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属性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有哪些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宗教信仰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宗教信仰之一。
儒教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等,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儒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其价值观在政治、教育和家庭中得到广泛应用。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强调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家哲学提倡“道”为宇宙之根本原则,通过修炼和悟道实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道教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作用,对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 佛教: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成为了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佛教强调修行、悟道和解脱,通过禅定和般若智慧追求解脱和升华。
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哲学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道德品质,并提倡君主立国和礼制教育。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道和自然之道的追寻。
道家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强调自然的力量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和权力运用,主张严明法纪和明确利益关系。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政治和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法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构成的。
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涉及到中国的医学、命理、风水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倚靠,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神的世界里感知那个最高的精神价值。
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宗教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又是对于宗教的突破,是对宗教的反叛,哲学与宗教又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哲学正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首先看国外哲学的发展,希腊哲学是如何起源的?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时认为,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惊异”--“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vii] 哲学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闲暇”――“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们完全满意。
说哲学起源于惊异,那么在哲学起源之前,前哲学时期的人们,难道就从来就没有惊异吗?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惊异吗?有人说在宗教里,惊异产生的是“敬畏”,对令人惊异的神奇事物的敬畏。
那么,我们又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此前人们产生的是敬畏,而在此时产生的却是哲学?对于哲学起源的另一个条件――闲暇――也一样存在着疑问:如果闲暇产生了哲学,那么古代宗教生活中的祭司们,难道就从未有过一些闲暇,使他们思考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们在闲暇时思考出来的却不是哲学,而是神启?由此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惊异与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但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它们还不能够圆满地说明,哲学为什么一定要产生。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可以说,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整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旧有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精神对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满,共同的伦理生活因而解体时,――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现。
”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的在宗教中慢慢成长,并获得最终从宗教中突破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辩的特色。
但其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
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
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32,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的讲述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又存在相互区别的方面。
一先谈一下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他们所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回顾一下哲学史,便不难理解。
古希腊人哲学思想的产生最开初便是思考自然现象,最先产生的哲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
他们追问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尽管答案繁多没有统一的见地,但毋庸质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确实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他们的哲学思辩似乎并不满足局限于自然领域,最后逐渐转向关注人自身。
哲学思考的对象逐渐丰富起来,人怎样才能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艺术、语言等等都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
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关系

浅析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摘要:哲学、科学、宗教几乎是同时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度宗教占上峰,哲学成为其“婢女”,科学受到抑制。
现代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非但没有加速哲学的死亡和宗教的消解,反而更加需要哲学的慰藉和宗教这一精神家园。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厘清它们三者之间这种互补、交融、动态的和谐关系,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科学;宗教;互补;动态;和谐哲学、科学、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混沌一体到今天的整合共存,其过程经历了分化分立、矛盾冲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引言哲学界普遍认为,哲学是非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宗教的定义,从来就众说纷纭。
吕大吉先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①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②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③二、历史上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当自然现象与生命的灵性现象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原始人类的宗教思维模式。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类已不满足于仅仅用宗教神话的观念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要求用抽象的概念、逻辑思维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贫乏。
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分期界限用宗教的发展变化来界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显得太过于片面化。
