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城市,烟尘、NOx和SO2等主要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
本章侧重介绍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控制燃烧过程,以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燃料是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
常规燃料:煤、燃料油和天然气非常规燃料:除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外,所有可燃性物质都包括在非常规燃料之列。
燃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1)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的优点是燃烧迅速,其燃烧状态可基本上由空气与燃料的扩散或混合所控制。
(2)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也是以气态形式燃烧,因此它的燃烧速度受其蒸发过程控制。
(3)固体激料:固体燃料的燃烧则受此二种现象控制:燃料中挥发性组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而遗留下来的固定碳则以固态燃烧,后者的速率由氧向固体表面的扩散控制。
一、煤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它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聚集体。
煤的可燃成分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氧、氮和硫等一起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1.煤的分类:(1)褐煤:褐煤是由泥煤形成的初始煤化物。
是煤中等级最低的一类,形成年代最短。
呈黑色、褐色、或泥土色,其结构类似木材。
水分和灰分含量都较高,燃烧热值较低。
(2)烟煤:烟煤的形成历史较褐煤为长.呈黑色.外形有可见条纹。
成焦性较强,且含氧量低.水分和灰分含量一般不高,适宜工业上的一般应用。
(3)无烟煤:无烟煤是碳含量最高.煤化时间最长的煤。
它具有明亮的黑色光泽,机械强度高。
碳含量一般高于93%,无机物含量低于10%,因而着火困难,储存时稳定,不易自燃。
2.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故测硫含量和热值,这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①水分:水分包括外部水分和内部水分。
测定外部水分的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13mm以下粒度的煤样,置于干燥箱内,在318—323K温度下干燥8h,取出冷却.干燥后所失去的水分质量占煤样原来质量的百分数就是煤的外部水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生专业及年级:环境工程0203教师姓名:教师职称:讲师所用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参考书:《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彭定一、林少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唐永鉴本课程总学时数:64 本学期总学时数:64本学期上课周数:16 平均每周学时数:4讲课:实验:0测验:习题课: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一章概论【课时安排】§1.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学时§1.2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0.5学时§1.3 大气环境标准0.5学时总计2学时【掌握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2 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熟悉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警报标准【教学难点】1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2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2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3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教学内容】§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授课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1.大气(1)大气的定义:下垫面(即地球表面)0m—2000~3000km包含的气体(2)大气的质量:5.3×1015T(3)空气:小区域的大气2.大气的组成恒定组分:氮N2(78.09%)、氧O2(20.95%)、氩Ar、氖Ne、氦He、氪Kr、氙Xe等组成比例90k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空气的垂真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可变组分:CO2、O3、H2O(0.02~6%)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变化(例如,CO2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体的腐解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从总量上来讲,夏天>冬天,陆地>海洋,城市>乡村,在大工业城市CO2含量高达0.05~0.07%)不定组分: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气态物质和悬浮颗粒例如,NO2自然因素:雷雨时产生;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SO2自然因素:火山和温泉的排出物;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关系: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纯净大气纯净大气-H2O = 干洁大气3.大气污染(1)定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八章硫氧化物旳污染控制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自学)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一、煤炭旳固态加工按国外用于发电、冶金、动力旳煤质原则,原煤必须通过度选,以除去煤中旳矿物质。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旳选煤工艺仍然是重力分选法。
分选后原煤含硫量减少40~90%。
硫旳净化效率取决于煤中黄铁矿旳硫颗粒大小及无机硫含量。
正在研究旳新脱硫措施有浮选法、氧化脱硫法、化学浸出法、化学破碎法、细菌脱硫、微波脱硫、磁力脱硫及溶剂精炼等多种措施,但至今在工业上实际应用旳措施为数很少。
煤型固硫是另一条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旳经济有效途径。
选用不一样煤种,以无粘结剂法或以沥青等为粘结剂,用廉价旳钙系固硫剂,经干馏成型或直接压制成型,制得多种煤型。
二、煤炭旳转化1.煤旳气化煤旳气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在气化炉内进行煤旳气化反应,可以生产出不一样组分、不一样热值旳煤气。
煤气化技术总旳方向是,气化压力由常压向中高压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发展;气化原料向多样化发展,固态排渣向液态排渣发展。
伴随煤气化技术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不一样旳汽化措施。
按煤在气化炉中旳流体力学行为,可分为移动床、流化床、气流床三种措施,均已工业化或已建示范装置。
2.煤旳液化煤炭液化是把固体旳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为液体产品(液态烃类燃料,如汽油、柴油等产品或化工原料)旳技术。
根据不一样旳加工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温高压加氢直接得到液体产品旳技术,间接液化是先把煤气化转化为合成气,然后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工产品旳技术。
煤炭通过液化将其中旳硫等有害元素以及矿物质脱除,产品为洁净燃料。
