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素材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

合集下载

高三善与恶议论文800字

高三善与恶议论文800字

高三善与恶议论文800字高三善与恶议论文800字1树虎是一种有情有义的动物,倘若有一只树虎被树胶粘住,那么其他的树虎便会对它不离不弃,轮番喂食。

一百多年前,有一群人在亚马逊河两岸砍伐树木,发现了树虎习性的人们被它们的行为打动了,于是人们善意地将粘有树虎的树迁移至森林深处,以此来保护更多的树虎。

然而,猎人们利用树虎的特性,恶念滋生,他们捕光了所有的树虎。

从此,这种有情有义的动物便在世上绝迹了。

善与恶的对比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善与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

在这个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那群工人们为了发展工业而对森林大肆砍伐,使动物没有栖息地,这种行为与猎人们大肆捕杀树虎有何区别呢?帮助树虎迁徙,保护树虎,这个举动固然是出于善良好心,但破坏了它们本来的生活环境,这与扼杀它们有何区别呢?行善就要行到底,切不可半途而废,给人留下话柄。

在当代社会中,好人比比皆是,坏人亦比比皆是。

老人跌倒,好心人善意地伸出援手,却被老人诬陷为撞倒自己的人,这难道不是老人恶念滋生而故意为之吗?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当下,不少黑心商家利用人们善良无知的心理,进行各种诱惑欺骗,加入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等祸害消费者的健康;楼房建造业偷工减料,使用不过关的装修材料来谋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行为也对消费者们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但是善良之人也是有的,就如昆山义卖的周火生爷爷,他组织团队到各个中小学去卖书、文具等,然后将卖得的钱全部捐给慈善机构以帮助贫困家庭;北京一家栗子铺老板会因栗子质量不好而主动向顾客道歉,然后关门,亲自去寻找货源,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善良与邪恶是人的品质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善良是人的本性,然而邪恶是那些意志力软弱、见利忘本的人的思想体现。

倘若那些猎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没有那么大,意志力再坚强些,那也许现在我们还能一睹树虎的真身,而不是只停留在对树虎的无限遐想中。

善良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体现,学识不一定要渊博,但为人要善,为人善才能受人敬重。

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

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

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佛说过的“我们本能的智觉与智觉的对立面《宇宙人生万物》是一不是二”所以善恶是必然的,万物还是一体的。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提供的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欢迎阅读!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有一天,师徒几人到山上参禅,药山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的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问道:“荣的好,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你说是荣的好,还是枯的好?”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荣自有荣的道理,枯也有枯的理由。

我们平常所指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可以说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都不过停留在分别的界限而已,小和尚却能从无分别的事物上去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

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

好比我们用拳头无缘无故地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

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事实上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的一种差别与执著。

从前在灵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他虽终日以打柴为生,但却一心向佛。

这一天他从集市上卖柴回来,便背着香袋来到智藏和尚的住处问禅。

他见到智藏禅师便问道:“你认为有天堂和地狱吗?”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

”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

”樵夫如实答道。

【哲理故事】善恶只在一念间

【哲理故事】善恶只在一念间

【哲理故事】善恶只在一念间从前,有座深山里住着一位善良的老人。

老人经常收留穷人和流浪汉,为他们提供食宿。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来到老人的家中,乞求老人的帮助。

老人点点头,热情地招待这位陌生人。

他为流浪汉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并给他一间干净的房间休息。

流浪汉感激地望着老人,心生敬意。

夜深人静的时候,老人敲开了流浪汉的房门。

他递给流浪汉一袋钱说:“这是我刚刚积攒下来的一点小钱,希望能帮到你。

”流浪汉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忙接过钱袋,答谢老人的慷慨。

第二天,他告别了老人,继续他流浪的旅程。

不久后,流浪汉来到了另外一座城市。

他意识到,现在他有了一笔钱,可以开始过上正常的生活。

于是,他买了一套体面的服装,找了份体力劳动的工作,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浪汉变得越来越贪婪。

他放弃了艰苦的体力劳动,投机倒把地参与了一些欺诈活动,开始从别人身上获取不义之财。

他赚得的金钱越来越多,但他的心也变得越来越黑暗。

他贪图享受和权力,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无视他人的痛苦和困难,只顾自己的私欲。

