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剧赏析》
台湾影视作品鉴赏

台湾影视作品鉴赏这学期我选修了台湾影视作品鉴赏,在上课期间我们看的台湾影视作品有《海角七号》、《星空》等电影,从观看这些台湾电影让我对台湾文化有了简单的了解,也对当前两岸的文化交流的形势有初步的认识。
在以前两岸交流相对较少的时候,我们是很难欣赏到台湾的影视作品,随着两岸的交流的不断加深,尤其是实现两岸的三通之后,通邮,通航,通商大大地加深了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两岸文教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我很高兴看到两岸的关系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于爱欣赏电影的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台湾影视作品。
通过对部分台湾影视作品的欣赏我对台湾当前的电影有自己的认识,台湾电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电影工作者所支撑,也成为台湾电影的骄傲,除了知名导演与所其执导的片子外,今台湾电影尚有纪录片的蓬勃发展,该发展主要是受惠于1987年的解严与小型电子摄录影机的普及化,另一方面的成功因素,乃是台湾文建会的支持与推广教育。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
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
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在观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为电影的剧情深深打动,该影片的主要剧情是: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沈佳宜。
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宜就会用圆珠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宜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宜。
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宜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该片是台湾作家九把刀于2007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2011年6月25日,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闪耀荧幕,让我们再一次感叹青春年华之时,更为那些终将逝去的盛夏光影涂抹上几分青涩。
台湾文化与经典影视赏析

台湾文化与经典影视赏析--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有感首先是在网络上看到的这部影片,当时一看电影的名字的时候,就好像回想起了我们当时的中学时代,仿佛这部电影就是在写我们逝去的中学,我们逝去的美好。
很少有人能够去描写我们那个时代的懵懂的爱情,虽然那个时候的我们不懂爱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却很珍惜那个时代的美好。
感觉当时的我们就表现出了两个字-----青春,只有青春才能解释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有拥有那个时代的记忆,再看这部影片的时候,突然发现和自己是多么的紧密联系。
那些青春的记忆就如泉水般涌现出来了。
当然,青春,若只有沈佳宜一种浅笑,难免单薄,青春,必然是同一主题的笑的重奏。
柯景腾露大牙的坏笑,扮鬼脸的大笑,痴痴的傻笑,又憨又无敌的傻笑……那是的我们除了学习以外,充斥着我们的便是青春,初恋,这样美好的感觉围绕着我们,倘若当时我们没有错过,又怎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啊。
有人说,初恋就是用来压箱底用来缅怀用来在某个温暖的秋日午后拿出来晒晒,或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那道疤在某个莫名的深夜独自触摸独自流泪。
初恋,就是用来错过的,正是错过,才成全了初恋的美好。
只是,初恋,青春,这样私密的东西,倘若冒险拿出来示人,说不好会让人嗤笑。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作者九把刀很聪明,他知道70后、80后、90后们要什么,他深谙各个时代人心的柔软之处。
