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
湘教版 高中地理 2019-2020 必修三 第二章 第二节 2.2湿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共35张PPT)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
崇明东滩湿地
广东湛江红树林湿地
青海湖湿地
长江(三峡) 湿地
马尔代夫(珊瑚礁)湿地
紧水滩水库湿地
云和水稻田湿地
【请你来归纳】
湿地的含义
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的特点
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 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阅读时刻】
阅读p4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简述洞 庭湖湿地有哪些主要价值以及如何开发这些价值。
维持生物多样性
开发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
调蓄洪水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发展农业和农副产品 加工工业
航运
发展航运,环洞庭湖船舶产业集群
旅游观光
发展旅游业
【请你来决策】
如果你是洞庭湖区的一位管理者,针对洞庭湖开 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应该怎样保护湿地?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 提供水资源 调节气候 净化水体 涵养水源 调蓄洪水 旅游 防风固堤 后备耕地资源 提供农副产品 等
【请你来连接】
湿地的作用
提供水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旅游资源 后备耕地资源 提供农副产品
湿地的美称 “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 “天然空调机” “天然水库” “资源的宝库”
3.是不是湿地只分布在降水丰沛的地区,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分布?
不是,新疆拥有湿地面积480万公顷, 是仅次于黑龙江(580万公顷)的我国湿 地资源第二大省区。
(课本P41)
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国 际重要湿地41处。我国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约 占世界湿地总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 四位。读图2-7,说一说我国湿地在空间分布上有什 么特点。
2020-2021年高中地理 .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湘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2-7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大辩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开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湿地的重要价值2.湿地的保护[教学难点]湿地的保护措施实用文档[教学媒体与教具]1.洞庭湖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图片或投影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一二)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生:湿地。
师:许多的鸟类、植物和农田都与湿地有关。
什么是湿地?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1.湿地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湿地是指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淡水、半咸水水体,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其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换句话说,湿地不仅包括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水区。
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
实用文档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目标导航2011年1月以来,洞庭湖区累计降水比历年同期偏少5~6成,5月17日,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仅为382平方千米,5月21日到24日出现了一段降水过程,加之三峡水库放水的作用显现,5月27日,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到洞庭湖水体面积增加到577平方千米,但仍处于低值范围。
洞庭湖腹地昔日一望无际的水域,现在却变成一片辽阔的“绿色草地”,犹如南方的“呼伦贝尔草原”。
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洪水时期水体面积可达2800~3900平方千米,巨大的“库容”对于吐纳长江洪水、削减洪峰意义重大。
思考为什么昔日一望无际的洞庭湖会变成辽阔的“绿色草地”?洞庭湖作为湿地资源,对周围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学法指导1、依据导纲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2、熟练掌握湿地的概念、分布、价值、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湿地1、湿地的概念:2、湿地的范围:3、湿地的特点:4、湿地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怎么样?二、“地球之肾”湿地的作用有哪些?三、湿地资源问题1、我国湿地的现状是怎么样的?2、洞庭湖湿地萎缩的原因。
四、保护湿地保护湿地的必要性有哪些?1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教材第42页和第43页阅读材料,总结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
探究二读教材43页、44页和45页阅读材料,分析洞庭湖的面积什么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产生哪些危害?采取了哪些治理对策?探究三洞庭湖区为什么会出现围湖造田的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探究四读教材44页图2-10、45页图2-11,说出其含义,并针对这些现象谈一谈你的看法。
探究五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课堂检测1、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最主要的是因为湿地具有什么功能()A、调节气候B、美化环境C、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D、保护生物多样性2、下列能加快湿地消失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湖泊内外的沉积物自然充满其中的过程B、环境污染造成营养物增加,使湖泊内藻类与水草丛生C、围湖、围海造田,导致入流泥沙减少D、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湿地保护政策。
湘教版必修Ⅲ 第二章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取图2-7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下渚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大辩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
