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地名总体规划方案

东阳市地名总体规划方案
东阳市地名总体规划方案

东阳市地名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东阳市地名命名、更名和管理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东阳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适用于东阳市行政区域内,作为编制地名分区规划、开展地名管理的依据。凡在本规划区域内,各类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广场、绿地、公园、居住区、专业市场以及标志性建筑物、构筑物、风景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名称的命名,都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体现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精神和要求,反映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

2.以构筑科学的地名网络为目标,体现东阳特色,增强地名整体性。

3.从尊重历史出发,在地名更名或调整时,既要适应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又要顾及各方利益和市民的生活方便,把握地名的稳定性。

第四条规划范围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本次地名规划的

范围为东阳市行政区域,重点是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

第五条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近期(2008--2012年):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街道、镇各级健全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地名的产生,完全纳入依法申报、审批的轨道,地名工作全面进入按规划要求的有序管理之中。

中期(2013--2016年):完成所有符合调整条件的地名的调整工作;对以地名派生的居住区、市场、企事业单位、店铺等名称进行全面的清理,纠正不规范的派生名称;所有地名标志、各种图件中的地名(包括地名的专名和通名)拼写做到国家(国际)标准化,即单一罗马化等。

远期(2017--2020年):各类地名全面实现层次化、系列化,形成地名区块结构布局有序、地名特点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与东阳城市性质相适应的地名网络。

第六条规划目标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市、区、镇(乡、街道)各级地名管理工作机制;所有地名的产生,完全纳入依法申报、审批的轨道,地名工作全面进入按规划要求的有序管理之中。

2.完成所有符合调整条件的地名调整工作;纠正不规范的派生名称;建立地名标志的长效管理机制,地名标志拼写

做到国家(国际)标准化。

3.各类地名全面实现层次化、系列化,形成地名区块结构布局有序、地名特点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与东阳城市性质相适应的地名网络。

第七条规划任务

1.确定市区地名命名原则。

2.规范市区各类地名的通名层次,以及相应的字词。

3.划分地名系列化命名的区块框架及命名采词的导向。

4.规定地名系列化、条理化原则。

5.规定对地名现状进行审慎调整、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6.制定城市主干道路名称方案。

7.对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提出原则性意见。

第八条规划对象

除行政区划外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未标准化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第九条规划原则

1.与城市规划同步,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而调整。

2.历史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注重地名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提高地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

3.反映东阳的自然与人文特点,词义贴切,体现明显的指位功能。

4.在规划期内各种地名命名采词,均须遵循本规划拟定

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以保持连贯性和体现强制性原则。

第十条规划体系

由地名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两个阶段,组成地名规划的完整体系。各规划阶段的主要职责:

1.总体规划阶段

确定地名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研究、拟定城市地名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划分地名系列区块、规定地名的层次、等级及相应的通名;确定主干道名称及其它全市性主要地名命名的原则和方案;确定地名调整基本原则等。

2.分区规划阶段

按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客观实际需要,对划定的各区块系列地名加以细化和深化。

第十一条规划依据

1.《地名管理条例》(国务院颁布,1986年1月23日起施行)。

2.《关于我同外国结为友好的城市不以对方地名、人名命名街道或建筑物的通知》 (国办发〔1987〕26号)。

3.《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政部颁发,1996年6月18日施行)。

4.《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4年6月8日)。

5.《关于加强城镇建筑物名称管理的通知》(民政部1999

年10月21日)。

6.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

7.《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1994年12月30日施行)。

8.《关于规范城镇建筑物(群)命名标准的通知》(浙江省地名办1999年6月)。

9.《浙江省城市地名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民政厅2006年4月)。

10.《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06年1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

11.《东阳市地名管理实施细则》(1993年)。

12.《关于开展全市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东阳市民政局,2006年)。

13.《关于加强城区道路和住宅区名称命名规范的意见》(东阳市民政局,2007年)。

14.其它相关政策文件。

第二章地名空间总体布局

第一节划分地名系列区块和采词的基本原则第十二条地名系列区块划分的依据

1.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总体结构及其功能定位,是地名空间布局的主要依据。

2.地名系列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是地名空间布局的着眼点。

3.原有地名基础,是确定地名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

4.现行政区境界及主干道路、河渠的分布状况,是选择划分系列区块边界的重要因素。

5.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影响地名系列区块划分和命名采词选择的内在要素。

第十三条地名系列化采词需把握的重点

1.老城区以加强新旧地名的协调和提升地名网络的条理性为重点。

2.新城区以全面层次化、系列化为目标。

3.镇、乡和村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反映本地特点、消除重名为主。

第十四条执行区块划分和采词导向的基本要求

1.必须辅之以详细、具体的地名分区规划。

2.必须遵守总体规划确定的总的采词导向或主题要求。

3.避免雷同。虽然规定了地名系列区块划分的框架和地名采词的基本导向,但对某些功能相近、相同的区域,仍要注意避免各区块间的地名系列用词可能雷同的情况发生。

4.逐步淘汰、调整各区块中现存的不符合城市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地名。

第二节地名系列区块框架

第十五条为与《东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东阳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东阳市城市总体布局形态等相适应,东阳市地名系列区块分为中心城区、副城区、郊区。

