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佛学与哲学

佛学与哲学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发源于古代印度,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中国,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及社会风俗均有相当影响,一度形成佛玄合流的景象,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佛学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即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也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宗教思想。
它的基本目的在于说明佛教观念的合理性和佛教生活的必要性。
哲学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和佛学神秘的宗教思维方式使佛学一传入中国,就使佛教与哲学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 哲学与佛学的联系与区别首先,哲学与佛学互相影响,相伴相生。
哲学与作为宗教之一的佛学都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都是远离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由于哲学与佛学处于意识形态的同一层面上,使其在相互作用中极易相互过渡,并且相互包含。
哲学和佛学都是世界观,佛教与哲学作为世界观,它们必然要提供关于宇宙的模式和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
哲学作为理性思维的最高形式,要求从直观的感性现象背后探讨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般性质和普遍规律,人们可以从理性的角度探讨各种问题及世界的终极问题。
佛教关于世界本原的基本命题也是非理性的,例如佛教的缘起论用因缘和合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把一切事物的现象看成一定关系和条件的产物,认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否认创世主的存在。
缘起说的主要目的是说明“诸法无我,诸法无常”的教义,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而把宇宙观和佛教人生观直接联系起来。
佛教超越时代、民族的界限,它之所以能跨越历史、国度而流传,是因为佛教研究生老病死,根除生老病死的苦痛。
人类在发展阶段上,总是寻求向上的意欲,而这种本性总是与现实苦难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用宗教来承担,佛教把生老病死归于自心,从精神方面来寻找出路,它强调调养和调节身心,采取修行的办法来缓和这种矛盾,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在变化,也繁衍出众多宗派、教旨、教风也出现了歧义,但根本宗旨仍然是释伽牟尼出家要解决的问题“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我欲为一切事件求解脱,故出家修道。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序“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最初,人们尝试用魔咒来使大地丰产,来使家禽牲畜不受摧残,来使幼小者降生时平平安安。
接着,他们又祈求反复无常的天神,不要降下大火与洪水的灾难;他们的烟火缭绕的祭品,在鲜血染红的祭坛上焚燃。
后来又有大胆的哲人和圣贤,制订了一套固定不变的方案,想用思维或神圣的书卷来证明大自然应该如此这般。
但是大自然在微笑——史芬克斯式的笑脸。
注视着好景不常的哲人和圣贤,她耐心地等了一会——他们的方案就烟消云散。
接着就来了一批热心人,地位比较卑贱,他们并没有什么完整的方案,满足于扮演跑龙套的角色,只是观察。
幻想和检验。
从此,在混沌一团中,字谜画的碎片就渐次展现;人们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气,服从大自然,又能控制大自然。
变化不已的图案在远方闪光;但它的景象不断变幻,却没有揭示出碎片的底细,更没有揭示出字谜画的意义。
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没有供出她内心的秘密;她不可思议地保护着猜不透的史芬克斯之谜。
1929年9月于多塞特郡希尔费尔德原序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的胜利。
但是,它的起源、发展和成就的故事却是历史当中人们知道得最少的部分之一,而且我们也很难在一般文献中找到它的踪迹。
历史学家所讲的不外是战争、政治和经济;揭露原子秘密,在我们眼前揭开空间深度等活动,虽然使哲学思想起了革命并使我们有可能把物质生活提高到历代梦想不到的水平,但是关于这些活动的发展情况,大部分历史学家却没有讲到,或很少讲到。
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因为自然哲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
不过,进化论的生物学以及现代数学和物理学,却一方面使科学思想臻于深邃,另一方面又迫使哲学家对科学不得不加以重视,因为科学现在对哲学,对神学,对宗教,又有了意义。
科学与艺术,宗教的区别,界限何在?

摘要:科学、艺术、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科学构成了对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把握方式,但并非唯一的理解维度,更不是一种绝对信仰,反而正是其内在的怀疑精神才使得科学的不断进步成为可能。
艺术是人类维护与追求自身存在绝对性的重要方式,只向概念无法规定的绝对意义领域开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能够越过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永恒之间的断裂。
宗教信仰同样追求与绝对的自在存在者共在,以获得生存之绝对意义,通过直接对律法或诫律的践行修持来通达。
三个领域有着各自的方法论或实践旨趣,并不存在实质的交叠或替代关系,而表面上的冲突是因为僭越了各自理应恪守的界限。
关键词:科学,艺术,宗教Abstract: Science, art and religion are the core of human civilization. Science,which constitutes a forceful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the world, is not theonly dimension for comprehending, or a kind of absolute belief, rather, it is the intrinsicskepticism that makes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possible. Art is the significant way forhuman being to maintain and pursue the absoluteness of self-existence, open only to thedomain of absolute sense that concepts can’t define, so that people could overcome thegap between relativeness & absoluteness, finiteness & eternity to the maximum extent.Religious belief also aspires to the co-existence with absolute free being to obtain theabsolute meaning of being. And it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spiritual practice of nomosand commandment. Without substantive overlapping and substitutional relation, thethree domains have their own methodology and practical interest, whereas, the seemingconflicts result from crossing the boundary that they should abide by.Keywords: science, art, religion“科学与艺术、宗教的区别、界限何在?”这是一个大题目,是我思考了很多年的问题。
“什么是哲学”简述

