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育人哲理故事
教育孩子的7个人生大道理小故事

教育孩子的7个人生大道理小故事很多“大道理”,都蕴含在“小故事”当中,育儿中的道理也是如此。
以下店铺为大家带来教育孩子的7个人生大道理小故事,欢迎分享。
教育孩子的7个人生大道理小故事1故事一: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为学历最高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
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
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
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内急了。
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
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
你怎么不问一声呢”?学历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
尊重经验的人,才能少走弯路。
一个好的团队,也应该是学习型的团队。
故事二: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育人故事案例

育人故事案例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故事让人感动,让人受益匪浅。
这些育人故事,不仅教育了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前行。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真实的育人故事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故事一,《种下一棵树》。
在一个偏远的山村,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
他家境贫寒,但小明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天,他在山上捡到了一颗树苗,他决定种下这棵树,并每天都去浇水。
经过多年的呵护,这棵树长得越来越高大,成为了山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小明也因此得到了村里人的赞扬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环境如何,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
故事二,《坚持不懈》。
小红是一个很有毅力的女孩。
她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舞蹈家,每天都在练习舞蹈。
然而,她的身体并不够灵活,也没有特别的天赋。
但小红并没有放弃,她每天都坚持练习,直到终于在一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善良的举动》。
小李是一个很受同学欢迎的孩子,他总是乐于助人,对待每个人都很友善。
有一次,他发现了一个同学被别人欺负,他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了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他获得了更多的朋友和尊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举动能够带来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故事四,《勇敢的决定》。
小华是一个很胆小的孩子,他总是害怕尝试新的事物。
但有一天,他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决定,他要选择是否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
最初,他很害怕,但最终他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取得成功。
以上这些育人故事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成长和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的故事,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育人的力量,为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经典教育哲理故事10则

经典教育哲理故事10则一、竹篮打水从前,有一个小姑娘每天都要到河边的井里打水。
她拿着一个竹篮,走了很多次,但每次打水回来,里面的水都流失了。
一天,她碰到了一个路过的老人。
老人告诉她,如果要解决水流失的问题,可以在竹篮里放些泥土。
小姑娘照做了,回来时发现水不再流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我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二、老师的眼镜有一位老师有一副特别的眼镜,戴上它可以看到学生们的潜力和优点。
即使学生犯了错,老师也会用欣赏和理解来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的进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支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三、画龙点睛从前,有一个画家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但他觉得画中缺了点什么。
于是他画了一条小小的龙,放在画中间。
这条小龙一下子就让整幅画生动而有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适时地添加一些点睛之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四、种植向日葵有一位老师带着学生种植向日葵。
学生们用心地培养每一棵向日葵,等待它们的生长。
慢慢地,向日葵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学生们感到非常欣喜。
老师告诉他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只有用心去培育,才能收获美好的成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教育中,除了授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让他们明白只有经过努力,才能收获成功。
五、寓言故事《渔夫和金鱼》是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渔夫捕到了一条会说人话的金鱼,金鱼请求渔夫放自己一条生路,并承诺为渔夫实现三个愿望。
渔夫在得到三个愿望后,却贪心地要求更多。
最终,金鱼生气地离开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贪得无厌,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东西。
贪婪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
六、乌鸦换水有一只乌鸦看到瓶子里有水,但却无法直接喝到水。
它聪明地将石子投入瓶子内,使得水位上升,终于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勇于创新,寻找新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放弃。
有哲理意义的教育小故事

有哲理意义的教育小故事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
”下面这些极富哲理意义的教育小故事,记得一定要看看!1.陶行知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
2.20美金的价值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
“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赚多少钱?”“我1小时赚20美金。
”“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
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于是,父亲走进儿子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
“爸爸,谢谢你。
”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弄皱的钞票,慢慢数着。
爸爸问:“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因为这之前不够,但现在够了。
”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时间可以换来金钱,也可以换来家庭的亲情和快乐。
给孩子、家庭挤出些时间吧,因为有些东西拿钱买不到,有些东西错过了永远没法弥补。
3.为自己建造房子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
简短教育哲理故事6篇