但是在那个时期,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被一些人所接受的,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费尔巴哈“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心是宗教的本质”这一思想论断来进行思考。
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心是宗教的本质,那可否理解为“心即宗教,宗教即心”?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之世界,并不是我们具体化的物质上所说的心。
这就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
在他们看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前者把宗教的定义抽象化,把抽象化的的“心”当作宗教的本质,;后者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甚至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两者都同属唯心主义的论断,也为各自所属的信仰提供了相似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哲学;宗教;正统思想;信仰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用我们所说的“道”来解释,但这种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老子自己对自然界思考的结果,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想要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并可变化飞升,暂不论这一目标是否真实,仅仅从修道者角度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很难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难以保持内心的清净自然,因此很难实现成仙的目的。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再加上儒学的发展,佛、道、儒三派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此消彼长。
道教各派系同时存在,也有多神信仰。
如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方宗教在尊奉神灵这一点上是及其相似的。
西方的宗教也有自己的信仰归属。
拿基督教来举例分析,他们信奉一个人格化的神——耶稣,将其看作救世主,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机构——教会。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哲学与宗教,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大重要领域。
哲学作为一种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生意义的思考方式,探讨的是普遍的真理、人类的存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而宗教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的形式,包含了对超自然存在、宇宙起源、道德规范的信仰。
尽管二者有着区别,但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互为补充的。
首先,哲学和宗教都致力于回答人生的最大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意义、宇宙的起源和道德规范等。
哲学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思考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探寻人类认识的范围和限度。
宗教则以启示性的方式,通过神圣经典、教义和神话传说来阐述人类的使命和目标。
虽然两者的方式和途径不同,但它们都帮助人类在思维层面解决了众多的难题。
其次,哲学和宗教在道德和伦理观念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哲学通过道德理论,如伦理学和实用理性,探讨行为的正当性和道德概念的合理性,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和判断正确的行为准则。
宗教则通过神圣的教义和律法,以超越人类认知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迷信仿佛是一种看不见看不懂的宇宙力量。
盲从特点或者信仰教规,人们可以坚持道义的原则,遵守关怀他人和道德价值的法准。
不过,哲学和宗教也存在着一些区别和冲突。
哲学强调理性思维,对于宗教的神秘主义和信仰可能持怀疑的态度。
而宗教则倾向于通过神圣的教义和宗教经典,注重个人对信仰的忠诚和奉献,而并非学问上的争议。
因此,在世界变革和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
然而,无论哲学和宗教之间如何纠缠和冲突,二者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宗教信仰和实践无疑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情感上的安抚和内心的宁静。
而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为宗教信徒提供了一种理性思考的框架,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阐释自己的信仰。
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它思潮的涌现,哲学的普及和宗教的理性化都迫切需要,这也使得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相互支持。
最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需要我们创造对话和研究的空间。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它是一种被社会群体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
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文明的进步,宗教的形态由原始宗教发展为人文宗教,摆脱了低级、自然的状态,增加了文化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人文宗教,这是宗教发展的高级形态。
就中国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由于地域广大,原始宗教与人文宗教并存,而且在中国大地上的宗教类型中,有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也有外国传入我国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宗教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民族的经济、哲学、风俗、法律、伦理、道德、是个、喜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技术、科学、教育、技术等各种文化形式的面貌及其发展,一直发挥着相当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哲学一词则源于希腊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
经过一系列发展,现在哲学界认为,哲学是非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研究报告

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哲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哲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分析哲学和宗教的定义、特点以及它们在人类思维和文化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报告将阐述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的重要性,以及宗教对哲学的启示和信仰的作用。
一、引言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
哲学是对人类存在、知识、道德和价值等问题的理性思考,而宗教则是对超越人类经验的信仰和崇拜。
两者都对人类思维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哲学与宗教的定义和特点哲学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通过推理和逻辑来探索人类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存在的意义、真理的本质、道德和伦理等。
哲学以理性和思辨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来寻求真理。
宗教则是对超越人类经验的信仰和崇拜。
它包括对神明、神灵或其他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宗教通常包括一系列的信仰、仪式和道德准则,它们通过神圣的文本或传统来传达。
三、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哲学对宗教的解释和批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哲学通过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对宗教的信仰和教义进行分析和解释。
它提供了对宗教概念和信仰的理性解释,帮助人们理解宗教的真正含义。
同时,哲学也对宗教进行批判性分析。
它质疑宗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出对宗教信仰的质疑和挑战。
哲学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对宗教的教义和信仰进行审视,帮助人们思考宗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四、宗教对哲学的启示和信仰的作用宗教对哲学的发展和思考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宗教提供了对人类存在和世界本质的一种信仰和解释。