直接液化比较著名旳工艺有:溶剂精炼煤法、供氢溶剂法、氢煤法、德国新工艺、英国旳溶剂萃取法和日本旳溶剂分解法等。
间接液化旳经典工艺是弗—托合成法,又称一氧化碳加氢法。
其重要反应是合成烷烃旳反应以及少许合成烯烃旳反应。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1.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效应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2.1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2.2了解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2.3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3.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1.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3.1.2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危害3.2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3.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3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3.3.1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应用3.3.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4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3.4.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4.2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4.1.1大气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物的分类4.1.2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4.1.3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4.2教学难点:4.2.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4.2.2大气污染环境标准的解释和应用5.教学方法5.1讲授法: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治理方法和技术、监测方法和标准。
5.2实验法:实验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5.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
6.教学评估6.1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掌握程度。
6.2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掌握情况。
6.3论文作业: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一、湍流概念简介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风速的脉动(或涨落)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作用的结果。
按照湍流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种湍流:一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力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二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实际的湍流是上述两种湍流叠加的结果。
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但在风场运动的主风方向上,由于平均风速比脉动风速大的多,所以在主风方向上风的平流输送作用是主要的。
归结起来,风速越大,湍流越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大气扩散的基本问题,是研究湍流与烟流传播和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问题。
目前处理这类问题有三种广泛应用的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和相似理论。
1.梯度输送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是通过与菲克扩散理论的类比而建立起来的。
菲克认为分子扩散的规律与傅立叶提出的固体中的热传导的规律类似,皆可用相同的数学方程式描述。
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
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
然而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是在持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2.湍流统计理论泰勒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问题,并于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
图4-1是从污染源放心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情况。
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稳定的。
从原点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
如果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
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
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
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
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在均质层以上和外围空间的大气层,其气体的组成随高度升高有很大变化,这个圈层叫非均质层。
在均质层中,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各层特点:——对流层:1)相对于整个大气圈厚度而言很薄,按最厚处计,占总厚度的6-9%,占总质量的75%。
在这一层中除了有纯净的干空气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适度的温度对人和动植物的生存起到重要的作用。
2)一般情况下,温度自地表面向高空递减,0.65℃/上升100米。
在对流层中,由于太阳的辐射以及下垫面特性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在该层中出现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有时形成易于扩散的气象特征,有时形成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雨、雪、霜、雾、雷电等自然现象也都出现在这一层。
3)大气有较强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特别是在靠近地面1-2Km的近地层更易造成污染。
近地层的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气象条件。
4)温度、湿度等各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1)在这一层里气体的温度差随高度上升有缓慢的增加,30-35Km,T=-55℃。
然后上升(气温)较快,这是因为在该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所致。
2)几乎不存在水蒸汽和尘埃,一般处于平流运动。
3)大气很干燥,没有云、雨等现象,是飞机理想的飞行区域。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
——电离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发电报是靠这层反射回来。
——散逸层:气体温度很低,气体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而逸向星际空间。
