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3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学课件-新版

二、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某一成 分变化 请看书P116第 一段,完成反 馈调节的过程 模式图 引 起 影 响
负反馈 1.分类: 正反馈
其他成分的一系列 相应变化
讨论: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 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兔数量增加
兔食物 增加
兔数量下降
负反馈调节
植物减少
植物增多
兔吃植物 量增加
被植物利用,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
【讲述】
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 循环和能量流动。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这个人工生 态系统最终会因为对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 衡,进而毁灭。 【设疑】 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
1.说出生态系统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概念,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过程。(重、难点) 2.说出提高生态系统稳态的措施。 3.联系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认识人类活动对生 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 下列哪种方法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D) A. 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 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C. 减少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 D. 增加生物的种类
结束放映
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
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它
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 的联系?
【学生分析】
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 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 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 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
呼吸作用所需的氧;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
兔因饥饿死亡
兔吃植物量减少
2、结果: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3、作用: 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某一成 分变化 请用反馈调 节的过程模 式图来表示 负反馈 抑 制 或 减 弱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3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要求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 (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答案 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高二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高二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执笔人:侍东升一、本节聚焦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2、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知识结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因类型: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措施三、自主学习四、例题讨论【例1】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适当增加物种的数目D.限制一个演替过程【分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数目的多少呈正比关系,即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这是因为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流路径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就越多,每个物种所起的作用就越小,部分物种的消失或绝灭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冲击就越小,也就是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就越强。
【答案】C【例2】下列生态系统中,最容易退化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湖泊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分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A这种人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弱,稳定性差,所以最容易退化。
【答案】A【例3】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成负相关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二者成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破坏后重建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多少。
【答案】B五、评价反馈A组1.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的原因是()A.人为的作用非常突出B.需要不断地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人类劳动C.种植的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D.其产品运输到系统以外2.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学案浙科版必修

第15课时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考试要求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a ab b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之美。
2.概述负反馈和正反馈,说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机制。
3.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4.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稳态(1)含义: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
(2)稳态的原因:稳态是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2.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
思考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是否也存在反馈调节,以哪种调节为主?答案也存在,以负反馈调节为主。
3.反馈调节的类型(1)负反馈①作用:负反馈是最常见的一种反馈,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②实例:某草原上狼、兔和植物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后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两种反馈调节的比较类型项目负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定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实例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例1(2018·宁波高二检测)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B.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稳态平衡,这种调节方式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C.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D.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存在自我调节功能答案 A解析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三者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这种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B正确;从细胞到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各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由于自我调节功能的存在,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导学案 浙科版必修3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导学案浙科版必修3【学习目标】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和谐、匀恒、统一之美。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学习重点】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特点,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学习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
【尝试练习】一、稳态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能力。
2、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的能力。
它包括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和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调节过程:(如右图所示)。
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调节。
4、反馈调节的概念: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
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
反馈有两种类型,即。
二、负反馈1、作用: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及稳态。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调节将起主要作用。
2、结果: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发生的变化。
3、存在范围:负反馈调节不仅存在于内部,而且存在于之间。
4、实例(见图)。
三、正反馈1、作用:使生态系统平衡状态。
正反馈调节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的作用。
2、结果: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3、实例(见图)。
4、不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1)生态系统的成分越→营养结构越→自动调节能力越小。
(2)生态系统的成分越→营养结构越→自动调节能力越大。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化、结构化和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直到生态系统达到为止。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的,当外力的破坏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B.物质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D.一个生态系统越复杂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2、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A.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温带草原生态系统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图中a 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不具有恢复原状的能力5、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6.4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浙科)

《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庄浪县第二中学 王永生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在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上 ,通过本节课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及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理解并描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2、会解释生态系统的稳态的调节机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培养自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有调节稳态的能力,培养学生维护这个系统的稳态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机制。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回顾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类型,问,这些生态系统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生态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学习的相关生态系统的知识。
【讲授新课】一、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师:师生互动给出生态系统的稳态的解释,生态系统所内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通过自我调节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生态系统的稳态。
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
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教师: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中学习。
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的调节机制教师:师生互动后归纳,负反馈调节: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的基础。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 浙科版必修3

