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教案

合集下载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等高线是什么,如何读取等高线,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通过学习,提高观察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熟练读取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

3.教育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3.熟练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特征。

四、教具准备:
1.等高线地形图。

2.计算器。

3.投影仪,电脑(教师用)。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观看视频,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方法。

2.知识讲解
通过投影仪将等高线地形图呈现给学生,详细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如等高距、海拔高度、峰、坡、谷等。

3.知识运用
(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的读取和分析,给出某个区域的地形图,并提出问题:这个区域是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还是高原?
(2)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并写出分析报告。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互相检查及改正自己分析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

4.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并请学生分组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

5.作业
请学生进行一个实地考察,在实地观察中与等高线地形图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调查报告。

六、教学反思
1.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防止学生玩手机等行为分散课堂注意力。

2.要对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挥积极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电子教案

(完整版)《等高线地形图》电子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课设计授课人:安静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认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观点;(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出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利用自己身旁的事物(比方: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经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读图、自己着手制图、剖析地图,培育学生的着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觉科学知识的作用。

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2、教课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过等高线的形态辨别山体地形中山岳、山脊、山谷、悬崖、鞍部等不一样的地形部位。

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署名笔、直尺教课方法:解说法、演示法、实践学习教课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复习检测1、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公转的中心、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导入新课察看我们四周的山,有的高有的低,那么我们在研究它的时候,怎样把高低起伏表此刻平面地图上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

三、解说新课学生以《学法大视线》 P18 课前预习一为基础,预习书籍第 24 页至 25 页。

(一)地面高度1、海拔:地面某个地址超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址超出另一地址的垂直距离。

算一算: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4 米,新疆艾丁湖在海平面以下155 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多少米?8844-( -155)= 8999米(二)等高线学生阅念书籍第25 页图 1.36 等高线表示图,思虑并回答:1、等高线:(1)观点:在地图上,把海拔同样的各点连结成线,就是等高线。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已经成为地图制图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为地理空间分析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地理学、测绘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探究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地理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

2. 正文2.1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它是通过连接同一高度的点所组成的曲线来描绘地形地貌的一种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间距代表着地形的相对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陡峭的坡地,而稀疏的等高线则表示较为平坦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源自19世纪初由法国地质学家Gaspard de Prony等提出的等高线法,是当时地形测量和地图制图的重要方法。

而今,在现代地图制图中,等高线地形图仍然被广泛使用,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更精确和高效的制作和应用。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为地质勘测、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3.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推断地形特征及地形变化。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5分钟)展示一张地球仪或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地面,提问:“你们看到的地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样的地势?为什么有山川河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地形地貌与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等因素的联系,并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等高线地形图。

① 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是以等高线为基础绘制出的地形图,它是用等高线、点高程、沟谷河流等符号来反映地形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图,有明显的三维效果。

② 介绍等高线的定义:等高线是连接地面上同一高度点的线,其不同高度对应的等高线线值一般为5米、10米、25米、50米、100米等等。

③ 介绍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间隔为固定值;等高线间距越近,表示地势变化越大,山峰、丘陵、缓坡等地形因而可以看得出来;等高线一定不能互相交叉。

④ 介绍等高线的符号和绘制方法。

(1)板书几道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变化、推测出山峰、山谷、河流等地形地貌特征。

(2)让学生化身“制图员”,亲自动手绘制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颜色、不同间隔的等高线,发现地形地貌的不同特征,为实际制图、旅游、环境评估等方面提供帮助。

回顾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作用和绘制方法,并请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知识框架,方便后续的学习巩固。

三、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资源1.黑板、彩笔。

3.量角器、直尺、铅笔、橡皮等制图用具。

五、教学后记等高线地形图是地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理解地球地貌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制图实践,深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推断地形特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2. 掌握读取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3. 能够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1. 能够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的特征和地理环境。

教学准备:1. 教师:等高线地形图实例、白板、彩色粉笔、教案;2.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实例,谈论学生对地形图的认识;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强调其对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研究的重要性;2. 教师使用彩色粉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和划分方法;3. 教师讲解读取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

Step 3 实际操作(30分钟)1. 教师发放每组一份等高线地形图实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并尝试读取地形特点;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地形特点,并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如“哪个地方地势比较陡峭?哪个地方地势相对平缓?”等;3. 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彩色粉笔和白纸,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地形图的绘制,并标注不同的等高线。

Step 4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将绘制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并讲解他们的观察结果;2. 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解读方法。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教材中其他等高线地形图的案例,进行观察和绘制,并写出自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2. 提醒学生注意完成作业的时间和要求。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的教学进行总结;2. 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内容进行复述和总结。

