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作者:蒋高明来源:《绿色中国·B》2017年第03期森林是以乔木为主体,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植物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干。
森林群落与其环境,所形成的一定结构、功能和自我调控能力的自然综合体就是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
据专家估测,历史上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曾达到76亿公顷,覆盖着世界陆地面积的2/3,覆盖率为60%。
在人类大规模砍伐之前,世界森林约为60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5.8%。
至1985年,森林面积下降到41.47亿公顷,占陆地面积的31.7%。
至今,森林生态系统仍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一,物种繁多、结构复杂,森林是陆地上巨大的基因库。
世界上所有森林生态系统保持着最高的物种多样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库。
仅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就约有200万种~400万种物种。
中国被子植物有329科3172属,30000多种;裸子植物计有10科36属197种,合计我国种子植物有339科,3208属,30197种,其中在森林或森林区域中分布的含200种以上的植物种有30科,1793属,17370多种,是中国森林区系的优势种。
此外,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约2600种。
特有种约有15000~18000种,其中种子植物有7个科,243特有属。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有的多至7~8个。
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层等四个基本层次。
有的层次明显,层与群纵横交织,显示系统复杂性。
以森林或森林环境为生的动物和微生物种类更加庞大,全球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约100万种),大都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
第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森林植被在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既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布带,又有山地垂直分布带。
在我国云南省,从南到北依次出现热带北缘雨林、季节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和温性针叶林等。
绿化林业工程师林业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考试范围

绿化林业工程师林业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考试范围一,考试的对象:从事造林规划设计,林业研究与管理,林业建设与养护,林业病虫检疫与防治,林业生态保护与管理,花卉苗木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绿化林业工程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二,考试的内容:包括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专业概论两部分.(一)林业法律法规(占20分):内容包括《森林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二)林业概论(占80分):内容涉及植物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湿地,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果树花卉园艺等方面基础知识.林业概论专业考试不指定考试用书.考生可根据自己报考职位规定的专业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准备.三,考试的方法与题型:两部分内容综合在一张试卷,实行闭卷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植物学内容主要掌握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细胞和组织(一)植物细胞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二)植物组织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二,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一)根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2.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3.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4.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5.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二)茎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三)叶1.掌握表皮的结构2.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四)营养器官的变态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三,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一)花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二)种子和果实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三)被子植物的生活史1.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四,植物类群(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1.掌握种的概念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二)植物的基本类群1.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2.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五,种子植物一般特征和主要分科(一)裸子植物1.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2.掌握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等科的主要特征(二)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掌握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2.掌握杨柳科,豆科,榆科,桦木科,木兰科,樟科,大戟科,芸香科,楝科,槭树科,杜鹃花科等的主要特征(三)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1.掌握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森林保护内容一,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病害基本知识昆虫基本知识二,主要林业病虫害(掌握本地主要病虫草的种类与发生规律)1,主要林业害虫(1)食叶性害虫(2)刺吸性害虫(3)蛀食性害虫2,主要林业病害(1)真菌病害(2)细菌病害(3)病毒病害(4)生理病害三,森林植物检疫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2,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国外引种审批的概念和程序3,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上海地区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对象四,预测预报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2,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3,"十一五"期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四率"4,"3S"技术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的应用五,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1,生物防治2,物理防治3,化学防治4,药剂药械种类,操作技术参考资料:1,《林木病虫害防治》王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吴时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新编农药使用手册》刘乾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组织与管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5,《森林昆虫监测技术及抽样调查方法》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6,《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粱承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国家林业局8,《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林业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海市林业总站编.10,《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编.2005.