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常识复习资料 - 用于合并
高二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点

高二促进民族大融合知识点在当代社会中,促进民族大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尤其是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促进民族大融合的知识点非常关键。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高二学生应该了解的有关促进民族大融合的知识点。
1. 民族大融合的概念及意义民族大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和交流,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合作,实现社会和谐与发展。
促进民族大融合有助于打破种族隔离,减少民族冲突,促进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2.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大融合的基础,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高二学生应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尊重并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多元共存。
3. 尊重与平等尊重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原则之一。
高二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民族背景和文化传统,摒弃偏见和歧视,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
4. 教育的作用教育在促进民族大融合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二学生应该了解到,教育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5. 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手段。
高二学生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进友谊和理解。
6. 社会公正和法治意识高二学生应该具备社会公正和法治意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平现象,通过法制手段维护民族平等和权益。
7. 媒体的重要作用媒体在促进民族大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二学生应该审慎使用媒体,避免散布和信任具有排斥和偏见的信息,学会辨别真假信息。
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高二学生应该同时培养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和对国家的认同感,积极参与到促进民族大融合的实践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谐做出贡献。
9. 高二学生的责任与行动高二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应该积极承担促进民族大融合的责任。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促进民族大融合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每个个体的责任。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民族常识教育考点汇编

2020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民族常识教育考点汇编【知识要点】◎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疆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1伟大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①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国这块广阔的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民族及其先民共同开发、保卫了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和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
③中国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家园。
2中华各民族为创造伟大的中华民族做出了哪些努力?①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浸透各民族人民勤劳的汗水;②中华各民族共同保卫祖国领土,维护祖国统一;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外侵。
③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经济和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的。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4我国民族分布的具体现状①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②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和东南沿海各省市,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③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和靠近边疆地区④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主要有内蒙古、广西、新疆、宁夏、西藏、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自治区和省5如何理解“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的祖国?①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责任③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目标。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识梳理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句歌词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汉族为主体2.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92%汉族,8%少数民族。
3.什么是民族?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一个民族有什么共同点?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5.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聚居: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我们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1.我们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3.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8.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9.影响新疆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影响新疆稳定的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主要危险:民族分裂主义、非法宗教活动10.作为新疆的中学生,我们应该为新疆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些什么?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
2.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疆作出应有的贡献。
3.铭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揭露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活动,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严防上当受骗。
4.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和“三个离不开”思想,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做一个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好公民。
11.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个两制”。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

民族政策常识知识点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入口虽少,但分布很广泛。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特点是:(1)地域广大,(2)人口较少,(3)大都位于祖国的边疆,(4)物产资源丰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祖国的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3)祖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4)祖国的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5)祖国的灿烂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二、民族平等1.我国目前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和长期任务。
3.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花丛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这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
4.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1)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2)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怎样实现民族平等: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形式进一步确认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党和国家积极帮助有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还注意从经济、教育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落实民族平等原则,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和措施(《民》P33)。
高一历史民族融合知识点

高一历史民族融合知识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
高一历史课程中,民族融合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探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的民族融合历史。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代的民族融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在古代,中国与周边各民族经常发生战争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冲突和征服,还涵盖了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中国的中原文化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
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中国与西域、中亚、印度等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其次,我们来看看近代以来的民族融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动荡。
在这个时期,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相互影响和融合。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剧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这个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和找到中国民族自立的出路。
这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交流,更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和并蓄。
而今,中国的民族融合正在继续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中国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到中国工作和生活,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这种跨国界、跨民族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也为各国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也提出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背景下,各民族共同参与和享有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当然,民族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历史遗留的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互相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和机会。
综上所述,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

中国民族知识点总结一、中国的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占中国总人口的约92%。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的主体民族。
2. 壮族:壮族是中国第六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3. 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曾经建立了清朝,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5.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6. 纳西族: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以种植茶叶为主要生活方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7.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8.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9. 韩族:韩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是中国的最北部民族之一。
10.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11. 布朗族:布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2. 土家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3.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等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14. 黎族: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地区,以渔业为主要生活方式。
15. 朝鲜族:朝鲜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16. 傣族:傣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主要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建筑、饮食、节日等方面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中国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单元复习提纲

