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西厢记原文

西厢记原文篇一:西厢记原文西厢记原文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一) 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上)2.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3.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式》)4. 人之赋才,各有所近。
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
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
尺有所短,信然。
(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
(同上)(二)《西厢记》[1]选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2][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有一故人,姓杜名确[11],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
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12],刮垢磨光[13],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14],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15]。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16]。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17]。
将棘围守暖[18],把铁砚[19]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20]。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词曲代表《凤求凰琴歌》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王实甫

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作家。
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轶事张宝申《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
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花间美人”——王实甫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品散曲《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宫·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
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
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
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
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
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越调·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
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
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越调·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
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王实甫别名:王德信国家:中国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出生地:大都出生时间:1260年去世时间:1336年职业:杂剧作家主要作品:《西厢记》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
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
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
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
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西厢记》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戏曲家王实甫是谁

戏曲家王实甫是谁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是著名戏剧西厢记的作者。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戏曲家王实甫,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实甫为其字,定兴(今定兴县)人。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芙蓉亭》、《贩茶船》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的生平简介王实甫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名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祖籍河北定兴县究室村,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厢记》等,在元代是与大戏剧家关汉卿齐名的杂剧作家,王实甫生平资料非常的少,因为剧作家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并不高贵的职业。
王实甫的父亲曾经在朝廷为官,并且曾经跟随着成吉思汗在西域作战,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
据说王实甫的母亲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也就是今天的回族人,所以说王实甫是一个混血儿。
实际上是出身官宦之家。
据说王实甫自己也曾经做过官,以县官入仕,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到王实甫40岁就当了省级领导干部,本来应该是前途无量的,但是后来却弃官不仕。
从此之后一头扎进勾栏之中。
王实甫的儿子也是一位政府高官,史书记载“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儿子对自己的父亲弃官不做,流连于勾栏场所也非常的不满,但是却无可奈何。
王实甫一头扎进了元杂剧的创作之中,可以说是乐此不疲。
王实甫的历史评价王实甫是元代的著名剧作家,称得上是与当时的剧作家关汉卿齐名,王实甫的剧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但是艺术成就却是非常高的,一部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足以奠定王实甫在剧作方面的地位,对王实甫的评价是如何的呢?首先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同时王实甫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我想这一评价恐怕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有十三种,这十三种剧作都堪称是精品,特别是一部《西厢记》更是广为传唱,甚至是被翻译成为了多国文字在世界上传唱,至今在国内《西厢记》被多个剧种所演绎,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王实甫的代表作

一、王实甫的代表作是——《西厢记》。
二、作品简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在经典古代名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此书。
三、故事起源:沁园景区的东北角,原是沁水公主的烟粉作坊,前边有一片斑竹林,当地人叫做竹马林。
据说唐朝晚期,大诗人元稹,出生在河内县清化镇的赵后村,赵后村的邻村是崔庄村,崔庄里有一女崔小迎,两人从小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元稹八岁时父亲逝世,小迎一家更把他当亲人看待。
小迎十岁那年,父亲去烟粉作坊做工,举家搬迁。
于是便跟随小迎的父亲一起前往。
两人经常在斑竹林里逗耍,过家家,拜天地,称公道婆,并在沁园内结识了很多文人过客,如著名的文学家令狐楚,韩愈,白居易,李绛等。
受其熏陶,学习诗文,15岁就已明两经擢第。
小迎也长得如出水芙蓉,美丽超群,两人私定终生。
元贞十七年春,元稹赴考从政,后深受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赏识,权势之下与韦夏卿之女韦丛婚配。
从此一生再也未见小迎一面,其妻早逝后,曾多次回家寻找,却杳无音讯。
元稹曾作《莺莺传》,其中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而作者却以借张生之口,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甚至以“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美化张生无耻的行径,故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其文比其人,元稹诸如此类言语,甚为后人诟病。
注:沁园:东汉汉明帝刘庄为其五女刘致建造的园林,今河南省博爱县太行博竹苑内。
四、作者简介: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简介_王实甫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着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王实甫代表作品:
《凤求凰·琴歌》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十二月过尧民歌为别情》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昏黄,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a/anghifuhtm。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