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5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5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
1. 《古诗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唐代诗人张继和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代表作。
2. 《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四季景物的美丽和韵味。
3.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名篇,通过对鸟的天堂的描述,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4. 《月迹》是贾平凹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月亮的观察和感悟,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梳理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山居秋暝》一、重点字易读错:浣女(hu àn )易写错:孙:子字旁的第三笔变为“提”。
多音字:更⎩⎪⎨⎪⎧g ēng(更夫)g èng(更加) 泊⎩⎪⎨⎪⎧b ó(停泊)p ō(湖泊)二、重点词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③随意:任凭。
④歇:尽。
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三、重点句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颈联)以动衬静,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
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
四、主题概括《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诗歌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五、易考点《山居秋暝》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初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诗中“动静结合”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动衬静”的诗句是:五、全诗鉴赏1、开头一个“空”字,点明山间的空旷、寂静。
空山之中,一场秋雨刚过,空气洁净而又新鲜,让人感到清爽宁静,心旷神怡。
2、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浣女、荷叶、渔舟,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宁静和谐、清新活泼的画面。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知识点一、大小数比较1. 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比较整数的大小时,需要注意符号的影响。
正数比负数大,绝对值大的数更大。
2.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大小比较涉及到分子和分母的关系,通常需要通分后再进行比较。
二、小数的加减法1. 小数的加法小数的加法需要对齐小数点,然后进行逐位相加。
注意进位和补零的处理。
2. 小数的减法小数的减法也需要对齐小数点,然后进行逐位相减。
同样需要处理借位和补零。
三、数轴1. 正数的数轴在数轴上,正数是向右增大的,距离原点越远,数值越大。
2. 负数的数轴负数则是向左增大的,距离原点越远,数值越小。
四、大数的认识1. 千以内的大数千以内的大数可以用逗号分隔,便于读写。
2. 万以内的大数万以内的大数也可以用逗号分隔,更加清晰。
五、圆的认识1. 圆的基本概念圆是平面上到一个点的距离恒定的所有点的集合。
2. 圆的要素圆的要素包括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等。
六、直角三角形1.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特点是有一个90度的直角,并且满足勾股定理。
2. 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的性质计算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长。
七、网格纸上的图形1. 正方形和长方形在网格纸上绘制正方形和长方形时,需要注意边长和边数的关系。
2. 正三角形和等边四边形正三角形和等边四边形也可以在网格纸上绘制,需要掌握绘制的步骤和技巧。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包括大小数比较、小数的加减法、数轴、大数的认识、圆的认识、直角三角形和网格纸上的图形等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和日常练习,加深理解并掌握运用。
希望同学们通过勤奋学习,能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希望同学们通过勤奋学习,能够掌握这些数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在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知识点,还需要注重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来继续深入探讨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的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七单元(单元解读)

第七单元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的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
“皆成趣”,需要观察者观察景物或者读书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知到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感知到大自然景物变化的新奇特点,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无限的美好遐想。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或写山间傍晚的景色,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光;《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时的不同情景;《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
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目的是通过描写景物的变化,体现不同景物的美。
选编这四篇文章不仅仅是了解景物之美。
更重要的是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以及表达训练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关于学习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这一阅读训练要素,在一到四年级的统编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作出了相关循序渐进的安排。
动态美”在五年级上册初次明确表述,阅读训练要素确定为“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初步”是在开始的阶段,是一个程度要求,与“深入”相对,可以理解为基本准确地体验和领会景物在动态、静态或动静结合状态下的美。
“初步体会”就是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景物的变化,并从中感受不同景物的美即可。
静态美顾名思义指物体静止时所呈现的美,景物的宁静和恬静带给人的美感。
动态美指物体在动态过程时所呈现的美。
对静态的事物作静态的描写,固然给人一种静态美,但是一味地作静态的描写就会产生平板呆滞的感觉,美的感染力就会受到影响。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精选2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精选2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1这篇课文讲的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外祖母就去世了,当外祖母活着的时候最疼我,所以我不能排除自己的忧伤,经常痛苦。
爸爸妈妈为了安慰我便说外祖母睡着了。
课文中的我当时不明白什么叫永远不会回来,爸爸举了例子告诉我。
昨天过去了就再也不能回来了,每个人生命都十分有限。
当你度过所有时间,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时间过得飞快,所以为了珍惜时间、留住时间,课文中的我才会与时间赛跑。
每一次胜过时间,我就高兴得不得了。
课文还告诉我们:虽然人是跑不过时间,但是能比原来跑快一步,有时能快好几步。
那几步虽然很小,但用途却很大。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篇2《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耐人寻味,里面的阿嬷更是乐观、开朗,能把人的不幸变成开心、快乐。
