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曲特色分析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歌曲《鸿雁》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解析

歌曲《鸿雁》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解析【摘要】歌曲《鸿雁》是一首具有浓厚中国风情的歌曲,表现了离情的哀思和鸿雁飞行的壮美画面。
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歌词富有诗意和抒情情感,情感表达细腻动人。
演唱者在演唱中运用声线技巧巧妙地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整首歌曲以柔和的演唱风格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鸿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浓厚的中国风情、优美的旋律、抒情的歌词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上,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歌曲。
【关键词】歌曲《鸿雁》、艺术特色、演唱解析、引言、歌曲背景、旋律特色分析、歌词解读、情感表达、声线技巧、演唱风格、结论、总结。
1. 引言1.1 介绍歌曲《鸿雁》《鸿雁》是一首由著名音乐人齐豫演唱的经典歌曲,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这首歌曲曾经在90年代风靡一时,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鸿雁》这首歌曲传达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思念之情,歌曲的旋律抒发了深沉的情感,让人在歌声中感受到那种别离时的心碎和不舍。
《鸿雁》也是齐豫的代表作之一,她饱含感情的演唱让这首歌曲更加动人,也让听众更能够深刻体会到歌曲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通过《鸿雁》这首歌曲,听众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妙的旋律,还能够领悟到别离的心情。
这首歌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一首经典的代表作,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1.2 歌曲背景歌曲《鸿雁》是一首由华语流行音乐男歌手汪峰演唱的经典曲目。
这首歌曲背景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鸿雁,鸿雁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乡愁和思念,千里迢迢的飞行代表了追求和坚持。
歌曲以鸿雁为主题,表达了对乡愁和思念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借鸿雁之意象表达了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
在汪峰悠扬而富有磁性的唱腔下,这首歌曲传达出了一种动人的情感,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生命的韵律和情感的共鸣。
通过这首歌曲,汪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首兼具深情和力量的音乐作品,深深触动了听众的心灵。
部分为我们带来了对这首歌曲独特魅力的一场抒情之旅。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历史和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宫廷乐舞、庆典和民间活动中。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早期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
在周朝时期,雅乐和庶乐的划分为中国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雅乐是王室贵族的音乐,被视为尊贵和高雅的音乐形式;庶乐则是平民百姓的音乐,更加朴实和通俗。
这种分工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风格。
这些元素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在现代,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1.2 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对于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一、民族性强:中国传统音乐在乐曲结构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其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诗歌、绘画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美感。
二、注重旋律: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旋律线条清晰,富有感染力,常常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艺术歌曲介绍

中国艺术歌曲介绍
中国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音乐形式,起源于20世纪初。
它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歌曲、戏曲唱腔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独特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歌曲。
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旋律:中国艺术歌曲的旋律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抒情、富有表现力。
它们往往借鉴了中国传统音乐、民间歌曲和戏曲唱腔的元素,使得旋律更加丰富多彩。
2. 语言: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使用汉语,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现爱情、友情、亲情等主题的抒情歌曲,也有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民族精神等主题的叙事歌曲。
歌词的语言表达力强,既有优美的诗句,也有生动的口语。