1.中心城区,指东阳市区,共由四个城市分区组成。其中主城区由老城区和江北区组成,城西区和城东区各自形成一个城市分区。

2.副城区,指市域中心镇横店镇、巍山镇。

3.郊区,指除“中心城区、副城区”以外的镇、乡。

第三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导引

第十六条中心城区地名采词导向

1.反映东阳建置历史。

2.反映东阳市名雅义。

3.反映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教育之乡、恐龙之乡及我国重要的影视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浙中地区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特色。

4.反映东阳书院文化。

5.反映东阳文化名人。

6.反映东阳城区秀丽山水景观。

7.反映东阳木雕古建筑成就,可用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点的著名木雕古建筑的堂名、雅称,来命名城区或木雕古建筑所在地的道路名称等。

8.中心城区地处东阳江两岸,大盘山脉与会稽山脉之

间,风景优美,地名命名可从历代歌咏东阳山水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9.慎重选择东阳著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以反映当代经济特色。

第十七条老城区

该区块即东阳老城区域。老城区原地名网络已经相当完备,基本以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地名为主要特点。该区块地名命名:

1.该区块范围内的新生地名或调整地名,应延续原有的古城地名特色,可选取与古城门、古坊巷、古建筑、古遗址、重点文保单位等相关的语词作为地名采词的词源,适当保留、沿用老地段名和消失的老地名。

2.反映双岘峰景区秀丽风光。

3.反映东阳书院文化。

4.反映东阳古建筑成就。

此外,卢宅旧有“卢宅十景”,这也是该区块地名采词的资源。

第十八条江北区

该区块即东阳新城区域。该区块地名命名:

1.反映东阳建置历史。

2.该区块地处东阳江与会稽山脉之间,风景优美,地名命名可从古代名人歌咏东阳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3.慎重选择东阳著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以反映当代经济特色。

4.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5.从当地的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第十九条城西新区

该区块位于八华路以西,东阳江南岸,义乌市以东。该区块地名命名:

1.反映西甑山风景区秀丽景观。也可从古代名人歌咏西甑山的名诗佳句中采词。

2.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3.从当地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东阳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等作为道路名称。

第二十条城东新区

该区块位于迎宾大道以东,东阳江两岸。该区块地名命名:

1.反映东阳文化名人。

2.反映东阳市名雅义。

3.反映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恐龙之乡等特色。

4.反映三都胜景、落鹤山、社姆山景区秀丽景观。

5.从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6.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第四节副城区地名规划导引

第二十一条副城区地名命名原则:

1.在副城区内的道路基本上称“街”、“路”、“巷”、“弄”等,严格控制以“大道”作通名。副城区应遵守与中心城区相一致的通名等级划分、使用规定。

2.逐步消除重名现象。对副城区中、副城区与副城区之间、副城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重名现象,须在建设发展中有计划的逐步调整消除,并避免产生新的重名。

3.淘汰不适宜的地名。对副城区中原来存在的过分土俗的地名等,如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可逐步予以调整、淘汰。

4.新的地名命名要求体现地域特点,提高文化内涵和品位。应反映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色等。

5.可从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山峰、溪塘、瀑布等自然景观名称,书院、义塾、寺观、庙宇、祠堂、塔亭、楼厅、牌坊、园苑名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水库等人文景观名称,历史名人的字号、文集名称及诗词文联中的佳辞妙句,镇、乡、村的历史名称、雅称、别称、始祖迁建时的年号及古代的“八景”、“十景”名称等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道路等。

6.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二十二条横店镇

该区块地名命名:

1.反映影视基地特色。

2.反映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经济、文化特色。

3.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二十三条巍山镇

该区块地名命名:

1.从当地的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2.从当地的历史名称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3.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

4.慎重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

第五节郊区地名规划导引

第二十四条郊区地名采词原则

1.要从其地域的发展角度,加强与地名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的一致性。

2.地名通名规定为路(街)、巷(弄)两级,可从实际出发选择通名。

3.街路巷弄的命名原则是“突出特点,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含义健康,好找易记”,实现街路巷弄名

称层次化

4.其它地理实体通名的使用,需与邻近组团保持协调、一致。

5.避免与邻近的主、副城区和组团中的地名重名。现存在的重名现象,要在城镇建设中逐步调整消除。

6.地名命名应反映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特色等。

7.可从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山峰、溪塘、瀑布等自然景观名称,书院、义塾、寺观、庙宇、祠堂、塔亭、楼厅、牌坊、园苑名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人造水库等人文景观名称,历史名人的字号、文集名称及诗词文联中的佳辞妙句,镇、乡、村的历史名称、雅称、别称、始祖迁建时的年号及古代的“八景”、“十景”名称等地名资源中采词命名道路等。

8.选择当地的知名企业名称、商标名称作道路名称等,应十分慎重。

第二十五条郊区地名的科学化、规范化

1.逐步调整重名。在本规划期限内,结合城市建设的扩展和对农村的村庄整治,逐步达到在一个行政建制区内的街(路)、巷(弄)、住宅区名称等不重名。

2.提高地名依法申报意识,强化管理,彻底改变擅自命名现象,使地名的产生纳入有序化管理轨道。

3.农村范围内房地产商开发的楼盘名称,也必须与规划区块的地名整体系统统筹兼顾。

第二十六条各类旅游区、风景区、保护区、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地名,均应体现当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和功能。加强系统性,提高艺术性,突出景观特点。