一天,流浪汉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声音嘲讽地说:“你以为你可以得到永恒的幸福吗?你的生活一直困扰着内疚和罪恶感,你将永远无法逃脱。

”流浪汉惊恐地挂断了电话,这个电话像是在提醒他,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背离了最初的善良。

他带着沉重的内疚回到老人住的深山,向老人诉说了自己的罪恶。

老人用慈悲的目光看着他,对他说:“善恶只在一念间,只要你愿意改过自新,重新追求善良,你还有机会获得悔改和救赎。

”流浪汉流下了悔过的眼泪,他下定决心要重新回到善良的道路上。

他决定从现在开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改变。

在老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流浪汉开始了挽救自己的过程。

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多年后,流浪汉变成了一位富有智慧和善良的人。

人们都称他为“流浪贤者”,因为他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成为了一个鲜活的教训。

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

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

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精选17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篇1世间事,大多要分个善与恶的。

善与恶,又是最难分的。

以什么标准呢?你的标准,我的标准,他的标准。

你认为对你好的,就是善的。

他却认为对他坏呢,那他就认为是恶的。

大多数人是没有善恶标准的。

是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善与恶。

老子曰: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美之为美,斯恶矣。

庄子曰: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就对善与恶提出质疑。

他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又说盗柘杀人无数竟已寿终。

颜回屡空,而竟早夭。

为何?是也?非也?善恶有报应吗?司马迁的回答很妙。

他没自己说,而是引用了易经上的话。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又引用孔子的话,富贵如可求,随执鞭之事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什么意思呢?我来说一下。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于贫贱。

富贵和贫贱啊,只是一种生活的形态。

不代表快乐与幸福,不代表安详与宁静。

不能说物欲的满足就是好的,物质的匮乏就是不好的。

真正能使人宁静与快乐的,是自己的内心,是不会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的。

那么,善的东西会使人向上,如云从龙,风从虎的。

为善总会有好报的。

但此善必须是真善,是不为自己考虑的,是坦坦荡荡的。

善与恶很难分清,就在你一念之间。

庄子还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何意?率真而为,无欲无求,不被善恶所左右,方可学道。

论善与恶高二议论作文篇2在我们心灵的花园里,有两种植物。

善念始得这片园地生机勃勃,繁花似锦;恶念则使他长出毒蔓,阴暗潮湿,险象环生。

花园的管理权在我们自己手中,善念与恶念,都决定于我们自身。

可是,又如何把握自己内心,使心灵的花园里欣欣向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筛子,我们在筛选出善的种子,丢弃恶的种子。

善恶并存的哲理分析

善恶并存的哲理分析

善恶并存的哲理分析
千古以来, 人民一直在争辩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言论。

其实这看似深奥又简单的语句中,简直就是一个悖论相辅相成。

我曾经也和别人争论,但是竟然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今天也不例外,和朋友讨论半天,最后我们的结论是人乃善恶相存,此消彼长的关系。

就像人类的基因, 存在隐性和显性。

我们的善恶也在一生间,一瞬间,惊奇的转换着属性。

想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尽量让自己的善良基因为显性。

那问题又来了? 怎么控制自己的善恶基因呢?
也许用控制太过主观,善恶乃客观的存在于我们上辈人遗传的基因, 我们自从出生以来受过的家庭教育。

如果一个小孩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往善的方向发展,真善美便自然显现。

如果家长对孩子恶的表现漠然和不加制止,那么一个小孩恶的基因将会越来越显著,而且视之为理所当然。

所以在发生事情,拷问一个人良心的时候,每个人的良心标准就不同了。

明明伤害了别人,可是有的人良心不会受到谴责反而更加高兴,这便是恶性基因的解释了。

因为从小到大, 家长就那样, 已经被引导的多年恶性基因已经强大到完全盖过了善良基因。

说来说去, 本文阐述了3个观点: 人乃善恶并存, 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你们的隐性和显性基因不同, 那么无须再去说服谁
了。

