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的兴起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

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引言: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考存在、生命和意义的两种重要方式。
这两个领域经常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一方强调理性思考,另一方则侧重于信仰和灵性。
然而,哲学和宗教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关系,反而可以形成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宗教的碰撞与融合,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互补和共通之处。
哲学的思辨与宗教的信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强调的是理性思考和思辨。
哲学家们通过对问题的彻底分析和推理,旨在寻找真理和认识世界的本质。
哲学的思辨是一种抽象和理性的探究,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宗教则强调信仰和追求超越现实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对于宇宙、神灵和人类存在的信仰和崇拜。
它赋予人们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宗教是一种情感和体验,通过信仰和神圣经典来引导人们探寻宇宙的奥秘和追求与神灵的联系。
哲学和宗教的互补关系:哲学和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互补的关系。
哲学的思辨和宗教的信仰相互交织,为人类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思考和认知。
哲学提供了理性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它通过逻辑和分析的方式帮助人们思考更深刻的问题。
而宗教则通过信仰和灵性的路径让人们超越理性思维,寻找超越世俗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哲学和宗教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也存在相互的影响和引导。
哲学的伦理思考帮助人们思考道德的本质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它基于理性和道德观念为人们提供了指引。
而宗教的教义和戒律也对人们的行为和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通过信仰和灵性的指引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哲学和宗教的冲突和解决:尽管哲学和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冲突和分歧。
哲学强调人类理性和思维的能力,它对宗教的神灵信仰持怀疑态度,认为宗教信仰是过于主观和无法证明的。
宗教则常常以信仰为基础,对哲学的理性思辨表示怀疑,认为人类无法完全用理性思考来理解宇宙和神灵。
然而,在现代世界中,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不少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试图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哲学的思辨来探究宗教的深层含义。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信仰和思想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中国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对于形成中国人的道德观和社会规范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关系,提倡“仁、义、礼、智、信”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和谐,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支柱。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概念,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道。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及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道家思想对于中国艺术、音乐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还对中国人形成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使得他们更加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三、佛教佛教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公元1世纪初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宗教信仰融合。
佛教强调“无我”、“空”、“缘起”的思想,主张超越苦难,追求解脱与悟道。
佛教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开阔,同时也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宗教之一,它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强调唯一真主,主张信仰和行为的完美。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伊斯兰教特色。
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性。
五、基督教基督教也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宗教之一,它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
基督教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主张爱与仁慈。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形成了中国基督宗教的独特风格。
基督教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融入了一个新的价值体系,并对中国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其中,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兴起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颓废衰败的周朝政权日渐式微,人们开始矢志寻求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性的力量。