第三章地名通名规划

第一节地名通名规划原则

第二十七条地名通名规划原则

1.规范化原则。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规定,确定地名通名体系,明确各类通名的含义、通名命名标准及使用规则。

2.系统性原则。建立覆盖面广、适用性强、标准明确、容易操作的通名体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3.层次化原则。构成层次分明的通名体系,使之与地理实体的等级和规模相适应,以准确反映复杂多变的现代城市环境。

4.地域性原则。富有东阳特色,保护和继承地域文化。

第二节地名通名使用原则

第二十八条地名通名语词必须简约、用词贴切、通俗易懂、含义健康,并与实体的实际地理位置、规格、规模、景观相适应。

第二十九条必须严格按地名规定的用字条件,使用相应的通名。不许随意更改或与其它类别通名混用。

第三十条新产生的新型实体,需要另外选用新的通名

时,必须通过充分论证,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三十一条现有不符合规划规定的地名通名,须有计划的逐步纠正、理顺。

第三节道路通名规划

第三十二条道路通名的种类

1.本规划所指道路,包括地下(含隧道、地道)、地面和高架等交通道路。

2.道路通名系统规定为:大道(大街)、路、街、巷、弄、里、高架路、隧道、地道等。

3.地面道路通名分为三个等级:大道(大街)、路(街)、巷(弄、里)。

第三十三条地面道路通名划分的基本原则

1.中心城区道路通名,大路称路(街),小路称巷(弄)。

2.大道(大街)用于道路红线宽度在60米、长度5千米以上(已命名的除外)。“大道(大街)”通名的使用须严格控制。

3.街(路)用于红线宽度10米以上至60米以内的道路。

4.巷(弄)用于红线宽度10米以内的生活便道。

5.农村的道路通名,视具体情况以“街”、“路”、“巷”、“弄”等为通名。

6.中心城区的新区道路通名,一般南北方向的大路称路,东西方向的大路称街。

第三十四条分段道路通名的使用原则

为避免长距离道路的门牌号数位过多,使门牌好找好记,又使道路名称整体延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进行分段。

1.长度超过10千米的“大道(大街)”、或超过4千米的“街(路)”,可以适当分段。在道路名前或后,以方位词(东、西;东、中、西;南、北;南、中、北)区分段位,如“××东路”等。

2.走向相平行的各路分段位置,大体上采取统一的以相交道路、河流、铁路等为界,以体现规律。

3. 中心城区内,由于道路情况比较复杂,对确实需要进行分段、调整的,应从各道路实际出发,逐条提出方案,不搞一刀切,以兼顾历史、方便使用和市民习惯。

第四节居住区通名规划

第三十五条居住区的通名采用区、小区,苑、里、园、庄、坊、花园、山庄,舍、庐、宅、楼、邸、阁、轩、庭、榭、墅、湾、筑、座、府、馆、公寓、别墅、房屋等带有人类居住场所含义的字词。单体住宅的通名采用公寓、楼等明确类别的字词。选择通名应与其规模、类别、环境等相适应。

1.区: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且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小区: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且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区。

2.苑、里、园、庄、坊、花园、山庄:建筑面积在5—20万平方米。

3.舍、庐、宅、楼、邸、阁、轩、庭、榭、墅、湾、筑、座、府、馆、公寓、别墅、房屋: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下。

4.花园: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居住区,其绿地率不少于总占地面积的40%,其中集中的有景点绿地面积不少于2千平方米,方可用花园作通名。

5.公寓:指单一高层住宅楼或占地范围较小的住宅楼群。

6.别墅:指拥有花园的园林式低层高级住宅区。其花圃、绿地面积一般应不低于占地面积的50%。

7.山庄:指依山而建、环境优雅的低层高级居住区。其绿地和休闲用地面积不得小于总用地面积的50%,不靠山的不得以“山庄”命名。

第三十六条根据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和设施水平、档次等特点,可在通名之前加修饰性专名。如××小区、××苑、××山庄、××公寓等。

第三十七条新建的城市居住区一般不再使用“新村”专名。“新村”今后主要用于村庄整治、村庄搬迁、“农改居”之后所建的居住区。

第三十八条通名应置于专名之后,不重叠使用通名。

第五节商用楼盘等大型、突出建筑物通名规划

第三十九条本规划所指商用楼盘等大型、突出建筑物,仅限大型、高层、突出的或有醒目的方位指示和定位作用的楼宇(群)。

第四十条商用楼盘等大型、突出建筑物(群)通名的主要原则

1.通名与建筑物(群)的功能、规模相符。

2.所选用通名需有较大众化的、明确的类别含义。

3.不重叠使用通名(如××楼大厦等)。

4.杜绝名不副实的名称,已出现(或存在)的要逐步调整,使其名实相符。

5.一般不使用变异的通名(如将商用楼盘称“广场”)。

第四十一条商用楼盘等大型、突出建筑物(群)通名及使用条件

1.大厦、大楼、商厦:“大厦”指高层或大型建筑楼宇,要求楼宇高在10层以上或总建筑面积在8千平方米以上。达不到该标准、但相对于周围环境显得十分突出、醒目,并具有地名意义的,可称为“大楼”,但其高度必须在7层以上。以商贸为主、低层为商场、高层为办公用房的高层建筑物,可称“商厦”。

