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情绪性
二、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
• • • • 强烈的欲求与满足方式的不当 人格缺陷与抑制力的缺乏 萌发犯罪意向,形成犯罪动机 确定犯罪目的,产生犯罪决意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 一般而言,强烈欲求是动力,但是否具备 自我调控能力,选择合法还是非法途径实 现欲求满足,是其行为合法与否的关键。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2008年5月22日许霆案有了 终审结果,广东高级人民法院最 终认定许霆犯盗窃罪,判处有期 徒刑5年,并处罚金2万元。 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拿 自己的银行卡(170多元)去取 钱,本只想取出100元,不想在按 错键后取款机竟然吐出1000元, 而卡上仅被扣去1元。面对如此 大的诱惑,许霆难以自制,从2006 年4月21日22时许到4月22日晚11 时30分止, 分171次共计恶取款 17万5千元。
个人(潜在)需要
诱因
动机
(二)犯罪动机形成的基本条件
• 1、强烈的、不正当需要是基础 • 内容上:违反社会规范的;不合理的,脱 离自身实际。 • 满足方式上:非法手段
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个体对主客观力量 进行对比并判断作 案成功的可能性
欲求及情绪的强弱对 犯罪的影响
犯罪
(四)确定犯罪目的,形成犯罪决意
• 确定犯罪目的,即当事人主观希望实现的 目标(特指故意犯罪)。 • 当犯罪动机和目的都明确时,就进入犯罪 决意阶段。此时犯罪的决定和决心已下。 行为手段的选择 行为时机的捕捉
情绪方面
主导心境
消极的负面情绪 占据主导地位
不良的意志(行为)
• 行为的动力性:强烈、畸变的需要;不良 的兴趣;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 • 行为的特征:不良的行为习惯;参与错误 的行为活动。 • 行为的调控系统: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 法律意识 • 意志的品质:薄弱;自制性差;易盲从或 草率。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2.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3.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第二节 性犯罪心理
一、性犯罪概述 性犯罪是一种传统的犯罪类型,不
3.当面行凶,行为外露 4.作案时间短 5.行为疯狂
二、报复型犯罪的行为表现
(二)非暴力式报复犯罪的行为特征 1.预谋性强 非暴力式报复犯罪一般表现为预谋犯罪, 他们往往经过长期筹划,计划周密,善于掌 握作案的时机。 2.手段隐蔽,阴险狡猾 与暴力式相反,这类犯罪人往往在暗地 里散布他人流言飞语,暗做手脚,或栽赃陷 害,或借刀杀人,表面伪装成好人甚至巧言 奉承内心阴险狠毒,暗下毒手。
二、强奸犯罪心理
(四)强奸犯罪中被害人问题的有关研究
2.强奸犯罪对被害人的心理危害 有研究者把妇女在遭受强奸或强奸未遂以
后的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称为“强奸创伤综合 征”。
强奸创伤综合征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急性期”。 • 第二阶段为“重组期”。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 阻碍,或人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 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犯罪行为。 主要形式有行凶、杀人、放火、爆炸、诬告 等。 一、报复型犯罪心理特征 (一)报复型犯罪的一般心理特点 1.褊狭固执的认识特征 2.强烈、冲动的情绪、情感 3.薄弱的意志特征 4.消极个性特征
(二)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犯罪的主动性不同 2.心理状态不同 3.心理品质不同 4.对客观因素的依赖性不同 5.对犯罪表现的态度不同
二、过失犯罪的心理及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了犯罪行为与犯罪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犯罪行为中,不同的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犯罪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动机下的犯罪人心理。
一、经济动机的犯罪心理经济动机是犯罪的常见动因。
对于一些因贫困、无业或经济压力巨大而感到绝望的人来说,通过犯罪来获取物质利益成为他们解决经济问题的手段。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贪婪和自利。
犯罪者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贪婪和自利心理。
他们对金钱的极端渴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一切。
2. 社会排斥感。
这类犯罪者常常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他们感到受到不公平对待,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和反抗心理。
3. 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这类犯罪者在经济上极度困顿,他们对犯罪行为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
面对追求经济利益的机会,他们更容易被物质的诱惑所蒙蔽。
二、权力动机的犯罪心理权力动机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在追求权力、地位或控制感的同时,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自身的欲望。
这类犯罪者常常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 自傲和自大。
犯罪者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傲和自大的心理。
他们认为自己比他人更具有能力和智慧,因此应该享有特权。
2. 控制欲望强烈。
这类犯罪者渴望在社会中发挥统治力量,通过犯罪行为实现对他人的控制。
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背后隐藏着对他人的操纵欲望。
3. 渴望公开认可。
这类犯罪者对外界的认可和赞美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相信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那些无法在合法渠道中获得的成就。