森林培育学科及林业规划设计内容一,林木种子及苗木(一)良种选育1,乡土树种概念2,引种步骤,引种成功的标准3,开展区域性试验的目的4,种质资源保存对象及方法(二)种子生产1,母树林经营管理2,林木结实的年龄及结实间隔期3,种实的成熟过程,种实成熟的特征(三)种子的贮运1,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2,种子贮藏的方法(四)种子品质的检验1,种子品质指标的测定:千粒重测定,含水量测定及发芽能力测定2,含水量,发芽能力的表示方法1,催芽的方法(五)苗木培育1,苗圃地的选择2,常用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追肥方法3,苗木营养诊断4,种子催芽方法,播种方法5,营养繁殖苗的培育(1)插穗成活的原理,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扦插方法(2)嫁接育苗技术(3)其他营养繁殖方式(4)容器育苗(六)苗木抚育管理与出圃1,移植苗的培育技术及大苗起苗方法2,苗木调查方法3,苗木分级指标和苗木检验方法4,苗龄表示方法二,森林营造(一)造林目的和人工林种类(二)造林树种的选择1,造林工作的基本原则2,各林种树种的选择要点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种植点的配置4,适地适树的途径(三)人工林组成1,混交林及纯林特点2,混交林的营造:(1)混交树种的选择(2)混交类型,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四)造林设计与施工1,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及造林施工设计2,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3,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五)幼林抚育管理1,幼林抚育方法2,幼林检查和补植三,森林抚育间伐1,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2,人工整枝的概念,人工整枝技术四,林业规划设计1,全面了解:我国林业规划概况及林业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含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重点掌握相关标准.2,熟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和成果,重点掌握生态公益林林地类型. 3,熟练掌握:造林树木的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在林业规划设计中熟练运用上海地区常用造林树种.五,参考资料:1,总图制图标准GB/T5010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200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LYJ104-1988,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J128-199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1996.2,森林培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Kathy_feng@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内容一,森林生态学(一)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了解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含,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二)森林与环境森林植物与环境因子(包括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土壤因子,火因子)的关系,在森林植物与大气因子的关系中,主要掌握森林的抗性,净化效应及防风效应.(三)森林种群主要涉及森林种群概念,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生态对策,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四)森林群落结构主要涉及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概念及作用,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五)森林群落演替主要涉及森林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育的过程,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演替顶级学说,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六)森林生态系统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营养结构,功能,物质循环等,侧重生态系统组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产力,生物量,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 (七)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侧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气候和特点.(八)生物多样性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二,湿地生态学(一)湿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主要包括湿地的定义,类型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别,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上海湿地的基本情况等.(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掌握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掌握湿地环境的特点,湿地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方面的影响.(四)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湿地公约》中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基本知识,水鸟的基本知识以及鸟类居留类型的概念,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等.(五)参考资料:《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伊朗拉姆萨尔《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上海湿地》,上海科技出版社《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内容一,森林,林木和林地管理1,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规定2,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保护二,林地管理1,森林,林木和林地一体管理2,征,占用林地管理3,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4,林地流转管理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1,划分林种2,依照法定程序审批林种划分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四,林木采伐管理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2,木材生产计划管理3,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五,木材运输管理木材运输许可证制度六,森林资源调查1,森林资源调查分类2,森林资源调查技术森林防火管理内容一,森林防火责任制二,森林防火组织三,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1,森林防火责任制度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3,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4,森林防火各项具体制度5,森林防火设施6,森林火险天气预测预报工作7,森林火灾扑救制度四,其他防火工作制度1,表彰奖励制度2,医疗抚恤制度3,统计上报归档制度4,违法行为处罚制度果树园艺内容一,果树的生长发育:了解果树一生和一年的生长发育,果树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果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生产,分配,运转,消耗和积累.