“什么是哲学”简述摘要:关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有多种回答。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时代性。
通过讨论作为“爱智慧”的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得出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提出生态哲学的重要。
关键词:智慧;科学;宗教;世界观;时代关于“什么是哲学”的追问在哲学中始终没有终极答案,它绝非只是真正哲学思考的一个预备性问题,这个问题对于研究哲学的人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但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问题。
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要重新提出这一问题和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说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哲学的定义。
下面,就笔者对哲学的理解从几个方面讨论关于哲学是什么的问题。
一、“哲学”一词的渊源当人们提到“哲学”的时候,常常会把哲学称做“智慧学”或“聪明学”,那么,哲学与“智慧”有何渊源呢?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是philei(爱)和sophial (智)组成的。
“爱”在希腊语中是赫拉克利特意义上的事物之间的和谐,指两者原初地适应对方;“智慧”则指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存在之中。
“爱智慧”即存在于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和谐一致,相互适应,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在存在中成为一个整体。
所以说赫拉克利特的“爱智慧”就是人与万物(存在者)的和谐一致,融合为一。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爱智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哲学”这个名词所表示的意思。
海德格尔说:“由智者派做准备的到达(哲学)的这一步,首些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实现。
”随着智者派对理智性、概念或东西的追求,把人与概念看成是彼此外在的东西。
“智慧”则成为对一种需要追求的外在的东西,“爱”即渴望,“爱智慧”则成为对哲理的渴望与追求,即成为后来的“哲学”。
在中国古典典籍中,是没有“哲学”这个名词的。
“哲”字是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取来的,本身是“智慧”之意。
《尔雅》中说:“哲,智也。
”我们今天所讲的中国哲学史中的哲学思想,乃是指中国古典典籍中同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相似的、相通的内容而言,即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
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关键词:信仰;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些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信仰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信仰危机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
信仰危机不仅使人类精神陷入空虚、迷茫、彷徨无依、漂泊无家的凄凉荒漠,也会为宗教的复兴、邪教和迷信的流行提供适宜的土壤。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对此保持沉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来把握哲学与知识、信仰的关系,正确处理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消解了在哲学领域长期存在的知识与信仰的对立。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处理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否定了把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的企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
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知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判断是事实判断,是对事物“是什么”、“怎么样”的观察和研究。
而哲学的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内的世界整体,是无限。
就无限的世界来说,要把握它,光靠科学方法是不够的。
哲学判断除了事实判断,更多的还有价值判断,不仅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是什么”和“怎么样”,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回答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生)“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
所以,哲学不仅仅包括知识,还包括价值和信仰。
信仰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是知识的拓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
哲学作为对世界的整体把握,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
哲学要吸取和概括具体科学的成果,才能获得把握时代精神的认识论基础,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才不至于成为哲学家的闭门造车或精神独白。
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

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在宗教与哲学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传统。
这种传统既有深刻的宗教信仰,又有独特的哲学思辨。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家三个主要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的角度,介绍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始于东汉末年,主张“道可道,非常道”、“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所组成,通过修炼和悟道,人们可以与“道”达到一种至高境界。
道教强调追求长寿和永生,并提出了许多修身养性的原则和方法,如内丹术和外丹术等。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对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独特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之一。
二、佛教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发展壮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华夏佛教”。
佛教主要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以及解脱的路径。
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大名著:生、老、病、死,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痛苦和纷扰,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通过对人性、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即孔子所强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和谐社会和民族大同。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不仅是一种信仰体系,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思维方式。
它们不仅指导着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传统,既有深深的宗教信仰,也有理性科学的思辨。
这种独特的传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为世界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