它提供了一种超越理性思考的维度,帮助人们思考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信仰还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激励人们思考人类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推动哲学对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
宗教信仰也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对超越人类经验的思考和探索的范式。
五、结论哲学和宗教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的属性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作者:王卓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4期
[摘要]宗教并不单纯是一种主观的观念,而且还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系统,并且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封闭的单一系统,而是这个人类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人类精神方面的文化。
本文试从宗教的观念形态以及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宗教的本质。
[关键词]宗教信仰观念哲学
[中图分类号]B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5-02
一、属于人类的神圣领域
无论哪种宗教,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把支配自己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构成了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这些对象往往在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但并不是完全与世俗无关,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力量、社会力量异化的产物。
换言之,宗教就是自然力量超人化、人间力量非人化、理想境界超自然化的产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自己崇拜的对象,又赋予这个对象超凡脱俗的神圣性。
涂尔干说:“神圣领域是世俗领域的一个投影。
”神圣领域指的就是宗教信仰。
无论是一神信仰还是多神信仰,在信徒心中,那至高无上的神或众神,都几乎是无所不能和无上伟大的。
每一种宗教都不是由某一个先知或某一个人独创的,之所以提到某一种宗教时就会提及某个或某几个人,那是因为这某个或某几个人是一个或几个伟大的总结者罢了。
宗教信仰的起源,源自于人的困惑与惊奇、对自身的不认识、对自然现象的恐惧等。
人类社会有其自身的特点与结构,所以人类在创造宗教和参与宗教信仰活动时,就会下意识地把自身所处的社会当作参考。
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神圣领域是世俗领域的一个投影”。
任何宗教都包含“信”与“行”两个方面。
“信”指信徒在头脑中对宗教观念信仰坚定的确认和认同,是一种精神上的内在信仰。
它在信教者的心理、情绪上还会伴生出特殊的宗教情感或宗教体验。
宗教意识内在的“识”与心理体验的“情”,必然会表现于“行”。
这里的“行”指的是宗教活动及宗教行为。
信与行是宗教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构成一体。
换句话说,纯粹的宗教观念或个人内心的宗教体验,并不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宗教社会现象。
一个世界观上承认某种超验绝对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等于就是一位宗教信徒。
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在宗教观念通过特定的宗教行为与活动外化为“行”时,才能获得宗教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可见的社会现象,就是通过宗教组织的宗教活动与宗教信徒的宗教行为体现出来的。
人们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宗教观念时,通常总是伴随着某种特殊的心理活动。
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生产力以及人类的智力水平还较为低下,面对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时,感到不可理解,对于自然力量的强大感到恐惧、依赖,进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
到了阶级社会,人们除了感受到自然力量的压迫外,又遭到社会力量的压迫,这时的神灵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
当所有这些属性集中在一点时,便产生万能神,从而发展成为一神论。
这时人们的宗教观念无疑是原始宗教观念的升华,同时也是人们在社会中对于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或命运怀有的敬畏感、罪恶感、卑微感、依赖感、安宁感、责任感等复杂心理活动的产物。
在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科技水平也相当进步,自身可被揭示的秘密也越来越少,可是宗教依然存在。
宗教之所以会一直伴随人类的成长,其中有它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和必然性。
人类不同于这颗星球的其他物种,人除了有物质需求外,还有着强烈的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得以满足时,精神需求会随之膨胀,若得不到满足和慰藉,可能会使人失去自我,导致人生迷途,宗教信仰便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精神依托。
虔诚地信仰宗教的人,会从宗教中得到一种令其信服的理论,宗教为其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由来和去往,告诉信徒虔诚信仰是因为原罪的存在,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获得赎罪的机会,让虔诚的人充满获救的希望。
人类的天性中就存在着向往真理,向往神圣的倾向。
人是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伟大生命,有着高度的自我意识,人是有意识有精神的,是一种具有崇尚精神的存在物。
宗教观念可以诱发信教者的种种宗教体验,宗教体验反之又强化宗教观念,进一步激发信教者对神或神圣物的依赖和顺从,从而深化信仰自身,并增进宗教群体的凝聚力。
二、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在内容与形式上是最具有普遍性的观念形态,都具有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同属人类精神方面的文化。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
宗教与哲学既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两种文化形式,又是社会上层建筑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哲学的本质是理性的质疑和探索,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把某一种哲学观念奉为不可怀疑的信仰。
因此,哲学的表现形式必然是纯粹精神性的概念体系和观念形态。
宗教则不然,为了达到信徒们在信仰上的认同,宗教不仅需要宣称其基本信条来自天命或神启,任何人不得怀疑,并且还要建立统一的宗教组织,确立严格的戒律和行为规范,对怀疑信条、违犯戒律都施以神圣的惩罚。
于是,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宗教观念,还外在化、制度化为保障其信仰认同的宗教体制和宗教组织。
哲学家中有信仰宗教的,也有怀疑和反对信仰宗教的,但他们只要是在谈论哲学,就不能把自己的结论做信仰主义式的宣告,而必须通过经验的实证或理性的逻辑推理。
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哲学越来越多地具有启蒙思潮的性质,对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基督教日益明显地持怀疑、批判甚至否定的态度,其基本旗帜就是高扬理性精神,反对信仰主义。
而东方的佛教,特别在中国,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看重现世、注重功利的中国文化相交融,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不同于印度本土注重来世、彼岸的传统宗教思想,而更看重现世,注重以出世精神做现世利益。
中国佛教本身也具有着高深的哲学思想,它不同于其他一些一神宗教,它有着精深的人生哲学思想。
这样看来,佛教思想本身是出离甚至高于严格要求“信”的宗教的。
佛教素以其思辨色彩浓厚,人本智信特征明显而著称。
在古代乃至近现代哲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为中外众多哲学家所推崇。
佛教哲学内涵丰富,既有世界观、人生观、实践论等基本哲学范畴,又有辩证法的理性思辩方法。
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法印、六度、四摄、中道等基本名相支撑着佛教的理论大厦,吸引着众多佛法爱好者深入其中汲取营养。
明辨是非、勘破是非、珍惜人生、热爱生命、广行慈悲、泽被生灵是佛教所大力宣扬的大乘菩萨精神的主要内容。
毋庸置疑,在世界哲学大家庭中,佛教哲学的深刻性、生动性、实用性、实践性非常突出,注重应时应机,应理应事,主张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佛依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法”的古训展示了佛教民主自由、理性的开放性质。
佛教力主开发人类潜在的无上智慧,将人类思想中丑陋、污秽的成分彻底清除,从而以纯洁、美妙、清净的智慧去观照世间的一切,既能视一切如同己出,又能视一切为他出,从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以慈悲之心与乐拔苦,以行“八正道”严于律己。
佛教在适应社会、包容异说、重塑自我、奉献社会等方面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