一句话作结: 卑鄙乃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乃高尚者的墓志铭。

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800字高中

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800字高中

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800字高中全文共10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800字高中篇1平凡的人随处可见,但是做有责任的凡人,那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效仿的。

以下是责任高中作文字,欢迎阅览!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800字高中篇2善恶仅一线之隔作文你们知道吗?善与恶就像两个并列的平行线,中间只隔了一道极细极细的线。

有时候,这条线是那么的细微,以至于你都分不清自己到底在哪一边。

一个善良的行为往往就是由一个微小的恶念引发的,反过来,一个邪恶的行为也可能源于一个善良的初衷。

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我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吧。

前几天,我经过操场的时候,看到一个六年级的学长在欺负一个小朋友。

那个小朋友好像才三年级,又矮又小,正被学长揪着衣领逼着交出零食钱。

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我当时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恶毒的念头:趁机捡个便宜,等学长把那个小朋友的钱抢过来时,再把钱从学长手里抢走。

可就在我打算这么做的时候,突然又有了另一个想法:这样做是不对的。

欺负弱小才是真正的恶行,我怎么能趁火打劫呢?于是我鼓足勇气,大声呵斥了那个学长一顿,并解救了那个可怜的小朋友。

事后,我还主动把自己的零花钱分给了他,希望能够弥补他的损失。

你看,起初我的确怀有一点小小的恶念,想占那学长的便宜。

但紧接着,善良的天性又战胜了这个念头,促使我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正所谓"善恶终有报",如果我真去抢那学长的钱,那我和他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也会成为一个欺负弱小的恶霸了。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掉了钱包,第一反应是捡起来还给他,还是偷偷把钱包揣进自己的口袋?再比如,你的作业忘记写了,是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还是重新临时疯狂抄写一遍?诸如此类的情况,我们时常会面临着选择的困惑:是走向善的一边,还是堕入恶的深渊?有时候,这个选择很容易,因为善恶的分界线十分明显;但有些时候,善与恶之间只有一线之隔,你看不清它们的界限。

不过,只要你时刻保持着善良正直的初心,相信自己的本性,就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善恶之间

善恶之间

善恶之间我越来越喜欢宝鸡这个城市。

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清雅闲适,非常适合人居生活。

不像那些个大城市,一年四季闹嚷嚷、乱糟糟、拥堵不堪。

除过西关之外,另外三个出口及市区、开发区都挺不错的。

近几年变化更大。

10月28号去西安看望在长安大学上学的侄子,在火车上就听到一从宝鸡回西安的路人在讲宝鸡的好处,心里真乐滋滋的。

也是,每次去西安,一进三桥,感觉就很不好,虽然在修三环,但工期拖的太长,周围卫生状况真不敢恭维。

没出过西安的东、北大门,听说也不咋地。

进了玉祥门,西大街倒是整修一新,但仔细瞧瞧,天上地面尘灰依然。

加上昼夜交通拥堵,真可惜了前朝故都的辉煌。

美好的东西只有大家都用心呵护,会更加美好,尤其是城市环境。

有句标语说的好:“宝鸡是我家,美化靠大家”。

宗教界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俩种说词,一种观点是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之所以恶是因为后天诸多因素使然;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是由于后天改造才变得善良起来,即“原罪说”。

我个人认为,人生来无所谓善恶,和其他物种一样。

你能够说一棵树刚露出点头就是善良的亦或是罪恶的吗?当它在美化环境,为人类营造良好家园时,人们才认为它不可或缺;但当它阻碍行走,或有碍观瞻时,就一定要移除的。

人,也一样。

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就决定了是怎样的人格。

一个没有很好管护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一个得到有效及时维护的城市,就不是这样,人的自觉性随环境而言,而且会越来越自觉,有时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前几年听去过大连的朋友讲过一件事,说是他一次去大连出差,搭乘一辆出租车,下车后把抽过的烟头随手扔在马路上,被出租车司机看见了,那位司机师傅就把车停在路旁,下车捡起他仍下的烟头放进旁边不远处垃圾桶里。

这位朋友当时那个脸红啊,就不用说了。

自觉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的,你不自觉成吗?同样,不良的念头,和邪恶的环境密不可分。