于是,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的理论,即“道”的概念。
道家思想把“道”视为宇宙的原始力量,认为它是维系万物平衡的根本规律。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则是追求与这个宇宙力量的合一与和谐。
然而,直到战国末年和秦朝统一之后,道教才开始逐渐形成,并融合了许多异质的宗教观念与仪式。
尤其是与巫术、神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元素的结合,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新的机遇。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后来道教教义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体系。
在东汉时期,正式的道教组织开始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承认。
此时的道教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与佛教和儒家一样,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之一。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它的信仰体系上,还表现在它的交流和传播方面。
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道教的传播渠道之一。
在丝绸之路上,道教随着商人、僧侣和文人的往来而传播开来。
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的兴起,也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双方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道教在中国的宗教领域中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道教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中有所体现,还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道教与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达到了巅峰。
道教的密宗修行方法也在绘画和雕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具神秘和超凡脱俗的特点。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道教在现代中国的地位逐渐衰落。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道教受到了严格限制和压制。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1、基督教的产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
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
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
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
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
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
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
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
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
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
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
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
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
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
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
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

古代印度的宗教与哲学古代印度是宗教多元的国度,早期的印度社会涌现出多种宗教思潮和哲学体系。
这些宗教与哲学对于印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印度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一、印度教印度教是印度最古老且最主要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的核心信仰是“生死轮回”和“业力因果”。
他们相信灵魂在死后会投胎转世,而每个人的命运和境遇都与自己前世的行为紧密相关。
此外,印度教还崇拜多个神明,其中包括梵天、湿婆神和毗湿奴等。
印度教的教义非常灵活,信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神明进行崇拜。
印度教的哲学体系也是其重要部分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吠陀哲学”,该哲学强调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联系。
此外,印度教还探讨了灵魂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等深奥哲学问题。
二、佛教佛教是印度最早的教派之一,也是全球性的宗教。
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他曾是一位印度王子,后来成为一位寻求真理的修行者。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四圣谛”和“八正道”,它们教导人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强调苦、空、无常和无我的思想。
它认为人生充满苦难,主张通过消除欲望和贪婪来达到解脱;此外,佛教还教导人们顺应宇宙的本然规律,看透世间的虚幻和变化,并通过修行实现悟道的境地。
三、耆那教耆那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麦哲伦·提尔坎巴尔创建。
耆那教强调非暴力和和平,它的核心教义是“五大道德戒律”。