神学与哲学的辩证关系在探讨神学与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这两个领域的定义和内涵。
神学是一门研究与神、神圣和宗教相关的学科,它以信仰和宗教经典为基础,探讨神的存在、本质和作为。
而哲学则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知识、理性和存在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等。
尽管神学和哲学各自涉及特定的主题和领域,它们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它们都是关注人类存在和意义的学科,旨在回答关于生命、宇宙和人类的根本问题。
虽然神学往往以宗教的形式存在,并建立在特定信仰和经典的基础之上,但哲学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的推理,不依赖于特定的信仰系统。
其次,神学和哲学都试图通过思辨、辩证和分析的方法来探索人类对于现实和存在的理解。
无论是通过宗教启示还是通过理性思考,这两个学科都追求真理和智慧的追寻。
虽然神学和哲学的方法和目标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动机是相似的,都是对人类存在和宇宙奥秘的探索。
然而,神学和哲学之间也存在一些根本的区别。
首先,神学更加关注信仰和宗教的实践。
它的研究对象是特定宗教的信仰和经典,它的目标是提供为人们提供灵性指导和实践的原则和价值观。
相比之下,哲学更加理性、普遍和广泛。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并不关注特定宗教的信仰,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类思维和存在本身的研究。
其次,虽然哲学独立于特定宗教的信仰,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
许多哲学家从宗教教义和哲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并将它们融入他们的哲学体系中。
比如,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受到了亚伦主义(theologia Aristoteles)的影响,而一位哲学家如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则将基督教的概念和宗教背景纳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
在实践层面上,神学和哲学通常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方法。
神学常常是以解读圣经、修道院学习、神学院讲授和神职培训等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的。
相比之下,哲学则以思辨、逻辑推理和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哲学导论总结

《哲学导论》总复习1、什么是哲学反思?哲学反思就是指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本身”。
就是要表明我们在思维中借助感性对象,以反过来追溯他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其特性:①超验性②批判性③综合性④前提性2、本体和本体论?本体就是指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规定的具体的而是不规定的超验的存在。
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存在或存在本身的哲学学说,也称为存在论。
3、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是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他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逻辑先在性”可分为“自在”与“自为”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
后者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4、人本主义是指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专指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如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等。
科学主义是指“科学主义”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
近代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忽视甚至否认传统的哲学,才能使科学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从传统的“形而上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的理解,“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
“科学哲学”从广义上说,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是有关科学的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
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辩的特色。但其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
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古希腊
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
占据了主导地位。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
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
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
然有着重要的意义。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
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
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32,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的讲述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又存在相互区
别的方面。?
一?
先谈一下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
领悟和理解,他们所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回顾一下哲学史,便不难理解。
古希腊人哲学思想的产生最开初便是思考自然现象,最先产生的哲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他
们追问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尽管答案
繁多没有统一的见地,但毋庸质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确实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他们的哲
学思辩似乎并不满足局限于自然领域,最后逐渐转向关注人自身。哲学思考的对象逐渐丰富
起来,人怎样才能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艺术、
语言等等都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就这样,哲学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在人类的精
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哲学一样,宗教所关注的问题也是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一点似乎
较哲学有过之而无不及。生与死,祸与福,善与恶,今生与来世,现世与彼岸这些都是宗教
关注的问题。宗教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前面谈到,哲学与宗教在本质上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
透过哲学史,不难发现哲学确实是如此,那宗教呢稍微了解一点宗教的人应该不会否定这一
结论。宗教也会追问自然万物的开端,例如基督教的创世说;宗教也会关注人自身的问题,
人的生老病死,人的救赎,人的灵魂轮回都是宗教关注人自身特有的视角:宗教也关注社会
的伦理道德问题,基督教、佛教都追求一种至善的理想,都有一种普世情怀。?
由以上可知,宗教与哲学在他们各自所关注的问题上是有重合关系的,正是这种重合关
系才形成了哲学与宗教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他们共同关注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问
题,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庇护所,使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保持并永远充满希望。它们
维系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基础,靠近本源,与“神”相接,返回家园是人类
灵魂安宁的必由之路
二??
哲学与宗教二者之间除了有着这些联系之外,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他们之间最大的
差别,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而宗教强调建立在体验或幻想上的信仰,即哲学
在于“思”,宗教在于“信”。
宗教诉之于信怎么理解呢这里的信是指遵守“神”的启示、教义教规以及宗教信仰必须
遵循的某些法则。?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
性存在,都须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
不难看出,宗教有点少说多做的味道,更加强调一种行动上的践行。而那些宗教所必须
遵循的规则有没有合法性呢这确是宗教本身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宗教受非议最多的地方。
其实,对宗教法则的怀疑是可以的,但对其进行指责确是大不应该的,因为在没有亲自体证
那些法则的情况下作出的评判同样是值得怀疑的。前面说了,宗教仅仅是一种信仰,只有在
信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去体悟才有发言权。
哲学从产生起就打上了人类理性的烙印,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在通观整个哲学史,哲
学思想的发展都是人类积极思辩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使然。?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
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
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
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
一种哲学思想的建立,首先就是建构一套概念体系,依靠这套概念体系进行推理,进行
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一点颇像自然科学,只不过自然科学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而哲学的概念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哲学的重点不是研究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而是要突
破这种关系,超越这种关系,达到一种终极所指,但仅靠概念的推演又永远达不到,因此最
彻底的哲学也是要走向信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哲学与宗教的区别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哲学是理性思维的结
果,而宗教则是身心践行的结果:哲学通过理性的反思由现世返回本源,而宗教通过启示由
本源之光照亮现世,二者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我对哲学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基本就阐述完了,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