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核武器
2018~2019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因和表现。
(1)原因:①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痛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忘却。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导致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和平发展的可贵。
(2)表现: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2.威胁和平的因素。
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
3.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4.实现和平对我们的要求。
我们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5.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
6.贫困的原因、危害及消除。
(1)原因: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
(2)危害: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3)消除:①人类社会对于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
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作出努力。
②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一二三年级国防教育教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根据(B )制定的一部综合性的调整和规范国防与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法律。
A. 《兵役法》B. 《宪法》C. 《民法》2、《兵役法》称“应征公民”是指(B )。
A. 年满18岁的公民B. 经兵役登记初步审查合格的公民C. 报名应征的青年公民3、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B )。
A. 8月15日B. 9月3日C. 9月1日D. 11月11日4、坦克是由哪个国家最先发明的?AA. 英国B. 法国C. 美国5、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是什么时间确定的?BA. 1949年7月12日B. 1949年6月15日C. 1948年11月23日D. 1948年12月1日6、东北抗日武装力量是(B )。
A. 抗日游击队B. 东北抗日联军C. 东北军D. 地方群众7、朝鲜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AA. 1950年B. 1962年C. 1969年8、军事成语“草木皆兵”的前半句是()CA. 义者无敌B. 胜在得威C. 风声鹤唳D. 风起云涌9、化学武器是一种()武器。
CA. 现代高技术B. 气味难闻的C. 大规模杀伤性10、迷彩服是一种军用伪装服。
你知道现在所说的“四色迷彩伪装军服”是指哪四种颜色吗AA. 绿、黄、茶、黑B. 绿、黄、蓝、黑C. 绿、蓝、灰、黑D. 绿、黄、蓝、灰11、战争的()决定了未来高技术战争仍然具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区别。
AA. 政治性B. 阶级性C. 残酷性D. 社会性12、世界上第一门火箭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研制出来的,叫做什么?DA. 旋风B. 飓风C. 丹娘D. 卡秋莎13、百团大战作战的地区是()。
BA. 东北地区B. 华北地区C. 西北地区D. 中原地区14、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目标是什麽?AA. 建设信息化军队B. 建设机械化军队C. 建设摩托化军队15、我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第一次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是(),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例。
AA. 1959年B. 1960年C. 1962年1、精确制导武器是指采用精确制导技术,直接命中概率在()以上的武器。
冀教英语九年级上教案Unit 2 第2课时

第二课时Lesson 8: A Universe of Thought环节1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伟人爱因斯坦的图片。
T:Hello,boys and girls.Nice to see you again!Today we will learn Lesson 8.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Who is he?Ss:Einstein.T:Yes,you are right.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him?Ss:Yes.He was born in...T:OK.Look at Page 20 Lesson 8. Let’s learn more about Einstein.Ready?Go!设计意图:直接导入与本文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爱因斯坦的介绍与成就这样一个图式,为下面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奠定基础。
环节21.Learn the new words.2. Let students read the article on page 20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And then discussing in groups.3.Think about the answers of Exercise 1 on Page 21.Then ask several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write down the answers.4.Check the answer.5.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Exercise 2 on Page 21.6.Work in group of 8 to deal with the key words,phrases and sentences. Then teacher explain the article sentence by sentence.7.Do Exercise 3 on Page 21 and check answers.8.要点点拨(1)Einstein is most famous for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最为著名。
初中语文两弹一星教案

初中语文两弹一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认识“两弹一星”对于我国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2. 通过学习“两弹一星”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两弹一星”对于我国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1. 科技对国家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青蒿素——中医药学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成就的取得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杰出成就呢?2. 学生回答:如“两弹一星”等。
3.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两弹一星”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提问: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什么问题?2. 学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国内科学技术非常落后。
3. 教师过渡:可见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不容乐观,新中国必须提高国防力量才能维护祖国统一,不受外界威胁。
