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700字 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

合集下载

君子动口不动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漫画的启示作文

君子动口不动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漫画的启示作文

君子动口不动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漫画的启示作文一看到这颇有讽刺意味的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不禁哑然失笑。

你看,那三个羽扇纶巾的“圣人君子”高高在上,稳坐大堂。

一个微闭双口,对一切都不屑一顾,仿佛口中振振有词地品评着什么;一个横眉立目,一副专门吹毛求疵的面孔,似乎在横加指责着什么;还有一个戴着一副眼镜,表现出悠闲得意的神态。

而堂下的“臭皮匠”却聚精会神地抡锤钉鞋,嘴里还衔着两颗鞋钉。

他那精神专注的形象和那二位“堂上大人”的宁肯光脚闲等而不肯动手的形象,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发笑之余,又使我陷入深思。

俗话说了三个良皮匠顶个诸葛亮,而在这里,“三个事后诸葛顶不上一个实干臭皮匠”,原因何在?谁可憎,谁可敬?当然实干家可敬,空谈家可憎。

所谓空谈家,即不看现实,一味地兜售空洞的理论,只会说假话、大话、空话,更有爱故“马后炮”的本领。

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还有专爱鸡蛋里挑骨头的嗜好。

这种人对别人工作中的缺点不通过善意的批评帮助大家改正,而是评头品足,或者来一段“神机妙算,早知如此”之类的话。

似乎他们真如诸葛亮般的远见。

这种人,别说三人,就是百八十个捆在一起也抵不上一个实干的“臭皮匠”。

空谈家之所以可憎,是因为他们高谈阔论,无所啷诉。

且不说他们“无的放矢”地空发议论,无济下事,就是他们淡的都是正确的意见,可是只在那里动口而不动手,又有什么用呢?这种人对我们的革命事业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实干的“臭皮匠”所以可敬,是因为他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光动嘴而不动手,鞋子不会自动修好。

实干家之所以可赞,是他们的行为落在“实”字上。

他们身体力行,有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实干精神。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之所以延续万代,源远流长,正是由于世代人民勤劳、勇敢、实干乃至献身的原因。

我们至今引为骄傲的万里长城,不是空谈出来的,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实干的结晶。

我赞美实干家,鄙视空谈家。

现在,正是振兴中华、统一祖国、大干“四化之时,我们更需要实实在的实干家。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负负得正作文600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负负得正作文600字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与负负得正作文600字
我和他做了一个月同桌,我深刻认识到一个问题,若说他是诸葛亮,那么我是臭皮匠。

周围知情人不会夸我谦虚,而是冷冷的“呵呵”一笑,算你有自知之明!
他教会我最深刻的道理就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这是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的。

一次语文考试,有道题是这么说的,请写出一句带有数字的谚语。

天助我也,我提笔一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他用余光撇过我的试卷,用手肘轻轻地撞了我一下,小声说道:“喂,是‘两个臭皮匠’。

”我狐疑的看着他,他眼眸一转,“‘负负得正’,三个臭皮匠还是‘负’,但两个臭皮匠就是‘正’了。

”我看着他头顶的学霸光环,听信了他的“数学理论”,默默将“三”改成“两”。

试卷发下来,试卷上明晃晃的红叉叉告诉我数学理论在语文中怎么可能有用?老师上课时严厉的批评了这个“两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某某同学”,我听见了他使劲憋笑的声音。

下课后,我用幽怨的眼神盯着他,“枉我这么相信你!”他一改神色,严肃的看着我,“现在不要轻易的相信任何人,你只能靠自己。

”我愣楞的点点头,我从未见过他如此严肃的神色。

三年一转就过,毕业近在眼前,我红着眼睛蒙在被子里许久,起来收拾书本时掉出来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座城市白天的景象,
还有一个人站在城市一角,上面用泼墨字体写了三个字——靠自己。

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啪嗒”掉落在明信片上,晕开了一朵小小水花——我明白了。

幽默三国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幽默三国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幽默三国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读后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今天我深刻理解了了这是什么意思。

我在幽默三国这本书里面看到,一天,张飞领着两个小朋友进到诸葛亮的房间对诸葛亮说:“主公,他们太可气了!他们在外面损坏你的名声。

”诸葛亮问:“怎么了?”“他们在外面一直唱着一首不好的歌。

”诸葛亮面带微笑的对两个小朋友说:“唱给我听听吧!”两个小朋友便异口同声的唱起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之后等他们唱够了,诸葛亮对他们说:”我倒想见一见这三个臭皮匠。

你们在这首歌后面再加两句:今天诸葛亮要请臭皮匠!“这两个小朋友说这太简单了,便跑出了门,还一边跑一边唱:”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今天诸葛亮要请臭皮匠!”到了傍晚,这三个臭皮匠终于来了。

诸葛亮问他们三个有什么办法可以打退敌人吗?三人回到说有的。

这时张飞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不好了,不好了,曹操率领大军攻打我们了!你有什么办法吗?”诸葛亮说:“我有办法,但我想先听听三位臭皮匠的高见。

