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广西玉林市第十中学(玉高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广西玉林市第十中学(玉高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玉林市第十中学(玉高南校区)2022年秋季期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程伟元与高鹗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明白。

后四十回曹雪芹原稿是程伟元多年从藏书家以及故纸堆中取得二十多卷,后于鼓担上发现十余卷,乃重金购之。

原稿多处残缺,因邀高鹗修补,乃成全书。

张问陶与高鹗乡试同年,他赠高鹗的诗《赠高兰墅鹗同年》有“艳情人自说红楼”句,其注:“《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胡适拿住这项证据,断定后四十回是高鹗“补写”的。

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作的评断,由几代红学家如俞平伯、周汝昌等发扬光大,变成了红学界的主流论调。

后四十回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字风格等通通受到严厉批评。

小说家张爱玲甚至以“《红楼梦》未完”为人生三大恨之一。

不同意胡适等人对后四十回看法的,也大有人在。

林语堂认为后四十回不可能是高鹗续作,高鹗只是参与了后四十回的修补工作。

事实上,胡适虽然断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伪托补作,但他并未否定后四十回悲剧结局的艺术成就:“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

这一点悲剧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

”世界上伟大的经典小说似乎还找不出一部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作者合著而成的。

高鹗现存诗文有一定的水准,但并未显露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那样惊世的才华。

高鹗并未留下白话文作品,不知他小说中白话文驾驭能力如何。

高鹗的身世与曹雪芹大不同,《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旧日繁华的追念,尤其是后半部写贾府之衰,作者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似乎很难想象高鹗写出如此真挚动人的个人情感来。

何况前八十回已撒下天罗地网,千头万绪,换一个作者,怎么可能把那些长长短短的线索一一接榫,前后贯彻。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安徽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中国高铁:破茧成蝶撩起惊世之舞》2017年6月8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成本低,标准却更高。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量都偏高。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已,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已”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

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沙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十二月语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写文章不同于记日记。

记日记是自我交际,只要记事清楚、他日可复读即可。

写文章是社会交流,心中首要是读者,使读者爱读,读后有所获;甚至存而再读,或推荐他人;甚至传诵于世,成为范文。

文章贵有新意,或告诉人新事情,或陈述新观念。

陈词滥调、空话套话、没有信息量的文章,不过是作者徒费笔墨,读者浪费时光。

此类文章泛滥,读者便失去阅读兴趣。

硬让人读,则一翻而过,入目不入心,读文章成了应付差事。

文章贵新亦贵真。

事情应是真实的,情感应是真实的,观念应是自己相信的。

“真”是诚信的社会伦理在作者和读者关系上的体现,也是语言合作原则对语言交际的基本要求。

当今时代,各种信息爆炸般涌来,或真或假,或实或虚;信息源或亲身经历,或道听网说;甚至还有网络舆论碾压、语言暴力之类的问题。

因而,分辨信息真实性,传播真实信息,尤为重要。

说实话,说真话,已不仅是伦理问题,而且是分辨真假能力问题,有时候甚至还成为有无胆量、有无脊梁的人格问题。

作者与读者是朋友关系。

文章观点要读者接受,应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不能以声夺人,以势压人,援引古今名言以助声威,使用大量排比句式以助声势,而是要揭示社会发展的真问题,关注人民大众的心头事,以事实之力、逻辑之力来吸引读者,以同理心、赤诚心来感动读者,以智慧之光、思想之光来引领读者。

简明是好文章的一种标志,也是好文风的一种表现。

简单问题复杂化,不是作者没想清楚,就是故意不让人弄清楚。

网络时代,碎片化的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成为常态。

如此境况,更需要把事理想清楚,用简洁的话语说透彻。

陈言务去,套话务除。

近读增补修订后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再次被毛主席简明朴实的文风所打动,不管是批示、讲话、文稿还是代拟的会议通知,都简洁明了,没有套话空话。

这不仅表现出毛主席驾驭文字的娴熟能力,更显现他对事情对世界的把控能力。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Ⅰ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或学术形态,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先秦时期的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经学的支柱。

魏晋时期的儒学则受了玄学的影响。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因经以识义理,被称为宋学。

清代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汉学,但又不同于汉代的经学。

近代的儒学,因受西学的影响,又有自己的特点。

纵观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儒学。

每一时期的儒学,又分化为许多流派,相互争论。

我们不能依儒学中的某一流派的思想谈儒学的特点,也不能脱离与其对立的学派谈儒学的特质。

儒学特质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厚人生,黜彼岸。

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即生人的生活,而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