二,果树育苗:了解实生苗,嫁接苗,自根苗的特点和培育方式,矮化砧木苗的培育,苗木出圃. 三,果园建立:果园类型及园地确定,果园规划和设计,果树栽种技术,品种选择四,果园土肥水管理:果园土壤管理,果园施肥,果园灌水和排水.五,果树整形修剪:修剪的作用,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方法.六,果树病虫害防治:休眠期防治方法,生长期防治方法.七,果实采收和贮藏:果实的采收,分级,包装和运输,果实贮藏的方式和方法,花卉培育内容基本知识花卉的概念(广义,狭义)花卉植物的基本结构:根:直根系,须根系.根的变态:气生根,肥大直根,块根.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变态: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茎刺叶:叶质,叶色,叶形,叶尖,叶基,叶脉,叶缘.叶序:对生,互生,轮生,基生.单叶和复叶.叶的变态:叶刺,卷须.花:花的基本结构:花梗,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花序:无限花序,有限花序.花卉植物的分布及我国的花卉资源:中国气候型;欧洲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型;墨西哥气候型;沙漠气候型;寒带气候型.我国的主要花卉资源.4,花卉栽培的方式和种类:方式:生产栽培,观赏栽培,标本栽培.种类:切花,盆花,地被.花卉的分类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按照生长习性分类;按照观赏部位分类;光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光照强度:阴性花卉,中性花卉,阳性花卉.光照长度: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日照不敏感花卉.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不耐寒性花卉.水分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水生花卉,湿生花卉,中生性花卉,旱生性花卉.土壤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喜酸性花卉,适中性花卉,耐碱性花卉.花卉的繁殖:有性繁殖:种子质量: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粒重.种子的保存:密封,低温,低湿.种子播种育苗.无性繁殖:扦插:枝插,叶插,根插.分株繁殖.压条繁殖(高压条).嫁接繁殖:枝接,芽接.组织培养花卉的栽培管理:切花的栽培管理:栽培设施:温室,大棚,排灌系统,栽培苗床.栽培土壤:地栽土壤,栽培基质.土壤准备:施肥,消毒,做畦.定植:定植时间,定植深度,定植密度.施肥,浇水.整形:摘心,剥芽,剥蕾,修剪病虫防治花期控制:促成栽培,抑制栽培.采收和产后预处理.盆花的栽培管理:盆土准备;花盆的类型;上盆的时间和方法;盆花的摆放和翻盆;肥水管理;病虫防治及花期调控;整型:修枝,打顶,剥芽;花卉的应用:切花的应用:花篮,花束,花圈,花环.艺术插花: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插花的基本构图形式.盆花的应用:花坛,花境,花台,篱桓,棚架.六,花卉育种基本知识:花卉育种的遗传学基础:遗传物质:RNA,DNA;与遗传相关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育种的一般程序: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固定变异,品比和区试,推广.选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选择育种的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无性系选择法,芽变选择法.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单交,复合交,回交;杂交技术;远缘杂交.辐射育种.倍体育种.转基因育种.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你要照顾好自己,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是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平静面对生活,安然的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受其他影响,你可以迷茫,请不要虚度。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森林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2 教学内容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四章:草原生态系统4.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2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五章:海洋生态系统5.1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2 教学内容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5.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六章:淡水生态系统6.1 教学目标了解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2 教学内容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7.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2 教学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八章:农田生态系统8.1 教学目标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2 教学内容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九章:人工生态系统9.1 教学目标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2 教学内容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9.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10.1 教学目标展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因为它们可能包含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重点。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

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分类森林是地球上最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森林的立地类型对于森林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中国森林立地类型及其分类。
根据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低山丘陵区、中山区、高山区、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
每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森林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
1. 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区是中国最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也是最适合森林生长的立地条件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小丘陵地形或者浅谷地带,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植被种类丰富,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
2. 中山区高山区一般指海拔较高的地带,大部分地区气温低,降水量较大。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对于植被的生长有着一定的限制,一般只能生长一些耐寒、对湿度要求不高的植被,比如高山针叶林、高山阔叶林等。
4. 沿海平原区沿海平原区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通常为平坦的地势,土壤肥沃但可能存在盐碱化的问题。
在这种类型的立地条件下,一般会生长一些适应盐碱化条件的植被,比如沼泽植被、适应海风的植被等。
5. 内陆盆地区1. 多样性中国的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导致中国的森林立地类型种类繁多。