昭广的妈妈因为一些问题把昭广送到了佐贺。
佐贺是个穷地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
但幸运的是,昭广有一个乐观的阿嬷,即使是伤心的事情在她的非凡的脑子里都会变得快乐。
在她乐观的想法下,昭广非常快乐。
至少来说,佐贺的阿嬷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人。
也不管多大的苦多大的痛都能承受,并且,还把它们想得简单。
说实话,大人们从来没有一个像阿嬷那么快乐,这样的想像力。
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一句话是:“你一笑,别人也跟着你笑。
”是的,笑是一种安慰,笑是一种幸福,笑是一种快乐……在生活中,我妈妈跟阿嬷一点也不一样,我妈总是求我学习多看点关于学习的事。
而阿嬷则是别看了,再看就成书呆子了。
我妈说:“别干这个,煮饭太危险了。
”而阿嬷却在第一天就教昭广煮饭。
所以,才有像作者这样的人,对人生的理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语文园地1. 概述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主要是以课文阅读、课内训练、课外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好,感知生活的有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和体会情感的能力。
2. 课文赏析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诗》、《诗的味道》、《白菜》三篇课文。
其中《认识诗》通过课文的鉴赏,引导学生认识诗歌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用声、色等艺术手法表现情感、传递思想,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诗的味道》让学生感受诗的魅力,学会借助意象、音韵以及格律等手法来欣赏诗歌,提高语文修养。
《白菜》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感受诗意,培养学生用诗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
3. 课内训练课内训练是巩固课文知识的好方式,通过阅读题、写作题等题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增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
在本单元中,课内训练主要包括课文理解、填空、改错、句子仿写等题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
4. 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视野、增长知识的好方法,通过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本单元中,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形式与特点,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情感体验《语文园地》这一主题,旨在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感受文字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赏析课文、课内训练和课外阅读,让学生从中领略到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6. 结语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努力。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语文园地》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提高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重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重点篇1: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重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课文重点一、基础知识1、易写错的字:玲珑(拢) 剔透(踢)侵入(浸) 销毁(消) 灰烬(尽)掩护(俺) 坠落(堕)众邪月(供) 斩钉截铁(崭)2、易读错的字:估量(liáng) 众邪月(gǒng)剔透(tī) 蓬莱(lái) 瑶台(yáo)统统(tǒnɡ) 侵入(qīn)日寇(kòu) 葛振林(ɡě) 棋盘陀(tuó)嗖(sōu) 刹那(chà)骨髓(suǐ) 眺望(tiào) 脊梁(jǐ)3、形近字辨析:玲(玲珑)——铃(铃声)剔(挑剔)——踢(踢球)瑶(瑶族)——谣(歌谣)侵(侵略)——浸(浸泡)瑰(瑰丽)——魂(灵魂)斩(斩断)——折(曲折)绷(绷带)——棚(大棚)吼(吼叫)——孔(孔隙)21 圆明园的毁灭1.思想内容: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毁灭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词句解析: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
“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邪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
“拱”,环绕。
“众邪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许多小园……众邪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异常华丽耀眼。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文中有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黑色关键词语明确是从众邪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一、单元主题及目标本单元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振兴的历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文内容概览本单元收录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四篇课文。
这些课文体裁各异,有记叙文、诗歌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捍卫国家尊严、振兴民族的精神风貌。
其中,《圆明园的毁灭》描绘了中华民族在遭受外来侵略时的屈辱与顽强,《狼牙山五壮士》展现了五壮士英勇抗敌的事迹,《难忘的一课》则讲述了台湾光复后的一堂感人至深的语文课,《最后一分钟》以诗歌的形式,抒发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激动与自豪。
三、生字生词梳理以下是本单元的生字生词梳理:生字:灰烬、瑰宝、莫高窟、一律、监督、攀登、众志成城、豪迈生词:光辉、英法联军、损失、殿堂、布局、富丽堂皇、奉命、幻想、盗窃、销毁、瑰宝、精华、笼罩、连绵不断、凝结、侵入、罪恶、气急败坏、英勇、壮烈、五壮士、仇恨、眺望、烽火、豪迈、举世闻名、光复、朗诵、同胞、欢欣鼓舞、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四、语言知识与修辞解析本单元涉及到了许多语言知识和修辞手法,包括成语的运用如“众志成城”,俗语如“光阴似箭”,以及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些语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重点难点解析及应对策略本单元的重点在于通过课文理解民族屈辱史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难点在于深入理解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为应对这些重点难点,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如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情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思考与讨论题目以下是一些可供学生思考与讨论的题目:1.你如何理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主题?在你的生活中,你应如何体现这一主题?2.通过《圆明园的毁灭》和《狼牙山五壮士》两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3.你如何看待《难忘的一课》中的老师和学生?他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4.《最后一分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能否试着写一首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5.深入探讨:你身边有哪些“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事例?你能否分享一个你觉得特别感动的故事?七、拓展阅读推荐为丰富学生视野并提高阅读兴趣,以下是一些与本单元相关领域的拓展阅读资料: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此书为高中历史教材,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