越性、客体性和绝对他在性,生命的主体性意义总是被抑制或蔑视的,这就使得强调主体性的思想特别受到推崇,如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康德的“自由意志”以及克尔恺郭尔的“真理就是人的主体性” truth is subjectivity,不过,可悲的是,像克氏这样具有开风气之先的存在主义大师仍然不敢说这是自己的独立见解,而是将它追溯到拿生命去唤醒人们主体自觉的苏格拉底:“对于克尔凯郭尔而言,‘外在地在那儿’的只是‘一个客观的不确定性;’无论他对柏拉图的批评是什么,他的确从苏格拉底对无知的断言中找到了这种真理概念的一个好例子;因此,他说:‘因而苏格拉底的无知正是这一原则的表达,即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的,而苏格拉底始终以他个人经验的全部热情持有这一信念;”’①在西方这种机械论和设计论的宇宙观下面,宗教徒的生命意义是信仰上帝,爱上帝,最终等待上帝的救赎,而哲学家的意义则是认识上帝所制定的规律,按照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而理性与自由的生活;这两者形式上确实有些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在“神人对立”或“客主对立”关系中来确立主体的人的有限意义;这一特点,即便我们拿“近代哲学之父”the father of modern philosophy笛卡尔的篇言“我思,故我在”来分析也是这样;从表面上看,“我思”是在确立主体的人的独立思想地位,但是实际上,他只是在拿“思考客观真理”与“感官经验的客观真理”作比较,以见理性的思想比感性的直觉更容易获得客观真理,而我的思想的对象本身仍然是一个以外在的上帝为代表的绝对客观真理:“我们理解为至上完满的、我们不能领会其中有任何包含着什么缺点或对完满性有限制的东西的那种实体就叫做上帝Dieu丫,,3 P162因此“在上帝的观念里,不仅包含着可能的存在性,而且还包含着绝对必然的存在性;因为,仅仅从这一点,他们绝对用不着推理就可以认识到上帝存在;;3 P164’既然上帝已经作为一个无限完满的客观真理而存在,“我思”的结果无论如何是不能超越它的,充其量只能无限地接近它,因为它是“我思”的最高标准和思考者的最终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西方人所能给予笛卡尔的最高赞誉也只是说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上帝的那一元是绝对不能动摇的,而笛卡尔这一元只是史无前例地肯定了“我思”的主体性地位,但其存在仍然以不削弱上帝作为绝对真理和思考的终极的标准那一元为前提;三、宗教与哲学的人文价值无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如何相异,宗教与哲学都有人生论的共同议题;大体上说,宗教方面所体现的人生论的议题是“天国”的外在救赎,即上帝的末日审判;而哲学的人生论的议题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充分实现,即人的全面自由;这类议题正好反映出了宗教与哲学各具特色的人文价值;大体上讲,哲学从一个永恒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存在物的发展、演变,这是由它的“反思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灵活性所决定的;而宗教也似乎是从一个“永恒”的角度看待“一切存在物”的演变,但它所谓的“永恒”和“一切存在物”都是在对经验世界中的存在物作幻想的类比而形成的,如以“天国”折射“人世”,以“永生”折射“长寿”,以‘她狱”折射“苦难”等;而在哲学的最高概念中只有超验的“理念”、“物自体”或“绝对精神”等;但是,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域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宗教与哲学相同的一面,即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对于这些共同的方面,尽管哲学对它们的解释有思与信的差别,但它们对人类所提供的“安身立命”的功用却是相同的;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讲中国哲学简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说:“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4 P1’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又给哲学下定义说:“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m 4 P4 “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一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在引用它,只是要标明,中国哲学传统里有为学、为道的区别;为学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说的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4 P8’他在这里是参照西方思想所做的解释,西方的宗教本来的功能是“为道”的,即所谓“哲学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中给宗教所确定的功能,现代美元上的标记“我们信赖上帝”In God We Trust就是将宗教信仰视为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关于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一基督教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堂是公民美德的孵化器”;①仅从宗教的伦理功能来看,它应该与日益的、积极知识的科学传统不相干,而是与日损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哲学相互关联;可是,在西方的中世纪,宗教则没有格守好自己的职责,经常犯规,侵袭哲学和科学的领地,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将科学和哲学视为自己的“脾女”和“仆人”;启蒙运动之后,这种“思想犯规”的情况已经得到很大纠正,当时激发西方人纠正宗教思想“犯规”的重要启示就是来自于中国的思想传统,即天和人不是主人和奴仆,绝对他在和受造存在,神圣客体与世俗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合一的相容关系;这一点给了西方的启蒙运动新的“人本主义”启发:中国人的心可以是知识的本体,也可以是信仰的本体,理性与情感,理解与信仰可以由人的心得到统一;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思想给了西方近代哲人深刻的启示,使他们从“道成肉身”和“因信称义”的宗教观念中转化出新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很多都被运于解释主体性的自我救赎和世俗性的天赋人权;因此,根据中西思想的同异比较,我们大体上还是可以说:宗教与哲学的异同关系可以总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它们涉及的领域有“大小”之别; 一是它们进人自己领域的思想方法有“思”与“信”之异;宗教的领域一般不超出人类的经验世界, 而哲学的领域往往在经验世界之外还有可能性世界,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而哲学的可能性世界则不在宗教建立信仰的领域里;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这是它们从宇宙观与知识论的关联中所转化出来的人生价值观或人文价值取向;在东方的文化传统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特点是两者之间的若即若离,界限模糊; 我们知道,作为印度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之一的奥义书 Upanishads 既可以看成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教义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它们在哲学方面的基础;它是印度最古老的吠陀Veda,形成于公元前2000一1000年之间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其中所宣传的“梵我同一”和“轮回解脱”等概念是具有宗教意味的,而其对于物质存在的原素论的解释和对社会伦理的乐生论的解释,又是具有哲学方面的人文主义意蕴的;因此,奥义书既是古印度的宗教经典又是其哲学经典;特别是在公元前后,在奥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着名的印度教正统的哲学流派“吠檀多派”Vedanta 佛教的传统也可以分成哲学和宗教两个相互交融的层面: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哲学的佛学;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或称释迪牟尼Sakyamuni本人展现出来的乃是其哲学思想,倒是后人把他的思想和探索人生意义的行为改造成了宗教中的教义和奇迹故事;此后,作为宗教传统的佛教在南亚、东南亚、中国西藏、中国内陆、朝鲜、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其特点是强调修炼、戒律、出家及庙堂等形式,也是其宗教传统中人文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作为哲学传统的佛学也在印度、中国、日本等地得到传播并在历史上形成了大乘佛学Mahayana ,龙树 Nagarjuna 创立的中观派Madhyamika ,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西海岸的禅宗等,这些新宗派在创新方法论的同时也揭示出了独特的人生论的意义;中国儒家的传统也是这样;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本来也是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宗教中的神话传说、巫术思想等而形成的;在孔子的思想里,既有属于他自己创新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仁义道德思想,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沿袭下来的、具有宗教意味的天命鬼神思想;在这个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体系里,中庸中的天赋人性论、孟子的“养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明理学家致良知的修养功夫②、康有为的“孔教”运动、钱穆用火珠林法卜“国运”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敬天祭祖”的传统,都是在表达儒家思想在宗教层面的人文含义了,所谓“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当然,儒家传统也有明显的哲学层面。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哲学和宗教学都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的学科,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共同之处探索人生意义哲学和宗教学都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它们提出问题,如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价值和生命的目标。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学,都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响道德观念哲学和宗教学对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提供了道德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凭借理性思考还是体系,人们可以从哲学和宗教学中获得道德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深化思考哲学和宗教学都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它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鼓励人们不断提问、研究和探索。
无论是通过哲学的逻辑思考,还是通过宗教学的神秘教义,人们可以拓宽思维边界,并加深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区别之处方法论差异- 哲学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通过思辨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求答案。
- 宗教学则依赖于对神文、宗教仪式和神秘体验的,通过体验来获得真理。
定位和目标- 哲学是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分析思考来探索人类思维、知识和个体间的关系。
它通过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世界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 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学科,关注宗教、实践和文化。
它研究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探索人与神圣之间的关系。
理论与差异- 哲学的讨论通常基于理性、证据和逻辑。
它追求的是普遍真理和智慧的发现,对于或超自然现象持保留态度。
- 宗教学是基于和神文的研究。
它研究与神圣相关的现象,如神的存在、神圣权威和教义解释。
结论哲学和宗教学都对人类思维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它们共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观念,并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尽管有一些差异,哲学和宗教学在人类思维发展和精神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宗教和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一、宗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主要体现为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主要宗教。
儒教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教追求的是道的真理和自然之道,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主要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宗教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多个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张仁爱和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道家则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和修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墨家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
法家则重视法治与社会秩序,提出了法制建设的理论。
兵家注重军事战略的研究,名家则强调言辞的技巧和辩论的艺术。
三、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给予人们精神追求的指引,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修身养性。
儒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儒家的“仁爱”和“中庸”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道家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给予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力量。
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带来了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宗教与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学派。
在隋唐时期,佛教和儒教的融合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佛教化儒家,儒家佛教”的特点。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强调经世致用,提出了新的哲学理论,如程朱理学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研究的是具体事实的事理,它的对象是确定的,而结论也往往容易得到普遍的公认。
例如,植物学家命名了一株植物,一般不会遭到异议;物理学的定律只要被实验和经验证实了,全世界都会承认和应用。
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的。
科学告诉你事实是怎样的,因为它给出客观世界的知识;但它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人的实践,它更不能告诉你该如何行动、如何有意义地过一生,如何求得存在的价值。
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足以说明科学的盲目性,假如科学掌握在愚昧、疯狂和残忍的人手中,它不仅不会带来福祉,反而会给人类招致灾难。
科学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它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无人用它,它就是死的;只有被人翻阅利用,它才能活起来,才会成为人手中有力的工具,而掌握工具的人本身又受他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驾驭。
这些主宰人思维和行动的观点就是哲学和宗教所提供的。
哲学探究的是所有具体事物背后的一般性的东西,例如,世界是什么组成的?
