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一、背景介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 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方。1925年,是北 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 如火如荼。1925年1月,党的“四大”在上海 召开。大会指出,中国民族革命,必须有无产阶级 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取得胜利。1925年1月, 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 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 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 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 首词。那年他32岁。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 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
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 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总是犹豫不决,不 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 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做着手势 不断苦吟。这时,当时任长安地方长官的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一)出门办事,贾岛由于太专心 了,一头撞进韩愈的仪仗队还不觉得。仪仗队的 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 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 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做 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 名的文字家,对贾岛的问题也发生了兴趣,不但 没责备他,反而想了很久,然后说:“用‘敲’ 字好!”于是,这两句就最后定下来,成为: 鸟 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沁园春长沙社会背景

沁园春长沙社会背景【沁园春·长沙社会背景】1. 引言沁园春·长沙,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不仅是一首艺术佳作,更是承载了时代记忆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文献。
诗作者毛泽东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思考,深刻描绘了当时长沙的社会背景,为我们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生活与苦难留下了珍贵的线索。
2. 社会背景的独特性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长沙》的年代正是上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长沙,作为湖南革命活动的核心地区,它所处的社会背景非常独特。
3. 长沙的经济状况长沙作为湖南省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毛泽东笔下的长沙,人烟密布,街市繁华。
商贸活动频繁,许多人以商业贸易为生计,因此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应俱全。
4. 社会等级的存在然而,长沙社会背景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等级差异问题。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提到:“千里莺啼绿映红”。
这一描写应该是指明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存在。
社会的富裕与贫困相对并存,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5. 文化封建与思想落后当时的长沙社会还受到封建文化的束缚,尤其是思想观念的落后。
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白银盘里一青蛙,黄粱梦里一飞蛾。
”这暗喻着人们的迷惑和沉沦。
封建礼教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
6. 诗歌的审美与情感《沁园春·长沙》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作者借助诗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长沙的热爱和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
诗中的沁园春花园象征着美好的愿景,希望长沙社会能逐渐摆脱贫富差距,走向繁荣与进步。
7. 对长沙社会背景的理解与展望对于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看待呢?我认为,长沙社会背景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问题,它反映出了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我们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
8. 总结与回顾长沙社会背景的深入评估和思考,对我们了解历史背景、认清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介绍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介绍《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1年,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
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作品鉴赏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赏析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注释】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漫:满,遍。
舸(gě):大船。
这里泛指船只。
争流:争着行驶。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击,搏击。
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浅底:清澈的水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
万类:指一切生物。
霜天:指深秋。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苍茫:旷远迷茫。
主:主宰。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
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沁园春雪长沙知识点笔记

沁园春雪长沙知识点笔记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词作,作于1925年。
该词牌名“沁园春”,最初是特
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词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包括壮
丽的景色和作者对历史的回顾。
以下是一些知识点笔记:
1. 词牌与词题: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
在这首词中,词牌是“沁园春”,词
题是“长沙”。
2. 词的结构: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上阕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下阕则是对历史的回顾。
3. 写作风格: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将个人情感
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4.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他在这里
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革命思想,并试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这首
词反映了当时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5.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
胸怀。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对历史的回顾,作者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
精神的崇敬。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6. 艺术特色: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将个人情感
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现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同时,这首词的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希望以上知识点笔记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沁园春长沙主要内容

沁园春长沙主要内容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他对长沙故乡的眷恋和对时局的思考。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以长沙的景色和历史为背景,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传承。
诗中提到了湘江、橘子洲头等地名,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江水的美丽。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自由和英雄气概的向往,提到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景象,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和奋斗精神的渴望。
《沁园春·长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人物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故乡长沙的眷恋和对时局的思考,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自由和英雄精神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时光流逝的思念和思考。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诗意表达方式,深情地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文化,使读者在诗中领略到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抒发。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是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是人格形成的地方,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再度返回,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在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等地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跟同学少年都不在一起,故称“独立”,与下片的“同学少年”相应。
地点在桔子洲。
桔子洲在西面的湘江中。
因此写眼前景物,有“湘江北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一九二五年写的,词中有“独立寒秋”的话,大约是作于一九二五年的秋天。
一九二五年春天,毛主席回湖南家乡养病。
在养病期间,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
毛主席在一九二五年从湖南回到广州后,就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
毛主席这首词大约是写在回乡养病之后,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之前。
当时的形势是: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因为一九二五年五月上海工人反英反日大罢工而爆发了。
五月十五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了共产党员工人顾正红。
五月三十日上海工人和学生在上海租界举行了援助纱厂工人的示威游行。
上海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枪杀了大批的游行示威的工人、学生,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激。
在以后数日,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继续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枪杀中国人的示威游行,并继续遭受了英、美和日本巡捕的枪杀。
全上海的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学生举行了总罢课,商人举行了总罢市。
五卅运动发动以后,迅速地扩展到全国各地,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
各城市的工人、学生和市民,都举行反帝示威和罢工、罢课、罢市,并发动了一个全国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群众性的抵制英货、日货运动。
这些斗争中规
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香港、广州工人的大罢工──“省港大罢工”。
由于当时在广东的革命政府支持了罢工工人和人民的反帝斗争,所以“省港大罢工”一直坚持了十六个月之久。
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毛主席是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来写这首词的。
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