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国湿地分布图、下渚湖景观及资源图、洞庭湖的面积变化图等)。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作为一名德清人,大家应该知道德清对外宣传的品牌是“名山湿地,休闲德清”,下渚湖作为德清最大的湿地景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我们今天就以德清下渚湖为例来学习一下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提问:我想先请去过下渚湖的同学来回答一个问题:你对“湿地”的理解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地表有水的、比较潮湿的地方。
教师补充说明:回答得很好,但是还不够完整,湿地的定义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我们根据定义,可以发现湿地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例如沼泽、河流、湖泊等,而其中的水库、稻田、盐田等又属于人工湿地。
承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湿地分布图”,请同学们看图回答湿地在我国的分布状况如何?(其中“.”表示1km2以上的湿地) 学生回答:在我国,湿地分布很广泛,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有,但分布又不均匀,总体体现为东部多西部少。
承转: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我们不能一一去详细游览,我们还是通过我们身边的下渚湖来大致了解一下湿地的各种知识。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作用。
2、理解湿地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保护湿地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从“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图”和阅读材料“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分析,懂得湿地的范畴和作用。
2、通过对教材图表信息的分析,初步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和表达地理知识。
3、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湿地环境存在的现象和利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解决途径进行探究,体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调查,对家乡的湿地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家乡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对湖泊、河流、沼泽等环境有较全面的的认知,虽然不能把已有的这些知识整合为湿地这一范畴,但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初步的社会调查、实践的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对湿地的概念和作用等知识存在片面的认识,例如:简单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湿地都是天然的;湿地处的水都是淡水;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分布;高原、山地没有湿地分布;航运、旅游观光是湿地的作用。
对于学生存在的这些知识捆扰,教师须在教学中进行加以正确的引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效益
【教学难点】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对策与措施。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明白学习义务【学习目的】1.阅读资料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并剖析我国湿地的散布特点。
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看法到湿地的重要价值,同时提高自己获取,整理天文信息的才干。
2.经过联络生活实践,探求并交流湿地资源在应用中出现的效果及维护措施,提高自己剖析效果、处置效果才干。
3.努力提升自我的环保看法,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
【学习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维护二、经过〝微课〞自主学习1、欣赏歌曲«水美图»音视频资料,其出现了哪些天文景观,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剖析图中湿地的多种功用。
3、查阅洞庭湖资料,了解洞庭湖面临的效果及缘由,探求其整治的措施。
效果:缘由:措施:三、课堂反应(一)、湿地的概略1、湿地的概念及类型你了解吗?2、读〝我国湿地散布表示〞图,思索我国湿地的散布有什么特点?〔二〕、湿地的作用——〝湿地之美〞你了解〝湿地的作用〞吗?做好分类更有利于了解和记忆,我们一同试试吧?试着做一下连线题。
〔三〕、湿地的效果——〝湿地之殇〞1、洞庭湖湿空中积萎缩的缘由2、洞庭湖湿地质量下降的缘由〔四〕、湿地的维护——〝湿地之梦〞1、洞庭湖湿地维护的措施你了解了吗?2、举一反三,归结〝维护湿地的措施〞,请先剖析答题思绪。
四、练习提升1、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散布,表中的数据反映出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阅读资料,剖析该地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2、以下图为我国区域表示图。
A为水库,是B城市的独一水源,读图回答: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B城市的水源?3、〝水稻田〞是一种人工湿地,据调查,发现我国南方因城市化的开展,稻田面积下降趋向较快,据此回答以下效果。
〔1〕请剖析稻田的增加能够会带来哪些生态效果?〔2〕为了补偿〝水稻田〞的损失,乡村地域应用开拓荒地的方法来添加土空中积,其中很多自然湿地〝惨遭毒手〞,试剖析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水田〕的得与失。
高中地理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湘教版必修3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能说出湿地的重要价值。
3、能说出几个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能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2-7“中国主要湿地分布”,概括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图片、资料,掌握湿地资源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地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难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密切联合实际、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视频“《非诚勿扰》中西溪湿地片段”,学生猜测影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湿地是美丽的,去了的人都想留下,然而,湿地是一个新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
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二)新课推进1、展示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按形成原因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前者如湖泊、沼泽、河流、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后者如水库、水稻田、池塘。