2.中心:指某种功能在一定范围或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且具较大规模的建筑物(群),其占地面积应在6千平方米以

上或建筑面积在4万平方米以上。当以“中心”作通名时,必须严格控制其标准条件。

3.城:指占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8万平方米以上的、封闭或半封闭的大型建筑物 (群),可在严格控制其标准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4.广场:一般指城市中供市民休闲、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场所。当借用此词指具有配套公共场地的建筑物(群)时,其占地面积应在1万平方米以上或建筑面积在6万平方米以上,并具有3千平方米以上的整块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但必须严格控制使用。

第六节桥梁、隧道通名规划

第四十二条桥梁通名系统

桥梁通名,大桥、桥、立交桥、天桥、高架桥等,应根据其规模和功能选用。

1. “大桥”通名一般限用于东阳江、南江上的桥梁,及其它规模相仿的特大型桥梁。

2.一般的公路、铁路、跨溪及街路桥梁通名用“桥”。

3.互通式或非互通式的立体交叉桥的通名均用“立交桥”。

4.跨街人行桥的通名用“天桥”。

5.具有高支撑的塔或支柱,跨过道路、建筑物、河流或其它低处障碍物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桥梁的通名用“高架桥”。

第四十三条“隧道”用于从山体中、或从地面、河流下挖掘而成的道路路段通名。

第七节自然地理实体通名规划

第四十四条自然地理实体指:山体、水系、原野三大类。

1.山体通名一般使用“山”、“峰”、“尖”、“岩”、“岗”、“岭”等,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山体通名,如、“顶”、“坞”、“坪”、“背”等。

2.水系通名一般使用“江”、“溪”、“河”、“塘”、“湖”等,保持与水系相关的“坑”等地方特色的通名。

3.原野通名一般使用“畈”等。

第四十五条自然地理实通名的使用要求

1.保持现有自然地理通名的稳定性。

2.对现有自然地理通名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3.选用规范化的自然地理通名进行命名和更名。

第四章地名专名规划

第四十六条地名专名采词的基本原则

1.法定性和标准化、规范化。

2.历史的继承性和时代创新。

3.整体性和层次化、系列化。

4.提升地名的文化内涵。

5.加强指位性,方便社会使用。

第四十七条道路专名

1.加强道路专名的层次化、系列化、条理性,并与道路等级相适应。

2.体现较好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3.反映特点,提高指向、指位功能,方便使用。

4.主、次干路不用纯数序词。但街路网较密集的地区,允许使用主街路名称加数序派生的方法,产生巷、弄名称。

5.次要街、路及巷、弄如采用以与之相接的主次干路专名派生命名时,一律按“从里、从东、从西、从南、从北”的规律。

6.道路门牌号码是道路专名指位的延伸和具体化,必须高度有序,正确选择起编方向。

第四十八条桥梁专名

1.强化指位性:跨河的最大桥梁可使用所跨河流命名;一般桥梁以两岸的地名命名;或以桥梁连接的道路名称命名;或以桥梁所处的区域方位命名。立交桥名可采用附近地名命名,也可根据桥况命名。

2.加强桥梁命名采词的文化内涵和地理指位,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及时代特点。

第四十九条广场专名

1.就近就地派生。当广场名称就地采用原有古今地名命名时,必须坚持就近、就地选用名称进行派生,避免使用没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项目价值分析

一、地块隐含的三大价值体系: 商业 地产产业 创意产业园

二、产业价值、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关系: 如果从运作创意产业 园的思路出发,本项目地 块的各方资源中蕴涵着三 大价值体系:产业价值、 地产价值和商业价值; 这三者关系表述为: 以产业概念为主导经营实 体,将产业概念做大、做 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来带动和提升地产开发价 值与商业经营价值,同时, 地产开发与商业经营又需 为产业经营提供合理的、 优越的、与之匹配的生活、 工作、休闲、居住等服务 设施,形成产业的”产学 研“与居住、消费、一体 化的运作模式。

三、本案地块存在的决策因子: 宏观市场条件:?城市特性的影响;?政策的限制因素;?创意产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产 业发展、资源整合能力、市场环境及机遇 等); 项目自身条件: ?地块的区域特征及现有资源; ?交通状况及未来发展; ?地块体貌特征的影响;定位决策产业定位 商业经营 地产开发