拓展活动:1. 学生自行查找其他等高线地形图的案例,并进行解读和绘制;2. 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地形的立体模型制作,以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 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 教案

等高线地形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总结等高线的特点;2.学会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貌类型;3.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与计算;4.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总结等高线的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2.教学难点: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貌类型;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与计算。

五、教学方法:图示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

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

这些“蝴蝶”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的等高线地形图。

2.相关概念理解:海拔:地面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到另一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

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等高线地形图:将许多条等高线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形成了一幅等高线地形图3.等高线的特点:①同线等高;②同图等距(全图的等高距须一致);③闭合,不相交,重叠为陡崖;④密陡疏缓;⑤凸低为脊,凸高为谷;⑥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

练习:观察下列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的概念判断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错,同一条等高线出现了两个不同的高度。

4.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练习:观察下列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表示地形方法判断甲、乙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甲、乙两图均有错误。

甲图中间低,四周高,不表示山顶;乙图虚线表示山谷。

说出下图表示的地形类型的名称,并说出字母所在地表示的地形名称。

5.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与计算:①等高线上点的海拔及相对高度:读出数值,直接相减即可。

②非等高线上点的海拔及相对高度:(n-1)d < H <(n+1)d,n为两点之间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为两点相对高度。

③当闭合曲线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时,若闭合曲线数值与其中的高值相等,则曲线内的数值高于这个高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若数值与其中的低值相等,曲线内的数值低于这个低值且不超过一个等高距。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3)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进行地形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2)培养学生绘图、分析、判断等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2)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三、教学内容与过程:2.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课堂讨论。

问题为:“你们小时候去过哪些地方的山区?山区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山区的地貌特征,并提出可能在地图上看到的地形线索。

(2)呈现:通过显示图片或模型图等形式展示一个等高线地形图,同时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询问:老师请学生依次回答以下问题:A. 你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看到了哪些线条?B. 你能看出这些线条的作用是什么吗?C. 你能猜测出这个地方的地形是什么样子的吗?(4)讨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自己的想法,并向全班展示。

(5)练习:将学生分为小组,分发给每组一副等高线地形图,要求:A. 在地形图上找出10个明显的等高线。

B. 标出其中两个等高线的具体高度。

C. 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判断出这个地方的地形特征。

(6)展示:请学生把自己的地形分析结果展示给全班,并比较不同小组的分析结果。

(7)概念解释: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包括等高线的间隔、密集程度和形态特征等。

(8)操作训练:让学生尝试绘制自己的等高线地形图,包括选择合适的间隔、观察地形线索、绘制等高线等步骤。

(9)总结:请学生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中。

(10)拓展:通过展示更多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对不同地形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进行更独立的地形分析。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1)等高线地形图图片或模型图;(2)小组练习的等高线地形图;(3)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相关符号的含义;3. 能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形特征和地势高低;4.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等高线地形图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图上连续连接等高点的线,它可以反映出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特征,对规划、建设、农业生产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符号解析(15分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常用符号,如等高线、斜面等,让学生理解这些符号代表的含义,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 绘制实例(20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课桌上绘制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和技巧。

第二课时1. 复习(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和小测验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 地形特征分析(20分钟)展示不同地形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分析地形的高低起伏和地势特征,并学会利用地形图寻找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要素。

3. 实际应用(20分钟)讲解等高线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农业生产等,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意义。

4. 拓展延伸(15分钟)展示一些真实的等高线地形图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读地形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地形特征和地势高低。

四、教学设计理念1. 本教学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思想,通过提问、探究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通过符号解析和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巩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3. 通过地形特征分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4. 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地理学科的拓展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高线教案
一、【教学构思】
地图及等高线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高考题注重能力考查,往往以变式图出现,讲解过程重点讲一般规律去推理特殊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区分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并能熟练读出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2.了解等高线,能够在等高线图上,根据等高线的形状、疏密正确判读地形名称和坡陡程度,识别山谷、山脊、山顶和悬崖。

3.学会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两地间气温差、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三、【教材分析】
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计算问题。

学会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难点:运用等高线进行选线、选点、选面等人类实际活动。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地图册
六、【课时安排】3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三要素,三要素都包括什么啊?(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一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地形图不仅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内容,而且在实际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战争,水库选址,公路,铁路的线路选择。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1、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珠穆朗玛峰 8844.43(中尼边境)。

死海(陆地最低点,-415米,约旦与巴勒斯坦边界)。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
2、同图等距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4、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5、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陡崖峭壁处重合
6、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它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直线,指向坡度降低的方向。

(在手上标出示坡线)
7、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脊线称为分水线,山谷线称为集水线。