《礼记·中庸》里有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哲理故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哲理故事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哲理故事
很久以前,在北非森林里生活着一只善良的小白虎和一只白鸟。

这天早上,小白虎听到一阵呼救声,它急忙奔过去,看见一个人正在河水里挣扎。

小白虎急忙跳进河里,把落水的人救上了岸。

小白虎对他说:“你回去后,千万别说我和白鸟住在这里。


不久,王后得了一种怪病,要喝小白虎的血才能治好。

国王贴出皇榜:谁能治好王后的病,谁就能拥有荣华富贵。

落水人见了皇榜,十分高兴,向国王报告了看见小白虎的事,并且提出带领军队去捉小白虎。

那天,小白虎听见呼喊声,忙飞奔向河边,这时国王的军队包围了小白虎。

小白虎这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它看见落水人,痛斥他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不会有好下场的”落水人大笑说:“你虽然救了我的命,可是却不能给我高官厚禄啊!”说完,他示意弓箭手放箭。

就在这时,白鸟带着森林里的飞禽猛兽冲了过来,打败了国王的军队。

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被老虎吃掉了。

善良是一种无价的品质,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心存善良,别人帮助了你,你要永远铭记在心,请牢记这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作文素材:经典哲理故事《善恶有无之间》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枯荣等等相对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药山禅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严,一个叫道吾。

“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说:“荣的好!”
云严却回答说:“枯的好!”
正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小和尚,药山就问他:“
小和尚说:“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禅师说:“
枯的任它枯’。


;如果我们好心帮人捶背,
?”
智藏回答他:“有。


“有佛法僧三宝吗?”樵夫又问道。

“有。

”智藏回答道。

樵夫又问了好多问题,智藏都回答说:“有。


樵夫犯起嘀咕来:“禅师这样回答恐怕错了吧?”
智藏认真地打量樵夫一番:“你是否遇见过哪一位高僧?”
“是的,我曾拜会过定慧禅师。

”樵夫如实答道。

“那么定慧是怎么对你说的?”禅师接着问。

“定慧禅师说一切都是无。

”樵夫也接着回答。

智藏指了指窗外说道:“你看这满山春色,世俗的人说有,向佛的人说无,你认为到底是有还是无呢?”
樵夫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

智藏又问:“你有妻子儿女吗?”
“有。

”樵夫不假思索,应声回答。

这老和尚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没等他明白过来,智藏又问:“定慧禅师有妻子儿女吗?”
“无!”
樵夫愣住了,你这老和尚不会是拿我开玩笑吧!
智藏并不理会,捋了捋胡子微微笑道:“定慧说‘无’
“什么叫禅?”
僧人回答:“
王田前去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似懂非懂,前后拜访了南隐
!”
?当他第四次参访时,抱怨说:“有位僧人告诉过我,人一
”禅心显现了。


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么能入禅呢?只有参透了“无”的真谛,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才是绝妙的禅境啊,只要懂得了这些,又何必去强调是有还是无呢?
光涌饱读诗书,聪明伶俐,虽不是出家之人却很喜欢参禅悟道。

这天他去拜见久负盛名的仰山禅师。

仰山看到光涌前来,劈头就问:“你到这儿来干什么?”
光涌回答:“我来看望您老,给您请安!”
仰山就问:“既然是来问候我的,那你看到我没有?”
“看到了。

”光涌不假思索。

仰山接着又问:“你看我像不像驴?”
光涌回答:“您不像驴,可是也不像佛!”
仰山接着问他:“既不像驴,又不像佛,那像什么呢?”
光涌反问道:“为什么您非要像个什么呢?何况这像驴和像佛又有什么区别呢?至于像什么,随便想好了。


仰山禅师听到这里,吃了一惊。

这光涌还真是不简单,他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对禅理悟得如此深透。

仰山常常用这个话题去考验别人,被考者不是执着佛相,就是执着世相,或者执着于一个“空”字。

像光涌这样无所执着,无所顾虑,不为世俗观念所羁绊的,还是第一人。

仰山禅师不得不对光涌刮目相看。

他不禁赞叹道:“

四威仪内不曾亏,
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
春回杨柳绿如丝。

——唐·香严智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