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讲解学习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及人物

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及人物成语故事中有许多来自历史中的故事,其正面例子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更有许多出自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反面例子,通过这些反面事件让我们反思从而在为人处世上少犯错。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历史成语故事及人物,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战国:1、完璧归赵(蔺相如)2、围魏救赵(孙膑)3、退避三舍(重耳)4、毛遂自荐(毛遂)5、负荆请罪(廉颇)6、纸上谈兵(赵括)7、一鼓作气(曹刿)8、千金买骨(郭隗)9、讳疾忌医(蔡桓公)10、卧薪尝胆(勾践)11、杀妻求将(吴起)12、惊弓之鸟(更羸)13、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14、一字千金(吕不韦)15、指鹿为马(赵高)16、焚书坑儒(秦始皇)17、穷图匕见(荆轲)18、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19、一饭千金(韩信)20、四面楚歌(项羽)21、约法三章(刘邦)20、孺子可教(张良)21、背水一战(韩信)22、破釜沉舟(项羽)23、手不释卷(刘秀)24、金屋藏娇(刘彻)25、暗渡陈仓(韩信)26、十面埋伏(项羽)27、投笔从戎(班超)28马革裹尸(马援)29、多多益善(韩信)30、老当益壮(马援)31、夜郎自大(32、萧规曹随(萧何、曹参)33、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33、鞠躬尽瘁(诸葛亮)34、三顾茅庐(刘备)35、煮豆燃萁(曹植)36、刮目相看(吕蒙)37、初出茅庐(诸葛亮)38、乐不思蜀(刘禅)39、七步成诗(曹植)40、言过其实(马谡)41、七擒七纵(诸葛亮)42、宝刀不老(黄忠)43、才高八斗(曹植)44、一身是胆(赵云)45、封金挂印(关羽)46、单刀赴会(关羽)47、望梅止渴(曹操)48、草船借箭(诸葛亮)49赤壁之战 (孔明,曹操,孙权,刘备)50、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49、入木三分(王羲之)50、闻鸡起舞(祖逖)51、东山再起(谢安)52、洛阳纸贵(左思)53、草木皆兵(苻坚)54、凿壁偷光(匡衡)55、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60、画龙点睛(张僧繇)62、江郎才尽(江淹)宋朝:63、精忠报国(岳飞)64、东窗事发(秦桧)65、胸有成竹(文与可)历史故事的成语1、背城一战:背:背向。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

成语中的名人故事〔最全〕成语中的名人故事简介材料汇总1、成语名人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项羽刮目相看——吕蒙三顾茅庐、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借光——匡衡指鹿为马——赵高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闻鸡起舞——祖逖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图穷匕见——荆轲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2、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饭千金》《凿壁偷光》《望梅止渴》不耻下问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圉手不释卷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4、成语人物刮目相看——吕蒙鞠躬尽瘁——诸葛亮一鼓作气——曹刿投笔从戎——班超负荆请罪——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纸上谈兵——赵括精忠报国——岳飞入木三分——王羲之卧薪尝胆——勾践乐不思蜀——刘禅胯下之辱——韩信煮豆燃萁——曹植一字千金——吕不韦5、成语人物及成语简介1.咏絮之材谢道韫形容能诗能文的才女。
2.东山再起谢安形容失败之后卷土重来。
3.绝妙好辞蔡邕(曹娥碑)曹操比喻代人做事,多指写文章而言。
6.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7.凿壁引光匡衡后比喻刻苦勤学。
8.韦编三绝孔子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9.七步成诗曹植形容才思敏捷之人。
10才高八斗曹操称曹植比喻才学极高。
左思比喻著作风行一时,流传甚广。
阮籍形容走投无路,处於十分穷困的境况。
15.一饭千金韩信比喻报恩隆厚。
陶渊明古: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
上的解释。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17.如鱼得水刘备得诸葛亮比喻得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或很适合的环境。
18.家徒四壁司马相如形容家境非常穷困19.梅妻鹤子林逋比喻清高或隐居20学富五车惠师形容人书读的很多,学士渊博。
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至少写三个