人本质是什么?
人类知识的基础是什么?
人的价值的形上依托在哪里?等等。
由于这些东西并非实在之物,因此哲学的结论总是无法通过经验去检验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以有限的经验和知识怎能证明无限的世界呢?
所以,即使针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对象,不同的哲学家都会得出不同的论断,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如此一来,哲学是否成了与宗教一样的主观臆断呢?话还不能这样说。
宗教的历史比哲学要早,在还没学会逻辑地思考问题以前很久,人类就已经依靠宗教来满足自己心灵的追求了。
宗教诉诸人的信仰,它将人求取人生意义的追求寄托在某种不可知的冥冥然的东西上面,使人沉迷于神秘的心理体验中,从而获得心灵的平衡。
哲学却不同,它总是建筑在每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水平上,利用所能得到的最先进的知识作为自己材料,充分发挥理性的思考功能,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一步步地接近自己设定的对象,从而给出综合了人类经验和知识的人生智慧。
正是这种智慧给人平静丰满的理智生活,因此可以说,哲学在智慧的基础上给人提供选择人生的自由。
任何时代,相对于无限的时空,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有了哲学,人就获得了掌握有限知识去为自己服务的主导权。
不妨让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宗教与哲学的区别吧。
在茫茫大海上漂荡着一叶孤舟,船上有一位科学家、一位神父和一位哲学家,他们是从一艘失事的轮船上下来的,他们盼望着尽快获得救援。
可是,四顾茫茫,既不见有陆地,又没有过往的船只,连唯一的一台发报机也在慌乱中掉进海里。
怎么办?
神父祭起了看家法定,双手划十字、喃喃然而语,祈求上帝开恩,创造奇迹,把他们救出困境。
科学家对之不屑一顾,他根据自己的知识推算出陆地就在南方某处,建议三人合力把船划向那个地方,尽管他们的力气未必能坚持到底。
哲学家觉得,神父的盲目也许是可笑的,但怀抱希望总还是可喜的,而科学家的计划虽有根据,可盲目用力说不定会功亏一篑,因此,既要坚持希望,又要找出可行的办法去实践之。
他于是提议大家把衣服脱下来,和桨一起作成一面风帆,恰好风向正朝着南方,不知是对神父虔诚的回报,还是科学家的知识发挥了效能,或者是哲学家智慧派上了用场,他们总算得救了。
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哲学家就比别人聪明,而是想说明他善于运用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智慧,去解决一些人生难题。
所以我们不妨说,科学给人以知识、宗教给人以信仰,而哲学则给人以智慧。
这种智慧当然不是教你去发财致富,去投机取巧学问,而是指导你理解人类、知识的由来,认识世界的可能结构,为你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奠定理智和信念的基础。
正因为哲学是具有这种功能,所以西方哲学的创始人——希腊人会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
千百年来,尽管不同的哲学家根据自己的学说,给哲学下过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定义,然而,“爱智慧”这种意思始终包涵在哲学的理念里面。
人高于动物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能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维、去改造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地位与处境。
人不满足于天赐的地位,他时刻想要征服自然,提高自我,因此他不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且还要扪心自问、深入反思,在改变现实的同时改变自己,不断地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为人类的生存赋予崇高的意义。
在这样做时,人就成了“智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