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计算书

合集下载

第4章纵断面设计

第4章纵断面设计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Lmin
2.当L>ST:
h1
d12 2R
,则d1
2Rh1
h2
d
2 2
2R
,则d
2
2Rh2
ST d1 d2 2R ( h1 h2 )
R
ST2
2( h1 h2 )
最小长度:
Lmin 2(
S 2
S 2
h1 h2 )2 4
最小半径:
Rmin
Lmin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45
6
7
8
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为按公路设计速度计算的最大纵坡 减少1%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 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纵断面设计计算书

纵断面设计计算书

竖曲线计算书1 变坡点桩号为:K19+080,变坡点标高为374.1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1.6143333%, i2=-1.1111111% ,R=25000m。

1.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ω=i2-i1=-1.1111111%-(-1.6143333%)=0.5032222%,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25000×0.5032222 %=12580.555m切线长度: T=L/2=6290.28m外距: E=T2/2R=791.35m1.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8+940.99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9+059.01竖曲线起点高程:399-59.01×(-1.867%)=400.102m竖曲线终点高程:399+59.01×2.067%=400.220m1.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2 变坡点桩号为:K739+300,变坡点标高为405.2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 1=2.067%,i2=-2.783% ,R=4000m2.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ω=i2-i1=-2.783%-2.067%=-4.851%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 L=Rω=4000×-4.851%=194.028m切线长度: T=L/2=97.014m外距: E=T2/2R=1.176m2.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202.986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397.014竖曲线起点高程:405.2-97.012×2.067%=403.195m竖曲线终点高程:405.2+97.012×-2.783%=402.500m2.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3 变坡点桩号为:K739+900,变坡点标高为388.5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2.783%,i2=-1.605% ,R=15000m。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道路勘测设计》
重庆交通大学
第4章 纵断面设计
§4.1 概述 §4.2 纵坡设计 §4.3 竖曲线设计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4.5 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 §4.6纵断面设计方法与纵断面设计图
§4.1 概述
(1)基本概念
1)纵断面(vertical)-----用一曲面沿道路中线竖直剖
坡度的旋转轴为爬坡车道内侧边缘线。 2)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于主线路拱坡
度,均采用直线式横坡。
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
表4—15
主线的超高坡度(%) 10 9 8 7 6 5 4 3 2
爬坡车道超高坡度 5
(%)
4
32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3)平面布置与长度
总长度由起点处渐变段长度L1、爬坡车道的长 度L和终点处附加长度L2(见表4.16)组成。
2)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
①从失重不致过大考虑
RV2 3 .6
(4 -14)
②从保证纵面行车视距考虑:
a. 视距s≤L(竖曲线长度)
Rm in

S2 3.98
( 4 -16)
b.s>L
2s 3.98
Rmin 2
(4 -17)
经比较,式(4-16)的计算结果较小,故作为标准的制定依据。
能力时。 4)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
时。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的设计
(1)横断面组成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主线行车道右侧,宽度
一般为3.5m,包括设于其左侧路缘带的宽度0.5m。
§4.4 高等级道路上的爬坡车道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二、坡长限制
坡长是纵断面上相邻两变坡点间的长度。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般纵坡的最小
长度加以限制。
坡长
1.最小坡长限制
(1)原因:
若坡长过短,则变坡点个数增加,行车时颠簸频繁,影 响行车平顺性;
(2)最小坡长要求
最小坡长通常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9s~15s的行程为宜。
2.最大坡长限制
二、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三、路基设计标高 1.新建公路:
① 高速、一级公路采用中央分隔带外侧边缘标 高;
② 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标高,在 设置超高和加宽路段时则是指设置超高加宽之前 该处标高;
竖曲线终点桩号: ZD=BPD + T
切线高程:
HT H0 i1(T x)
Hs HT y
(凸竖曲线取“-”,凹竖曲线取“+”) 其中: y—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 y x2
2R 直坡段上,y=0。
x—竖曲线上任一点离开起(终)
点距离;
H1
H0 BPD
H1
y
i1
HS
i2
x
[例]: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0,高程 H1=427.68m , i1=+5% , i2=-4% , 竖 曲 线 半 径 R=2000m 。 试 计 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0和k5+100.000处的设计高 程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2R
8 84
三、逐桩设计高程计算 1.纵断面设计成果:
变坡点桩号BPD 变坡点设计高程H 竖曲线半径R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道路工程》第4章 纵断面设计
编辑课件
6、缓和坡段
如前所述,凡大于理想的最大纵披i1的坡度均属陡 坡。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大于限制坡长时,应 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7、平均纵坡
定义: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规定: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取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取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编辑等课件级影响。
编辑课件
四、爬坡车道
2.设置条件
城市道路: 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i>5%的路段。 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 ③. 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干扰降低通行能力时。 ④.经综合分析认为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
合理时。爬坡车道宽3.5m。
编辑课件
3.爬坡车道横断面设计
➢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 ➢爬坡车道宽度一般为3.5m(含左侧路缘带宽度0.5m。 ➢爬坡车道的路肩和正线一样仍由硬、土路肩组成。 ➢由于爬坡车道上车的速度较低,硬路肩宽度可不按正 线设计,一般取1.0m。土路肩宽度以按正线要求设计。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路肩窄,右侧应设紧急停车带
编辑课件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1。 B,大、中桥≯4% C,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3% E,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1~3%。 F,高寒冰冻:公路:i≯8%, 城市道路:i≯6%
编辑课件
编辑课件
纵断面定义: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开的断 面即为线路纵断面。 绘制纵断面的目的:主要反映路线的起伏、纵 坡以及与原地面的填挖情况。 纵断面设计:就是根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 等级和自然地形,研究道路起伏的坡度和长度, 以便达到行车的安全、舒适迅速和经济合理的 目的。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4.2.1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4)纵坡设计应尽量减少土石方和其他工程数量。 (5)山岭重丘区地形纵坡设计应考虑纵向填挖平衡,以减 少借方和废方。平原区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以保证路 基稳定。
(6)高等级公路应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低 等级公路应注意考虑民间运输、农田机械等方面的要求。
第4章 纵 断 面 设 计
第4章 纵 断 面 设 计
4.1 概述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后展开得到的断面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 度变化情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条 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4.2.2 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 影响因素:
汽车的动力特性: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道路等级:等级高,行驶速度大,要求坡度阻力尽量小。 自然条件: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4.2.2 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3) 四级公路位于海拔2 000m以上或积雪冰冻地区的 路段,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 (4)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
小桥和涵洞处纵坡应按路线规定采用; 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 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
4.2 纵坡及坡长设计 4.2.3 高原纵坡折减
高原为什么纵坡要折减?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线路纵断面测量设计