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至少写三个
以下是三个出自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
1.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于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的故事。
勾践被吴国打败后,为了复国,他忍受了极大的屈辱,睡在柴草上,每天都要舔一下苦胆,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国耻。
经过多年的努力,勾践最终成功复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
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能够忍受苦难和屈辱,发愤图强,最终实现目标。
2.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的故事。
当时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孙膑没有直接救援赵国,而是率军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回救。
这样一来,赵国的危机得到了解除。
这个成语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 负荆请罪:这个成语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件事,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
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
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个成语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
这些成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为我们提供人生的启示,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学习。
历史成语人物故事

历史成语人物故事
曹操与卧龙诸葛:一场谋略与智慧的交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
他机智过人,善于运筹帷幄,被誉为“计谋之主”。
与曹操同时期的卧龙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统一中国的重要智囊之一。
他聪
明睿智,精通军略,并以其出众的智慧和才能闻名于世。
曹操与诸葛亮的命运早早地交织在一起。
据说曹操在对长坂坡的战役中,曾遭
遇到了诸葛亮所设下的火攻。
诸葛亮第一次现身,在山上燃起烽烟,引得曹军大军前缀,最终让刘备等待援军的骑兵奇袭重创曹军,曹操狼狈逃亡。
这次战役,成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曹操深知诸葛亮的才智非凡,因此对他既忌惮又仰慕。
曹操曾经说过,如果孔
明在自己的麾下效力,能够称霸天下。
而诸葛亮,也对曹操的才能佩服不已,他经常以曹操为讨论的对象,研究其谋略和指挥风格。
尽管曹操和诸葛亮是对立的敌对势力,他们之间的智慧较量仍然是一个历史上
的佳话。
他们不仅在战场上争锋相对,而且也在政治和军事谋略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尽管历史审视曹操和诸葛亮时有不同的评价,但他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操以其出色的统治和治国才能,诸葛亮以其智慧和谋略,在历史上成为了永不凋谢的传说。
这两位历史成语中的人物,分别代表着智慧与谋略。
他们之间的角逐和争斗,
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演变。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智者往往能够创造历史,谋略则是建立和巩固权力的关键。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优秀6篇)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篇一铁杵成针(李白)[释义] 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 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正音] 杵;不能读作“wǔ”。
[辨形] 杵;不能写作“许”。
[近义] 持之以恒[反义] 半途而废[用法] 用作褒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 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
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历史人物故事的成语篇二秋毫无犯(岑彭)[释义]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
比喻十分纤m.xiezuowen 细之物。
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
一、伍子胥
伍子胥(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荆州)的人。
伍子胥父亲伍安墓被宋国攻击,子胥复仇的心愿驱使他不断努力修炼自己的才能,最终成为楚
国的大将军。
伍子胥和楚庄王合作,推翻了春秋时期奸臣子之乱,使楚国恢
复了昔日的荣光。
他还发明了攻城的战略,在战国时期对各国都有
很大的影响。
二、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楚汉战争时期的楚国王。
他是陈胜杀死蒙巫的孙子,自幼耳聪目明,勇猛
善战。
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色,一度攻占了咸阳,但最终被刘邦
打败。
项羽死后,被刘邦封为汉王。
三、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史记》的撰写者和编纂者。
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人。
他的《史记》成为了后世史书的范本。
附件:
附件一:伍子胥肖像图片
附件二:伍子胥墓地示意图
附件三:伍子胥事迹演讲稿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农民起义:指农民根据对社会不满和不公正的事态发展,组织起义并向或地主阶级进行反抗。
2.楚汉战争:指发生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间,楚国和汉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3.咸阳:秦国的古都,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

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与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运用成语,下面是其相关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怒发冲冠【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
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
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
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
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
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
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
故事
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故事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