不同类型的森林立地条件适应不同的植被生长需求,使得中国的森林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都非常丰富。
2. 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土地利用压力较大,森林资源面临着砍伐、火灾等威胁。
特别是沿海平原区和内陆盆地区的森林资源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生态保护意识增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中国的生态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中国的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中国的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我国共有森林15 894.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分类,中国划分有森林210个群系(formation)、竹林36个群系、灌林与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此外,还有许多人工栽植营造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更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持点。
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温带山地垂直带谱、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雨林类型,种类最丰富的落叶松属(Larix)、松属(Pin us)、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栎类(Quercus)森林,中国还有世界上罕见的高生物量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云杉林。
在这多种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
据统计,中国有6347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
这些动物中,许多为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中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中国所特有。
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牛、毛冠鹿等动物也为中国所特有。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现分述如(1)针叶林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
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森林生态学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
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呼吸作用放出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光饱和时的光照强度。
生理干旱:或早春土壤冻结时,树木根系不活动。
这时如果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进行蒸腾,不断失水,而根系又不能吸水加以补充,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枝叶干枯和死亡。
大气污染:大气中的烟尘微粒、SO2、CO、CO2、碳氢化合物和碳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入大气,达到一定浓度和持续一定时间后,破坏了大气原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平衡体系,使生物受害的现象。
温室气体: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如CO2、水蒸气、CH4、O3、N2O、CFC等。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CO2、CH4、O3、氟里昂(CFC)等气体的含量的增加而引起地面升温的现象。
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从根毛侵入后发育成瘤状物。
它可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
菌根:是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的共生体,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称菌根。
森林群落的防风效应:植物能减弱风力。
降低风速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植物的体型大小、枝叶繁茂程度。
防风能力一般为:乔木>灌木>草,阔叶树>针叶树,常绿阔叶树>落叶阔叶树。
土壤肥力系: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
它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或状况),团粒结构最理想,可协调土壤水分、空气、养分关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对林木的生长影响: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质腐烂,释放出养分,促成养分的循环。
种群: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集合群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改生物种群不断扩大。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

森林的分类和分布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还是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
合理了解和分类森林的类型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森林的分类系统以及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一、森林的分类森林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物组成和植被类型等因素被广泛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森林分类方法:1.经纬度分类- 热带森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通常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高,植被丰富多样。
- 温带森林:位于赤道以北或以南的地区,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植被常以针叶树为主。
- 寒带森林:位于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长期低温,植被矮小,以苔藓和地衣为主。
2.气候分类- 雨林:分布在年降雨量较高的地区,树木高大茂盛,植被层次分明。
- 季雨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气候季节性,植被适应干湿交替的特点。
- 针叶林:通常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受寒冷气候的影响,树木一般为针叶树种。
- 草原:降水量较少,相对植被矮小,以草为主。
3.植被分类- 阔叶林:植被以阔叶树种为主,常见于温暖而湿润的地区。
- 针叶林:植被以针叶树种为主,适应寒冷气候的特点,常见于北方地区。
- 混交林:植被组成多样,既有阔叶树种,又有针叶树种,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二、森林的分布1.南美洲南美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是该地区最著名的森林之一。
亚马逊雨林位于巴西、秘鲁和哥伦比亚等国家,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北美洲北美洲的森林类型丰富多样,从阿拉斯加的冷杉林到加拿大的针叶林,再到美国的温带落叶林,各种类型在此地区均有分布。
3.欧洲欧洲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
北欧国家拥有广阔的针叶林,而东欧国家则以阔叶林和混交林为主。
4.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森林类型丰富多样。
西伯利亚的针叶林、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针叶林等都是该地区的典型森林类型。
5.非洲非洲的森林分布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的中非地区,刚果盆地是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域。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综述