他让70后看久远的回忆,看大雨中阴差阳差无可避免的失去,看地震那夜拼死奔跑只为给最爱的人拨通的电话……让80后看正在失去的青春,看白衬衣白球鞋的年代,看初恋女友婚礼上的感天动地的“惊鸿一吻”……而让90后看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各种耍帅各种搞笑和打飞机,看很屌的家中裸体行走,看“勃起”“该边”的漫画群像……而那些爱的小细节,那件被沈佳宜用笔戳坏的白衬衣,那盏为她放飞的孔明灯,就好比发黄的老照片,无论是挂在墙上,还是小心珍藏在相册里,还是埋藏在记忆深处,总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笔财富。
九把刀将驰骋网络文坛的混搭功底,接过了痞子蔡递过来的一棒,为十几年后的观众奉献上这道小清新的美味。
暗恋桃花源话剧分析

《暗恋桃花源》是由台湾戏剧教父赖声川在1986年以戏中戏的形式创作的戏剧,具有典型的现代剧场艺术体色的作品,其演出的方式是采用集体即兴的形式搬上舞台的,它并不是以1种固定的台词生搬硬套的呈现给观众,而是在排练过程中,演员在导演的领导下进行集体的即兴的创作,根据粗线条设定的情节或人物以及演员自身的生命体验、生活见闻来继续发展情节和人物。
这样的创作方式摒除了传统的“剧作家编剧,导演排戏,演员演戏”的模式,改为采用导演构筑剧情构架,引导演员相互之间的思维激荡,彼此撞击,即兴创作,进而提炼出演员生命中精粹的经验,以十足的戏剧原创力来丰富作品的内涵。
《暗恋桃花源》以“庞大的架构和形式上的实验性”而成为台湾当代剧场艺术创新的代表,这主要体现为剧中的2个故事交叉的复式结构。
它呈现给观众的是2个不相干的故事糅合在一起的复式结构。
2个故事,1个是以《暗恋》为主题,讲述东北流亡学生江滨柳,在上海与云之凡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最后因为时局的关系而流落台湾,娶妻生子,在病危之际渴望能够再次见到他念念不忘的情人的悲剧。
而另1个故事则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蓝本,讲述的是主人公老陶因不满妻子和房东袁老板的私情愤怒至上游打鱼,而误入桃花源,并在那里对爱情有了新的领悟,从而下山接妻子上山“避世”的喜剧。
看起来完全不着边际的2个故事却因为演出场地及时间问题而不得不同台同时彩排,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笑话。
同时也反应了当时台湾管理的混乱情况。
所谓结构,就是剧作家在一定的舞台的时间、空间内如何安排戏剧冲突,组织动作发展的问题。
在《暗恋桃花源》剧本中,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即戏中戏的形式。
整个电影在一个大故事(两剧团争剧场)的故事之下又有两个话剧的演出。
我们注意到,《暗恋桃花源》讲的是“现在”。
对全片来说,电影时空几乎是和现实时空同步,“暗恋”讲的是“过去”,是戏中戏之一,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桃花源”讲的是“遥远”,是戏中戏之二,它的舞台时间主导了影片的电影时间;而当两剧组同在舞台上并发生冲突时,是戏本身,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电影时间架构的现在时态。
台湾戏剧的求新求变精神

台湾戏剧的求新求变精神○陈 雷消费有两种: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戏剧的一个重要功能与作用是为观众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它的价值的实现又必须通过艺术消费这一环;而艺术消费作为一种再创造活动,它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增生运动,其内涵是极为复杂、丰富的。
我们所说的社会消费或消费社会,与此有不同的范畴和含义。
艺术活动的完整过程包含着“生产——消费”的链条,创作是形式的生产,欣赏是对形式的消费,它们都属于精神的范畴。
而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又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及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为消费而存在,消费是生产的契机和动力,二者都以社会审美需求和人们的价值取向为杠杆,起着不断调节与适应的作用。
这就必然以欣赏者的不同需求为基础,不断打开精神产品的销路而换花色品种,适应不同对象的价值取向,寻觅自己的主顾和知音。
本世纪60年代后,台湾社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商转型,台湾地方戏剧再度面临困境。
一方面,根植于传统民俗的地方戏因传统农业社会的日趋萎缩而渐失赖于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转型期间欧美文化对民俗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使人们的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娱审美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加上广播、电影、电视等新型文艺样式的崛起,对传统戏曲的打击甚大。
这种新式的视听娱乐形式很快抢走了传统戏台下的许多观念。
