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写一篇作文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写一篇作文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以前呀,咱们国家好多东西都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的,这叫中国制造。
可现在不一样啦!
比如说手机,以前我们可能就是跟着外国的样子做。
但现在呢,像华为这样的公司,自己想出了好多新的好点子,做出了有很多厉害功能的手机,这就是中国创造!
还有高铁,以前我们坐火车可慢啦。
但咱们国家的叔叔阿姨们努力想办法,创造出了又快又稳的高铁。
现在,咱们的高铁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呢!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就像是我们从模仿别人走路,变成了自己大步向前跑。
这可太了不起啦,因为这让我们国家变得更厉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个很厉害的变化。
以前呀,我们的玩具可能都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的。
但是现在呢,有好多叔叔阿姨开动脑筋,创造出了好多好玩的、新奇的玩具。
就像那些会说话、会讲故事的智能玩具娃娃,这可都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哟!
还有我们穿的漂亮衣服,以前可能就是学着别人的款式做。
可现在,好多设计师自己设计出了独特又好看的衣服,让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
这就是中国制造变成了中国创造。
这就像是我们从跟在别人后面,变成了走在前面领路,是不是很棒呀?
希望以后,我们也能开动小脑袋,创造出更多好玩的东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方法论,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关键。
要实现技术创新,首先需要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招聘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开展技术人才培养等方式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推动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创新。
企业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还可以加强行业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同解决行业技术难题,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技术创新还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促进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企业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比赛、设立奖励制度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另一重要途径。
管理创新不仅包括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各个方面,还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
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需要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企业还可以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创新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企业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
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
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使中国企业清楚的意识到制造业的现状与危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者:庞立平来源:《领导之友》2010年第02期在五六年前,就有人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问题。
当时有专家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有专家说不对,中国充其量只是“世界车间”或者说是“世界作坊”。
从那时起,大家就认识到我国产品制造的量很大,但创新不足。
我们长期依赖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这些离创造相去甚远。
就目前来说,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
其基本表现:一是工业生产制造占据国民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
二是中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15%以上。
三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在70%以上。
四是轻重工业比例为3∶7,我国经济不仅工业所占比重大,而且重工业所占比重超大,表明我国进入了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2009年,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透视(Global Insight)提供的预测显示:我国2009年将占全球11.783万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而美国则下滑至16%。
而在2007年,美国这项比例还在20%呢,那时我国位居第二,占13.2%。
美国人认为,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4年。
虽然现在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但我国制造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是毫无疑义的事实。
但是,我国现在绝不是制造业强国。
正如很多人认识到的:目前,中国制造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不高。
目前,尽管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有所提高,但自主开发能力仍较薄弱,研发投入总体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缺乏世界一流的研发资源和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足,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相距新兴市场国家也有一定差距。
韩国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韩中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差距为3.8年,韩中制造公司技术差距最大的是钢铁和纺织业领域,韩国领先中国4.1年,而在电子领域,两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为3.4年。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意义
(三)增强中国利益
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由中国制造 转而升级到中国创造,那么将会有更多的 利益留给拥有着中国技术和中国品牌的企 业。
(四增强中国国防
有中国创造的企业则大不一样,它们 会坚守自己的岗位,驻扎在本地,以此来 抗击外国侵略者,还有一些远在国外的中 国创造企业,也会出钱、出力,甚至会选 择回迁到故土,为保家卫国贡献出自己的 一份力量。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四、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到“中国创造”
(二)理念和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要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这个过程中勇于突破原来的一 些旧模式,在此基础上变革一些新的模式。创新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理念,我们 要试着让这种理念成为企业中的一种核心能力,或者说是核心资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三)立足客户需求,满足市场需要 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应该以消费者作为市场需求的出发点,这是“中国制造”转变升级 为“中国创造”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实施教育突破,解决人才瓶颈 在教育上,我们应该更注重质量,应该让教育成为“精英化”教育,而且在教育中应该 注重实用性。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在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 背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而且试着打破专业与产业之间的隔阂,将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立起一个产学研能够相互结合、互相帮助的优良平台。
近些年来,我们才真正明白中国制造意味着什么,毫不客气 地说,我们只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雇佣工人,做的也只是最底层的 工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二、中国创造是强国之本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 关键期。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摘要: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期的中国市场角度入手。