1、秦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修筑万里长城; 加强边防,发动对百越战争。 2、汉武帝时主动对匈奴发动反击,夺取河套和河 西走廊地区,特别是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 病指挥的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东汉先后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被迫 西迁。
三、民族战争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2.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 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 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 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 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 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 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3.民族融合的特点: ①、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 族文化的影响。 ③、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 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 一。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⑥、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
208年 曹操、孙 曹操败
刘联军
3、三国鼎立
国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蜀 220年 221年 22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经济发展情况
兴修水利工程,北方经济 恢复和发展起来 丝织业兴旺, 蜀锦行销三国
吴
造船业发达,促进 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思考回答下 列问题:
1、西晋是怎样建立和统一全国的? 建立: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 洛阳。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2、西晋是如何衰亡的? 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耗尽 了西晋的国力;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 西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和名贵水果?
答:新疆、宁夏、内蒙古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勤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种植了小麦、水稻、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那里还盛产哈密瓜、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柠檬等各种名贵水果。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种植了较多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茶叶、咖啡等。
2、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袤的森林,你知道这些森林有哪些物产吗?
答:我国约有50﹪的森林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在大兴安岭长白上、天山、横断山林区有着大量的优质木材。如:红松、水曲柳、柞木等;森林中还盛产人参、红花、天麻、三七、贝母等名贵中草药材;有许多珍禽异兽,如:大熊猫、亚洲象、金丝猴、长臂猿、孔雀、老虎等。
14、汉朝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现在的甘肃、西疆一带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通道,促进了中原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连线。
1、我国五个自治区的首府用线连起来。
内蒙古自治区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拉萨
西藏自治区银川
2、连出下面的旅游胜地在哪个省或自治区吗?
5、“那达慕”是什么意思?它是哪个少数民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答:“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会。
6、为什么说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
答: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各民族团结。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手足同根,骨肉线连。为走向共同繁荣,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而并肩奋斗着。
7、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着28种本民族文字,其中有的是传统文字,有的是创新文字。回族、满族基本上不再使用自己的语言。
8、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约在80种以上,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9、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姿多彩,有摔跤、赛马、划龙舟、抛绣球等多种。让我们去了解吧。
答:①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②维护促进民族团结;③各民族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繁荣;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总之,56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大好山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少数民族地区还蕴藏着哪些矿产资源?
答: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极其丰富;内蒙古的煤炭、西藏的铜矿、云南和广西的锡、铅、锌;黑龙江的额木尔河和新疆阿尔泰山的黄金等驰名中外。
4、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点?
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寒冷,特别是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居住在这里的满、蒙古、赫哲、鄂伦春等民族都喜欢穿袍服。
4、我国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而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还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长江、黄河、珠江几大河流的发源地都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6、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名胜古迹众多,西藏有被誉为“世界屋脊明珠”的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大昭寺。
珠穆朗玛峰西疆
天池四川
张家界西藏
火焰山吉林
九寨沟湖南
3、将下列各民族著名人物与他们的民族、功绩连起来。
马本斎水族有力推动了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展。
康熙皇帝满族写出了辉煌的文字巨著《红楼梦》
韦昌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曹雪芹回族太平天国的领导之一
曲焕章壮族组织回民支队抗击日本侵略者
邓恩铭彝族研制了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
民族常识复习资料 - 用于合并
一、民族小学六年级民族常识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少数民族。
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祖国的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3、我国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
10、摔跤是蒙古、满、彝、侗、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11、火把节是彝族及白、佤、纳西、普米等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左右举行。
12、泼水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四月中旬举行,时间为三到五天。
13、我们伟大的祖国约960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约30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海洋。
7、文明青少年应如何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贡献?
答:①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对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劝阻和批评。
②对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论和行为,要进行坚决斗争。③在学校与各民族同学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等。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8、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请你说说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