耆那教鼓励人们尊重生命,不伤害任何动物,并以如此的方式生活。
为了实践非暴力,一些耆那教徒甚至剃光头发,赤身裸体。
耆那教的哲学思想也非常重要,它提倡灵魂的升华,并通过消除尘世的束缚,获得解脱和永恒的幸福。
耆那教主张通过反思、冥想和修行,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德和品格,以此来达到宇宙意识和灵性解脱。
四、吠陀哲学吠陀哲学是古印度文明最早的哲学体系之一,它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包括宇宙的起源、宇宙意识、宗教仪式和道德原则等。
吠陀哲学的核心是尊重和崇拜自然界和宇宙的神圣力量。
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古希腊哲学是一种独特而深远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影响了古代希腊的社会发展,还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古希腊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想的演变历程。
一、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希腊正经历着从神话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开始脱离神话和迷信,逐渐走向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论。
在这一时期,许多早期思想家如赫拉克利特、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等开始探讨自然界的本质。
他们试图寻找一种“第一原则”,即万物的根源或者基本元素。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观点虽然简单,却开启了对自然现象理性分析的探索之路。
与此同时,毕达哥拉斯也在探索宇宙和数之间的关系。
他提出了“万物皆数”的理念,认为数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基础。
这种思想不仅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体现出哲学与科学、艺术之间密切的连接。
二、苏格拉底与伦理哲学苏格拉底(公元前470-399年)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他将哲学从对自然界的思考转向了伦理和政治领域。
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书面著作,而是通过对话与辩论来传播他的思想。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意在引导人们反思自我,并通过理智来追求真理。
苏格拉底的方法(即苏格拉底法)通过提问引导对话,使对方意识到自身的不确定性,最终达到启发思考和探寻真理的目的。
他主张通过理智和道德来指导人生,这反映了他对伦理责任和知识价值的重视。
苏格拉底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个人道德修养,也关乎社会正义与政治权利。
他认为,真正的聪明人应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以促进城邦的正义和幸福。
然而,他在当时统治阶层中的言行使他招致了牢狱之灾,最后以死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进一步激励后来的哲学家们深入探讨伦理问题。
三、柏拉图与理想主义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在继承师父思想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
“哲学vs.科学”与“哲学vs.宗教”——兼论儒学在现代中国的身份之争

卷第一期 (97年 ) 12 。在文中 , 冯友兰指 出: 看下 “
文我们可知郭象不但能 引申发挥庄 子 的意 思 , 能用 抽象底 , 普通底 , 理论 , 出庄 子的诗 底文章 中所包 说
含底 意思 ……” ② 在这里 , 冯友兰对“ 哲学 ” 的期 待是 : 能用抽象 “
我们现在且 不 问价值 哲 学的 内容 与倾 向; 我们现在要 问的是我们所谓科学之 哲学究竟是
、
哲学与科学
翻译过《 学要 领》 哲 的蔡元 培 , 12 在 94年 自己
写《 简易哲学纲要 》 的时候 , 也把 哲学 比作 “ 道
作为一个经 由 E文中介 的外来词 , 哲学 ” 一 t “ 从
开始 , 就被视 为西 方 的学科 。在 张之 洞 的理解 中 ,
学” 但又无奈地 强调“ 国的哲 学没有科 学作 , 我
现代学人们在判定 中国思 想是否 能称为 “ 哲学 ” 的
时候 颇 多踌 躇。葛 兆光 在 《 为什 么 是 思想 史—— “ 中国哲学” 问题再思》 一文 中梳理 了这一脉络 :
对重建新儒学/ 现代 中国哲学 的努力 , 以此思考 “ 儒
学” 之重展活力 的可能。
1 1 , 斯年给蔡元培写信反对哲 学算 9 8年 傅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一 阶段 的 中国, 科学 ” 语 尚 在 “ 话 未全然兴起 , 哲学” “ 虽被 理解为西洋 之“ 学科” 但 , 尚未被全然 “ 科学化” 地理 解。如王国维 , 同时力 就
要 重探 “ 儒学 ” 新 时代 的定 位 问题 , 我 看 在 在
来, 要再度考察 “ 儒学 ” 哲 学” “ 与“ 、 宗教 ” “ 治” 、政
应该 往哲学 的路上 走?还 是往 “ 教 ” 宗 的路 上 走?
哲学与宗教的契合与冲突

哲学与宗教的契合与冲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哲学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规范的学科。
而宗教则是信仰与崇拜的集合体,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追求的一种表现。
哲学和宗教有着一定的契合,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冲突。
首先,哲学和宗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哲学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和智慧。
而宗教更多的是通过信仰和启示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家们注重的是推理和证明,借助于逻辑和实证方法来获得知识。
而宗教往往依靠神学和宗教经典,通过信仰和神圣的启示来获取知识。
这使得哲学和宗教在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其次,哲学和宗教在伦理和道德规范上也有不同的立场。
哲学通过伦理学来研究道德问题,追求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
伦理学家们倡导人类应该根据理性原则来行为,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而宗教往往通过神圣的经文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信徒们将宗教教义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哲学和宗教对于道德问题的处理和主张也存在着冲突。