四、地块面临几个核心问题: 1、国家政策上对工业性质地块的限制,未来本案将面临如 何入市的问题; 具体问题:仅出让使用权、无法按揭;营销推广限制 2、未来经营过程中,如何平衡“产业、商业、地产”三者 的价值关系问题; 具体问题:产业概念嫁接问题;地产开发、商业引进与产业经营的 互补关系处理;商业与地产的开发比例; 3、区域市场是否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 具体问题:市场可行性论证:文化产业、科技产业、休闲产业等发 展成熟度,以及人力、财力投资力度与相关政策辅助; 4、地块的“产业、商业、地产”的价值解析; 具体问题:地块自然环境的再造和利用;旧有建筑的包装利用;园 区内三大实体的空间布局关系;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正常情况下的规划设计是指对项目进行较具体的规划或总体设计。本文是本人整理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欢迎大家查阅。 总体规划方案设计1 日本土浦H邸的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典型代表作。中国古典园林传入日本后,为适应日本地理条件限制,便加以改造,成就了枯山水的微缩式园林景观。日本大多地方无高山,无丘陵,无湖无溪,枯山水便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达水纹,用固象模拟留白山水。在这一特有环境中,因其无水而喻水,因无山无水而得名。 现代乡村感的庭院,追求形式风格、造园材料、色彩线条的融合统一,这样看上去才能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统一的风格,能随时间的流逝,与相同风格的室内装饰达到完全相称。砖墙之上爬满青苔地衣,园径两旁花草茂盛。构建这样风格的庭院,如同在绘制一幅需要时间来定稿的画,从一开始就考虑好设计、色彩、植物搭配,才能成就最后的完美。 北方的中式院落,自有一种皇家造院的雍容气派。依照"一池三山"设计手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院,有水园,山水相望,各有千秋。北方院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由坊巷、宅门围合而成为独立院落,独门独院,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大户人家的门第感,更造就了良好的私密感。大

门、院门、宅门,三重递进仪式。采用广亮大门形制,雍容华贵。 说到北方的中式庭院就不得不提江南特色鲜明的中式院落。以苏州绿地乾唐别墅为例,该项目以"金粉姑苏,雅逸江南"为主题,借以表达苏式文化。江南"一街二桥三水九巷百院"的设计特色被融入其中,使空间体验清晰鲜明又极具特色。假山流水月洞门,庭院几许桃花春。 意式庭院又是另外一种风格。绿色建筑庭院由Patrizia Pozzi设计,位于意大利卡尔纳特。这里,所有不相干的元素全都被清理掉,剩下的,也要保证协调美和平衡感。凌乱的月桂树和修建整齐的绿干柏交相辉映,石头的应用克服海拔差异。整个空间呈现一种整洁却不单调的美。 介绍完一些较为传统的庭院风格,接下来就展示一些别出心裁创意取胜的庭院。 Lagkagehuset庭院占地550平方米,位于丹麦哥本哈根克里斯钦港。庭院不规则的线形与锐利的建筑外观形成对比。从高空俯瞰下去如同一块被打翻的调色板。不同的颜色其实是由不同类型不同高度的植被组成。充分利用植物丰富变化的颜色也树叶,创造出一个自然飞溅的随性作品。 Hoke住宅于XX年建立,它曾经作为卡伦家族的住所出现在电影《暮光之城》中。设计师对房子周边的环境进行改造,增添了巨石墙,木甲板以及碎石子人行道。设计中使用

智慧旅游智慧景区商业合作计划书

“智慧旅游”商业合作计划书 2016年10月 目录 第1章市场分析 .................................................................................................. 1.1 市场需求 ............................................................................................... 1.2 市场前景 ............................................................................................... 第2章项目背景 .................................................................................................. 2.1 项目提出的原因 ................................................................................... 2.2 可行性分析 ........................................................................................... 2.3 创新性分析 ........................................................................................... 2.4 项目功能简介 ....................................................................................... 第3章?竞争对手分析 .......................................................................................... 3.1?以电子商务为目标的企业 ................................................................... 3.2?以提供服务为目标的企业 ................................................................... 第4章?自身条件分析 .......................................................................................... 4.1?人员能力分析 ....................................................................................... 4.2?技术实力分析 ....................................................................................... 4.3?费用分析 ............................................................................................... 第5章总体计划 .................................................................................................. 5.1 建设目标 ............................................................................................... 5.2 建设任务 ............................................................................................... 5.3 总体框架 ............................................................................................... 5.4 感知层 ................................................................................................... 5.5 数据交互层 ........................................................................................... 5.6 业务支撑层 ........................................................................................... 第6章功能设计 .................................................................................................. 6.1 信息站综合服务 ................................................................................... 6.2 智能导览 ............................................................................................... 6.3 智能门票 ............................................................................................... 6.4 安全监控中心 ....................................................................................... 6.5 旅游服务中心 ....................................................................................... 6.6 车辆管理中心 ....................................................................................... 6.7 信息发布服务 ....................................................................................... 第7章安全体系设计 .......................................................................................... 7.1 物理安全 ............................................................................................... 7.2 网络安全 ............................................................................................... 7.3 应用安全 ............................................................................................... 第8章项目技术解决的问题 .............................................................................. 8.1 信息整合和规范化建设........................................................................ 8.2 优化的管理手段.................................................................................... 8.3 更好的服务............................................................................................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区总体规划实施策划方案

2004-----2020年上海市宝山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7 第一条编制目的 7 第二条规划编制依据 7 第三条地位和作用 7 第四条规划期限 8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8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8 第二章区域性质、规模和进展目标 10第七条区域性质 10 第八条区域进展规模 10 第九条区域进展目标 10 第三章空间布局结构 12

第十条都市进展方向 12 第十一条城镇体系规划原则 12第十二条城镇等级体系 12 第十三条中心村建设 13 第十四条区域空间布局结构 13第十五条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14第四章新城进展规划 16 第十六条都市性质 16 第十七条进展目标 16 第十八条新城空间结构 16 第十九条新城分区进展纲要 17第五章产业进展规划 22 第二十条规划目标及原则 22第二十一条区域产业布局 22第二十二条工业园区布局 23第二十三条第二产业 23 第二十四条第三产业 24