高中生物 6.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浙科版必修3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态、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这三方面内容。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本小节需要用本章的其他部分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又是第七章《人类与环境》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七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本章前面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
②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③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并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①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②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特点。
②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和正反馈)。
2.难点:负反馈调节机制3.解决方法: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对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说明自然界中生态系统有趋于稳态的特点,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瓯海区三溪中学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教案浙科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一、学习目标1.简述生态系统的稳态,感受生态系统和谐、统一之美。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认同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教学思路1.导入:老师拿出课前制作的生态瓶让学生们观察,然后提问复习上节课所学到的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功能。
2. 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生态系统类型的营养结构、功能内容,利用多媒体放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森林),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
并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结合温瑞瑭河、瞿溪河等受污染的实例,同学回答,老师记录并引导学生说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3.利用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的资料分析,课后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不理解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哪些条件。
4.总结巩固,留课后作业。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实物呈现】:小生态瓶【提问】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提问】在这个小型生态瓶中,有水草、小鱼、石子、沙子以及沙子里边的微生物。
它们分别充当什么成分吗?【学生】: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板书】(学生完成学案)【提问】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
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
【讲述】:看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人工生态系统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板书】(学生完成学案)【设疑】: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投影展示】森林生态系统图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会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为什么具有抵抗气候的能力?【讲述】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北极苔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1、结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不是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不会变化太大.2、功能相对稳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板书小结】(学生完成学案)【学生完成学案】(二)、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稳定的能力。
【过度】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为何仍能保持或恢复相对稳定呢?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讲述】同学们列举的这么多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板书小结】(学生完成学案)(三)、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1)负反馈调节:①举例说明:②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提问】在我们边上的温瑞瑭河、瞿溪河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小时侯都可以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仍能保持清澈,这是为什么?【学生】:(负反馈调节的作用)……【过渡】但这些河流现在由于周边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排放变得臭气熏天,各种颜色都有,河流污水排放导致什么后果?【学生】:……【提问】这种调节还是负反馈调节的作用吗?在生态系统中有没有哪种调节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板书小结】(学生完成学案)(2)正反馈调节:①举例说明:②结果: 生态系统远离稳态【总结】正反馈破坏性比较大,通常负反馈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
跟人会抵抗疾病,得病了也会恢复一样,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对抗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当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还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由于负反馈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所以和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而正反馈使系统加剧偏离稳态,对生态系统有极大破坏作用,所以和破坏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所以生态系统会保持稳定。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板书小结】(学生完成学案)【过渡】不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不是一样呢?【屏幕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设疑】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吗?营养结构如何?(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提问】:假设地衣大面积死亡,将产生什么结果?(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提问】: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自动调节能力小)【投影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提问】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吗?营养结构如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提问】: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强)为什么?(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板书小结】(学生完成学案)(3)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结构越,功能越,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反之则越小。
【承接】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四)、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资料分析】苏州—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
水乡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可是,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他亲自过问,追查此事。
苏州官衙立即颁发了布告,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思考讨论】1.水乡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为何仍能保持清澈?(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说明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轻度干扰时,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虎丘外围的河流在染坊废水的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不能,这说明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围的河流出现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又恢复了原状。
说明外界因素的干扰消除后,生态系统具有重建稳态的能力。
)【提问】这里提到什么因素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为因素,废水废弃物的排放,另外还有人类的乱砍乱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提问】还有没有其它因素也能造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如火山爆发、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过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现在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不乱扔垃圾,维持身边环境美丽。
学习了理论知识后,我们也要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提问】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完成学案。
(五)、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1)目的要求: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2)设计要求及分析设计要求相关信息生态缸必须是()的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态缸中能够进行(),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为光合作用提供();保持生态缸内温度;便于观察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缸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空间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五、巩固练习(课后练习)1.一个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标志是A.分解者大量减少 B.生产者大量减少C.动物大量减少 D.食物网简化2.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中3.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能吸收有毒气体,使空气得到净化,这个现象说明A.植物具有应激性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C.生物具有适应性D.生物具有遗传性4.某生物实习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洗净的砂、黑藻、草食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的生态瓶如上图,据图回答:(1)图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最长,图中的稳定性最差,原因是。
(2)在制作生态瓶时常放入少量尿素,其作用是。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和有密切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