客观的分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现状,以及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
希望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却是凤毛麟角,所占的市场比重很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相差千里。
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五流的企业卖苦力。
中国企业应该走“制造”向“创造”的发展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
二、“中国制造”的含义“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
“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人员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例子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例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制造业仅仅停留在制造过程中,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简单地生产商品。
而现在,随着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中国制造业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典型案例之一就是华为。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华为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始终走在前列。
华为一直把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都投入数十亿的研发经费。
在华为的产品中,自主研发的技术占比超过85%,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另一个例子是小米。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家手机制造商,而是一家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公司。
小米把“互联网+”的概念应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中,不仅仅是手机。
小米生态链下的产品不断创新,例如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电视等,都凭借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的设计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还有一个例子是海尔。
这家家电巨头坚持“用户中心”的理念,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并通过“全球用户体验中心”不断收集并满足客户需求。
海尔的产品不仅在外观设计上精益求精,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中大力推行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的生产模式。
海尔的这种创新模式,为中国制造业树立了标杆。
总的来说,这些企业都能够从制造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技术和创新的领军者,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当然,中国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
但是,这些企业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技术、创新和人才方面不断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月:活动始于1978年,是在国家质量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联合国家相关部门并发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以多种形式于每年9月份组织开展的为期一个月并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和质量水平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专题活动。
今年的主题是: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
这三个转变是指: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
三个转变的内在联系:中国创造是根本,中国质量是保证,中国品牌是归宿。
谈谈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催化下,中国制造以其远低于世界同类产品的价格,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中国逐步成为了“世界工厂”。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为19.8%,略高于美国的19.4%;但如果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仅为1.78万亿美元,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高出美国就不只是0.4%,而是高达15.2%。
而就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只有美国的62%。
所以,早在2010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
感受“中国速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2010年又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仅仅过去了三年,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达到了日本的两倍。
中国的经济腾飞,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奇迹”。
这一组组令人惊叹的数字,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而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面,我们看见的却是...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背后: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
中国制造一度沦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
例如,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
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
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
这个现象叫做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
“世纪经济的奇迹”背后:各类质量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质量:网络流传这样一则调侃的段子:
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工程质量:上海、郑州、武汉到最近浙江,相继出现了“楼脆脆”事件,一栋栋竣工未交付使用的高楼却整体倒覆。
产品质量:山寨文化的兴起,假冒伪劣的泛滥。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吧,我们通常说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其中著作权和商标权的取得,我国实行“创作主义”,即作品一经创作完成作者便享有了权利,
专利权则实行的是“注册主义”,即某一项专利的所有者需到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后才能享有法律承认的专利权,并且实行先注册主义。
另外,著作权和专利权是“一体两权”,即著作权和专利权,分别包涵了,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专利人身权和专利财产权,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财产权可以转让。
而商标权只包涵商标人身权。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尔、格力、华为等国内品牌走出国门,成为了世界品牌。
质量保护法律体系的简历,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缺陷产品致人损害案件如何通过法律维权?在购买该产品时订立了买卖合同,可根据合同中相应的违约责任条款,对卖家出售不合格产品致使买家遭受的损失提起违约之诉,请求相应赔偿,或者可以以缺陷产品对自己造成了人身损害或精神损害提起侵权之诉,请求相应的人身损害赔偿或者精神损害赔偿。
但是,对于这种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况,不能同时提起违约之诉和侵权之诉,只能择其一为之。
随着质量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相关执法部门加大了监管和执法力度,质量安全事件有所减少。
最重要的是?
相关法律体系虽然初步建成,但仍有待完善健全。
但最重要的是,多开展类似今天的“质量月”宣传活动,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那样我们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国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