第二十五条农业 24 第六章综合交通规划 25 第二十六条规划目标 25 第二十七条港口和内河航运 25 第二十八条公路 26 第二十九条铁路 27 第三十条轨道交通 28 第三十一条越江交通 29 第三十二条都市道路 30 第三十三条公共交通 31 第三十四条货运交通组织 31 第三十五条静态交通 32 第七章科教与社会事业进展规划 33第三十六条规划目标 33 第三十七条教育科研 33 第三十八条科技信息 34 第三十九条文化 36

第四十条医疗卫生 37 第四十一条体育 38 第四十二条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39第八章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40 第四十三条规划目标 40 第四十四条绿地指标 40 第四十五条规划结构 40 第四十六条两岛绿化 41 第四十七条景观规划目标 41 第四十八条景观规划布局 42 第九章旅游系统规划 45 第四十九条规划目标 45 第五十条规划布局 45 第五十一条旅游配套设施 46 第十章水系系统规划 47 第五十二条规划目标 47 第五十三条规划结构 47

智慧公园初步规划方案

智慧公园初步规划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追求更多的参与和交往性活动,旅游活动将朝着大众化发展,家庭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业总体趋势,旅游景区在节假日时,由于旅游人员流量大、车流量多,景区管理部门正在力求通过改善软硬件设施,不断融入科技产品来提升针对游人的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在公园景区现实的应用需求推动下,数字化景区的建设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公园景区所关注。二、系统架构 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以满足各种应用在网络平台上高效稳定地运行。在公园景区内构建先进的网络系统,可以完成公园管理的各种先进的无线应用,在这个基础上融合视频监控技术、无线语音技术、无线漫游技术和无线安全技术可以实现很多全新的应用。诸如无线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无线互联网接入系统、景区信息化查询系统、电子票务系统、移动警务系统、应急处理系统、VOIP语音、无线导游、游客定位系统等等。 设计思路: 通过对园区数字化建设,使园区成为一个贴近生活,便于管理,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永续经营的智慧公园。 智慧公园主要建设内容:电子门票、园内消费、游园导览、安全保障、游客定位、资产管理,环境监测等。 通过旅游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高速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支撑技术的应用,构建出智慧景区完善的管理系统,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1、电子门票:以RFID电子门票平台为基础,整合导览、导游、定位、车流和客流数据采集之间的关系,将采集的所有数据整合一起,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联动。 2、园内消费:游客可以通过RFID电子钱包功能进行充值,在园区进行消费,其中主要存放持卡人的现金充值额等账目信息,与公园一卡通中心数据库保持同步,每笔消费均形成流水,计入总帐。 3、游园导览:通过LED大屏或者触摸屏实时了解园区商家优惠活动,为游客带来购物便利,也为园区经营带来增值服务,同时能通过LED大屏幕或指路牌的触摸屏实现位置感知、在线导航、在线投诉等,使园区管理更加规范法。 4、位置感知:通过RFID人员定位、实时统计园区活动人数,可以避免人员高峰期带来的拥挤,为园区管理制定更好的应急预案,防范于未然;同时通过手机或信息触摸屏查询人员位置,防止小孩的丢失。 5、安保在线:游客如遇紧急事件,可通过公园内的紧急按钮向园区安保人员求助,公园安保人员通过电子地图便可知道具体报警地点,同时通过园区视频监控系统与求助系统联动,为安保人员提供应急方案。 6、资产管理:通过定期对园区设备的巡检,了解园区资产情况,使园区设施能够做到更好的维护,生产统一的维护报表。 7、Wi—Fi热点覆盖:实现整个公园无线覆盖,游客可通过移动终端与外界进行沟通。 8、节能环保:通过环境监测,实时调节室内温湿度,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通过对整个园区用水用电进行数据采集,生成统计报表,为园区管理提供数据依据,制定更加完善的方案,减少水电的浪费。 创建新的业务模式:一方面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加强旅游景点对于人流车流的动态管理,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安全总体规划方案

企业信息安全总体规划方 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XXXXX公司 信息安全建设规划建议书 YYYY科技有限公司 201X年XX月

目录 综述 概述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为技术和信息的竞争,随着企业的业务的快速增长、企业信息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企业是否能长期生存、企业的业务是否能高效

的运作也越来越依赖于是否有一个稳定、安全的信息系统和数据资产。因此,确保信息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保证企业知识资产的安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信息安全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企业高度重视客户及生产信息,生产资料,设计文档,知识产权之安全防护。而终端,服务器作为信息数据的载体,是信息安全防护的首要目标。 与此同时,随着企业业务领域的扩展和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和业务需要,企业的IT生产和支撑支撑系统也进行了相应规模的建设和扩展,为了满足生产的高速发展,市场的大力扩张,企业决定在近期进行信息安全系统系统的调研建设,因此随着IT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复杂化,相关的信息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比如病毒、蠕虫、垃圾邮件、间谍软件、流氓软件、数据截获、嗅探、监听、肆意泛滥,内部机密数据泄漏、办公系统受到影响等等,因此为了保证企业业务正常运营、制卡系统的高效安全的运行,不因各种安全威胁的破坏而中断,信息安全建设不可或缺,信息安全建设必然应该和当前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全局考虑,应该在相关的重要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安全前置的考虑和规划,避免安全防护措施的遗漏,安全防护的滞后造成的重大安全事件的发生。。 本次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建设规划主要考虑采用各种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各种信息安全产品和技术,帮助企业建设一个主动、高效、全面的信息安全防御体系,降低信息安全风险,更好的为企业生产和运营服务。 现状分析 目前企业已经在前期进行了部分信息安全的建设,包括终端上的一部分防病毒,网络边界处的基本防火墙等安全软件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对外部

