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那个星期天》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导学案+精品教案

9《那个星期天》导学案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 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 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 ?表现在哪些行动上?.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 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 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 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 “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下《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那个星期天》,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文学的美。

二、教学内容
1.文学作品《那个星期天》的学习和分析。

2.文学手法的学习,如比喻、象征等。

3.重点词语的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学作品《那个星期天》的整体理解和感悟。

•难点:抓住作者的写作技巧,理解比喻和象征的含义。

四、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导入:呈现标题《那个星期天》,让学生猜测内容。

2.阅读课文并讲解重点词语。

3.分析课文的情节和人物。

4.练习: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展示成果。

第二课时
1.复习前一节课内容。

2.分析课文的背景和主题。

3.讨论课文中的心情转折。

4.分组演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馈
1.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个人总结和感想。

六、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

2.收集学生的作业,查看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3.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主动性进行评价。

以上内容为《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文档,希望能帮助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去世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基于此,本课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在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的基础上,采取“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情节,抓住人物动作、心理的描写,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置身故事中,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PPT、字卡、词卡,准备歌曲视频《那个星期天》。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1.播放歌曲《那个星期天》,引导学生思考: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导入:一个男孩儿,在一个星期天,他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这个男孩儿究竟经历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预设: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设计意图:听歌曲,讲内容,通过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由猜想,设置疑问,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着找一找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把生字用笔圈一圈。

(2)与小组同学合作,分自然段接读课文,相互纠正读音。

2.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快来念一念。

媚砖蚁叨绊绞耽揉绽搓惶吻偎(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在课件上圈出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大家准确而又快速地记住这些字?(4)汇报交流,分类指导:重点在字义和字形方面指导。

①形声字理解识记:“媚”从女,眉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带知识点总结)备课素材【作者介绍】史铁⽣,1951年⽣于北京,清华⼤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做⼯,后主要从事⽂学创作。

1979年开始创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透析以维持⽣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31⽇凌晨3点46分,史铁⽣因突发脑溢⾎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根据遗愿,不举⾏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31⽇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位病⼈。

【⼈物评价】史铁⽣是⼀个⽣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涯⾥⾄强⾄尊,⼀座⽂学的⾼峰,其想象⼒和思辨⼒⼀再刷新当代精神的⾼度,⼀种千万⼈⼼痛的温暖,让⼈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眼⾥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主要作品】《务虚笔记》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中短篇⼩说结集之⼀。

《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当属于知青⽂学的经典佳作。

《病隙碎笔》《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学最为重要的收获,⼀如既往地思考着⽣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放弃⾯对⼈的基本状况时,史铁⽣却居住在⾃⼰的内⼼,仍旧苦苦追索⼈之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争,这种勇⽓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巩固⼀、下⾯加点字注⾳完全正确的⼀组是()A.吓唬.(hǔ)耽搁.(gē)绽.开(zhàn)沉郁.(yù)B.缥缈.(miǎo)急遽.(jù)惆怅.(chàng)依偎.(wèi)C.消逝.(shì)华侨.(qiáo)擦拭.(shì)叮嘱.(zhǔ)D.沉寂.(jì)翻阅.(yuè)包裹.(guǒ)张皇.(huāng)⼆、下列字形⽆误的⼀组是()A.盼望明媚绊脚翻箱倒柜B.揉开惊惶枕搁空空落落C.缥渺依偎答应全神贯注D.滋味浅显⿎厉胡思乱想三、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明媚:景物鲜明可爱;急遽:着急的样⼦。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大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本课为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那个星期天》,作者通过对一个星期天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传递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2. 生字词: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写作方法: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主题思想的方法,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和细节把握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主题思想,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课文主要内容:展示家庭生活的温馨和谐,传递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范文三篇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那个星期天》优质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 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 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

3.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4. 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 作者简介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3.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尿毒症,靠着每周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25日下午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31日凌晨去世。

正字正音吓唬(xià hu) 挨(āi)绊(bà) 耽搁(dān ge)揉(róu)绽开(zhà) 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惊惶(huáng) 依偎(wēi) 消逝(shì)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那个星期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那个星期天》,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培养学生珍惜亲情、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那个星期天》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3. 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4. 课文的朗读与复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那个星期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朗读与复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那个星期天》2. 作者:鲁迅3. 课文主要内容:童年生活的回忆,家人之间的关爱。

4. 重点词语:温暖、关爱、快乐、成长。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准备复述课文。

2. 拓展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课 那个星期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课 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的一部分。

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心理变化的过程,学习作者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并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1.会写“媚、砖”等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体会课文对人物内心活动、周围环境的细致描写,感受细腻真挚的情感。