简短教育哲理故事6篇哲理故事能缓解你的压力,同时给你一些思考及感悟。
人生哲理故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许多大道理,为你的成功指明方向。
那是别人走过的路,也是你未来人生的一面镜子。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简短教育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简短教育哲理故事1日本一家报纸曾报导了一件搞笑的事:一名日本妇女趁幼儿熟睡之际外出购物,返家途中,在巷口与人闲聊,这时家中的幼儿醒来寻母,遂爬上阳台呼叫,不幸小孩一失足从阳台上坠落下来,但说此地,那时快,其母飞奔至楼下,奇亦般地接住了自己的孩子。
按道理说三岁幼儿体重约十五公斤重,从五楼坠下,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在将近到达地面时的重量绝十分人所承受得了,况且这个人是个年近三十的妇女。
这件事在日本引起了轰动。
之后新闻界还专门请来举重户外员和赛跑户外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结果都无法成功地接住也无法及时赶到出事地点。
一个弱女子在奋不顾身的状况下,其户外技能的水平居然能远远超过训练有素的户外员。
类似的事件也曾在英国及美国发生过。
在一个夏天,美国一位残障、一向以轮椅代步的年轻母亲,在她孩子失足掉进游泳池的时候,她连人带轮椅冲进泳池,救起了她的孩子,并随即实施人工呼吸,救活了她的孩子。
事后警方当局请这位母亲描述她的整个经过时,她却答不上半句话来。
而在英国伦敦的一场大火中,一名妇女竟可独自一人左手扛彩电,右手扛保险柜冲出火场。
事后,她在众人的啧啧称奇中,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从上述的三个例子中,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的潜能无穷。
生活中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好。
”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放手去做,全力以赴,别管“能不能”。
简短教育哲理故事2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杆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
经过谈判,其中,一个人得到了一篓鱼,另一个得到了一根鱼杆。
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有哲理的教育故事

有哲理的教育故事故事一:智慧的选择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非常聪明但很爱偷懒。
每天上学时,他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躲在角落里打瞌睡,不去认真听讲。
因为他聪明,所以课堂上的知识对他来说很容易,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一天,小明的老师要给学生们出一道题目,只要有人能回答出来,老师就会奖励他们一个大礼品。
小明心里偷偷地高兴起来,觉得这个题目肯定是轻而易举的。
于是他开始偷偷地打瞌睡,不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但是,这次他错了。
老师出的题目非常难,需要对以前的知识做深入的理解和运用。
其他同学纷纷开始思考这道难题,而小明仍然在角落里打瞌睡。
最后,课堂上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出了这道题目,得到了老师奖励的大礼品。
小明非常失望,他意识到自己因为偷懒而错过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从那以后,小明开始意识到没有努力学习的后果,他决心改变自己。
他开始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多做一些练习,勤奋努力地学习。
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小明意识到,只有真正用心去学习,才能在知识的世界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聪明是一种天赋,但智慧却是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功。
不要偷懒,要勤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故事二:价值的发现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农民,他靠种地和养驴维持生计。
虽然贫穷,但他非常勤劳努力,每天都在田地里劳作。
他养了一匹驴,帮助他运送农作物到市场上售卖。
因为驴子非常强壮和听话,所以他非常得意于拥有这匹驴子。
有一天,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深深的坑里,农民想尽办法也无法将它救出来。
于是,他心灰意冷地想,反正这匹驴子已经没用了,我还不如把它埋在坑里。
于是,农民开始向坑里铲土,准备埋掉驴子。
但是,当农民往坑里铲土的时候,驴子却意外地自己站了起来。
驴子被农民铲土的声音吓到了,它情急之下开始负重往上爬,最终成功地跳出了坑。
农民非常惊讶和高兴,他意识到这匹驴子非常聪明和有价值。
育人故事30个

