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3单元 都江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散文部分第三单元《都江堰》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第三单元《都江堰》课件(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我的家住在西秦一带。全靠自己小小的技 艺,敢和人家比拼竞赛。在花红柳绿般的歌 舞技艺上,那时我敢和人比拼谁有过人之处, 谁更新颖独创。随便学唱一曲念奴歌调,高 亢激越,会使天上行云凝止不行。演唱时常 常得到无数的钱财、赠物,没辜负我技艺上 艰辛的追求。
近些年来,在咸京道上风尘仆仆来往献艺, 而今我已生活落魄,只能吃到人家的残酒冷 饭,令人黯然消魂。满腹心事苦衷,不知向 谁诉说。如果有知音赏识,我将不辞唱遍高 雅、美好的《阳春》、《白雪》。在酒筵席 上高歌一曲,我禁不住落下泪来,再次拿起 罗帕,遮住充满泪水的眼睛。
2.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 写有何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 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 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 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游览 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 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 “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 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余秋雨 “文化散文”的特点。
1.读准字音
邈.(miǎo)远 濡.(rú)养 修缮.(shàn) 遴.(lín)选 浚.(jùn)理 长锸.(chā) 玉玺.(xǐ) 圭臬.(niè) 衮衮.(ɡǔn)
2.掌握词语 濡养:滋润抚养
突兀:①高耸,②突然发生,出乎意外, 本文使用①义。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 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 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 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 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 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 做人的交代。

高中语文 散文3【精读】都江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散文3【精读】都江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 能力。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文章首段在文章中 通常所起的作用,如照应标题,引起下文等。作者在第一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2.掌握词语
濡养:滋润抚养
突兀:①高耸,②突然发生,出乎意外,本文使用① 义。 遴选:①选拔(人才),②泛指挑选。 浚理:疏通治理。
人 教 版 语 文
圭臬:比喻标准或法度。
衮衮诸公:各位高官。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3.走近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小学毕业后 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著有理论专
人 教 版 语 文
数年来往咸京⑩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简介】 《山亭柳》,词牌名。此调平韵始自晏殊, 仄韵始自杜安世。皆双调,七十九字。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注解】
①西秦:指战国时秦国属地,在陕西一带。
②赌:以财物比优劣、定胜负都可叫“赌”。
人 教 版 语 文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近些年来,在咸京道上风尘仆仆来往献艺,而今我已 生活落魄,只能吃到人家的残酒冷饭,令人黯然消魂。满 腹心事苦衷,不知向谁诉说。如果有知音赏识,我将不辞 唱遍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在酒筵席上高歌 一曲,我禁不住落下泪来,再次拿起罗帕,遮住充满泪水 的眼睛。
教 版 语 文
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3单元都江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3单元都江堰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答案】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 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还 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 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3.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 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巧识文] 文化散文
指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 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 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 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角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 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 度。
四川人对都江堰充满了依赖和感激,他们说,天府之国的美誉靠都江堰, 四川农业大省地位的支撑靠都江堰,成都城市的地位靠都江堰。
【佳作赏析】 作者用翔实而条理的语言,从文献记载和史实的角度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 了都江堰既奏出了中华水利文明的最强音,也在历史的荣誉柱上刻下了它伟大 的名字。都江堰的功绩将生生不息。
在司马迁的眼里,都江堰集“避害”“灌溉”“水运”三大功能于一身, “益用”可谓大矣。自司马迁开记述先河以后,都江堰就成为后人屡屡记述和 歌颂的对象。
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灌溉水源,成都平原很快被经 营成秦及其后各个王朝的巨大粮仓,于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便成为中国政治经济 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先是“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靠着蜀地充足的粮食和 兵源的保障,秦始皇扫平天下成为千古一帝;汉初,萧何坐镇后方,收巴蜀之 米粮,日夜兼程地运往楚汉逐鹿的前线,助刘邦成就了大汉 400 年的帝业;三 国时,南征北战的刘备进入富庶的蜀地后才得以站稳脚跟,“三分天下有其一”; 安史之乱时,走投无路的玄宗、德宗、僖宗三位皇帝先后逃至成都避难就食……