线路纵断面测量设计
(三)调整纵坡
比较:所定坡度与野外定线坡度比较,二者基本相符。 检查:检查纵坡度;坡长;纵坡折减及与平曲线配合是否适宜。 注意:坡长不能太碎,变坡点在 10M 桩上。 1、调整的方法:①抬高坡线
②降低坡线
③延长坡线
④缩短坡线
⑤加大坡度
6% 5%
⑥减少坡度
7.5%
6.5%
2、调整原则:调整时应以少脱离控制点,少变动填挖为原则,以便调整后的纵 坡与试定的纵坡相符合。
一、拉坡设计方法: (一)标出高程控制点(直接影响纵坡设计标高的点) 据选线记录和野外调查资料,在纵断图上标出沿线各控制点的位置及所需要的标高。 1、控制性控制点——公路起终点;垭口;桥梁;地质不良地段最小填土标高; 灌溉涵洞;沿河线的洪水位;路线交叉点作为控制坡度的依据。 2、经济性控制点——横断面上各断面的经济中心填挖值,作为拉坡参考。 O——填挖平衡点(经济点) X——控制点 ↑——只能上 ↓——只能下 △——挡土墙 点位保留,以便查考,整图上墨时去掉。 (二)试定纵坡 1、据定线意图(如大坡抢占有利地形,平直段可陡,弯曲段应缓)、技术指标、
3
猴子收集整理
第4页
行车要求(线型平顺,纵坡均衡,三面协调)、控制点的要求(技术点,经济点)、 地面线的情况(纵向填挖平衡,减少工程量)。
2、以控制点为控制,又要满足大多数的经济点的要求。若二者的矛盾较大,进 一步研究控制点能否有所改动的余地,并估计到改动后引起的结果,最后再定坡。
3、不能仅从一头向前定坡,要前后照顾,交出变坡点。先画能符合几个控制点 的某一段线,再画能符合其它控制点的某一段线,二段线相交得出变坡点。(尽量落 在 10M 的桩上)
6
猴子收集整理
第7页
竖曲线内的其他桩号按照 15~20m 一桩进行编写。通常由变坡点向两侧开编。

(完整版)公路纵断面设计

(完整版)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一、归纳1.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

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情况。

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若是依照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种类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情况,当地天气、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详尽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

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骨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 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改正处均应设置竖曲线,所以,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经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

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

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

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组成挖方路堑。

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响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2.1 设计原则(1)纵坡设计必定吻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必然的车速安全顺利地经过,纵坡应拥有必然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照不相同的详尽情况分别办理,使公路畅达和牢固。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别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试虑合适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牢固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约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基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亲近配合协调。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以下各点:(1)为使道路两侧街坊地面水的顺利消除,一般应使路缘石顶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

(2)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供应有利条件,并保证人防工程与各种管线有必要的最小覆土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曲线计算书
1 变坡点桩号为:K19+080,变坡点标高为374.1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1.6143333%, i
2
=-1.1111111% ,R=25000m。

