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2021学年)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2017-2018年度淮北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且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
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金寨第一中学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2018.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
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
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
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凯里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共150分。
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一辈子活的影响特别直截了当。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如此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爱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安徽省金寨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金寨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3'=9')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
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
则按照“夷人”对待。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2018.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等引领的“微”风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大”变革,微文化的迅速勃兴,与强大的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密切相关。
这些现代技术的有机融合与广泛应用,使得大至宏观社会、小到微观个体都产生了诸多变化。
单就审美文化层面而言,无论是社会整体的美学图景与审美风尚,还是民众个体的文艺观念与审美取向,较之以往都存在明显差异,一种强调资源共享、多元共生、生活与审美互融的新型审美文化逻辑正广泛渗透于微时代的社会文化生态之中,并不断生成和塑造着媒介技术力量占据主导、社会民众普遍参与的全新审美文化现实。
“微时代”的媒介技术革新与融合,同样改变和重塑着人们的审美感知方式,传统艺术审美活动的固有流程与常规秩序几乎被颠覆一新,艺术审美的世俗化与民主化程度愈来愈高,艺术创造不再为少数精英们独享,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专业门槛和诸种成本的降低,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由单纯的艺术接受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身份转变,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审美的人”。
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对相关艺术知识的了解、基本艺术创作技法的学习、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等正变得越来越简便易行,这些都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当下颇为流行的微电影、微小说、微话剧等艺术形式,便主要来自于这些带有明显草根性与自主性的即兴创作。
显然,这类与微时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既是基于传统艺术形态衍生而出的,又较之传统艺术形态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表征与美学特质,人们对其的审美接受也自然表现出“微时代”特有的风格印记。
首先,区别于传统艺术形态,微艺术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创作策略,鲜少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经典话语或史诗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观生活和个人化叙事,处处彰显出微体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点。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6

凯悦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D(3分)(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据此,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
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纠正……”。
原文说的是“影响”,这和选项中的“制定”不等值。
C选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生态公民对自然生态具有浓厚的敬重和热爱之情,最终汇聚成一股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
“捍卫生态利益的无形力量”是意识层面的,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应该是间接的。
生态公民对自然的情感化为生态感恩意识,这种感恩意识会促使人们捍卫生态利益,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C(3分(C项,“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错。
原文开头段提出“生态公民”这一概念,然后分两个角度阐释,每个角度都分三点具体展开,称之为“条分缕析”是合理的。
但第二段的“公共人”和第三段的“生态人”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能称之为“逐层递进”。
)3.B(3分)(B项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对立”说法错误。
“公共人”与“生态人”是“生态公民”的两种品质属于原文首段和尾段陈述的信息。
基于原文信息,公共人和生态人分别从不同的路径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是路径不同,但不是路径相互对立。
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故B项的推断不合理。
)4.(3分)A (“春子最初的目的是想用这些费用架桥回报乡亲”于原文无据。
)5.(6分)答案示例:观点一:以“义渡传人”为题更好。
①介绍了故事的主要人物。
这篇小说主要围绕春子和父亲两个人物形象展开情节。
②交代了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父子的“义渡”,并以义渡为主线展开其他情节。
③揭示主旨。
虽然父亲和春子报恩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都是感恩精神的传人,以“义渡传人”为题,体现了作者对他们传承报恩精神的赞扬。
安徽省金寨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本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基础题;第Ⅱ卷为综合题。
全卷共七大题19小题,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基础题,共41分)一、(3′×4=12′)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讥诮水龙头诲人不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B.抵毁挖墙角拈轻怕重二人同心,其利断金C.反诘水蒸汽洗耳恭听多行不义,必自毖D.偏袒明信片金榜提名言者无罪,闻者足戒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流氓横行乡里,罪恶累累,就在这边紧锣密鼓准备收网时,他怙恶不...悛.,又一次在夜间潜入一家店里实施抢劫。
B.翘首西望,海面上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
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C.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是处心..。
..积虑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不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B.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使他们离观众越来越远。
C.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差。
D.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的焚书,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中断、灭亡。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表彰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①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直言不讳,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寨一中2018–2017学年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3×3'=9')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
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
它也就是‚道‛。
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
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
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
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
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
则按照‚夷人‛对待。
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
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
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
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
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
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
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
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
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
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
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
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统‛延续至今。
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
二、(4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3×4'+10'=22')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
父早亡,母何氏醮①。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
‛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
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
官无中人,不如归田。
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注]①醮:jiào,再婚。
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
③安乐公:指蜀汉后主刘禅。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刘终,服阕..服阕:服丧期满B.齐桓得管仲而霸.霸:称霸C.华善.之善:好,对D.而憎疾.从事疾:痛恨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感恋弥至,遂以.成疾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B.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之.二虫又何知C.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D.后卒于.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6.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氏有疾,(李密)则涕泣侧息。
B.密曰:“(安乐公)可次齐桓。
”C.齐桓得管仲而霸,(管仲)用竖刁而虫流。
D.(张华)次问:“孔明言教何碎?”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
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
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8.将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3'+4'=10')(1)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译:(2)少仕蜀,为郎。
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译:(3)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译: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4'×2=8')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宋]辛弃疾柳边飞鞚①,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 ①鞚(kòng),带嚼子的马笼头。
9.上片“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饶有风味,请简要分析。
答:10.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1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0')(1)①,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引壶觞以自酌, ②。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③,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4)老当益壮,④;穷且益坚,⑤。
(王勃《滕王阁序》)(5)若夫乘天地之正,⑥,以游无穷者,⑦?(庄子《逍遥游》)(6)⑧,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⑨,⑩。
(李密《陈情表》)三、(5'+5'+6'+6'=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母亲文/常聪慧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
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
‛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
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
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
‛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
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
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
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
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王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
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
学生代表说是王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孩子继续讲。
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
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
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
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
母亲还是拒绝,她想儿子孙子,但她是真的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