为了扭转颓势,一些不甘没落的剧种便奋起变革,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现代化,以满足现代化追求感官制激的需求。
这一现象在戏剧的各个领域都有所表现。
从剧种来说,台湾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北管戏首先取代了南管戏而在各地崛起,以适应艺术消费的需要。
在各类戏曲竞争过程中,当过与南、北管戏关系密切的剧种,正如音、艺妲戏、乱弹、查某戏、师公戏、九甲、四平、皮影、面袋、傀儡戏等,它们或采北管音乐,或用南管音乐,或将二者交融之,这都生动地反映了台湾近代消费社会的风貌,以及那个时代民众对民间戏曲艺术的执着追求。
同时,不少外国戏剧到了台湾剧作家手里竟纷纷变成“台湾化”。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存在主义蕴涵

DOI :10.16069/ki.51-1610/g4.2024.01.006收稿日期:2023-03-03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间传统书会说唱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2018-A-03—185-0529);河南省“中原千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青年拔尖人才”(ZYQR20180173)作者简介:张剑(1984—),男,安徽肥东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五四文学与文化思潮。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导演生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当代话剧的现象级作品。
该剧自1986年3月3日在中国台湾台北艺术馆首次公演即引起巨大轰动,至今已经历多个版本的改编,仍广受欢迎与好评。
评论界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大多关注其形式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从互文性、布莱希特的间离与陌生化、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作品进行的解读①,而对《暗恋桃花源》主题的探讨相对薄弱。
话剧发展史告诉我们,形式的创新与突破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兴趣与关注,而一部话剧能够流传久远,仅仅靠某种吸引眼球的形式与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30多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任何“先锋”褪色,让最初新鲜甚至惊艳的话剧观感熟悉化、大众化。
因此,在探讨《暗恋桃花源》的成功时,必须关注其主题的复杂、歧义与巨大的阐释空间。
当形式不再新鲜的时候,话剧能够带给观众的思考、感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显性层面的爱情困境虽然赖声川津津乐道于“集体即兴创作方式”而对自己创作与西方思潮的关系谈之甚少,但由于成长、学习环境与理论借鉴的原因,赖声川的世界观与戏剧观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存在主义的影响。
关于《暗恋桃花源》的主题,现有的“忘记”说、“理想”说、“爱情”说都流于表面,没有触及话剧的哲学背景。
实际上,整个话剧处处在展现存在主义式的命题。
存在主义者加缪反复重申世界的“荒诞”,并将“荒诞”界定为人与世界的断裂关系与冲突关系:“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
5台湾电影赏析第五课--侯孝贤

同年他拍摄了《儿子的大玩偶》,这是一 部悄然揭示父爱的电影:小乡镇失业青年坤树 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 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 在烈日酷暑的街头游走、宣传。可是当坤树去 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 吓得哭闹起来。他无奈只好再化装成小丑,以 赢得儿子的欢心。
《悲情城市》为台湾人长期心 中的禁忌与恐惧作了最伤痛的 回忆,片中无论是陈仪所代表 的官方叙事,还是宽美的日记, 都是让观众看到所谓台湾光复 的历史叙事原来是如此的充满 断裂,充满悲情。
侯孝贤自己在接受采访时则说: “这部电影想要抓住的感觉,与 其说是尝试要为这几十年来的台 湾历史进行注解,其实是更像把 一首台语老歌给唱出来,歌词简 单,情感直接,但唱的人和听的 人都会在歌声中找到自己寄托的 空间、非关逃避,而只见人的韧 性。”
观看 《悲情城市》1989
