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活动记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活动记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及活动记录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挫折要勇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宽容和鼓励给人以勇气和力量……5、手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团结就是力量……二、读出感受: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引导提升从整体内容的感知中,从语言文字的品味中,从实际生活的联系中,从背景资料的阅读中:《匆匆》:1、自读课文,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时间的匆匆?感受到作者怎么的心情?3、背诵课文,把自己读完课文后对时间和人生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

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留恋;惋惜……)──三个“有再……时候”,其它东西都可以重新来过,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

──今日去了不是还有明日吗?(《明日歌》)──台湾作家林清玄《和时间赛跑》中父亲的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

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的手里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河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懊悔,愧疚,焦灼,痛苦……)──时光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微不足道,沧海一粟;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写于1922年3月28日。

有多少个日子从你的手里溜去?第三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对时间飞逝的无奈,对短暂生命的忧伤……)──“跨,飞”赋予时间以生命,把空灵的时间形象化。

六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第一次)2013.2

六下语文集体备课记录(第一次)2013.2
让学生带着教育者的问题来学习,教育者的问题仅扣教育价值,线条明确,问题精炼,操作易行。学生抓住了教育者的问题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要问题,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反思是,本来语文教学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弄的烦琐复杂,使教师没了抓头,也使学生没有了抓头。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语文教学如果缺少了问题向教学目标,问题的设计,要步步为营,但不是越多越好。因此,语文教学的设计,必须用问题把课堂教学穿起来。语文教学问题应该以教育者的问题为主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允许有学生自己的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为了解决教育者提出的问题。
学法
朗读法
讨论法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语文教学就变得复杂了。学生能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呢?很多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会出现问题的多元性,有的可能脱离了教育的价值。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学生的问题不可能都得到解决,那么问题也就成了形式。问题的多元性也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弄得七零八落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得到的沉痛的教训。用一句通俗的话说:“饺子好吃,馅难包”。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白驹二小




科目:语文
年级:六年级
白驹二小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
2月27日
周次
第二周
备课地点
东办公室
主备人
唐斌
辅备人
曹小勇
记录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录-推荐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记录-推荐下载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之情, 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 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5.学写毛笔字。
学法
本单元 教学案例 (详案)
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是通过 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 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法
6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 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 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 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 “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4篇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4篇

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4篇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理念: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2、交流(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

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2022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22年XX月XX日,XX学校六小语文组全体教师XX教室,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六年级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六年级主备老师XX,首先就所备课文《两小儿辩日》,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同时,陈老师也提出了自己备课时的困惑——该如何将阅读指导深化开来。

其他语文教师积极展开讨论,为X老师献计献策。

李XX老师建议:用“辩”的演变串起整堂课的内容,给予学生“辩”的思维的训练。

XX老师整理大家的建议之后,完成了《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的第二稿。

六年级段XXX、XXX、XX等其他三位老师再次就X老师的第二稿展开讨论。

通过再一次的整理归纳,X老师又完成了第三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经过试教,又是漏洞百出。

就这样,在反复讨论、不断试教
的过程中,在六年级语文备课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X老师终于完成了《两小儿辩日》的第四稿。

2022年X月X日早上第一节课,全体语文教师集中录播教室,共同聆听XXX老师和六(1)班学生共同合作的《两小儿辩日》。

课后,基地校语文研训员,XX市教坛新秀XX老师对本课做出了高度评价。

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

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

主题: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一、目标1.1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诗歌《有的人》的主题和情感,并能够通过朗读和理解诗歌表达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分析: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背景介绍。

2.2 诗歌赏析:对诗歌《有的人》的文字、情感及主题进行深入解读。

2.3 诗歌表达: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3.1 听课讲解:教师介绍诗歌《有的人》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3.2 启发式提问:教师以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3.3 朗读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并展示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4.1 诗歌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有的人》的兴趣。

4.2 诗歌解读:学生阅读诗歌,教师解读诗歌文字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4.3 诗歌朗读: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出对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通过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表达,评价学生对诗歌理解和情感的表达程度。

5.2 个别辅导: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6.1 《有的人》6.2 体会诗歌情感6.3 班级朗诵比赛七、教学反思7.1 教学成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表达符合预期,班级氛围良好。

7.2 教学不足:个别学生理解能力较弱,需更多个别辅导。

7.3 教学改进:下节课针对个别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以上是六年级下《有的人》集体备课记录,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这个备课记录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反思在本次备课中,我们充分关注了学生对诗歌《有的人》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朗读和表达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并引导他们思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在班级观察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朗读和情感表达环节都表现出了较好的参与度和个人理解能力。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
向老师:也可以写自己参加这种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曾老师: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xx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3.02.13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科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家乡的习俗
主持人
亚琴
记录人
李业琴
主备人
李丽
参加人员
李老师、冉老师、向老师、曾老师
讨论记录
冉老师:本次习作的任务: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学生在习作前先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习俗。
亚琴:写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写节日、礼仪、饮食、其他等。
作业设计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下次安排记 录 人管旺Fra bibliotek主 备 人
冉老师
时 间
2023.02.17
课 题
5鲁滨逊漂流记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xx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时间
2023.3.4
地点
六年级办公室
科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课题
那个星期天
主持人
向老师
记录人
李老师
主备人
冉老师
参加人员
李老师、冉老师、向老师、邓老师
讨论记录
冉老师说课:
一、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可以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勾画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如,“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段时光不好挨”“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把握“我心情变化的大致过程。
在指导学生勾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心情与时间推移之间
的关系。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学生体会到“我”心情变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细读课文,学习表达。教师可提示学生想一想: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让你写快乐的心情,不直接出现“高兴”“开心”“快乐”等字眼,你会怎么表达?学生谈到的方法可能有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或描述对身边景物的感受(类似本单元“初试身手”中的示例)等,教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表现“我”的心情的呢?基于学生的发现,可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交流:
1、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
2、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
3、体会作者如何把心情融入景物中表达情感。
4、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营多种方法表达情感。
三、比较课文和《匆匆》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
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发现两篇课文表达的不同:《匆匆》中一连串的问句占了全文很大篇幅,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那个星期天》更多是将情感融入人、事、景物中,简介表达出来。交流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两篇课文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纪镇宗村小学集体备课记录时间2月22日周次第三周备课地点备课室主备人汤在华辅备人王德华记录人王德华单元第二单元课题5 卢沟桥烽火6 半截蜡烛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习作2练习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5.学写毛笔字。

重点难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设计理念自主合作课堂教模式的实质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都要充分发挥。

其中教师主导作用是关键。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则学生主体地位必然凸现出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好,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地体现,。

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不能忽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不是取消教师责任。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任务是“学”不是“听”是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法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法本单元教学案例(详案)6 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揭题: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义:厄运:厄,困苦,灾难。

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从容:不慌不忙摇曳:摇荡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作业完成《语文综合学习与评价》第一二三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

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

)、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

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圈画重点词。

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

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

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

)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6、布置任务。

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

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

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

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

理解。

(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

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

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

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

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

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

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

(出示)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

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六、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

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七、作业教学反思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情境的渲染还不够到位,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