3. 和声:中国艺术歌曲在和声方面吸收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技巧,但又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
和声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古典音乐的严谨,也有民间音乐的自由。
4. 表现形式:中国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合唱,也
有室内乐、交响乐的伴奏。
表演形式既有传统的音乐会,也有现代的音乐剧、歌剧等。
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有《黄河颂》、《在希望的田野上》、《茉莉花》、《我爱你中国》等。
这些歌曲既体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中国音乐家的高超创作水平。
随着中国艺术歌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走向世界,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声音特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各种音乐元素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一、旋律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十分独特,包括了古老而富有韵味的旋律形式,如古乐、雅乐、丝竹乐等。
其中古乐是指汉代以前的乐曲,其特点是旋律简洁、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崇拜自然的意味。
雅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其曲调优美、和谐,表现出古代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
丝竹乐则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的代表,其旋律清新婉转,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还表现在其使用的音阶和音律上。
中国音乐使用的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础。
在音律上,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是“和谐、平和、婉转”,强调音乐的气韵和情感表达,因此在旋律上常常表现出平和、婉转、抒情的特征。
二、节奏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十分丰富多样,不仅包含了各种基本的节奏形式,还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节奏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常用的节奏形式有固定节拍、自由节拍和变奏节拍。
固定节拍是指音乐中的节奏有着明显的规律和规定,如古罗马音乐《广陵散》中的“一拍一拍”、“两拍一拍”等固定的节奏形式。
自由节拍则是指音乐中的节奏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根据作曲者的要求进行变化,如黄龙谣中的自由节奏形式。
变奏节拍则是指根据音乐的表达需要,对原定的节奏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如《走马观花》中的变奏节奏。
这些不同的节奏形式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变化。
三、声音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声音特色主要表现在器乐、歌唱和声腔等方面。
在器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民族乐器和宫廷乐器两大类。
《我的祖国》解析

《我的祖国》解析
《我的祖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歌曲,由乔羽作词,郑则仕作曲。
这首歌曲自1956年问世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我的祖国》的解析:
一、歌词内容
《我的祖国》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无尽的赞美。
歌词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歌词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整首歌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二、主题思想
《我的祖国》的主题思想是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歌词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同时,歌词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未来的期许和信心。
整首歌曲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艺术特点
1. 优美的旋律:《我的祖国》的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传唱。
歌曲采用了五声音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使人一听便能产生共鸣。
2. 生动的描绘:歌词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从草原来到雪山”、“从黄河到长江”等句,形象地展现了祖国的壮丽景色。
3. 真挚的情感:歌词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和无尽的赞美。
如“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一句,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简洁的语言:歌词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如“我的祖国,我永远热爱你”一句,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又传达了坚定的信念。
《我的祖国》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歌曲,它以其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描绘、真挚的情感和简洁的语言,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一:古老而神秘的音乐风格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韵味。