三、心理动机的犯罪心理心理动机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追求心理满足和情感上的宣泄。
他们的动机通常是由个人内心的痛苦、冲突或心理障碍驱使的,以下是心理动机的犯罪者常具备的特征:1. 内心痛苦。
这类犯罪者通常具有内心的痛苦,比如抑郁或焦虑,他们通过犯罪行为来暂时减轻心理痛苦,并在这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
犯罪心理第五、六章

扰时潜意识地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
犯罪心理机制主要讨论: 1、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2、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环节和阶段 3.犯罪行为发生的常见模式与特殊模式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过程
多数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其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自觉的 过程,他们的犯罪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这种情况我 们称之为一般过程。 (一)强烈欲求与满足方式的选择 犯罪人的需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 于对立,二是畸形的、膨胀的需要。如果采用合法的途 径满足或利用自我意识对需要进行调节控制,这就是守 法心理,如果采用非法手段来满足,这就是犯罪心理。 (二)品德缺陷与抑制力的不足 犯罪者的人格缺陷,又称不健全人格,是个体因社会化 程度不足,导致偏离社会规范的个性。它是产生违法犯 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主要特征是:
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只强 调社会环境、外部因素对犯罪行 为发生的决定作用, 忽视了犯罪 者犯罪的主观心理原因, 不能解 释在同样的社会因素作用下, 为
什么有些人犯罪, 有些人 不犯罪。
、精神病学的原因论
(一)病态人格说 认为病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最为密切。犯罪 人的显著特点: 缺乏道德感,反社会性强。 与犯罪有关的病态人格: 低级欲望强烈而缺乏适当调节或抑制力薄弱 。 情绪不稳定 意志缺乏独立性与坚持性 缺乏同情心 (二)低能说(P119 120)
第四章 犯罪心理结构成因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二节 我国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犯罪综合动因论
第一节 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
一、 生物学的犯罪原因论 二、社会学的犯罪原因论 三、心理学的犯罪原因论 四、多元性犯罪原因论
司法心理学 第五章 犯罪动机和犯罪人格

2、精神病犯罪人
缺乏作案动机或者犯罪动机 作案动机的奇特性 动机所指向的目标不确定性:多为亲属朋友 动机缺乏利己性 动机具有冲动性和无意识性
案例:
阿龙是个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的小伙子,在一 家事务所工作,他也爱好文学,虽然多年奋斗 ,却没有很好的收成,平时显得闷闷不乐。28 岁了,早该是结婚的年龄,可阿龙谈了几个总 是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原来他有一种“洁癖 ”,他要找的姑娘必须身上一个污点都没有。 阿龙一次次的失恋,使他的心态和人格发生了 障碍。 当年6月上旬,阿龙躲在一家属楼上,见一个 衣着华丽的妇女从楼上经过,他捧起摆在楼道 上的一盆仙人掌向该妇女扔去,虽未砸中,但 破碎的花盆碎片将该妇女的腿部打伤。
中旬,他在火车站尾随一女青年至某立交桥处,抓 住该女青年,用手术刀将其脸上划了两刀后逃走。 下旬,他遇到两名衣着时髦的妇女,夺过妇女手中 刚打满开水的热水瓶,两名妇女均被烫伤。 7月的一天深夜,他从一条街上经过,路遇刚从舞 场出来的一名青年妇女,该女衣着俏丽,他便尾随 至某立交桥口,抓住该妇女后用手术刀在其脸上划 了两刀后逃走。 8月的一天夜里,三位女工下班回家,正巧遇上骑 着摩托车的阿龙,阿龙突然举起一支玩具洒水枪向 三名女工喷射,并迅速疾驰而去,洒水枪中射出的 是浓硫酸,三名女工均受轻伤,其中一个脸部多处 灼伤。 接着8月和9月阿龙用同样的手段作案多起,受害 者均为年轻漂亮、衣着入时的青年妇女或女中学生 。阿龙承认,他憎恨一切女人,尤其是年轻、风流 、漂亮的女人。有一种很强的报复心理。
1、少年人的特有犯罪动机:
好奇动机 娱乐动机 自我显示动机 寻求刺激的动机 要求独立的动机
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产生容易为外界刺 激引起-犯罪动机直观性 、勃发性、非实现计划预 谋 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向恶性转变的情况较多 有强烈的情绪性和情感性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第五版 罗大华 第5章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第五章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
掌握:犯罪心理结构强化和弱化的特征和条件。
了解: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
难点:犯罪心理结构强化与弱化的机制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由于主体内外诸因素和情境的影响,它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这一动态过程就是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本书第二、三、四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自身的组成要素、形态、特性、作用及其形成原因、过程、规律等问题;本章主要论述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后,其发展变化的方向、条件和规律,以期使读者获得关于犯罪心理结构的总体性动态认识。
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包括犯罪心理结构的增强与减弱、量变与质变。
其发展方向有良性转化和恶性发展两个方面。
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积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相对弱化,犯罪心理结构就会受到抑制或消失,从而终止犯罪活动,这就是良性转化。