星际空间内每m3空间有数十个离子存在。
研究重点:对流层,平流层2、大气组成大气(空气)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空气和大气常常作为同义词,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但在研究近地层的空气污染规律及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时,为便于说明问题,有时两个名词分别使用。
一般对于居住在室内或特指某个地方(如车间、厂区等)供动植物生存的气体习惯上称为空气。
在大气物理、大气气象、自然地理以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常常是以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就常用大气一词。
大气是一个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有混合气体、水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可分为:——恒定组分:O2(20.95%)、N2(78.09%)、氩(0.93%)、惰性气体。
上述组分的比例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几乎是可以看作不变的。
——可变组分:CO2、水蒸汽、O3这些组分在大气中的含量是随季节、气象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不定组分:第一环境问题引起的:由自然界的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灾难所引起的。
污染物有尘埃、S、H2S、SOx 、NOx等。
第二环境问题引起的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工业化和经济建设速度增长,人口剧增等使得大气中增加或增多了某些不定组分。
大气中含有的不定组分的种类和多少由地区的条件而定的。
冶金工厂、电厂所在的地区,大气中含有煤烟、尘、SOx、NOx等组分就多。
而在化工区,则有机或无机的化学物质等不定组分就多。
当这些不定组分排放于大气中时就会使大气污染,不定组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会对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危害,这是环保工作者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的含义:国家标准组织定义(ISO )定义指自然界中局部的职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的损坏。
三、大气污染的发生和发展大气污染可看作是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和对污染物起着扩散稀释作用的大气,以及承受污染的物体三者相互关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
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情况是与该地区的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总量有关的。
这个总量是不因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但是,排放出的污染物的浓度在时空分布上却是受到气象条件的控制。
由于气象条件的不同,污染物作用于承受者的污染程度也就不一样。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多次大气污染事件,每次污染事件都是在一定地形和一定气象条件下发生的。
大气污染的特点:既表现出局部严重性,又表现出全球性。
§1.2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一、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的分类:有四种分类法1) 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2) 按污染源排放方式:高架源、面源、线源;3) 按污染源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4) 按污染源产生类型:工业污染源、家庭炉灶、汽车排气。
进行大气质量评价适宜用第一种分法,研究扩散适宜用第二种分法,分析污染物排放时间规律适宜用第三种分法,解决污染物,控制污染物适宜用第四种分法。
二、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类污染源排出的物质。
可分为:非反应物质,其性质较稳定;反应性物质,性质不稳定,在大气中常与某些其它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或作为催化剂促进其它污染物产生化学反应。
二次污染物:反应性的二次污染物与大气中的其它组分反应形成的物质。
如二次污染物硫酸烟雾(又称硫酸气溶胶)形成过程:()()气溶胶催化或光化学反应−−−−−−−→−⋅−−→−−−→−−−−−−−−→−⋅⋅⋅OH SO H so so n m O H O H O H SO H SO H SO SO 24232222424232 往往二次污染物比一次污染物的危害大得多。
三、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污染物:粉尘(钢铁厂、冶炼厂、水泥厂、建筑材料厂等);硫化物(民用炉、热点站、金属冶炼、硫酸厂);氮化物(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氧化物(CO 、CO 2);卤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制碱厂);有机物质的污染。
(以下简单介绍主要污染的性质):1)CO 占总污染量的30% 主要来源:汽车排气占50%危害: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排量多会使空气中O 2量降低。
2)NOx 、NO 、NO 2 本身含氮变成游离氮原子和氧作用(燃NO )来源:①石化燃料的燃烧高温下,大气中氮和氧结合,NOx 生成量与燃烧温度有关②各种工业过程(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等)危害:①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②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
3)碳氢化合物(HC )来源:燃料燃烧不完全排放HC 化合物,汽车尾气中有10%HC 化合物。
美国70年统计,在总HC 尾气中,汽车排气占48%。
危害: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4)硫氧化物来源:①燃料燃烧;②有色金属冶炼;③民用燃烧炉灶。
SO 2浓度:3.5%以上 高浓度烟气3.5%以下 低浓度烟气危害:①产生酸雨;②腐蚀生物的机体;③产生化学烟雾。
硫酸烟雾的代表事件:伦敦烟雾事件5)微尘分类:气溶胶中 0.1—1μm烟 0.1—1μm 降尘(>10μm )尘 10—100μm 飘尘(<10μm )雾 1—10μm危害:①引起呼吸道疾病;②致癌作用;③造成烟雾事件(硫酸等,SO 2之所以在大气中造成危害是由于大气中微尘带有一些Mn 2+、Fe 2+等催化剂使423222SO H SO SO e n F M →−−−−→−++, 6)其他有害物质(石棉、铍、汞)7)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如汽车、工厂等排放的燃烧生成物和未燃烧物质经过太阳光的照射,各种污染物之间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烟雾,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O 3、过氧酰硝酸酯、酮类、醛类各种活性很强的许多自由烃、氮类氧化物。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起始物:NO 2形成条件:阳光照射(光波2900—4200Å)空气中存在HC 化合物(上午9点—下午2点)晴天,温度不太高。
§1.3 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大气环境标准按其用途可分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及大气污染警报标准。
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共限定了六种污染物的浓度值:SO2、TSP 、PM10、NOx 、NO2、CO 、O3、Pb 、B[a]P 、F 。
标准同时配有各项污染物分析方法。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现有污染源(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和新污染源(1997年1月1日起设立的污染源)分别执行相应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