它们的共同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处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承接)我国幅员辽阔,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
3、展示图“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学生概括中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4、展示湿地的美称,问:湿地究竟对人类有什么价值呢?(1)展示图片“红草地”、“红树林”、“芦苇”(湿地中生长着红草地、红树林、芦苇等植物,为湿地中的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湘教版必修Ⅲ 第二章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下渚湖为例”教学设计

1 . 通过整 理收集有关 湿地资料 , 激发学 生 从 2 0 0 5年开始 , 在此 的 2 8家“ 土菜馆” 已全部 对此我们 的做 法是禁止 长江 中上 游天然 林 的
2结合案 例分析 , . 强化学生 资源意识 和环 是通过根系吸收 、 湿地处理池 以及沉淀池 等三 看待我 国基本 国情 , 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 畏
讨论, 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能力。
继续 前行 , 我们欣赏到 了造 型优美 的香樟
3 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 护等问 掰 和 点 缀 在 翠 竹 林 中 的 竹 亭 、 桥 , 至 还 有 洞庭湖的萎缩还有一部分是 自然原 冈造成 的 , . 通 竹 甚 题 的大辩论 , 提高学生收集、 整理信息的能力 。 竹结构 的“ 渔家乐土菜馆 ” 古扑 的竹楼周 并 主要是长江水带来的泥沙在湖区淤积 , 。 使湖泊 (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三)
观念 。 二 、 学方 法 与教 学 用 具 教
境保 护意识及 防灾 、 灾意识 , 导学生正 确 次净化 , 减 引 使污水能达标排放 , 重要 的是 , 最 只需 料的造纸 厂 . 使湖 区的污染也 极为 严重 ; 存在
一
次性投入七八下元即可长期运作 。
一
些掠夺性捕鱼和捕杀珍稀 鸟类 的现象 , 使生
探 究 地 理 问 题 的 兴 趣 和 动机 。
没有出现污水横 流的情景 , 一打 听才知道原 来 面积缩小 ;湖面的缩小也会给航运带来影 响 ; 建起了无 动力生活污水湿地处卵池 。 该处理池 砍伐 , 植树造林 , 保持水土‘ , 减少泥沙淤积。 在洞庭湖区 , 还存在 一些用 芦苇作为原材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 .
3初 步认 识湿地等 开发利用存在 的问题 , 绿 的水 葫芦 以及 一些不 知名 的水 革 。仔 细寻 缩的原闲是什么? . 该现象对湖 区的生态环境产 了解其危害和综合 治理保护措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含答案)一、湿地概述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6 m 的浅海区、河流、湖泊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等3.特点(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4.在我国的分布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思考启迪] 三江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低平,土质黏重,气候温凉,冻土发育,夏秋多雨,蒸发较弱,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生态价值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三、湿地资源问题 1.成因与表现2.洞庭湖萎缩⎩⎪⎨⎪⎧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十分严重,大 规模地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及生态问题增多四、保护湿地1.意义: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制定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3.案例[温馨提示] 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但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经济价值,因此在对湿地进行开发时,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
如果盲目地开发,可能使湿地失去了生态价值,最终经济效益也会失去,社会效益也将不复存在。
[教材P43活动]1.如果失去湿地,鸟类将失去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失去食物而死亡。
2.洞庭湖湿地的存在,为许多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栖息的环境和场所,使得生物物种繁多,有些物种是我国所特有的生物物种,有的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
洞庭湖因生物物种繁多,被称为天然生物基因库。
3.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湿地水分的蒸发,能增加湿地附近的空气湿度,可在附近地区形成降水,减小气温日较差,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的作用。
[教材P44~45活动]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密布,水产养殖业发达;种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劳动力充足。
2.(1)(洞庭湖区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人口增长快,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围湖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故出现围湖造田现象。
(2)影响:增加了粮食产量和收入;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涝灾害日益严重;航道断航时有发生;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加剧了洪涝灾害,恶化了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我国人多地少,耕地短缺,这是事实。
但是湿地有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湿地本身又具有产出作用,能产出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料供人类使用。
若把湿地当作耕地后备资源开垦,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未开垦的湿地,是得不偿失的短期利益行为,是非常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做法,应当禁止这种不正确的做法。
4.图2-10的含义是过度性捕捞,破坏了湿地的生产能力。
图中渔民用小船和细网在河中捕鱼,连非常小的鱼苗都捕了上来。
这种做法会使河湖海中的鱼的繁殖能力下降,导致鱼产量下降。
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应当采取休渔制度,限制网捕等措施,以保证鱼类的再生产能力,满足人类的后来需要。
图2-11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滥猎行为。
图中的珍稀鸟类被人们捕杀后摆放在地面上,惨不忍睹。
人类滥捕滥猎行为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此应当严禁滥捕滥猎,保护生物多样性。
5.(1)材料中所提到的湿地生态问题有7个。
(2)①因河流流量减小或断流、围海造陆等导致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②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湖泊湿地在减小;③因围垦导致沼泽湿地骤减;④因过度采集导致洪湖水生植物减少;⑤因过度捕捞导致湿地鱼种减少;⑥因工业污水、城市生活废水及农田污水排放,造成湖泊湿地和许多大江大河的水质变坏,遭受污染;⑦城市污染已向周围湿地扩散。