育人故事30个1、简单是一种方法橄榄树嘲笑无花果树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美丽无比。
”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橄榄树身上都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橄榄树的美丽也遭到了破坏。
而无花果树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简单,雪穿过树枝落在地上,结果无花果树安然无恙。
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而且往往会为生存带来麻烦或灾难。
相反,平平常常倒能活得自由自在。
所以,不如放下你外表虚荣的美丽,或者是不实的身份和地位,踏踏实实地去体会真实简单的生活,相信这样你将获得更多的乐趣。
(摘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2、许多人不懂的浅显道理1930年,德国出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知道后,耸耸肩说:“一百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绵羊再多,对狮子却毫无威胁。
一千只母鸡的翅膀也不如老鹰一双翅膀有力。
这是浅显的道理,无奈许多人不懂。
3、一根火柴棒一根火柴棒价值不到一毛钱,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元。
但是一根火柴棒可以摧毁一栋房子,可见微不足道的潜在破坏力,一旦发作起来,其攻坚灭顶的力量,无物能御。
要叠100万张骨牌,需费时一个月,但推倒骨牌只要几分钟。
要轻营成功的实业,需耗时数十载,但要倒闭,只需一个错误决策。
要修养被尊敬的人格,需经过长时间的被信任,但要人格破产只需要做一件事。
一根火柴棒,是什么东西呢?它就是下列四项:1、无法自我控制的情绪;2、不经理智判断的决策;3、顽固不化的个性;4、狭隘无情的心胸。
检查看看,我们随身携带了几根火柴棒?(摘自《成功文摘》)4、深思熟虑篮球巨星乔丹上中学时,有一次在比赛时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扣篮动作,震惊了全场。
事后有人问他:“以前也没怎么看你练过扣篮呀,怎么做得那么好呢?”乔丹说:“虽然我没怎么练过,可是我每天都在心里想着扣篮的全部动作,每个细节都能想到,就这样在心里一遍遍地练着,所以在球场上才会表现得很好。
精选15个家教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精选15个家教励志小故事大道理9、徐霞客我国明代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小就热爱大自然,特别好读地理和游记一类的书籍,不少章节他都能有声有色地背诵。
十几岁那年,他想外出游历,实现他从小立下的考察大自然的美好理想,但又忧虑老母亲无人照料,心中犹豫不决。
母亲看出他的心思,就勉励他说:“小鸡圈在篱笆里,小马套在马圈里,都不会有多大出息,好孩子,别惦着娘,走吧!”美好的理想和母亲的鼓励,使他踏上了征途。
他开始了一次长途跋涉。
从太湖出发,他翻越了五座大山――泰山、华山、庐山、武夷山、黄山,每到一处,就将看到的记录下来,后来编写了《徐霞客游记》。
这部书既是优秀的散文集,又是重要的地理文献,在科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道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老窝在家长的翅膀底下的孩子没有出息。
10、独子杀父38岁的王小伟是郑州市中牟县人,是家中的独生子。
他小时,父母一向对他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王小伟成家后,不但不孝敬父母,和父母的关系也十分紧张。
王小伟骂过,打过父母,在生活上对父母也不管不问。
今年年初,王小伟要拆旧房盖新房,父母把积攒的3万元钱给了他应急。
新房盖起后,他不让二位老人住,两位老人只得在大门口搭个棚子暂住。
因为盖房,王小伟和父母把所有的粮食都搬到王小伟的叔叔家存放。
6月2日,王小伟的母亲发现自己存放在弟弟家的粮食少了2袋,是被儿子拉走了,母亲很生气。
6月4日。
母亲拦住了要开车出门的王小伟夫妇质问。
王小伟感到没有面子。
王小伟的妻子下车拉开母亲,这时王小伟的父亲拿着棍子过来想教训儿子。
恼羞成怒的王小伟夺过木棍朝母亲头上砸了一棍,母亲倒下去了。
父亲见状,赶紧跑过来拦护,没想到也被儿子砸了一棍。
随后,王小伟的父母被送到医院,父亲经抢救无效死亡,母亲受伤。
2008年7月王小伟被逮捕。
大道理:儿子杀死老子十分可恶,悲剧造成的原因,是孩子小时候家长百依百顺,娇生惯养。
家庭教育失误,家长必然自食其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育人哲理故事1、“南风”法则也称为“温暖”法则,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则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学生,以学生为本,多点人情味,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木桶”法则:“木桶”法则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使木同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长度,而是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木桶”法则告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下工夫狠抓学校的薄弱环节,否则,学校的整体学习就会受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而不补短,就很难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此外,人能否做成事取决于最短的能力或资源。
3、“鱼缸”法则:鱼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里面的情况都一清二楚。
“鱼缸”法则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增加各项学习的透明度。
各项学习有了透明度,教师的行为就会置于全体学生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教师滥用权力,从而强化教师的自我约束机制。
4、“热炉”法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天条”及规章制度,学校中的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
“热炉”法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1)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戒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惩处。
(2)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
也就是说只要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
(3)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
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4)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5、“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致于被扎。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教师要搞好学习,应该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这样做可以获得学生的尊重。
与学生保持心理距离,避免在学习中丧失原则。
教学寓言:石匠寓言与经理人目标(2004年考题)6、在目标教学的培训辅导我们经常会说到“三个石匠的寓言”,来帮助学员理解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目标教学。