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方案

三、总体规划 基地呈一较规整的长方形,南北向长约158M,东西向长约203M,规划总用地面积为32054.85M2。 基地南邻北环路,为城市主干道,西侧为城市规划次干道,东侧为规划绿地,北侧为规划用地。 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块,南块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楼及艺术家工作室和会馆,北块为配套公寓楼。其中: 1、西南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楼,建筑面积为-----M2,其 中地上-----M2,地下-----M2。融汇书画、古玩、珠宝、玉器、 翡翠、红木家具、各类艺术品的交易、展览、拍卖等功能 于一体。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楼设计为地上四层(局部三 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和车库;一层包括寿光 城市展厅、拍卖中心、奇石、木雕及红木家具等;二层包 括玉器、古玩、翡翠等;三层包括书画、艺术品等;四层 包括办公、会议、培训等。 2、东南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会馆和艺术家工作室,建筑面积 为-----M2,其中地上-----M2,地下-----M2。主要功能为餐饮、 住宿、娱乐、会议、展示等功能。 3、北侧侧为文化创意产业园配套公寓,建筑面积为-----M2, 其中地上-----M2,地下-----M2;一共有-----套。配套公寓宗 旨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艺术家及商铺店主打造一个优质 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设计构思 寿光,历史文化悠久,可以追朔至夏、商、周!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下,寿光已发展成为富强的寿光、文明的寿光、和谐的寿光、生态的寿光! 为了繁荣寿光的文化市场、挖掘寿光的文化底蕴、烘托寿光的文化氛围,寿光市昱光顺泰文化发展公司投资开发寿光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寿光人的文化修为、学习、提升及拍卖、交易等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文化舞台。 在充分认识和解读了寿光历史文化后,同时又考虑到寿光越来越国际化的前提下,针对寿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构思出两个方案:方案一和方案二,解析如下: 方案一:中国现在是新中国,同时拥有新中国的文化内涵。古有明清建筑,现有现代、后现代,承上启下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即是人民大会堂。故寿光文化创意产业园采用了人民大会堂的格调、布局,也代表新中国文化的延续,同时又是一种提升。一种理念:“温故而知新”。并且在建筑形式及功能上采用现代科技,比如绿色建筑、环保建筑等,在建筑形式上尊重历史,在建筑功能上体会现在、开创未来…… 方案二:现在已经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还是采用相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即现代建筑。并没有采用现在流行的一些后现代的流行手法。我们的建筑是文化,是有历史底蕴的,一些所谓后现代的建筑符号承载不了历史文化底蕴这样的厚重。

智慧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目录 1. 项目概述 (4) 1.1 项目名称 (4) 1.2 项目背景 (4) 1.3 总体规划 (5) 1.3.1 建设原则 (5) 1.3.2 建设目标 (6) 1.3.3 建设内容 (7) 1.3.4 建设周期 (9) 2. 现状分析 (11) 3. 需求分析 (11) 3.1 政府需求 (11) 3.2 游客需求 (12) (1)个性化 (13) (2)精准性 (13) (3)互动性 (14) (4)分享性 (14) (5)便捷性 (14) (6)品质化 (14) 3.3 住客需求 (16) 4. 总体架构设计 (16) 4.1 体系架构 (16) 4.2 系统综合规划 (18) 4.2.1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18) 4.2.2 建立统一的基础信息 (19) 4.2.3 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管理 (19) 4.2.4 制定统一的交换接口 (19)

4.2.6 建立统一的编码体系 (20) 4.2.7 建立统一的用户管理 (20) 4.2.8 建立统一的系统管理架构 (20) 5. 通讯网络与基础设施 (22) 5.1 移动通信信号及宽带覆盖 (22) 5.2 无线局域网 (22) 5.2.1 设计原则 (22) 5.2.2 无线网络架构设计 (24) 5.2.3 场景化无线设计 (24) 5.2.4 多方位安全设计 (25) 5.3 信息发布大屏系统 (27) 5.3.1 信息发布系统概述 (27) 1、信息传递更加生动高效 (30) 2、播放内容丰富 (31) 3、画面清晰稳定 (31) 4、播放方式灵活 (31) 5、运行更有保障 (31) 5.4 景区多媒体自助查询系统 (32) 5.4.1 软件功能 (32) 5.5 电子围栏 (33) 5.5.1 系统概述 (33) 5.5.2 主要功能 (34) 5.6 广播系统 (36) 5.6.1 系统概述 (36) 5.6.2 功能描述 (36) 5.6.3 系统需求 (37) 5.6.4 系统功能说明 (38) 5.6.5 特色功能 (39)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智慧景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以国家旅游局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景区的具体情况,建立以智慧管理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服务、营销、生态保护三大体系,初步建立景区资源管理系统、景区电子自助导览系统、景区监控管理系统、门禁与安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五大系统;将景区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变分散管理为协同、变多级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实现管理和营销新的突破,树立先进的管理和科技旅游品牌。 具体思路 “智慧景区”建设的具体思路: 第一,以建设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土资源部等关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为指导,听取建设部相关专家对智慧景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这些规定、意见和建议融合到“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中。 第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依托。“智慧景区”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所采用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和服务理念上。在深入了解景区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智慧景区”总体规划。 第三,以景区的具体实际为基础。“智慧景区”最终是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的。总体规划必须从景区的具体实际出发,对管理服务、生