4. 教师提问:在提高国防力量方面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5. 学生回答:“两弹一星”,即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6. 教师播放新中国国防建设相关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发展过程。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两弹一星”对于我国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同时,它也标志着我国在国防和科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展现了哪些优秀品质?2. 学生回答: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等。
两弹一星精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课后服务科普课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在行为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素质为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对于“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将对课程的深入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5.网络资源: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正常使用网络资源,如在线视频、科学新闻、相关网站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学动态,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6.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投影仪、计算机、白板、黑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7.学习平台:确保学生能够正常使用学习平台,如在线学习管理系统、科学论坛等。这些平台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两弹一星精神”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两弹一星精神”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两弹一星精神”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三篇

【导语】《“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学语⽂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篇课⽂。
本单元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为规范,它内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外化为公众的科学意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3.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教学准备:1964年我国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歌曲《我的中国⼼》重点词句的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情境导⼊。
1.创设情境,调动学⽣的情绪。
(播放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感受第⼀颗原⼦弹爆炸成功的⼀刻,⼈们欢呼雀跃,激动之情。
) 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学⽣发⾔。
2.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个带头研制原⼦弹的⼈就是被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近“两弹元勋”,认识爱国科学家邓稼先。
(板书:“两弹元勋”邓稼先) ⼆、初读课⽂,了解⽂章⼤意。
1.⽣⾃读课⽂8――14⾃然段,了解邓稼先其⼈其事。
(整堂课播放⾳乐《我的中国⼼》) 学⽣交流⾃读收获。
师适时介绍当时的国情:上世纪五⼗年代,新中国刚刚成⽴不久,国⼒贫穷落后,国防科技也正处在起步阶段,百业待兴,当时全国许多地⽅⼜遭受了严重的⾃然灾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担任了原⼦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他先挑选了⼀批⼤学⽣,准备有关俄⽂资料和原⼦弹模型。
1959年6⽉,苏联政府中⽌了原有协议,公开撕毁合同,撤⾛了专家,中共中央下决⼼⾃⼰动⼿,搞出原⼦弹、氢弹和⼈造卫星。
邓稼先作为主攻⼿,吃苦在前,不讲享受,终于,在1964 年10⽉16⽇,中国第⼀枚原⼦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课时精品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方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习第2、3自然段,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学习第2、3自然段,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听写词语:一泻汪洋、潜龙、考试、胎儿、皇帝、如履平地、边疆。
2.布置学习任务:同桌之间互相批阅,提出书写修改建议。
3.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板书:①中国少年勇挑重担),那么,在作者梁启超的心中,少年中国的前景如何?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内容。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课前听写词语,夯实字词基础;谈话导入,又可直接进入课题。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注释和插图等,理解课文第2、3自然段的内容,促进朗读。
2.探究方法(1)自学研读5分钟,在自己无法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2)组内交流,集思广益,解决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3)班级交流第2、3自然段的意思,并根据对内容的理解练习朗读。
3.探究活动(1)交流第2、3自然段的意思。
①提问:你知道哪些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点拨:读懂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助注释和插图、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反复诵读等。
②教师指派两个小组推选代表,分别说说第2、3自然段的意思。
预设1: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黄河潜藏的水流暴发出来,势不可挡,浩浩荡荡。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
人民防空知识教案【范本模板】

人民防空知识教案第一课:人民防空的任务与作用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危险的存在,增强国防观念。
2、了解人民防空的概念和任务,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
3、了解什么是三防,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和破坏的严重性。
二、教学重点:1、结合国际、国内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2、明确普及防空知识的意义。
3、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特征。
三、教学难点:人民防空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事例和道理说明课题内容,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引言: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