历史(1989-1995) 沉寂了2年之后,他终于向世人展示 了他超才华的颠峰之作——《悲情城市》。 他成功的完成了从关注台湾民生成长过程 到关注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自然的淡入淡 出。但是,“人”,依然是侯孝贤永远关 注的。说到《悲情城市》,电影中的许多 镜头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悲情城 市》的优美及苦涩让所有看过的人都无法 释怀。
1993年的侯孝贤悄然的推出了他的新 作《戏梦人生》,这是一部记实性的 电影,纪录了台湾处于日本殖民统治 时期,布袋戏艺术大师李天禄坎坷的 一生;侯孝贤在通过当事人的亲身忆 述及导演重塑的处理场面,造成一个 时空穿梭交替、多重视点的李天禄回 忆录;再度呈现了被历史无情压抑的 人的悲哀。
1995年,侯孝贤的《好男好女》延续 了他的长镜头风格,但放弃了静止镜头的 泰然自若,取而带之了上下摇晃的动感效 果,在当时让很多熟悉他的影迷都大觉意 外。 《好男好女》、《戏梦人生》和《悲情城 市》,这三部连续推出,反映不同时代背 景的电影,成为了台湾的“悲情三部曲”。
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不搭调的和谐——简析台湾舞台剧《暗恋桃
花源》中的语言艺术
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是一部融合了光影、音乐、舞蹈和戏
剧元素的作品。
它通过一个现代人突然穿越到古代桃花源,与当地百
姓互动的故事,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生命和爱的追寻和探索。
在这
个作品中,语言艺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独特而和谐的效果。
首先,剧中的语言采用了现代和传统的混搭,既有江南口音的方言,也有古文的加入,同时还穿插了现代的流行语。
这种混搭让剧中
的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也让观众感觉到剧中人物的真实性和鲜活感。
其次,剧中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了诗意化和音乐化的处理上。
在一
些情感表达和关键场景中,戏剧化的语言被巧妙地配合上了琴声、笛
声等音乐元素,让观众更容易进入故事情境,也让场景感受更加浓厚。
而在话语交流和互动方面,剧作家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塞德里克
方法”,即采用了一种“快速闪现”的语言交流方式,让台词之间呈
现出一种流畅而紧密的关联,既符合戏剧的紧凑要求,又使语言之间
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
总的来说,台湾舞台剧《暗恋桃花源》中的语言艺术呈现了一种
不搭调而和谐的效果,它将现代和古代、传统和流行、诗意和话语的
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给人留下了无
限的遐想与感受。
_寻找_台湾话剧的一种潜在意识__省略_和_在那遥远的星球_一粒沙_为例_于晓楠

次诱导对方说出价值观歪曲的观点,通过一次次的煽 风点风,使这些女嘉宾充当舆论的炮灰,节目从而借 机炒作自己。
可以看出,节目组和主持人控制着节目现场,控 制语就是力量,《非常勿扰》 对全社会的 性别观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巨大的。对整个社会 来讲,真正实现女权主义所倡导的性别平等任重而道 远。
林和平送过的最遥远的一封信是妻子写给女儿 的遗书,为了帮女儿找寻母爱,作为父亲的他把这 18 封信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准时送到女儿的手上,寄托着 浓情蜜意的字字句句承载着天堂里的妈妈对女儿的 思念与爱恋,而林和平作为邮差送的最后一封信是一 封既没有寄件人地址也没有收件人地址的信件— —— 阿忠与阿芬的信,林和平倾其一生找寻着这对曾经错 过的恋人,这封相隔千山万水却又近在咫尺的信也成 了他一辈子的坚持。
(下接 55 页)
·23·
影视艺术
YingShi YiShu
究中心创始人,担任《非诚勿扰》的性格分析师,嘉宾主 持二黄菡为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主持人孟非控 制节目现场的气氛和节奏,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地位, 乐嘉紧随其后,而黄菡相对弱了些。
节目制片王刚曾经说过,之所以选择两个男人撑 起这个节目,就是考虑到需要对现场进行掌控。当女 嘉宾对男嘉宾言语过激时主持人帮男嘉宾圆场,当男 嘉宾处于不利时,主持人给男嘉宾一些建议。主持人 在挑选提问女嘉宾时也表现得很有技巧。《非诚勿扰》 的女嘉宾以言词泼辣、大胆而著称,马诺即是其中之 一。马诺被网友戏称为“拜金女”,曾经被男嘉宾骆磊 拿“拜金主义”、“非诚”等词语攻击而黯然离场。节目 里这样的女嘉宾也不止她一个。对于这样遭受恶意谩 骂的价值观扭曲的弱势女子,主持人和节目组应当在 节目中进行引导和保护,恰恰相反,主持人却专选这 样的女嘉宾提问,并且话语里充满了戏谑、揶揄。尽管 主持人对女嘉宾的观点并不赞同,但却通过提问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公共选修课
《台湾话剧赏析》
1.《邮差》的主角叫什么?其中最多重复的一句台词是什么?