态保护、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智慧化需求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反复讨论,总体规划方案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 第四,以国内相关景区/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经验为参考。“智慧景区”的总体规划需要消化吸收国内外相关景区、城市已有的智慧建设管理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景区的实际,为己所用。 第五,以运营智能化为核心,建设自然资源保护智慧化、产业整合网络化为目标,建立符合自身管理的“智慧景区”。 建设目标 “智慧景区”建设总体原则:本着“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分期实施、小步快走”的总体原则,“智慧景区”建设在遵循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建设。 “智慧景区”建设目标: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完成景区资源管理平台、建设以三维全景展示系统为中心的展示平台建设、改造传输网络,实现智慧景区管理流程的初步改造,并为智慧景区的运行维护培养一批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才,使“智慧景区”建设初见成效。 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分期实施、小步快走:智慧景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断创新优化的过程,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分批建设。总体规划为智慧景区建设进行阶段划分,并规划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那些基础性的、建设周期短、见效快以及对景区经营管理有重要作用的项目要优先建设。目的在于使智慧景区的建设迅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规划

丁河一中校务办 丁河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规划 指导思想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校校园文化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方向发展。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 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使我校形成“竞争、合作、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争取校园设施出精品、文化活动出成果、制度建设有特色,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使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为创建省、市文明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具体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 (一)环境建设

1、绿化、美化工作 目标:把学校建成四季常绿、四季有花、恬静雅致、自然优美的校园。 工作任务: ①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校园绿化、美化,以实用、经济、美观为原则,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做到点面结合,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②加强对绿化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设专职绿化人员,定期对全校花草、树木、绿篱进行修剪、养护。 2、工作学习环境: 目标: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整洁舒适、竞争合作、文明向上、创新进取、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的工作学习环境。 工作任务: ①对教室、办公室、多功能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内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或升级。 ②规范室内物品放置,强化室内外卫生要求,按照“分块整顿,综合治理”的原则,规范劳动时段,清除卫生死角,做到窗明几净,空气清新,保持各公共场所整洁,使室内外物品放置整齐,学习办公用品摆放有序,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祥和、快乐、健康、幸福”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③开展“绿色教室”、“绿色办公室、“图书角”“文明班”“文明寝室”等评选活动。 ④定期、不定期进行各种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 3、人文景观建设: 目标:加强人本文化建设,体现“协调和谐、美观大方、有效育人”的原则。 工作任务: ①适当设置人文景观。 ②在学校设置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人文精神培养、终身发展需要等内容要求的名人名言标语。 ③修缮、增设宣传橱窗、黑板报、名人墙、丁河地方特色——高台等。 (二)校风校纪: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大纲

【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大纲】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编制的目的 1.2规划依据 1.3规划指导思想、原则 1.4规划背景分析 1.5创意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1.6创意产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7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第二章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分析 2.1政策环境分析 2.2产业园区主导行业财务指标分析 2.3主导行业产业链发展分析 第三章创意园区定位和产业定位 3.1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3.2创意产业园区所在地区产业发展情况 第四章创意园区所建地区基本情况及产业园区区位分析 4.1创意园区所建地基本情况 4.2创意产业园区区位分析 4.3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第五章规划结构及用地布局 5.1创意园区总体规划结构 5.2创意园区空间与用地布局 5.3创意园区重大项目规划 第六章创意产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 6.1道路交通规划指导思想 6.2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目标 6.3园区道路网络布局 6.4园区道路等级结构 6.5园区规划道路宽度及断面形式 第七章创意产业园区环境保护规划 7.1创意园区节能规划 7.2环境保护规划 7.3创意产业园区绿化设计 7.4园区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价 第八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8.1创意产业园区的雨水排放规划方案 8.2创意产业园区供水规划 8.3供热规划 8.4电力规划 8.5电讯规划 8.6环境卫生规划 第九章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实施 9.1园区实施机制

9.2园区人力资源管理 9.3园区实施规划 9.4园区施工力量组织计划 第十章创意产业园区招商规划 10.1 招商原则 10.2招商安排 10.3招商筛选标准分析 10.4招商渠道和形势策略 第十一章创意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及融资建议 11.1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 11.2创意产业园区开发融资建议 第十二章创意产业园区规划社会影响 12.1对产业结构影响 12.2对当地经济影响 12.3对城市建设影响 12.4对居民生活影响 第十三章创意产业园规划方案结论 13.1产业园区规划评估结论 13.2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

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