(右手上标出山谷线与山脊线,并演示说明它们为何被称为分水线和集水线)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问题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如何计算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根据等高线的特性即标高为海拔、同线等高、等高距全图一致等,判断该地形区的:
最大海拔:H高<H大<H高+d;
最小海拔:H低-d<H小<H低;
相对高度:H相=H大- H小;
注:地形区最高处注记高程为H高,最低处注记高程为H低,等高距为d。

崖顶海拔: H高≤H大<H高+d;
崖底海拔: H低-d<H小≤H低;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注: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

(1)计算:tan ª=h/L
h为两点相对高度,可有两点等高线求出;
L为两点间距离,可有图中比例尺与两点图上距离求出。

(2)比例尺大小与坡度大小规律:
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
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
等高线疏密、比例尺相同:
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演示动画动画演示等高线(高度相同的所有点的连线)地形图的形成(2)游戏:以手为山地,在手上画等高线。

小组合作,探究,画出图并展示。

运用地形图进行对比,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等高线如何来表示各种地形如图:
山顶: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
盆地:闭合等高线,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是两个山顶之间的最低处,两个山谷之间的最高处
山脊: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低处,中间高于两侧
山谷:等高线的凸出部分指向数值较高处,中间低于两侧
坡度陡,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等高线稀疏。

陡崖:等高线重叠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①选“点”:气象观侧站、疗养院。

②选“线”:交通线(公路、铁路)、引水线、输油管线。

③选“面”:水库汇水面积及坝址,开辟梯田,工业区和居民区。

(1)水库、坝址的选择: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
①库区: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在“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

理由:库容大;集水区域的面积大
②坝址:峡谷地段。

理由:工程量少,投资少。

(1)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 )
A.50 m B.55 m C.60 m D.65 m
(2)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
A.①B.②C.③D.④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 m。

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
A.15 m B.40 m C.65 m D.90 m
(2)港口码头的位置:
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海湾地区,
即陆域平坦、水域阔深的避风港湾
右为某海湾附近等高线、等深线图,该区域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

读图判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最适宜建港口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引水线路:
路线尽可能短,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
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五、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1)确定剖面线。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题目要求,在要作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直线,作为等高线地形图的剖面线。

上图中上半部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

AB横线是要切开地表的剖面线。

(2)确定比例尺。

一般来说,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垂直比例尺应视图中地形的起伏状况而定,一般来说,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大多都要适当放大,一般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几倍,以便形象地看出地势起伏状况。

(3)建立剖面图坐标系。

①确定剖面图的水平基线。

因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一般保持与原图一致,因而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②确定坐标纵轴的高程。

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但图上高程的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标出各高程的数值,并通过各高程点作平行于剖面图基线的高程线。

③找出等高线地形图中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量出各点之间的距离,并把它们转绘到剖面图基线的相应位置上。

④通过转绘到剖面图基线上的各点作垂线,标出各垂线与相应高程线的交点。

⑤把各交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并在曲线内画上阴影部分,以更加清楚地显示剖面的起伏状况。

⑥在剖面图的下方,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擦去垂线的痕迹,一幅完美的剖面图就完成了。

通视问题
(1)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坡向下凹),
反之则为凸形坡(坡向上拱);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
凸形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2)利用地形剖面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实际地点的通视情况。

如下图,从A点观察,C点到D点的山坡以及B山北坡
通视情况良好,而阴影区表示不可通视的地区。

八、【板书设计】
一、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3.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1.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3.坡度的计算
三、地形剖面图的画法
九、【布置作业】
读某河流上游水库大坝的位置图和剖面图及其河流水量变化图
(1)图中的水库大坝选择的地
形条件这样选
择的理由是。

(2)大坝的设计与建设需考虑
的自然条件是
(3)按照图中的大坝设计(若
图距为0.8㎝),坝长和
坝高(坝顶到坝底的相对高度)分别大约是、
(4)在图中绘出水库淹没的最大范围
(5)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铁路上经过H处火车车辆的是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图中的铁路从山区外运的物产主要有茶叶、柑橘、毛竹等,该地所在的省区简称是A、鲁 B、浙 C、青D、吉
(1)峡谷建坝工程量小,同时上游又有较广的集水区域(2)流域内的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状况;
河流的流量、含沙量等水文特征;坝址所在地的地质条件(3)72m 50--100m (5)G 因为G 地到H点之间没有地形障碍,可以清晰地观察(9)B
某山区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边交通流量进行调查。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过H处的车辆是___点。

(2)试用地形剖面图解释你所做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图画在下面的框内。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10~11题。

10. Q地的海拔可能为
A. 90米
B. 230米
C. 340米
D. 420米
11. 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 260米
B. 310米
C. 360米
D. 410米
十、【教学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