这三个臭皮匠中的小臭皮匠说:“我们今天晚上先做出鞋子的模型。

”到了晚上诸葛亮来看他们制作的模型,发现和普通的军鞋没什么两样,最后张飞问:“它可以飞吗?”“不可以!”它是可以大胜仗的鞋子吗?也不对。

那它有什么用啊!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告诉你。

到第二天打仗时,刘备的军队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脚上穿了一双鞋,腰里也别了一双新鞋。

不知怎么的,刘备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一接手马上开始退兵。

曹操的部队开始追。

逃兵的鞋逃烂了,追兵的鞋追烂了。

逃兵换上了新鞋,可是曹操的追兵却没有新鞋可换,便只好光着脚追他们。

逃兵慌乱的逃跑,有的鞋子都跑掉了,追兵便穿上他们的鞋子继续追赶。

过了一条河之后,追兵们个个抱着脚喊疼。

原来这三个皮匠制作的鞋是用容易缩水布料而制成的,所以,当他们遇到水的时候,鞋子缩水以至于脚疼的要命。

这次刘备的兵又一次获得了胜利。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

读《诸葛亮》有感作文

读《诸葛亮》有感作文

读《诸葛亮》有感作文读《诸葛亮》有感作文读《诸葛亮》有感作文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皆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来到四川西北郊的武侯祠是想起了这里供奉之人的一生,一时间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这人便是三国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相——诸葛亮。

诸葛亮出身于乱世之中,群雄纷争,这让他流落到襄阳的隆中岗。

在刘备的三次拜访的诚意下出了山,从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佐刘备。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公元2XX年,赤壁之战正式打响,这一仗改变了当时的局势,从而三分天下,公元223年刘备病故,将独子刘禅交托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出阵5次,与第五次时病故,留下了生为兴刘尊汉业,死尤护蜀定军山的称赞。

读《诸葛亮》有感作文2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诸葛亮台风和周瑜台风》的书,它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斗智斗勇、幽默风趣的三国故事,它的故事情节及其中的相关人物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片段让我记忆犹新。

当吴国和魏国即将开战之时,周瑜让魔法师于吉心爱的宠物乌鸦去魏国查看兵力,结果乌鸦一去就是八天八夜,于吉心急如婪,十分担忧乌鸦的安危。

结果乌鸦第九天终于回来了,周瑜问于吉索要乌鸦得到对方兵力的情报,可乌鸦不会说出太大的数,只会一个一个的重新对周瑜数。

结果数了三天三夜,战争即将开始了,才只数了三万人,还没数完。

结果周瑜被迫无奈匆忙上阵,打了败仗。

这个片段不但可以让我们开怀大笑,而且还告诉了我们做事需要勤于思考,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不能鲁莽冲动、不假思索。

另外这本书还整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如:刻画了智慧、料事如神、神机妙算、胆大心细的诸葛亮,善良能干、尊重人才的刘备,小肚鸡肠、马虎的周瑜,勇敢的张飞,诚实的鲁肃,厉害的魔法师于吉,会写诗的曹操,身体健壮的典韦,幽默的'蒋干和神医华佗等这些经典的主人公。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

《三顾茅庐》读后感15篇《三顾茅庐》读后感1自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后,刘备一直想见见这位众贤人口中的卧龙先生———诸葛亮。

刘备求贤若渴,因此不顾张飞和关羽的反对,三次来到卧龙岗,终于请来了诸葛先生。

文章中张飞的急性子和刘备谦虚诚恳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飞看见哥哥刘备两次拜访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就有些恼火了,还说要把孔明捆来。

第三次来时,孔明正在草堂午睡,刘备静静地在屋外等候,张飞却按捺不住了,准备去屋后放把火,看孔明还睡不睡,多亏了关羽阻止啊。

那位管仲、乐毅都无法与他相比的卧龙先生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蜀国也是从那时起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刘玄德三顾茅庐之事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是高贵还是低贱;对待任何一件事,无论是大是小,都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

《三顾茅庐》读后感2《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罗贯中。

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都流传千古:“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前,想让诸葛亮做自身的军师。

前两次诸葛亮军不在家,第三次时,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打动,刘备终于成功地得到了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

刘备不厌其烦的去找诸葛亮,并且不让童子打扰诸葛亮午休,这是多么高尚、谦虚、礼贤下士的品质呀!这让我想到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

杨时和刘备的学习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以后在学习中,我也要有谦虚好学,不骄不躁的品质。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诸葛亮不谋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观。

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从不骄傲自满。

当刘备请他做军师时,他便说:“待成功之日,自当归隐。

”体现了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精神。

他身上这种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学习。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充分的告诉我:做人要有谦虚好学、不慕名利的品质!《三顾茅庐》读后感3放暑假了,我借了一本《三国演义》,里面有篇《三顾茅庐》,深有感触。