其音乐风格在演奏技法、乐曲结构、调式音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典故、民间传说等,这些元素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刻的艺术表达力,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三:丰富多彩的曲调和乐器组合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不仅在音乐内涵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在曲调和乐器组合方面也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著称,这些曲调大多来源于古代诗词和民歌,具有独特的旋律特点。
在乐器组合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弦乐器、管乐器等传统乐器,还有古琴、古筝等具有独特音色的乐器,这些乐器组合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四: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词曲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关怀和思考,这些主题内容反映了音乐创作者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些主题内容为音乐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情感表达。
浅谈中国通俗歌曲及其演唱特色

浅谈中国通俗歌曲及其演唱特色中国通俗歌曲:通俗性尽管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但由于通俗歌曲的歌词通俗易世,易学易唱,被大众广泛传唱和欣赏。
通俗演唱从八十年代初在祖国大陆拉开序幕伊始,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并很快形成了风潮,首先是港台歌曲抢登大陆,台湾校园歌曲具有清新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使人们耳目一新。
国内许多著名歌手也开始纷纷用通俗唱法演唱中外歌曲,进行通俗演唱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录音带的大量传用,为通俗演唱的大众化、普及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全国出现了通俗演唱热潮。
当通俗演唱强劲的西北歌曲唱遍祖国大地的时候,通俗演唱在全国已达到高潮。
“一无所有”、“信天游”已家喻户晓,人人传唱。
著名音乐人、词曲作家王付林曾经指出:“相对于传统民歌,西北歌曲在形态上有所变化,在歌词上更有新意,内容更多地关注社会,反映更多的人文精神,遗弃了以往概念化脱离生活的陈腔滥调。
”在“西北摇滚”的启示下,人们更加追求通俗演唱自然传情,追求返朴归真。
这样,民族歌曲开始盛行,许多通俗歌曲民族风格日见浓郁。
现代影视技术迅速发展和普及,为通俗演唱提供了新的领域。
如影视歌曲流传较广的有《敢问路在何方》等。
中国通俗歌曲:张扬的个性由于通俗歌曲演唱方法,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不少优秀歌手都按各自的嗓音条件及审美取向,突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1、展现多种多样的声音色彩。
例如刘欢,因其演唱的作品气势较大,具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因此,他的演唱淳厚饱满,蕴含深情,回肠荡气,感人肺腑。
又如周惠演唱的作品多为清纯作品,因而她的声音纯净、甜美、亲切、听起来似江南糯米,香软怡人。
台湾歌手游鸿明演唱的作品多表现感情失落、伤心失意,因此他的音色有一种渗透骨髓的悲伤,撩起你心弦的阵阵悸动。
同是情歌,张信哲的声音干净、甜美,略带忧伤,恰似一位痴情的王子,落寞地吟唱心中的哀伤。
像近两年推出的信乐团等强调制造一种情感音乐氛围,使用具有煽动性的音乐节奏与张度,激发听众的情绪,其演唱风格苍劲有力,粗犷豪放,时常出现撕裂沙哑的声音,伴有强劲的电声乐队伴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歌曲特色分析
一、根据古诗、词及近现代诗创作的艺术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渊源流长,数量庞大,仅唐代
一朝,就创作了近5万首诗,名家辈出。
所以说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而作曲家在选择古诗或名诗进行音乐创作时,自身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
功底,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
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和共鸣,而且还应有很高的艺术创造能力,能够选择
恰当的音高、节奏、音色、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将诗歌、旋
律与钢琴伴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作曲家根据一些著名的诗词创作了大量的歌曲。
下面仅举
三个实例(谱例略)。
1、黄自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创作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满眼风光北固楼,/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悠,悠,/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通过眺望神州抒发了作者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
表明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及抗金北伐的决心和对中原的怀念。
黄自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运用欧洲传统技法,使旋律与语言紧密结合,
为了表现歌词中宽广的气势,旋律多处出现了大跳跃。
钢琴伴奏将旋律
与丰满的和音组成音型,右手均匀的三连音节奏从引子开始就使作品充
满了稳健而深刻的内蕴,充分抒发了词作者的壮志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涉江采芙蓉》是罗忠熔根据古诗创作的,作者运用了20世纪十
二音序列技法,是中国古诗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的范例。
涉江采
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欲终老。
/歌词通过对芙蓉、芳草的描写把人
带入时空隧道,好似回到从前美好的境界中,不过长路漫漫,同心而离居
又让人回到现实离别的忧伤情感之中。
充分地表现了一位长者对远方
亲人的思念之情。
歌唱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都是由基本序列及它
的逆行构成,虽然只用了24个音,但在基本音列的运用、节奏运动的互