1.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i
1
=-1.1111111%-(-1.6143333%)=0.5032222%,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25000×0.5032222 %=12580.555m
切线长度: T=L/2=6290.28m
外距: E=T2/2R=791.35m
1.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8+940.99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000+T=K739+000+59.01=K739+059.01
竖曲线起点高程:399-59.01×(-1.867%)=400.102m
竖曲线终点高程:399+59.01×2.067%=400.220m
1.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2 变坡点桩号为:K739+300,变坡点标高为405.2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
i 1=2.067%,i
2
=-2.783% ,R=4000m
2.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
-i
1
=-2.783%-2.067%=-4.851%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 L=Rω=4000×-4.851%=194.028m
切线长度: T=L/2=97.014m
外距: E=T2/2R=1.176m
2.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202.986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300+T=K739+300+97.014=K739+397.014
竖曲线起点高程:405.2-97.012×2.067%=403.195m
竖曲线终点高程:405.2+97.012×-2.783%=402.500m
2.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3 变坡点桩号为:K739+900,变坡点标高为388.5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
i
1
=-2.783%,i
2
=-1.605% ,R=15000m。

3.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
-i
1
=-1.605%-(-2.783%)=1.178%,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5000×1.178%=176.7m
切线长度: T=L/2=88.35m
外距: E=T2/2R=0.260m
3.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39+900-T=K739+900-88.35=K739+811.6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39+900+T=K739+900+88.35=K739+988.35
竖曲线起点高程:388.5-88.35×(-2.783%)=390.958m
竖曲线终点高程:388.5+88.35×(-1.605%)=387.082m
3.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4变坡点桩号为:K740+280,变坡点标高为382.4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
i 1=-1.605%,i
2
=0.929% ,R=10000m。

4.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
2
-i
1
=0929%-(-1.605%)=2.534%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0000×2.534%=253.4m
切线长度: T=L/2=126.7m
外距: E=T2/2R=0.803m
4.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40+280-T=K740+280-126.7=K740+153.3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40+280+T=K740+280-126.77=K740+406.7
竖曲线起点高程:382.4-126.7×(-1.605%)=384.434m
竖曲线终点高程: 382.4+126.7×0929%=383.577m
4.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5 变坡点桩号为:k740+840,变坡点标高为387.6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0.929%, i2=-0.852% ,
R=15000m。

5.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2-i1=-0.852%-0.929%=-1.781%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5000×(-1.781%)=267m
切线长度: T=L/2=133.5m
外距: E=T2/2R=0.594m
5.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40+840-T=K740+840-133.5=K740+706.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40+840+T= K740+840+133.5=K740+973.5
竖曲线起点高程:387.6+ 133.5×0.929%=386.360m
竖曲线终点高程:387.6+ 133.5×(-0.852%)=386.463m
5.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6 变坡点桩号为:K741+380,变坡点标高为383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0.852%, i2=1.375% , R=10000m。

5.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2-i1=1.375%-(-0.852%)=2.227%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0000×2.227%=222.7m
切线长度: T=L/2=111.35m
外距: E=T2/2R=0.620m
5.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41+380-T=K741+380-111.35=K741+268.6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41+380+T=K741+380+111.35=K741+491.35
竖曲线起点高程:383-111.35×(-0.852%)=383.949m
竖曲线终点高程:383+111.35×1.375%=384.531m
5.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7 变坡点桩号为:K741+700,变坡点标高为387.4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1.375%, i2=2.7% , R=10000m。

5.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2-i1=2.7%-1.375%=1.325%为凹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0000×1.325%=132.5m
切线长度: T=L/2=66.25m
外距: E=T2/2R=0.219m
5.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41+700-T=K741+700-66.25=K741+633.7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41+700+T= K741+700+66.25=K741+766.25
竖曲线起点高程:387.4-66.25×1.375%=386.489m
竖曲线终点高程:387.4-66.25×2.7%=389.192m
5.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8 变坡点桩号为:K742+000,变坡点标高为395.5m,两相邻路段的纵坡为i1=2.7%, i2=0.75% , R=10000m。

5.1 计算竖曲线的基本要素:
ω=i2-i1=0.75%-2.7%=-1.95%为凸形。

竖曲线长度: L=Rω=10000×(-1.95%)=195m
切线长度: T=L/2=97.5m
外距: E=T2/2R=0.475m
5.2 求竖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桩号:
竖曲线起点桩号: K742+000-T=K742+000-97.5=K741+902.5
竖曲线终点桩号: K742+000+T=K742+000+97.5=K742+097.5
竖曲线起点高程:395.5-97.5×2.7%=392.868m
竖曲线终点高程:395.5-97.5×0.75%=396.231m
5.3 求各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
桩号标高和竖曲线高程见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