这个寓言是这样的: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最棒的石匠学习。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盖一座教堂。
”如果我们用“自我期望”、“自我启发”和“自我发展”三个指标来衡量这三个石匠,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太低,在职场上,此人缺乏自我启发的自觉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石匠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在团队中,此人很可能是个特立独行、“笑傲江湖”式的人物。
第三个石匠的目标才真正与工程目标、团队目标高度吻合,他的自我启发意愿与自我发展行为才会与组织目标的追求形成和谐的合力。
教学大师德鲁克曾说:“目标教学改变了经理人过去监督部属学习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管与部属共同协商具体的学习目标,事先设立绩效衡量标准,并且放手让部属努力去达成既定目标。
此种双方协商一个彼此认可的绩效衡量标准的模式,自然会形成目标教学与自我控制。
中国育人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他们似乎认为运作、mbo、流程重组、erp、crm 等等才是先进的教学方式,而价值工程、目标教学则已经落后。
事实上,只要育人还没有改变其赢利组织的属性,目标教学就仍然是育人经营教学中最有效的基础教学手段之一,是经理人技能提升的主要内容。
目标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一个育人内的目标体系,全体员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推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在一个育人的目标体系中,总经理的目标、部门经理的目标、车间主任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目标都和育人整体目标息息相关。
育人整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部门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然会制定一个合理的育人目标,把这个目标分解成一系列的子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化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去,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去。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士兵有雄心壮志,有非常高的自我期望当然是好事。
但是一个总想着当元帅的士兵,却未必是连长需要的部下。
在育人中,自我期望过高的员工,通常很难融入团队,也不能充分施展才能。
我们常听到老总们开会时会要求学生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可是如果员工、经理人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你怎么能要求他司其职、尽其能呢?经理人、员工的目标意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而习得的,是需要育人教学团队着力去培养的。
我曾凭经验比较过台湾育人和大陆育人,相比之下,台湾育人没有太多的“文化”、“战略”方面的华美辞藻,但育人的教学框架都比较清晰,细节比较精致。
而大陆许多育人的教学只适合远观,不便近看。
从目标教学的方法来看,我们就发现第三个石匠的回答正是育人所需要的。
但更严格地说,他的回答仍然有目标不够明确之嫌。
如果他能说出他是在做教堂的门柱或者穹顶,那么他对自己的目标就更明确了。
当然,要石匠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恐怕责任不在石匠,而是在石匠的上司了。
7、育人生存的环境-从蜜蜂和苍蝇说起(2003年考题)如果你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会发生什么情况?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事实上,正是由于蜜蜂对光亮的喜爱,由于它们的智力,蜜蜂才灭亡了。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
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
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上面所讲的故事并非寓言,而是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转述的一个绝妙的实验。
韦克是一个著名的组织行为学者,著有《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等书。
韦克总结到:"这件事说明,实验、坚持不懈、试错、冒险、即兴发挥、最佳途径、迂回前进、混乱、刻板和随机应变,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应付变化。
"他进一步说:"我从大育人中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当每人都遵循规则时,创造力便会窒息。
"这里的规则也就是瓶中蜜蜂所坚守的"逻辑",而坚守的结局是死亡。
已有不止一家大育人到ideo取经。
它们迫切想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富活力、更有创造性?这样的问题之所以急迫,是因为教学模糊性、教学不确定性、教学变革,业已成为当今育人面临的头号任务。
不确定性已经并将长期成为折磨育人的一种"慢性疾病":比如,许多公司已停止印发组织结构图了,因为它几乎刚刚出来就会变得过时。
在高科技育人,人人都知道,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一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
如果你对混沌理论有一点点认识的话,你会懂得世界既不可知,也不可预测。
过去的育人好像一条悠哉游哉的豪华游轮,而现在的育人则好像波浪滔天的大海里的一只独木舟。
但这样说也不是要鼓励我们对世界的悲观看法。
韦克的观点是,对付不确定性的办法,是在瞬变时刻赋予事物以合理性,就像上述实验中的苍蝇一样。
这意味着,面对趋于复杂的世界,如果你想使之成理(sensemaking),就必须拥有随机性的智慧而不是教条式的智慧,如本刊2001年9月号社论《走向"测不准"的教学中》所述的布拉多印第安人,他们通过炙烤鹿骨来决定狩猎的走向,如此方可称为真正的智慧。
为什么这样讲?由于狩猎是布拉多印第安人千百次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得以积累丰富的有关猎物、追踪、天气和地形的经验。
通常情况下,他们会依靠狩猎队伍中经验丰富的猎手的知识和智力进行判断;然而在外界环境的变数加大或遭遇其他特殊情况时,布拉多印第安人便会把经验搁置一旁,转而求助于非逻辑性的"魔法"。
从现代的理性人的观念来看,这样做简直荒唐可笑,但布拉多印第安人的魔法却带来了一些超出经验的新事物,使狩猎最终得以成功。
魔法为其固定的狩猎模式引入了一个随机的变数,狩猎的战术因此不会墨守成规,避免了由于一味遵从经验而可能造成的无效追逐,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以往的成功经验而导致的失败"。
智者如蜜蜂往往正是因经验而陷入死地。
育人生存的环境可能突然从正常状态变得不可预期、不可想象、不可理解,育人中的"蜜蜂"们随时会撞上无法理喻的"玻璃之墙"。
教师的学习就是赋予这种变化以合理性,并找出带领育人走出危机的办法。
组织(organize)的本意是稳定自身的直接环境,从混乱中理出秩序;但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也比有序的停滞好得多。
人生第一课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
“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地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