集团、国家、民族、宗教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矛盾不断,战争也不断发生。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两伊战争,美国对阿富汗的反恐战争,美、英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前南斯拉夫的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与阿尔巴尼亚人之间的战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过战争吗?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边境珍宝岛保卫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不是就不可能有战争了呢?我说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
世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不变的规律.如中国和越南,中国帮他抗击美国侵略,胜利后,他们却想在亚洲称王称霸,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引发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更重要的是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虽然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但台湾岛内的台独份子非常嚣张,采用极端卑劣的手法分裂祖国领土。
一旦台湾宣布独立,大陆对台湾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因为每一个中国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去做割裂祖国领土有损中华民族利益的千古罪人。
现代战争大多以空袭开始,空袭手段多,武器性能好,空袭强度高,准确性高。
如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倒萨战争,太空有侦察卫星、空中有侦察飞机为其侦察,有预警飞机为其导航,并对伊拉克实施电子干扰,使伊拉克指挥系统瘫痪。
用B-52、F—117A、F—111等轰炸机,各种舰载攻击机,攻击直升机发起空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第一节认识核武器一、核武器简述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突然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核武器可用导弹、火箭、火炮、飞机、舰艇等运载工具发射、投掷,还可制成地雷、鱼雷使用。
图2-1核武器的运载工具(用原书上的图或者另找)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TNT当量是指核武器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例如,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 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那么,该原子弹的威力就为2万吨当量。
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大、最残酷的战争。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的两颗原子弹就是万吨级的核炸弹。
日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遭受核武器袭击的国家,大约造成30万人直接死亡。
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五种: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前四种是在核爆炸几十秒内起作用的,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
这五种杀伤破坏因素在核武器爆炸总能量中所占的比例一般是:光辐射约占35%,冲击波约占50%,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沾染约占10%,核电磁脉冲所占比例很小。
现代技术的核武器可对能量分配进行“裁剪”,突出某一种杀伤因素的作用。
从很远的地方看核爆炸时,先看到闪光、火球,再听到巨响,看到有不断升起的蘑菇状烟云,最后烟云随风飘散。
城市遭核袭击的方式一般是空爆,可以看到完整的火球。
若远处看不到圆火球,火球与地面接触,即核弹接地面爆炸,就叫地爆。
地爆的瞬时破坏范围小,但很严重,放射性沾染范围大,危害时间长。
当今世界,核武器仍有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图2-2核武器爆炸的外观景象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七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是: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美俄现有的核军火库总数在6万枚以上,核武库的爆炸力相当于大约160亿吨高爆炸药,等于125万颗广岛炸弹。
对于地球上60亿人口来说,相当于每个人各自承受3.2吨TNT(炸药)。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核武器的分类(一) 原子弹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重核裂变时产生2~3个中子,可以是其它的重核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再使更多的核发生裂变,在产生大量的中子……,使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的进行下去图2-3原子弹的链式反应(二) 氢弹氢弹是利用轻核聚变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其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
由于轻核聚变反应需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进行的,所以氢弹又称为热核武器(三) 中子弹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作为主要杀伤因素的战术核武器。
可以看作一种小型的特殊设计的氢弹。
特点:中子的产额高、能量大、冲击波和光辐射作用弱。
中子弹所用的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少,爆炸后比较“干净”(沾染轻),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或弱冲击波强辐射弹。
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一些比如:钴弹和锌弹、核电磁脉冲弹、穿地弹等。
拓展与延伸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核武器的知识,同学们相互交流、第二节核武器和核事故的防护一、对核爆炸瞬时杀伤因素的防护1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的闪光以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火球中心温度可达几千万度,比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强千万倍,不断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
光辐射以光速沿直线向四周传播,其作用时间大约在几秒到几十秒。
光辐射能灼伤人的皮肤,造成眼角膜和视网膜灼伤,闪光可引起闪光盲,吸入炽热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
光辐射能使物体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形成大面积火灾,造成人员间接损伤。
冲击波是核爆炸瞬时形成的高温高压气流。
它是核武器的主要毁伤因素。
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作用时间只有几十秒。
冲击波到达时,能使空气压强突然升高形成超压,还迫使空气迅速流动形成动压。
冲击波对人员可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
直接杀伤是超压对人体及其肠胃、心脏、肺部的挤压作用和动压对人体的抛掷和撞击作用;间接杀伤是受冲击波破坏的倒塌建筑物或抛射物体对人员的伤害作用。
图2-4挤压和抛掷作用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产生的一种强电磁波。
它与自然界雷电十分相似,其作用半径随爆炸高度升高而增大。