主角名字:林和平
台词:有没有人认识阿忠与阿芬,这里有两封他们的信。
2.《如影随行》中谁是不存在的?为什么?
不存在的人:浩帆
原因:因为剧中的梦如是十分爱着建桥的,浩帆只是一个建桥的完美影子而已,曾经的建桥就是浩帆那样子,注重梦如超多他的事业,注重家庭超过对事业的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的建桥却越来越注重对事业的追求,渐渐的忽略了梦如母子,然而梦如却不能从建桥的转变中清醒过来,她不能忍受这样的建桥,于是假想了一个完美的建桥---浩帆。
3.《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中那个遥远的星球叫什么?你认为大伟最终回来了吗?为什么?
星球:巴纳斐尔
观点:会回来
原因:一方面:话剧名称为《在那遥远的星球,一粒沙》,在那遥远的星球,“在那遥远的”虽然是一个虚无飘渺的象征词,虽然作为戏剧的一种“悲剧”更加的更够流传百世,更记得更被世人知晓和传唱,但是这母女二十多年的等待,特别是妻子的等待和守候,二十多年,虽然不是多么的惊天动地,但是也足够的持久永恒和动人,所以我们要传达只要生活有希望,前方就是一片光明的。
另一方面:也许大伟已经回来了,其中中年的老钱就是年轻的大伟,只是在年轻的时候,大伟丧失了记忆,虽然丧失记忆但是中年遭受变故的老钱最终凭借潜意识回到最开始的属于他的地方。
4.《预言》的开头,王权演讲的时候,左右两个时钟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觉得为何要这么安排?
时间不一样
原因:这样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一个人的一生,一个是童年时间,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真无邪快乐无比的,然而等到我们真正的长大融入到这个社会中的时候,我们丧失了作为孩子的时候用用的童真与可爱,随之而来的是,一切的压力、一切的残酷现实压的我们喘不过气,锤炼了一个被世俗所同化的人。
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是成功的但是成功之中掺杂了太多的无奈和惆怅,已经不是单纯的小时候吃着妈妈的做的饭菜享受着妈妈的味道就是最幸福的时刻的那个样子了。
5.《暗恋桃花源》中的桃花源,你认为指的是什么?
我认为此话剧中的“桃花源”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桃花源的意思是差不多的,都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美好的和平的光明世界,在这里一切事物都没有纷争一切都是和谐的美好的。
人生处处是天堂,就看自己如何应对和生活。
一方面于是话剧中的人物都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公平的因果报应(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相隔40年之久之后还会重逢,春花背叛老淘和袁老板私通,最后却陷入了现实的纠葛和相互的怨怼之中,生活并不美满);另一方面希望台湾舞台剧剧场的混乱环境可以的好好的改善。
1、本节课欣赏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导演是谁?剧中主角叫什么?由谁扮演的? 作品:《邮差》、导演:李宗熹、主角:林和平、扮演者:李宗熹
2、话剧《预言》是由台湾那个团体表演团体演出的?导演是谁? 团体:《台湾戏剧表演家剧团》、导演:李宗熹
3、《邮差》中有一句贯穿始终的经典台词,是什么? 经典台词:有没有人认识阿忠与阿芬,这里有两封他们的信。
4、话剧《师父》里有一位国家一级演员,她唱的是什么戏? 戏:豫剧《花木兰》
5、话剧《如影随形》由台湾哪个话剧团体演出的?其中的影子场景是谁设计的?你认为剧中那几个人是不存在的? 团体:表演工作坊、影子场景设计者:赖声川、不存在的人:浩帆
6、本堂课你欣赏的作品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一部?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