反之,在个体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过程中,如果来自外界的消极因素增强,内在的反社会因素强化,犯罪心理结构就得以巩固和恶性膨胀,导致犯罪行为的再次发生、频率增加,或犯罪类型、手段的多样化,犯罪个性的形成,这就是恶性发展。
本章将以犯罪动机为核心来讨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主要分析影响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主体内、外因素,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和弱化等问题。
至于对不同犯罪者类型的研究和对不同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的研究,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详细说明。
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指犯罪主体在已经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基础上。
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和犯罪后,所经历的动机变化、深度变化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所谓动机变化,是指犯罪人犯罪动机和需求种类的更迭、重合、转换等变化。
所谓深度变化,是指犯罪行为深度的加深、加强或淡化、削弱,即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或弱化。
以上两种变化,本章第三、四节将详细予以讨论。
犯罪心理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人特征描述指标的建立是犯罪心理画像 技术趋于完善的标志。因此 ,要建立一个针 对中国人的犯罪心理指标系统。 接到报案的时候有一个行为指标的登记,在 案件破了以后,通过讯问再建立一个人格指 标的登记,积攒起来,形成一个犯罪心理指 标的系统。
第五章 犯罪心理的应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第二节 犯罪心理测试
第一节
犯罪心理画像
在刑事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辅 助手段,就是根据证人对犯罪嫌疑人体貌特征 的描述完成画像。但另一种在西方被广泛采用 的“心理画像”方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开 始在我国得到局部运用,但更多的只是对前期侦 破工作提供参考,事实上它本可以在研究和预防 犯罪方面做得更多。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测试技术
一、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概述 1、定义:根据案件情况,用事先编制 好的题目提问,以形成对被测试人的心 理刺激,再用心理测试仪记录其情绪的 生理反应,以此分析被测试人与案件的 关系,帮助侦查、甄别的一种心理鉴定 技术。 俗称“测谎技术”或“测谎”。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
又称为犯罪人特征描述,它被看成是一种提供 某些类型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的经验性尝试,是 一种对行为模式、趋势和倾向进行的个人传记 性简要描述。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人的思维方式指导个人行 为。
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
我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犯罪心理 画像 。 但是在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最缺乏的就是可 供研究的案例,破案单位在破案之后,根本没 有精力和兴趣接待犯罪心理学专家,而罪犯很 快被处决之后,这些专家更失去了最好的“临 床”研究标本。因此至今我们在这方面,还要 借鉴国外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够分析初犯、累犯心理和行为 的异同本章可以让同学以自学或课堂 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谢谢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二节 累犯心理 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1.了解初犯与偶犯的区别 。 2.掌握初犯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一、初犯概述 初犯——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年龄14~25岁)。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二、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情感冷漠无情。 累犯的心理特征 意志的两极性。
犯罪动机的多样性。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流窜、结伙作案。
累犯的行为特征
犯罪行为谨慎。
犯罪行为残忍。
教学建议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课时分配:2课时 重点、难点: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二、初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动机特征:激烈 的动机斗争和 心理冲突是初 犯犯罪动机的 典型表现。
心理状态:侥幸、 紧张、恐惧心 犯罪心理的不稳 理并存,案发 定、未定型。 后又有悔过心 理。 初犯的心理特征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第一节 初犯心理
犯罪方法幼稚。
初犯的行为特征
作案手段简单。
共同犯罪较多。
第五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1.了解累犯与惯犯的区别。 2.掌握累犯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第二节 累犯心理
第五章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一、累犯概述 累犯——被判处过有期徒刑,在刑满释放后不满五年又重新犯罪。 惯犯——反复多次实施某一种犯罪,养成犯罪恶习,但不一定有过监禁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