三、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1.森林过伐 森林采伐 量一直大 于生长量, 而且呈增 长居高不 下的趋势。
2.森林火灾
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 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 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新中国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1987年大 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
(一)森林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我国有乔灌木树种8000余种,其中, 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 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 分布以及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
(二)森林的类型多样性
原生性森林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
按森林树种的生态功能型划分为针叶林 和阔叶林,面积前者占 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 混交林。
6.战争
7.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橡胶林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措 施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第二节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 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 分类,中国有森林210个群系、竹林36个群 系、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 人工栽植的有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
(三)森林的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
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 丰富,估计有1 800余种。
珍贵的有驼鹿、雪兔、东北虎、紫貂、白唇 鹿、大熊猫、金丝猴、野牛、长臂猿、野象等。
长臂猿
白唇鹿
扬子鳄
紫貂
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 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丰富多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布规律 •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精品课件
本章导读
• 识记:显域植被、隐域植被、泛域植被等概念; 主要的植被分类原则与系统;中国植被的分类 原则与系统;群落命名方法;植被分布的地带 性规律
• 领会: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群落 的分类与排序
• 对植物群落的看法介于有机体概念和连续体概念中间:承认种 的分布的连续性,也强调种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某种不连续性。
• 在某个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总有一些种对某一特定关系比其他 种表现得更加敏感。可以利用这些在生态关系上具有明显指示 性的植物来进行群落分类,称为鉴别种(diagnostic species)。
• 由此形成五大传统的分类地区:北欧或斯堪的纳维亚和 波罗的海;南欧;前苏联;英国;美国。
精品课件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的三个方向
• 植物群落学的方向:以植被的类似性作为分类的基 础。排序方法来研究群落空间格局的途径。
• 森林立地学的方向:以立地性质的同质性作为分类 的框架。
– 植物群落方向和立地方向并不完全对立,很多立地分类 亦常依靠植被的某些组成和结构上的特征。
• 简单应用: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特点及 其经营管理
• 综合应用: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其分布
精品课件
1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 分类与排序 • 植被分类的原则与系统 • 群落的命名
精品课件
1.1分类与排序
分类(classification)
• 人为分类较适宜于应用科学,其依据是事物的特 征或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如公益林等。
• 自然分类应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其依据是事物的 亲缘关系、固有特征及其与生境间的固有联系。
• 目前,自然分类法尚未统一与完善,由于自然和 社会的背景及科学的发展不同,在世界各地形成 不同的学派。
精品课件
群落分类的基本途径
• 群落外貌的或结构的途径; • 环境的途径; • 多因子或景观途径(景观类型、微景观类型、生物地理群落类型等) • 生物的分布区途径; • 群落梯度的手段; • 优势种的途径; • 植被动态的途径; • 层或生活型的途径; • 层的归并的途径; • 森林生境型的途径; • 数码的比较的途径; • Braun-Blanquet的植物区系组成的途径。
• 生态系统分类方向:力图将群落学特征和立地特征 结合起来更全面地反映植被各特点。
精品课件
排序(ordination)
• 将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相似性来排定 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间的 相互关系。此法称为群落的排序。
• 排序可有两个大的方面
– (1)直接梯度分析:也可称为梯度分析或直接排序。是研究 植物种或植物群落沿着已被认识到、易于测定的环境梯 度的分布规律的方法。
• 如果排序结果构成若干点集时可达到分类目的;如 果分类允许重叠时也可反映群落的连续性。
精品课件
1.2植被分类的原则与系统
植物群落学方向的分类途径: • 群落外貌途径 • 群落区系组成途径 • 优势种途径
精品课件
1.2.1植被的外貌分类
• 19世纪前半叶,植物地理学家洪堡德(Humboldt)等对植 的外貌分类
• 主要单位:群丛(association) • 便于掌握。即使不知道植物名称或全然不了解任何生态
学知识,也能应用这些概念;且这些概念也在早期即已 得到普遍应用。 • 明显的局限性。即单独依靠外貌不能区分生态学关系差 异悬殊的类型。当需要分类的主要单位达20个以上时, 该途径便不能很好地继续进行。 • 主要用来研究大范围植被的对比,以及植被和气候的关 系。对于局部地区植物群落的研究,则应采用以种类组 成分析为基础的分类系统。
• 分类过程是通过排列群丛表来实现的。首先在野外做大量 的样方,通过排群丛表,找出特征种、区别种,从而达到 分类目的。
精品课件
区系组成分类
• 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 群丛:具有一定区系组成和一致外貌并发生于一致生境条件下的一种 植物群落。
• 认为群丛是抽象的植被分类等级,群落是具体的实体。群丛和 群落的关系类似于种和个体的关系。
精品课件
1.2.2植被的区系组成分类-法瑞学 派
• 以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作为分类途径,在欧洲南部最为流 行,以中欧的法瑞学派(Braun-Blanquet学派)最具代表性。
• 基本观点:植物群落可根据它们的区系组成划分为各种植 被类型,就表达植物群落彼此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来说,采用全部组成比任何其他特征均要好。
• 大致途径:首先从地球表面上最大的植被单位开始,进 而将它们划分为越来越小的单位。
• 根据优势植物的生长型和生长环境,将植被分成不同类 型或等级。
• 提出16个主要单位是按气候类型相联系的纬度带和经度 带来排列的,如森林(forest)、林地(woodland)、草地 (grassland)、草甸(meadow)、荒原(fellfield)等。
– (2)排序:亦称为间接排序或间接梯度分析。是根据群落 本身的属性,如种的相关性,取样的相似性、种的盖度 或频度导出抽象的轴或群落变化的方向。
精品课件
排序(ordination)
• 极点排序法 •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精品课件
PCA法两方面的不足
精品课件
PCA排序图
DCA排序图
精品课件
分类与排序
• 如果是对群落进行分类,则承认群落是具有边界的 有机体;如果是对群落进行乔序,则承认群落是无 边界的,是个体论的观点。
• 一般说来,分布于连续生境中的群落具有连续性而 无明显可分的边界;分布于间断生境中的群落往往 具有明显可分的边界而连续性不明显。
• PCA指示用于原数据构成线性点集的情况。对于 分离的点集,PCA的结果还有助于形象地分类样 方点。但对非线性的点集,诸如马蹄形的,PCA 却无能为力。
• 如果原始数据对各性状的方差大致相等,而且性 状的相关又很小,就找不到明显的主分量。此时 取少量主分量所占的信息比例较低。
精品课件
无倾向对应分析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