相补充、音乐情绪的响应等方面构成了有机联系,同样将古诗的韵味及
诗中思别忧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3、根据近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的歌曲。
《教我如何不想他》(谱例略)是赵元任根据刘半农作词创作的歌曲。
歌词为: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
吹着些微风,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他?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他?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他?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第一段的天上与地上,微云与微风;第二段的月光与海洋;第三
段的水面落花与水底鱼儿及第四段的冷风中的枯树与暮色中的野火的
对比,将作者典雅、细腻、内在的情感归结到四次出现的“教我如何不
想他”这一主题上来。
赵元任在这一首歌曲的音乐创作中抓住了抒情
诗的主要节奏音型,在旋律的组织发展以及伴奏的手法上突出了中国的
民族特点,并在调式调性上作了精心的安排: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
段E大调E转B大调E转G大调e小调转E大调不同调性的对比与诗
中景物对比融为一体,使诗歌的色彩更加丰富。
四句“教我如何不想他”分别在E—B—G—E各调上出现,特别是第四次“教我如何不想他”的
旋律,不仅运用了京剧西皮快三眼过门的变化形式,突显了民族特色,使
诗歌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
想感情特点。
二、根据民歌改编或配伴奏的艺术歌曲。
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都离不开民族文化这一基础,民族音乐
的全部价值不仅汇聚在优美的旋律中,而且体现在戏曲、民歌、民族器乐、民间歌舞、民间说唱之中。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各
地所蕴藏的民间音乐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也
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是所有现实主义作曲家取之不尽的最丰富的音乐
宝库。
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除了依托于丰富多彩的文学诗歌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从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养份。
当然,作曲家在对民歌进
行改编、配伴奏时,不仅仅对民歌进行简单的重复,而是将单一的民歌
及素材加以发展和丰富,并把钢琴伴奏部分与旋律视为整体,让整个伴
奏部分包括前奏、间奏、尾奏都起到了烘托、渲染歌曲思想情感的作用,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突出了中国的民族风格,使民歌得到了艺术的
升华和展现。
如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中,丁善德在对这首民歌进行
钢琴编配时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这首叙事性的山歌描述了一位少女手
扶栏杆远望盼郎归的急切心情和为了掩饰心里的羞涩,机智巧妙地回答
母亲“我望槐花几时开”的情节。
丁善德抓住了这首叙事性山歌的特点,从引子开始进行了意境的渲染,长达21小节的引子用了中国民族传
统技法的四、五度叠置和弦,连续五度的进行,以及小二度的碰击描绘
出高山空旷的景象。
而第一句“高高山上(呦)一树(喔)槐(呦喂)”和
第三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喂)”都没有配伴奏,目的在于突出人声
的歌唱以及山歌高亢、辽阔、自由的特点,36到41小节急促的音型刻
画了少女回答母亲问话前紧张的内心波动,与42小节以后少女稳健的
答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全曲得到了和谐与统一。
丁善德先生在这首
作品中对意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都是独具匠心的,他不仅为
这首民歌增添了艺术魅力,而且为后人做出了典范。
此外,根据民歌改
编或配伴奏的歌曲还有:丁善德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想亲娘》、《玛依拉》,向音的《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桑桐的《嘎达梅林》,葛顺
中的《送我一只玫瑰花》,黎海英的《嘎哦丽泰》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以上所选民歌仅仅大家熟知的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这些作品中人
们不仅能品味到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风格,而且也能感悟到作曲家精
练笔触下的韵味与艺术风貌。
三、作曲家只创作了旋律部分,其他作曲家配伴奏的艺术歌曲。
这类作品最主要的特点是由词、曲、配伴奏三位作者根据同一思想情
感运用不同手法共同完成。
当然,在为歌曲配伴奏时,作曲家不是消极、被动地为歌曲的旋律配和声,而是从作品的内容和整体结构出发,在忠
实原作品的思想情感、艺术形象、风格特征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艺术
构思,同时注重伴奏与旋律的吻合性而创作出来的。
如由聂耳创作,黎
海英配伴奏的《飞花歌》。
黎海英在为《飞花歌》配伴奏时采用了丰
富的艺术表现力,织体中没有歌曲的主要旋律,仅仅在最下方的声部用
了一个与歌声形成对比的副旋律,这个声部在右手弹奏的音型中又加以
八度重复。
持续音F和下方的副旋律构成织体的两个声部,使钢琴高音
区上三连音音型没有做大的起伏,给人以清淡、空旷之感,表现出了旧
社会卖花人在苦难中挣扎的凄惨情景。
从而使词作者、曲作者、伴奏
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共鸣、统一和完美的体现。
《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桂花开放幸福来》、《草原之夜》等都是属于这一类
型的作品。
总之,从上述艺术歌曲的三种类型来看,中国艺术歌曲在形
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是对德国艺术歌曲的照搬或套用,而是借鉴,是将中
国诗歌文学和民族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技法、欧洲传统技法、现代作
曲技法在结合过程中的创新及融合,走的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
曲之路,这也是我国众多作曲家为之奋斗的宗旨。
中国歌曲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