然而,哲学和宗教也有着一定的契合和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致力于探求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宗教信徒,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哲学和宗教本质上都是在寻找人的内在精神追求的答案。
其次,哲学和宗教都能够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
无论是哲学的理性思考还是宗教的信仰,都可以帮助人们在困惑和痛苦时找到一丝希望和力量。
对于个体而言,哲学和宗教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个人的信仰和追求。
有些人可能更注重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倾向于追求哲学的洞察力和智慧。
而另一些人则更加依赖于信仰和神圣的力量,选择了宗教的安慰和指引。
不同的选择并不冲突,哲学和宗教可以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相互融合。
哲学与宗教的契合和冲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
无论是在对世界的解释、伦理和道德规范上,还是在个体信仰和追求上,都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与宗教的感知 哲学与宗教的起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由此可知哲学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意识和文化体验。它们的产生都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融合,哲学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学识,是我们繁衍至今必不可少的东西,当代学生更加应该更好的去了解这个源远流长的哲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能够给我们世世代代的人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与享受。而宗教是传播哲学的最好的工具。他们的产生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的人类社会本身,和那个时代当下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 哲学与宗教是“世界不会自发的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哲学与宗教体现了“真”“善”“美”。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时期的到来。 老子认为,道,就是这有的存在。他多方面描述了道德性质,认为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所谓玄之又玄,就是说,道是超乎感觉,不能被感知的存在,好像是躲在深暗幽远的处所,使人看不见摸不着。探讨这样一种不可感知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称为“物理学之后”,中国人的称之为“玄学”说的都是一个意思,即哲学是探讨现象世界之上或背后的一般原理或法则的认识活动。持有这样认识的,也不仅是老子一人,而是当时卓越思想家们的共识。而探讨这样一种不可感知的存在的性质,探讨这样一种存在和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关系,不是一件普通的技术,不是一般世人所能胜任的工作。它是一种智慧的作业,是一种增进智慧的活动。老子,包括他的后继者庄子,他们的著作和从事的事业,就是一种哲学的工作。他们的著作,就是典型的哲学著作。 至于孔孟韩等人,他们虽然讲的是具体的治国,做人之道。但是如同苏格拉底、柏拉图也探讨具体的治国做人之道一样,这些具体的措施,乃是他们所掌握的一般原则的应用。孔子所讲的“朝闻夕死”的道,“一以贯之”的道,就是;老子着意描述的道。至于所谓仁、义、礼、法等概念,是我们今天仍然在讨论的政治哲学或者道德哲学的一般概念:人性善恶,行上行下,更是无论东方西方哲学长期都在讨论的话题。所以王弼说“胜任体无,估恒言其有”,不应看做曲意为孔子辩护,而应是当时的实情。也就是说,那些今天进入我们哲学史视野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思想家们,他们的工作,并不像黑格尔说的,只是一些道德教条而已,先秦时代,也不是只有老子一人才有哲学。 20世纪20年代,近代西方的学问刚刚传进中国不久,发生了所谓“科学与玄学”之争。被称为“玄学鬼”的张军枥,就是因为他主张一种哲学,按照这种哲学,科学管不了人生观问题。与张对立的丁文江,被认为是科学一方的代表。其实丁主张的,不过是另一种哲学。按照丁主张的哲学,科学是管不了人生观的。不论这场争论的胜负如何,后人的评价如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哲学就是中国的玄学,则是正确地理解了哲学和玄学的共同本质。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世界是神祗创造的,不过不是像《旧约》中神说要有什么,就从虚无中产生了什么,而是把已经存在的东西加以合理的安排和塑造,赋予它们以形式。那么,创造所需要的质料从何而来?亚里士多德没有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古希腊的思想家没有《旧约》的创世说那样彻底和明确。一些最伟大的哲学 体系也会有巨大的缺陷。 亚里士多德把所有事物分为三类:可感觉又可以毁灭日的,如现实中的一切事物;可感觉但不可以毁灭的,比如天体;不可感觉也不可毁灭的,包括人的灵魂和神祗。这样,神祗就和人的灵魂成为一类性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或随着神祗在天上翱翔,或被罚在被一个叫塔塔洛斯的地方受苦,但是理念或者理型世界的诞生,把神祗和灵魂并列,就预示着古希腊神话中那种具有如同人的肉体的神祗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而新的、被认为是纯粹精神存在的神祗,将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宗教意识。 由于基督教长期对科学的敌视和漠视,特别是三百年前对于科学的镇压和迫害,使科学方面的人士得出这样的还、结论:宗教,是科学不共戴天的死敌。宗教存在一天,必然压制科学,而科学发展一分,宗教就退缩一步;科学的发展,终将那么一天,使宗教归于消灭。这样的结论被称为科学与宗教呗称为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论”,而以上两位作者由于描写了这段历史,也被归入“冲突论”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把科学与宗教看做不共戴天的两极,是不正确的。在哥白尼之前,科学曾经作为宗教的奴仆而存在,宗教对于科学也曾有一定的容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促进过科学的发展。