《都江堰》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

《都江堰》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

三、教学目标
《都江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 游记一般都是描述美丽的风景,而后 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而本 文却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 的人文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基本字词,品味 文中富有意蕴的散文语言,提高对散文语言的感 悟能力。
兵马俑,并让学生说说感受。
• 然后把“都江堰”的图片再展示给大家 由此引出“都江堰”。
•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对都江堰做初步了解。 (修建时间、地点、修建者、工程组成 及作用、评价)师生交流补充.
• 中间穿插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图,教师 讲授都江堰水利工程组成及作用,给学 生以直观的印象。
3、出示并解说本文学习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点思想是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文本为载体,立足诵读和语言的体味,借助想象和联想,灵活地 诱引学生用心领会散文语言,深入思考文化的精义。教学过程中以 学生为主体,以文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主要采用如 下的教法与学法。 情境法——图文并茂,情境激趣 合作法——讨论解疑,重点突破 探究法——个性解读,想象迁移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1、提问:
•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 了我们呢?(举例说一说)
• 明确:不仅仅是风景.文物也好,古迹也 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 设计目的:将学生引人本课的主题——精 神,文化
• (简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文化散文)
2、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名胜古迹 (文明的碎片):莫高窟、圆明园、长城、
2、教材内容
《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看似在写“都江堰”, 其实作者想通过“都江堰”表现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 察,是赞扬李冰冰清玉洁的人格,赞扬一种勤政为民的价值观,以鉴 古知今为目的,将学生带入一种思考文明古迹里暗含的人文精神和积 极向上的政治理念的深沉境域,让学生了解李冰的人格,从而形成自 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它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都不可忽视。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散文部分)第三单元——都江堰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 (散文部分)第三单元——都江堰

都江堰【学习目标】1.品味余秋雨散文独特的艺术特色2.体会想象在课文中的作用3.体会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反思精神【学习重点】分析课文的对比手法【学习难点】作者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

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

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

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

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2写作背景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余秋雨在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名文。

【课堂学习】自主预习1.字音识记颓壁残垣.()惊悸.()庇.护()修缮.()卑处一隅.()强悍.()铁戟.()遴.选()怦.然心动()韬.略()诘.问()傩.戏()衮衮..诸公()2.辨形组词堰()拙()逛()掬()揠()绌()诳()鞠()偃()咄()3.词语解释冰清玉洁:修缮:膜拜:焕然:众目睽睽:4.近义辨析(1)浸润·滋润浸润:①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液体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②(液体)渐渐渗入。

滋润:①饱含水分,不干枯;②增加水分,不使干枯。

例句: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________、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________着牧场的青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蔺阳中学方静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读写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胡同则是平民生命形态的缩影;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的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

而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什么文化精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余秋雨的《都江堰》。

二.明确教学目标,板书教学重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一)背景资料:作者:余秋雨浙江馀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二)问答题1.我国的被誉为世界中古“八大建筑奇迹”的是哪里?(长城)2.都江堰是由谁在什么时期修建的?位于哪个省?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的,位于四川省。

3.文章三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感到——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看到——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想到——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4.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都江堰来反思历史,反思文化,歌颂和赞扬李冰的精魂,进而传诵中华民族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百姓。

四、重点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勾画语句,共同赏析品味)提示:①联系语境②抓关键词③紧扣主旨五、讨论“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语文课件:散文部分 第3单元 都江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高中语文课件:散文部分 第3单元 都江堰(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选读》)

自主第9学章 习扩声系统调音
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 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 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 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它外表炫丽, 而是它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 看到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 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高中语第9文章·选扩声修系统中调国音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温馨第9晨章 读扩声系统调音
论自尊 人皆有自尊,人皆需自尊。 自尊,犹如一面旗帜,赫然凌驾于地位尊卑、家境贫富、能力
大小、条件优劣等尘世俗念之上,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 点高高飘扬! 自尊就是力量。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 光。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 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 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 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 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 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 有运动就没有世界。腐:腐臭。户枢(shū):门的转轴。蠹 (dù):蛀蚀。
温馨第9晨章 读扩声系统调音
4.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赏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历史 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 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 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 失败。唐玄宗在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 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 朝从此衰落。

2017-2018年度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 都江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7-2018年度高中语文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 都江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时间
情感态度的 明显变化
原文摘录
作用
“看云看雾看日 作者这种欲扬先
作者
对“景” 各有胜地,要 抑的艺术手法的
对其
情有独 钟 看水,万不可忘 成功运用,既深
参 高度
了都江堰。” 刻地表现了都江
观 赞美
堰难以抗拒的无

并深 为陶

对“神” 无比崇敬
“突然产生了对 中国历史的某种 乐观。”
穷魅力,又使文 章波澜起伏,可 读性强
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 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人文学最高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都江堰》选自《文化苦旅》,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全书的 成就与风格,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3.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 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 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点拨] 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 治的方案。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 所事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 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 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 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 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 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 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huàn 焕 发 (2)
huàn 涣 散
胡guàng 逛 (4)
kuāng 诳 骗
废chí 弛 (6)
chí 驰 骋
都江yàn 堰 (8)yà 揠 苗助长 yǎn 偃 旗息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
石犀
岑参
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

