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复习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29归P677”“110质P701”二 字及次常用字“喻”“施”“敏”。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归
义项
例句
①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复回娘合家词省,亲归 宁 , 出 嫁 的 女 子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③返回
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广大;毅,坚强,刚毅;
远 乎 ? ( 固 定 句 式 , 不 ③而() 表并列
也……吗)”(《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④以为() 把…作为
⑤已() 停止
⑥篑(
盛土的竹筐 )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⑦平地(
填平洼地)
吾往也。”(《子罕》)
⑧知
6、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①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 备、配合适当的样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见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
,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 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得分点: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贤德的
人。齐:看齐。而: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 状语,在心里。省:反省,检查。)
理解性默写 ①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
④归附

整本书阅读《论语》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整本书阅读《论语》学习策略 课件-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高考真题再现(2019浙江)
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子贡认为孔子的
“我无能”是
的说法。
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
“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
思想角度评析题
(2015四川)《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 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
要求:①内容具体;句式工整;②语言简明、得体;③ 60-80字。
思想角度评析题
(2018北京)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 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 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高考真题再现(2017浙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
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 也。”(《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述而》)
高考真题再现(2017浙江)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________,子贡属于________。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 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 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 (《述而》)
为学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 (《公冶长》)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优质课件(共55张)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 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论语·宪问》) •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 (《孟子·滕文公上》) •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 21. “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 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 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分)
【答案】(2分)浩然之气 【解析】语句出自出自《孟子.公孙丑》 “敢问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编优质课PPT高考复习《论语》专题 课件 (共55张)(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翻译】:知言,就是用尽心智,了解天性,对 天下的言论,没有不追究它的道理,掌握它得 失的原因。浩然,就是盛大流行的样子,气, 就是充满体内的正能量。气是从浩然来的,没 有养气,就会失去浩然之气。只有孟子善养浩 然之气,恢复他原来的样子。只有知言,才能 明白正确的道理,对天下的事情也就没有疑虑, 养气,才能配合道义,天下的事情没有值得害 怕的。也就是孟子担当大任不动摇的原因了。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 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 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考查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和分析,以理解分 析为主。答题时要紧扣材料,挖掘孔子评论的用 意所在。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27 《论语》十二章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文高考一轮总复习精品课件 27 《论语》十二章

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⑧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闻.(⑨ 听闻
)道,夕.
(⑩ 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 知晓,明白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 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 )思齐. ( 形容词作动词,?《诗》可以兴.( 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观.
(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可以群.(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
以怨.( 讽刺时政 )。迩.( 近
)之事.( 侍奉
)父,远
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梳理整合知识归类
1.通假字 知者不惑 “知”同“智”,聪明的 2.一词多义
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 (1)而 人而不仁 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克己复礼为仁 动词,归复 不敢出一言以复 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4)复 复行数十步 副词,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 形容词,重复
3.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2)朝.闻道,夕.死可矣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3)见贤.思齐焉 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
, 未成一篑 ”为喻,说明做
事停止在于自己;以“譬如平地,虽覆一篑”为喻,说明做事前进也在于自
己。
(10)孔子在《论语·子罕》中对智者、仁者、勇者的评价是
“ 知者不惑 , 仁者不忧 , 勇者不惧 ”。
(11)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从侍奉父亲和侍奉君主角度教导他的学生要 学习《诗》的句子是“ 迩之事父 , 远之事君 ”。
4.古今异义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古义: 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 今义:野,野外;史,历史。 (2)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 一旦。 今义:一天。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全册复习巩固课件(共109张PPT)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全册复习巩固课件(共109张PPT)
5.“孝”什么?如何做到“孝”?
子夏问孝章(2.8)——不仅能“服其劳”“先生馔”(基 础),更能保持“色”(“心”敬)
三年之丧章(17.21)——强调“心安”(外在礼仪通过内 心情感来实现)
6.“孝”与“礼”是什么关系?(请探讨)
第二课 克己复礼——内涵阐释
【说明】
1.“礼”不仅是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 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 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韩非子:以法治国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
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 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
第一课《为政以德》检测
【答案】 1.“足食”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或“养民”“供养百
姓”“让百姓吃饱”)。“去食”从侧面体现了孔子认为得到 百姓信任的重要性。
2.同:孔子和孟子对战争的取舍都是以“民本”(或“百 姓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异:孔子希望用“仁义”代替战争 ,“足食”“民信”远比用兵重要,先“去兵”,表明他对战 争的暴力的警惕和不认同。孟子认为战争的起点和支点是“仁 政”,只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和利益,使百姓远“避水火”, 就可以攻伐。
1.“礼”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 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 “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礼 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 ,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 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