在科学有了重大发展之后,特别是著名的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给伽利略平反之后,宗教不仅承认了自己以前的过错,甚至表示与科学和解、支持科学的发展了。于是有人又得出结论,宗教和科学不是对立的,甚至认为宗教无论现在和过去,都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因素。更甚至认为。近代科学发生在欧洲,欧洲是基督教的大本音,所以是基督教孕育了近代科学。如此说来,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还应是科学的恩人。 讨论至此,我们似乎讨论的已经不是哲学,而是宗教教义。事实上,宗教教义就是这样发展的。古代思想家们讨论的那些最高的哲学问题,本身就都是最重要的神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讨论,必将引起宗教教义的或大或小的改革,而他们的著作,也将成为重要的宗教文献。只是由于古希腊的灭亡,古希腊的总计送未能继续和发展。当后来在基督教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哲学家看到古希腊哲学的时候,他们从中仅仅看到了哲学,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古希腊的神祗不是神祗,古希腊的宗教也不是宗教。因此,并不是古希腊的哲学真的就是无神论,是和宗教对立的哲学,而仅仅是和基督教神学教们一样的另外一种神学的哲学。 中国上古的文献主要被收集在《诗经》、《尚书》和《易经》等文献中。《诗经》中所收的诗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颂都是祭祀时献给给神祗的颂歌,相当于印度教中以《梨俱吠陀》为代表的吠陀书,《旧约》中的《诗篇》。雅部许多也与祭祀、颂扬神祗有关。《尚书》是上古的宗教政治文告,《易经》是商周时代占巫吉凶的记录。这些著作,汉代在独尊儒术时被确定为儒教的第一批经典。 儒教是儒教哲学的母体。孔子以前出现的儒教,据说都经过孔子的整理,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基本教材。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答应弟子们的疑问被记录下来,集为《论语》一书。因此,《论语》也可以看做对经典的解说,所以汉代独尊儒术时不被认为是经。后来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论语》也被作为儒经。类似的情况还有《孟子》一书。 未知的自一切抱有一颗惊异之心。但是由于生产水平,社会发展低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的理性总存在局限,又或说理性无法获得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知识。困而思之,人们往往只能诉诸于宗教神话传说才能满足对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宗教神话开始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在社会活动使人求知的欲望越发的强烈,人类自发想去征服自然时,理性不断孕育,哲学的胚胎开始在宗教的母体中萌发。 最初的古希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希腊置身于地中海的腹地,人们被局限于一座座小岛上,岛上大多是荆棘丛生陡峭崎岖的悬崖绝地,而是和耕作的土地则少之又少。因此人们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本土以外的世界——海洋。古希腊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贸易和殖民就开始产生了。但是人类面对汪洋大海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自身的渺小和世界之大。恐惧和崇拜就产生了,而现实的坚硬又使他们有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因此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开始了,宗教产生了。(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类比证明我的推理假设是正确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是披着宗教“圣战”的外衣下开展的,一是为了传播嫉妒的福音,二是为了到达东方遍地是黄金的幸福世界)古希腊人殖民扩张和城邦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世界不断扩大,人们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从而促使古希腊人的知识不断丰富,理性思维也不断孕育,有些人开始意识到的幸福生活不应该诉诸于神,而应该诉诸于人类自身,人应该以自己为目的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因此独立的哲学思考也开始了。但是不要忘了一点两者殊途同归:对现实坚硬的超越和对幸福美好的追求。这是两者共同的价值旨趣。 哲学的开端与基督教的萌芽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就是哲学脱胎于神话传说的第一个时期。这时期的哲学明显带有宗教神秘的色彩,哲学家往往以宣称的方式创立自己的学说。西方哲学的始祖泰勒斯就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源。从此始基作为西方哲学史的第一个概念诞生了,人开始拜托了宗教神话的世界观,进入了理性思辨的阶段。但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性的伟大人物同时却承认“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例如磁石能使铁移动是因为磁石有灵魂因而万物都充满了神。由此可见,虽然理性的哲学开始展露头角,但是理性在广阔的自然中是 式微的,神性的理解在人类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哲学与宗教的缠绵悱恻的关系就此开始了。再往下的巴门尼德、柏拉图,甚至到了普罗提诺这种关系会更为亲密。为何哲学开始致力于摆脱宗教但最后有复归于宗教?宗教的信仰为何能够吞噬哲学的理性,是哲学内化为宗教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宗教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呢?这是下面我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普罗提诺的哲学基督教的色彩就更加浓重了,这种程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上卷》就说过:“如果普罗提诺生得再晚一点的话,只要稍稍改动几个字句,就是一个基督徒了。”“他的形而上学是从神圣的三位一体,即太一、努斯与灵魂开始的,三者并非平等的,就像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三者那样,太一是至高无上的,其次是努斯,最后为灵魂。”究竟是基督教影响了普罗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