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几百千米的高空爆炸,地面上其他杀伤破坏效应范围很小,但核电磁脉冲的危害半径可达几千千米。
核电磁脉冲能消除计算机内存储的信息,使自动控制系统失灵,无线通讯器材和家用电器受到干扰和损坏。
它对人员没有直接杀伤作用。
2人防工程深入地下,具有抗力高、防核化生武器性能全面、可长期使用等特点。
只要核武器不直接命中,人员在工程内是安全的。
因此,对核袭击的最好防护措施是进入人防工程。
在战时,利用人防工程能坚持生活和工作。
在平时,城市发生地震、漏毒等突发性事故时,人员也能利用人防工程做应急防护之用。
3室内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时,应立即在墙的内拐角或墙根处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跪趴,也可以在较小的房间或门框处躲避。
掩蔽位置应避开玻璃门窗和易燃易爆物,以免造成间接伤害,尤其要避免被抛出的玻璃碎片击伤。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可采用个人防护办法防止放射性灰尘沾染或迅速进入人防工程。
图2-5室内人员防护动作4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室外人员发现核闪光后,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防护。
暴露人员的防护动作要领是:立即背向爆心卧倒,双手交叉垫胸前,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两肘前伸,双腿伸直并拢,闭眼、闭口,停止呼吸15~20秒。
就近利用土丘、矮墙、花坛等地形地物防护,地形地物较小的可面向爆心,较大的可横向爆心卧倒。
也可利用沟、坑、渠等地形防护,方法是立即跃入坑内,跪、坐或卧于坑内,双手掩耳,闭眼、闭口,暂停呼吸。
在防护时应避开高大建筑物、高压电线及易燃易爆物。
待瞬时杀伤因素过后,应立即进行呼吸道和皮肤的简易防护,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按人防部门指示转移出沾染地域或就近进入人防工程掩蔽。
图2-6室外人员的防护动作三、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放射性沾染是指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人员、动物、植物、地面、水、空气和物体等所造成的沾染。
它是核爆炸特有的杀伤因素。
图2-7放射性沾染形成示意图1放射性沾染对人体的伤害途径多。
放射性物质能不断放出α、β、γ射线。
沾染区人员会受到体外照射伤害,沾染的空气、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可引起体内照射伤害。
放射性物质接触到人的皮肤,可引起皮肤灼伤。
放射线只能用侦察仪器才能发现和测量,放射性物质只能用扫除或冲洗的方法从地面或物体上除掉。
地爆时造成地面放射性沾染的程度分布极不均匀,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可持续几天、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人员行动安全有严重影响。
水、粮食、食品等沾染后无法直接食用。
放射性沾染还能污染环境,影响生物链的正常发展。
2用人防工程和密闭建筑物防护由于人防工程对核武器的各种杀伤因素都有防护作用,所以已经在人防工程内掩蔽的人员,只要严格遵守工程使用规则,听从人防管理人员的指挥,就能保障安全。
一般建筑物围墙越厚、暴露临空墙的面积越小、密封性越好,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效果就越好。
地下室、地窑、山洞等,经密封处理后其防放射性效果更好。
3人员防放射性体外照射,主要靠人防工程和厚重材料屏蔽遮挡。
为防止放射性灰尘沉降时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和降落到人的皮肤上,要及时戴上防尘口罩或防毒面具,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并扎好领口、袖口、裤口。
室内人员应立即关好门窗,贴好密封条,堵住孔口,密封食品、饮水。
为减轻照射和沾染的伤害,还应提前服用预防药物,如口服碘化钾等。
在沾染区行动应尽量减少与污染的地面、物体接触,缩短停留时间,避免扬起灰尘,应视情况拍打掉身上的灰尘,并进行洗消。
四、对放射性沾染的清除人员或物体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沾染后,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来清除沾染,以减轻射线对人员的继续伤害。
人员遭受沾染后,要及时清除皮肤和服装上的放射性灰尘。
清除服装上放射性灰尘的方法是自己或互相拍打和抖拂服装。
要领是:拍打和抖拂人员站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内的顺序拍打,抖拂30~40次。
抖拂时,应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按“上提要轻、下甩要重”的原则用力向下抖动。
拍打、抖拂完毕,方可卸掉面具、口罩、手套等。
面部、耳窝、颈部和双手等处的污染灰尘,可用干布或湿毛巾擦拭。
有条件时,再进行全身淋浴,并更换清洁服装。
图2-8消除服装上沾染的放射性灰尘对道路、地面沾染的灰尘,视具体情况,采取铲除、扫除或水冲洗等方法清除。
对物品沾染的灰尘,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沾染的轻重来确定消除方法,一般可通过扫刷、清水冲洗等进行清除。
粮食、蔬菜沾染灰尘的清除,与包装方法有关。
对密封包装的粮食,只需对包装进行清除;对包装不好的粮食,宜采用去除表层和水洗的方法进行清除。
对蔬菜、水果,主要是采取清水冲洗和剥皮的方法。
对馒头等熟食,可剥掉表皮。
对饮用水,可采用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处理过的粮食和水等均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食用。
一旦发现误食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必须尽早处理。
可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等方法排出。
有条件时,可按医生要求服吸附剂、缓泻剂,加快放射性物质的排出。
学习核武器的基本知识和有关防护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对付核袭击,在平时也有可能用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平利用原子能日益广泛,各种核反应堆、核电站及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应用部门不断增多,平时也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这类事故也有可能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因此,平时进行人防知识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对可能出现事故的防护是有实际意义的。
拓展与延伸在家里、教室和经常经过的街道,有哪些部位不宜借以防核爆炸瞬时杀伤因素?第三节核电站及核事故的防护一、核电站核电站是利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发电的发电站。
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与火力发电厂相比,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其他基本相同。
核电站使用的不是煤、石油、天然气等普通燃料,而是核燃料——铀(或钚)。
在核电站内的反应堆中,铀发生核裂变反应,放出巨大的热能,使锅炉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高压蒸汽,推动蒸汽轮机和发电机发电。
图2-9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站与火力发电厂相比具有节省能源、减轻运输负担、安静和环境清洁、降低发电成本、兼生产各种放射性核素等多种优越性。
核电站具有安全可靠性。
核电站的铀浓度、内部构造、核反应方式与原子弹不同,核电站不会像原子弹那样发生爆炸,产生杀伤破坏作用。
为了防止核电站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一般对核反应堆内的放射性物质外加三道安全壳屏障。
发生意外时,安全壳能可靠地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这个坚固的“大厦”内。
二、对核事故的防护核电站等核设施,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称为核泄漏事故,简称核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