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

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他认为应致力于生人之事,不必追问死后之事。

第二,明伦理,主自律。

无论哪一派儒学都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

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

孔子、孟子、荀子都以此自勉,并教育其学生。

儒家学者,都是伦理学家,其著述皆谈道德问题。

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就维持生产和生活来说,道德贵于刑罚或法律的制裁,“德教行而民康乐”,“法令极而民哀戚”(《大戴礼记•礼察》)。

这两条为后来儒家学者所发扬。

第三,合人群,辨等差。

儒学各派都将社会看成是集合体,认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到损坏,个人的生活也就失去了保障。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 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年高二年级10月校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Ⅰ(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仍然被奉为餐桌美味。

一些食客或是为了尝鲜,或是为了所谓滋补,不惜花大价钱购买野生动物食用。

然而舌尖的一时“任性”,却潜藏巨大风险。

从SARS病毒到鼠疫、H7N9禽流感,再到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都与野生动物有关。

专家学者早已证实,很多要命的急病、怪病都是人在吃野生动物时传染到人身上的,许多疑难杂症的元凶就是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的细菌和病毒。

面对这些血与泪的教训,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绝不能忽视其严重危害。

倡导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刻不容缓。

饮食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饮食文化,并不简单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大众健康的公共问题。

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食用野生动物的饮食文化,有的人认为吃什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管不着。

但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一旦有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因为食用不安全、不卫生的食物而致病,就可能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引起更大范围的危害。

这警示我们,必须把区域乃至个人的卫生和健康问题,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审视。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每个人管住自己的嘴,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整个社会负责。

我们尊重、鼓励不同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美食文化,但任何一种文化都应建立在对公共卫生和生命健康权利负责任的基础上。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在更深层次上体现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价值和态度。

如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在证实蝙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时,研究团队也发现蝙蝠身上携带一系列对人类有害的病毒。

但即使如此,在研究者看来,一方面这些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功不可没,绝不能因为携带病毒就消灭它们。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2024—2025学年上期10月考试高2023级语文科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远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

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君子求义,小人重利。

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

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

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许慎认为“儒”是术士。

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

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

甲骨文中的儒字,“亦”,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

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

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

《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

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

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

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6道大题,22道小题,共7页。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陆羽为什么能够写成《茶经》
慧楠
陆能够写成《茶经》,首先是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唐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习大发展的时代。

唐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

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北方饮茶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来,北方盛行饮茶的风气极大地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

当时,茶叶产量与全国人口平均茶叶消费水平都是相当高的。

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另外,唐代儒、释、道三家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有“壹八方而混同,极风采之异观”一句,可以说是对唐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在唐代,茶成为沟通儒、释、道三家的媒介。

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净化思想,纯洁心灵。

具体而言,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的。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有助于茶人的修身养性。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为
茶道树立灵魂的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陆羽的《茶经》正是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他创立的茶道以“中和”为本,是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文化思想的集结。

再有,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陆羽《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唐代文人常常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使茶饮习俗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文人学士深得茶之益处:可以清醒头脑,增强思维能力,易来灵感,于是他们争相讴歌茶事。

像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元稹、白居易等人,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唐代文人品茶,已经超越口腹的满足,而上升到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的色、香、味、形,强调的是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而这种境界正是陆羽所追求并体现于《茶经》中的。

除了外部因素外,陆羽的人生经历,也是他能够写出《茶经》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记载,陆羽本是一个弃婴,后被龙盖寺智积禅师收养。

其间他常汲井烹茶,又服侍师父与宾客品茶斗茗,通过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茶事,并熟悉了烹茶技艺,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嗜茶的人。

后来,他得到了竟陵太守的赏识,被介绍到天门西北火门山跟邹夫子学习。

这期间,他经常为老师煮茗烹茶。

二十岁左右,他借机出游,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考察了当地的茶叶生产。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考察、搜集了有关茶叶生产
和其他茶事的资料。

公元760年,陆羽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此地为据点,每年都背着采制茶叶的工具前往湖、苏、常、润、杭、越等州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

他随时将游历考察时的见闻记录下来,同时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茶叶知识和制茶烹茶技能,这无疑为他写作《茶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制茶、烹茶的相关技术经验,以及满足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著,于是就有了我们目前看到的《茶经》。

1.下列对陆羽写成《茶经》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茶叶经济的繁荣以及饮茶风习的盛行,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B.唐代文化海纳百川,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为《茶经》的产生注入了文化基因。

C.唐代文人士子对茶的推崇并由此形成的茶文化圈为《茶经》的写作提供了文化土壤。

D.陆羽一生经历丰富,许多活动与茶相关,这是他能够写作《茶经》的另一外部因素。

2.下列有关茶文化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求以茶修德,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

B.佛家讲求以茶修性,纯洁心灵,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