诸葛亮巧用臭皮匠读后感

诸葛亮巧用臭皮匠读后感

诸葛亮巧用臭皮匠读后感
《诸葛亮巧用臭皮匠》读后感
《诸葛亮巧用臭皮匠》是一篇关于诸葛亮智慧的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在治理国家时,遇到了一个臭皮匠,但他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臭皮匠的技能和智慧,帮助了他解决了一些问题。

通过阅读这篇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机智和智慧。

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出色的才能,在治国理政上也是一位出色的领袖。

他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巧妙地用臭皮匠的技能解决了国家的难题,这种智慧和巧妙的手段让人钦佩。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明白了,有时候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靠强大的力量,而是要巧妙地运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智慧。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需要灵活应对,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诸葛亮巧用臭皮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启发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灵活应对和巧妙处理问题的重要性。

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好这些智慧,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作文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作文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作文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俗语。

一开始,我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觉得不过是一句俏皮话罢了。

但经历了那一次的事情后,我才深深地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真谛。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好友相约去郊外露营。

我们带齐了装备,满心欢喜地出发了。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七手八脚地开始搭建帐篷。

我自认为动手能力还不错,便信心满满地包揽了大部分工作,让他们给我打打下手。

我对照着说明书,一步一步地操作着,可帐篷的支架怎么都弄不好,不是这边歪了,就是那边斜了,急得我满头大汗。

我心里想着:“这怎么这么难啊,我就不信搞不定!”这时,好友小明凑了过来,说:“我觉得你这个方法不太对,咱们得换个思路。

”我心里有点不服气,心想:“我都弄半天了,你能有啥好办法?”但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还是决定听听他的意见。

小明说:“咱们先把支架平铺在地上,把各个连接点都固定好,然后再一起把它立起来。

”我将信将疑地按照他说的做,果然,支架一下子就变得规整了许多。

就在我们以为快要成功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帐篷的帆布怎么都拉不平,总是皱巴巴的。

这时候,另一个好友小刚也加入了讨论。

他挠了挠头,说:“我看啊,咱们得两个人在这边拉,两个人在那边拽,均匀用力,可能会好一些。

”我们又照着小刚的方法试了试,嘿,还真别说,帆布渐渐地平整了起来。

在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帐篷终于搭建好了。

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开心地笑了。

坐在帐篷里,我回想起刚才搭建的过程,不禁感慨万千。

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在那里蛮干,不知道要折腾到什么时候,还不一定能搭好。

但我们三个人一起,你出一个主意,我想一个办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让我想起了平日里学习的场景。

有时候遇到一道难题,我一个人苦思冥想半天也没有头绪。

可当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时,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往往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找到解题的思路。

再想想工作中也是如此。

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成语故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成语故事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成语故事《说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咱们都耳熟能详,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之言呐!你想想看,诸葛亮那是谁呀,聪明绝顶的大谋士,智慧的象征!可为啥说三个臭皮匠就能顶他呢?这话可太有意思啦!咱先来说说这臭皮匠。

他们呀,就是普普通通的手艺人,没啥高深的学问,平日里就和皮革打交道。

和诸葛亮那绝对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但为啥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其实呀,这就是在告诉咱,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但人多力量大呀!一个臭皮匠可能啥也不是,但三个臭皮匠凑到一块儿,那点子就多了去了。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许就有了新的思路,能解决一些大难题。

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怎么都想不通,但只要拉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商量商量,嘿,还真就有办法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种奇葩的、搞笑的主意都冒出来了,说不定其中就有那么一个能行得通。

有时候啊,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就这么被解决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准备组织一场活动。

我自己在那琢磨了半天,感觉这个也不行,那个也困难,都快愁死了。

结果呢,把大家召集起来一商量,各种稀奇古怪的点子都有。

有人说要搞个角色扮演,有人说要来个特别的开场秀,还有人说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互动环节。

虽然一开始听着都有点不着调,但细细一琢磨,这些点子结合起来,真就成了一个很棒的活动方案。

所以说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它告诉我们,别小瞧了普通人的智慧,众人拾柴火焰高嘛!遇到难题别死磕,多找找别人帮忙,说不定那些看似普通的人就能给你带来惊喜。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向身边的人求助,大家一起想办法,总比自己一个人苦恼要强。

而且啊,这种一起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很有趣的,充满了欢声笑语,比自己一个人苦思冥想要快乐得多。

咱呀,就别总想着当那个“诸葛亮”,偶尔当当“臭皮匠”,和其他人一起出谋划策,也是一种幸福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700字读《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感
20XX年5月份的《新语文学习》刊物,我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很多遍,文章中有十条俗语传奇。

其中第二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有他真正的来历。

一天,诸葛亮到东吴访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

那宝塔要求可高啦!顶上形似铜葫芦,足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

后来找到了一位铜匠,但没有设计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消息。

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着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臭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拿东吴人的开心,心里很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再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做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做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俗语。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
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说到这里,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事情,比如有时遇到很困难的题目我们几个同学在一起商量讨论也会得出正确结果。

老师会“奖励”我们说一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不管做什么事情的时,人多智慧多,有事情经过大家的商量,就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解决。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时也和“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