(3)保护湿地的措施有: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知识点(一)| 湿地及其功能———————情景导入先思考———————江西东鄱阳湖湿地公园被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鄱阳湖湿地公园位于江西鄱阳县境内,地处鄱阳湖的东岸,总面积3.6万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3.5万公顷。
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东方白鹳、白鹤、小天鹅等众多迁徙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在此之前还有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江苏溱湖湿地公园等被列为首批国家湿地公园。
(1)什么是湿地?提示: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包括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为什么要建立湿地公园?提示:湿地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湿地的含义二、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其功能主要有:三、我国典型的湿地资源———————方法技巧很重要———————1.“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洋不属于湿地,但滩涂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的稻田。
2.分析湿地形成原因的思路和方法(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应用体验不可少———————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这四处景观中,不属于湿地的是()A.①B.②C.③D.④2.作为湿地,图中三种湿地共同具有的价值有()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调节气候③调蓄洪水④观光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图中湿地,最能体现“地球之肾”功能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1.A 2.D 3.B第1题,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浅海区才是湿地。
第2题,河流不具备调蓄洪水的功能,它是行洪的通道。
第3题,“地球之肾”体现的是湿地的净化水中污染物的功能,三处湿地中,净化水中污染物最强的是滩涂。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有湿地分布的沿海地区,遭受特大风浪袭击后,经济损失较小,湿地所起的作用是()A.减小风浪,保护海堤B.增大摩擦,减小风速C.保护水鸟,涵养水源D.防风固沙,保护海岸5.假设沿海湿地受到石油污染,将受到严重影响的是()A.调蓄洪水的能力B.航运价值C.沿海滩涂的养殖业D.旅游观光功能解析:4.A 5.C第4题,沿海的湿地对海浪能够起到阻滞作用,减小浪高,减弱海浪的侵蚀能力,从而起到保护海堤的作用。
第5题,沿海湿地因为石油污染,水质恶化,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受影响最大的是沿海滩涂的海水养殖业。
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措施———————情景导入先思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经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强调,在重要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开垦、围垦、填埋等改变湿地用途或占用湿地和擅自采砂、取土等10种行为。
(1)安徽省为什么要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提示: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资源遭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下降。
(2)保护湿地资源,除建立法规外,其他具体措施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提示: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二、湿地的保护措施1.保护湿地的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滥捕滥猎。
2.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如洞庭湖湿地经过生态移民,湿地面积大大增加,提高了防洪调蓄湿地能力。
———————方法技巧很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开发)的分析思路(1)需要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以及工农业等经济活动,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了解该区域的地理背景。
(3)根据区域的地理背景分析区域存在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从而找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4)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甘肃最后汇集到这里形成季节性湖泊。
20世纪50年代,这里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景象,但到20世纪80年代,到达额济纳河的水量急剧下降,许多河流消失,胡杨林也枯死。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据此完成1~3题。
1.弱水水量最多的季节会出现在()A.冬季B.春季C.夏季D.秋季2.20世纪80~90年代,额济纳河水位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消失,对这一恶果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下游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大B.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C.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D.上游地区不断截流引水3.绿洲的稳定程度取决于()A.自然和人为的水源保证程度B.气候的变化程度C.人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程度D.自然环境中土壤肥力的高低程度解析:1.C 2.A 3.A第1题,“弱水”是内流河,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最多的季节是夏季。
第2题,下游湖泊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应该是下降,而且这不是原因。
第3题,沙漠中有水的地方才有绿洲,因此,绿洲是否稳定,取决于水源的保证程度。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据此回答4~5题。
4.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泥沙淤积②蒸发加强③围湖造田④降水减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①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加固大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4.C 5.A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再加上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