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多种价值。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进行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选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学作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还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名言警句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诗词品味古人的风采,通过名言警句领悟古人的智慧。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解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古代人的生活和情感。

可以采用唱诵的方式教学古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全面、系统的反映,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保证。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知识的考试题目,如古诗词填空、名言警句解释等,来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可以通过设置传统文化作品的欣赏题目,如古典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等,来考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1. 引言1.1 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学被视为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领略诗歌之美、感悟古人情感。

古诗词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审美情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古代诗人对生活、情感、人生的思考,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古诗词教学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光辉与价值,从而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锻炼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将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字数不足,还需继续补充内容】。

2. 正文2.1 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古诗文教学的意义、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文教学的意义1.启迪思想情感,促进人文素养的培养古诗文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情感,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和思考古代诗文的启迪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可以模仿古代作家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国家文化精神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古诗文的背景和内涵,向学生介绍古代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心。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1.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文化自信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多方面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弘扬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操和社会正能量,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传播和弘扬正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选取具有正面思想和情感的古诗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策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成为了语文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古诗文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古诗文教学的意义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拓展学生的视野古诗文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社会内容,通过古诗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及社会风貌,拓展他们的历史和人文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1.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由于古诗文语言晦涩难懂,内容抽象深奥,加之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了解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缺乏兴趣和喜爱,抱有畏难心理。

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哲学等内容往往较为抽象和深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把握往往存在困难,容易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合理一些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古诗文的传授和解读,忽略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效果不佳。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可以通过讲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名句赏析等方式来吸引学生。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将古诗文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记诵和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内涵。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新课标的改革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重视。

古诗词中蕴含了传统文化,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教学中应该注重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意蕴丰厚,优美,沁人心脾。

它能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词的学习是对古往文化的继承,它可以让我们洗尽墨染,怡情养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伴随着我们,如过年家家都会贴对联。

现在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更多人的喜爱。

现在大街小巷我们随处可见的是穿汉服的女孩和男孩。

中国人更加注重中国的节日,民俗等。

一.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教育。

因此,中職学校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兼并好知识教育与技术教育二者,切不可有所偏颇。

在学生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并具有人文素养。

现在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力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现在的中职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心,注重学校的就业率,注重实践课堂而轻理论知识。

甚至有些学校更严重,直接摒弃了文化课程,转而主攻技术。

学生也会存在一种心理,文化课不重要。

其二,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的学生,父母也会更加注意技能的培养。

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就会受父母思想的影响。

而且有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将学生送去学校打工。

教学就不能全面开展。

其三,由于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被重视。

因此,语文教学不会得到重视,更别提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下面有一组数据,是来源于某省中职学校学生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的看法。

调查显示,28%的同学非常支持,26%同学的支持偏弱,35%同学的支持极弱。

1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性。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没有被得到重视,二.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作用传统文化是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情感和精神的产物,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意识和物质,也是中职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比如古诗词、传统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载体,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课文教学、阅读推广、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培养等方面谈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课文中描绘了古代的风土人情和传统的生活习俗,如《木兰诗》、《岳阳楼记》、《古诗十九首》等,这些课文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注释等多种方式来传授这些课文的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通过语文作业、口头表达等方式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课文学习感悟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水平,如通过朗读古诗词、讲述古代故事等方式,使学生真正融入传统文化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阅读推广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推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广泛的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在阅读推广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来实现,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

还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分享会、读书沙龙、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研读传统文化作品,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感悟等方式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提高语文素养。

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增加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典文学、诗词散文等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三、语言文字运用传统文化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精华,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渗透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习作指导、语文积累等方式来实现。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来进行讲解,比如《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诗经》中的经典诗歌等,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文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探究引言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传统文化的渗透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索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渗透理论的探讨1. 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渗透实践。

教师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作品,通过阅读、解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能力,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2. 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解传统文化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孔子》、《老子》、《孟子》等传统文化故事,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 古诗词赏析的教学1. 注重情感情态的培养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态。

通过讲解、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这就迫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能够让学生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对学生成长和个性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发挥其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以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综合素养,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

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文化元素传达给学生,可以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认知广度。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培养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通过语文教学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新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裂的国度。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包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精神,体现民族的本色,它是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基础,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现代文越来越多地明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空间,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地延续着,并暗藏着断流的危机。

人们在放眼世界的同时,渐渐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谓责任重于泰山。

在语文教学中这样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怎样让学生在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内在美?怎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健全学生的品格,树立他们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的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的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将对古诗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充分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

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

但是,很多的中学生连端午节的来历都不清楚;不少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

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

目前我们使用的200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

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

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

“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
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
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

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
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

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

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总之,古诗词不仅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它也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的一页,它的魅力、它所折射出的精神、它所蕴育的灵魂也将会永恒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大本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