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注】石犀:石刻的犀牛。

古代迷信,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

荡潏:水动荡涌出貌。

为鱼:喻遭受灾殃。

邑居:里邑住宅。

伯禹:夏禹。

【内容赏析】
李太守是指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岑参写这首诗是赞美李冰
的,他在担任蜀郡太守时,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这
项工程至今依然绽放着光彩。

诗歌的最后两句意思是:现在才知道李太守治水的功绩,就连当年的大禹也无法与他相比。

[识作者]
文化的行吟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生,当代散文作家、艺术理论家。

浙江余姚人。

著有学术专著《中国戏剧史述》《戏剧理论史稿》等,散文集《文化苦
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等,其中《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金石堂“最
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

[探背景]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000年11月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余秋雨到四川青城山时不期然与都江堰相遇,被其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写下了这篇散文名作。

[巧识文]
文化散文
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由一批从事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的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又称“学者散文”或“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从文化视角来关照表现对象,但与历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以及浑然一体的气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邢世嘉的《咖啡时间》,韩晗的《大国小城》等。

他们的散文创作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既充满思考的理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整体·感知]
《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将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

[文本·精析]
阅读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答案】文章从长城入手,为引出都江堰做好铺垫,下文对长城与都江堰及其文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2.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答案】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造福人类,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3.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答案】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

一种是一些官场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4.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答案】其一,因为他的这点学问是水利界的重要成果,说“水气淋漓”显得形象生动。

其二,是为了与厚厚的典籍“风干松脆”对举。

这里的典籍,是另一种政治纲领的代名词,它们貌似堂皇威严,却早已腐朽不堪,失去了活力;而李冰的学问,渗透着利民富民的不朽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气淋漓”。

5.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答案】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

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运用了对比,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掬可捧”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作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定义:对比手法是作文重要的写作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

作用:①反衬正方,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凸显主旨;②表现作者的好恶褒贬;③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

2.写法指导
(1)人的对比。

通过不同人物的比较刻画,生动地展现各自的特点,或通过同一人物不同时期多角度的对比描写,着力显示人物的巨大变化,揭示文章的中心。

(2)事物的对比。

①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通过对比多角度展示事物的变化。

在作文时,要尽可能围绕中心多设置对比点,使文章的层次和中心逐步明显化;③通过小对比显现大变化。

在写作中,要善于抓住众人觉得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对比来突出变化,让读者读后产生共鸣。

3.迁移应用
请选取一种花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其特点。

参考示例:
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佳作·领悟]
千古都江堰(节选)
靳怀堾
都江堰奏出了中华水利文明的最强音,历史的荣誉柱上也永远刻上了它伟大的名字。

公元前100多年前,太史公司马迁为写《史记》,曾到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游历考察,当他徘徊于岷江之畔、驻足于离堆之上时,司马迁被后世称为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深深震撼,并发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叹。

于是他在《史记·河渠书》中为我们留下了有关都江堰的最早文字。

在司马迁的眼里,都江堰集“避害”“灌溉”“水运”三大功能于一身,“益用”可谓大矣。

自司马迁开记述先河以后,都江堰就成为后人屡屡记述和歌颂的对象。

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稳定的、源源不断的灌溉水源,成都平原很快被经营成秦及其后各个王朝的巨大粮仓,于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便成为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

先是“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靠着蜀地充足的粮食和兵源的保障,秦始皇扫平天下成为千古一帝;汉初,萧何坐镇后方,收巴蜀之米粮,日夜兼程地运往楚汉逐鹿的前线,助刘邦成就了大汉400年的帝业;三国时,南征北战的刘备进入富庶的蜀地后才得以站稳脚跟,“三分天下有其一”;安史之乱时,走投无路的玄宗、德宗、僖宗三位皇帝先后逃至成都避难就食……
都江堰造就的另一个宠儿则是“天府之国”的骄子——成都。

自从有了都江堰,有了“宝瓶口”,成都既不缺水,亦无泛滥之灾,一跃成为风水宝地。

……
历史的脚步迈入新时代,厚德载物的都江堰依然在与时俱进中书
写和传承水利文明的新篇章。

都江堰浇灌了四川三分之一的农田,生
产了四川三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四川三分之一的人口,同时还担负
着灌区内城镇供水、防洪、发电、水产、种植、旅游、环保等多目标
的综合服务。

四川人对都江堰充满了依赖和感激,他们说,天府之国的美誉靠都江堰,四川农业大省地位的支撑靠都江堰,成都城市的地位靠都江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