●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归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 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实践)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曰:“请问其目(具体条目)。”子曰:“非礼(合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虽然)不敏,请事(实践)斯 (这)语矣。”(《颜渊》,孔子弟子;孔门72贤之首;复圣)
学 小结【仁】
而 ——仁与礼乐、以仁为己任、仁者不忧、克己复礼为仁 思 之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好像去见贵 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祭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 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
● 8.子曰:“譬如为山(积土堆山),未成一篑(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填平) 地(洼地),虽(虽然)覆(倒)一篑,进(继续),吾往(往前努力) 也。”(《子罕》)
● 9.子曰:“知(同“智”)者(子罕,孔子很少说到利)
● 2.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怎样)?人而(如 果)不仁,如乐何?”(《八佾》,64人,天子有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 3.子曰:“朝(名作状,早晨)闻(得知)道,夕(名作状,晚上)死可矣。”(《里 仁》)
● 4.子曰:“君子(有道德的人或者在位之人)喻(知晓)于义(道义),小人(无德之 人或者平民)喻于利(利益)。”(《里仁》,住在有仁者的地方)
● 克:动词 ● ①战胜,攻下 ●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 ②能够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③克制,约束 ● 克已复礼。(《论语》)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答案:(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质胜 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3)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 者不惧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5)《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 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 ”。
• (6)在《论语·子罕》中,孔子用比喻手法说明 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 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
③任重而道远
③连词,表并列
《警世通言》
④学而不思则罔,
④连词,表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连词,表递进
4.词类活用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②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③见贤思齐焉 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 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 与……看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儒家思想中,“仁”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弘毅”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业必 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 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 理想。文章不仅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而且论述了如何通过 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 定。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孟子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一书。
• 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称为 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孔 孟”,故而有“亚圣”之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文言文复习 教学PPT课件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⑪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 ⑫怨(指讽刺时政)
兽草木之名。”(《阳货》)
⑬迩(近)
⑭事(侍奉)
7.理解性默写 ①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向颜回解释“仁”的内涵的句子是 “__克__己__复__礼__为__仁__”。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 的句子是“___为__仁__由__己,___而__由__人__乎__哉_?” ③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 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己__所__不__欲,__勿__施__于__人”。
6.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克(克制,约束 )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 ④目(条目,细则 ) ⑤事(实践,从事 ) ⑥一言(一个字 ) ⑦其(大概 )
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第12章)子曰:“小子何 ⑨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
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⑩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4.理解性默写 ①《〈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的句子是“_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_见__不__贤__而__内__自__省__也__”。 ②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 坚强的原因是“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__”。 ③《〈论语〉十二章》中,“__质__胜__文__则__野___,_文__胜__质__则__史__”这两句很 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 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6章)子曰:“质胜文则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课文的思想。
《为政以德》
仁爱的基本含义
《克己复礼》
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仁者爱人》
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 主要内容和要求;
《君子之风》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论语》选读复习
《论 语 选 读》
为什么把《论语》 《论语选读》学习要求:
作为研读对象? 第一,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论语》和孔子 。
在文化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
第二,探究传统文化在现 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论语》和孔子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 第三,提高个人精神品格。
有重大影响。
第四,体会并把握阅读文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努力,不懈怠

择友和择处

作用 社会稳定
什么是礼 创造和谐
功用
(和为贵)
明示行为规范
(过犹不及)
文饰作用
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相长,循序渐进
基本内容
知识与做人
教育家
培养目标
君子和士
学习态度
乐学,爱学;勤奋, 不知满足; 知难而进,虚心求教

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学习方法 精益求精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
分析:课外取材,要求从课外想到课 内,着重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
2011高考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 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 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 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 观。(1分)
参考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
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 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0高考卷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
二、任选一篇课文,用一两个词或句子,阐述这篇课文的
思想。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主题
篇目
学习内容
涉及点
1、为政以德
孔子的德政主张
德、礼
政治 2、克己复礼
孔子的礼治主张
礼、道、孝悌、仁
4、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 礼、入世
入世态度
5、仁者爱人
孔子的价值(仁爱)观
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 天不生仲尼
万古长题目。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二、任选一篇课文,用一两个词或句 子,阐述这篇课文的思想。
二、任选一篇课文,用一两个词或句子,阐述
孝、忠恕、仁、志向
修身 6、君子之风
君子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 义、利,仁、知、勇,文
内容和要求(行为观)
与质
8、周而不比
孔子的交往观
君子、小人,义、利
学习 11、诲人不倦 孔子的教育观
教学、义、礼
与 12、高山仰止 教育
13、沂水春风
孔子的高尚品德、感人的师 道德、仁 生关系
孔子的礼治思想(礼乐治国) 教学、志向、理想
高考回放:2009高考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 语。(1分)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 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 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 “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第三,《论语》在文学 化论著的基本方法。
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 价值。
第五,进一步培养文言语 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孔子与儒学的命运: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 家思想推为正统思想。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 一是围绕政治(政统),这是汉儒; 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 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
哲学 14、中庸之道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 中庸、义、礼、和
宏观上:构建《论语》章节内容知识网
1、目中有人,理思想
从政者以身作则
政务和治国的 要求、原则
自身修养要到位
言行一致
不能够急功近利
政治家 德
治国的方法
举贤才 富民 教民
思想家

内在品质

行为规范
仁者的
爱人 、言也讱 朴敦厚 孝
、质
标准
方法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3分)
分析:直接从课内取材,兼顾文字和文 化两个层面。
2010高考卷
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 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 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 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 论》)
人际交往观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 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想价 值 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礼乐治国
《<论语>选读》中包含孔子的主要思想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
《知其不可而为之》:
态度
积极入世的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 观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 关系
《仁者爱人》:仁爱主张 《沂水春风》:礼乐治国
学习目的 学以致用 (做官,做人,做学问)
标准
不器、忠信、过而能改、 无忧不如己、坚守志向、
泰而不骄、周而不比
君子
方法 修养
目的
道德修养
言行修养 (言也讱)
对社会 贫穷中不做乱
作用
对自己 不改变本心
高考回放:2009高考卷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反,则不复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