3.比较本课与《匆匆》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1.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让学生体会到“我”心情的变化,进一步引导他们细读课文,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3.学完这篇课文后回顾课文《匆匆》,比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4.书写指导。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书写“偎”时右下部容易多写一撇,需重点提示,还要提示学生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但不宜过长。

书写“吻”时注意“口”不宜过大,“勿”不要写成“匆”,最后两笔撇的起始位置在“勿”字横折弯钩的横上,第二撇要长于第一撇,但不要托住“口”。

1.布置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并圈画出不理解的句段。

2.制作有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扫描本课二维码,下载配套PPT课件)3.完成《完全解读》小册子中的预习作业。

2课时1.会写“媚、砖”等生字,会写“明媚、拨弄”等词语。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出示“曾子杀猪”的图片。

1.师:同学们知道图片上画的是哪一个故事吗?2.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讲一讲这个故事?3.曾子为什么把猪杀了给孩子吃,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时间的调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4.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2.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1.生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如:“惆怅”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我”当时的心境来理解;“惊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家务繁忙的母亲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哭泣只是惊惶,而并没有责怪,充分体现出母亲对“我”的疼爱。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事物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和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从而体会“我”兴奋、期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等的心情变化。

3.习作运用学习作者在描写“我”等待母亲带“我”出去玩时是如何消磨时间的侧面描写,又或是借助周围环境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写的时候,注意要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清楚,把情感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媚、蚁”等 15个字,正确读写“蚁穴、翻箱倒柜、念叨”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板块一读题目,提疑问1.质疑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题目呢?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去解惑吧。

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史铁生的资料,相互补充。

(2)教师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

21岁时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1998年首届鲁迅文学奖。

(3)回忆旧知,抓住特点。

上学期我们也学过一篇有关“盼望”的课文《盼》,谁能把那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一说?(《盼》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小女孩盼望下雨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把小女孩万分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十分生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板块二走入文本,理清脉络过渡:不同的经历,同一种期待的心情,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那个星期天》,一起去文中深入探讨小男孩的期盼历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认读的情况。

课件出示:媚mèi 蚁yǐ 叨dāo 绊bàn 谅liàng 耽dān 糅róu 绽zhàn 惆chóu 怅chàng 搓cuō 惶huáng 吻wěn 偎wēi 逝shì(1)开火车认读生字。

(2)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惆怅、惊惶、荒凉、耽搁、依偎、消逝、急遽、念念叨叨)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却一直没等到,伤心、失望之时得到母亲安慰的经历。

4.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交流汇报,理清脉络。

课件出示: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6):讲了“我”从兴奋期待到疑惑暗生,但依然在焦急无奈的心情中耐心等候,最终彻底失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讲了“我”最后失望委屈以致伤心到哭泣,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要为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只有加强生字词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字义,并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

科学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时抓住课堂中的有利时机提问,能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

第2课时▶课时目标1.感受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

2.把握文章以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叙事方式,写出成长体验;摘抄好词好句。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课时目标板块一整体感知,体会人物感情1.小男孩那么真切地希望母亲能够实现他小小的愿望——在一个星期天带他出去玩。

可是母亲最终没能履行诺言,小男孩的心情怎么样?2.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找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语句并做批注。

●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3.默读描写早晨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圈画出相关语句。

(第2~5自然段)课件出示:●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这段时光不好挨。

●焦急又兴奋。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1)指名学生朗读。

提示:抓住“阳光明媚”“焦急又兴奋”“空空落落”“念念叨叨”等词,体会“我”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说一说:你从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了什么?提示:“这段时光不好挨”写出了“我”在耐心等待;“空空落落”写出了“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3)师生合作朗读。

4.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6自然段)(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课件出示: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我一声不吭,盼着。

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

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5.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

(第7自然段)(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课件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从“甩、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分角色朗读。

6.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课件出示:●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我”在一天期盼中的心情变化和特别的成长体验。

板块二细细品味,感受人物性格1.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2.“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1)学生交流。

(2)示例: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3.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1)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探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需扮演好舵手的角色,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落实从语文课本走到生活当中去。

板块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感想?父母要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忘怀的伤害。

孩子也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课件出示:●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3.积累语言。

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

4.小结: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

5.推荐阅读。

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

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6.聊经历,悟主旨。

同学们,大人们可能无意间给我们许诺过一些事情,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布丁,也许是你期待已久的一个玩具,也许他们最终并没有实现我们小小的心愿,你愿意与大家分享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吗?(1)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经历。

(2)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语文老师最大的功德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

我推荐阅读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他的其他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让学生聊聊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亲身体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