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合集下载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

关于《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的说法种种说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对此句的注释是:“至人无己:修养最高的人忘掉自我。

神人无功:修养较高的人无意追求功业。

圣人无名:有学问道德的人无意追求名声。

”《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释为:“无己,无我。

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也忘掉。

庄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算逍遥游。

无功,不追求功。

无名,不追求名。

庄子认为‘至人’比‘神人’‘圣人’为高。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80年)在注释《逍遥游》时也说:“第一句,‘至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能达到任天顺物、忘其自我(所谓‘无己’)的境界。

第二句‘神人’,是庄子理想中修养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

……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养最高的人,而庄子却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为第三等。

”说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属同一境界。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见《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见《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用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见《寓言·重言·卮言》,《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六期)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说人生有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听上去很神奇,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那就看看庄子说的“无已”、“无功”、“无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宋荣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又是什么人物?他算是个道家的高人了,是一个充满了个性的高人。

没有什么官位,一生穷困,就像灰雀嘲笑大鹏一样,宋荣子一生都在批评君王。

天下之人,小到一乡之名人,大到一国之君,都是成功学的奴隶,都在追求大鹏之志,把自己的荣辱看得比命还重。

这宋荣子却我行我素,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夸赞,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批评,这就是“辩乎荣辱之境”。

天下之人一起夸奖他,他也不以此为荣,不会因别人夸奖就更加励志;天下之人一起批评他,他也不以此为耻,不会因别人批评而垂头丧气。

宋荣子为什么如此潇洒?因为他已经接近了“无已”的境界,这其实就是《齐物论》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灭了自己的小宇宙,自然把与生命无关的种种累赘分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老子说的“宠辱不惊”。

珍重生命,无视荣辱。

至人无已,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无已无的是自己的成心,不是天下。

《庄子.天下篇》说宋荣子:“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意思是说:宋荣子心系天下民生,自己却不讲究,还经常挨饿,连弟子也饿得招架不住了,都这般窘困,还是心怀天下。

这么了不起的人,庄子却笔锋一转,说宋荣子也没有达到极致。

这其实只是一种笔法,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极致。

列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八):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

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无”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范畴。

“无功”、“无名”、“无己”是庄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

在《庄子》一书中,曾多次表述过“三无”的思想。

有的是直接的理论阐述;有的是通过寓言的象征隐喻。

在《逍遥游》中,庄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三无”的思想。

庄子提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的主旨是对人生自由的理想境界的探索,上述言论就是庄子探索的结论。

庄子认为,要获得人生的自由逍遥,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必须“无功”、“无名”、“无己”,由“有所待”达到“恶乎待”。

做到了“无功”、“无名”、“无己”,就由“有待”达到了“无待”,即达到了人生逍遥的自由理想的境界。

也就是说,庄子“三无”的提出,根源于对人生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三无”是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方法和途径。

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着十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智慧。

但是由于儒家的“立功”、“立徳”、“立言”人生三不朽的思想,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庄子用超常和反思的智慧和眼光提出的“无功”、“无名”、“无己”的思想,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使人们对“三无”的理解和把握产生迷障和困惑。

本文力图对庄子的“三无”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以期给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一个科学地、全面地、正确地把握和评价。

庄子的“三无”思想,具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这种多指向、多层次的“三无”思想,是在“无”这一“道”的境界中统一。

我们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一、对世俗功名价值观的超越自从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把“立功”、“立德”、“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的思想后,积极入世,建立功名,成为一般人的普遍追求。

功名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衡量着人生的成功与失败。

所谓功名,包括富贵、权势、名利、金钱、地位等等,庄子把它概括为与人相对的“物”。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

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浅谈庄子的人生境界庄子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无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其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化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庄子就是其中之一。

庄子豁达超脱的人生观,对历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语曾有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但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宁愿做自由自在的鱼,也不愿沾染名利,尽管其毕生贫困,在穷闾陋巷中以编草鞋为生,但仍不堕其志,致力于道学的发展,并以乐观的心态追求至道,以求自身的逍遥。

《庄子·山木》对庄子的洒脱有过这样的记载: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逢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上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楠梓豫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足见其人生的豁达和对名利的淡薄。

关于庄子的人生态度,《大宗师》还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庄子将死,弟子们欲厚葬,他立刻予以否定:“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当弟子们又担心乌鸦老鹰会啄食时,庄子宽慰他们道:“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可见庄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时代,不仅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极其超然物外的洒脱,对人的生死也抱有非常达观的态度,看淡生死,把生和死当作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一笑而过。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河南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杨明鲜“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

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

[无名]不求声名。

”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这些注解虽然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起来有不少疑点。

疑点一,按上面注解,“不求功利、不求声名”便是最高境界。

但就在这段文字中庄子举了宋荣子的例子。

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课本注解和“教参”对此均作了解释,意思是他能够把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

宋荣子甚至达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的境界,但庄子认为他“犹有未树也”,即修养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由此看来“无功利,不求声名”并不是庄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课本对“无功”“无名”的注解使原文前后矛盾。

疑点二,《逍遥游》节选部分是总论,论述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所凭借、有所依靠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庄子首先论述,在自然中,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同,但都要有所凭借,尘埃凭借的是“以息相吹”,大鹏高飞九万里凭借的是大风和辽阔的天空。

进而又论述,在社会中,人的才智和修养高低不同,但都“有所待”,即使御风而行的列子,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但也仍然要凭借风力。

庄子自始至终论述的是:人们应该凭借外物、依靠外物、人为地主宰外物呢,还是顺应万物的本性、物我化为一体呢?而课本注解却把文章的结论解释为“不求功利、不求声名”,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疑点三,王先谦编的《庄子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孙雍长先生编的《庄子注译》等都直接把“无功”解释为无功利或无功绩,课本编者似乎也感到把“无功”直接注为“无功利”或“无功绩”有生硬之处,因此先强调“无为”,再由“无为”引出“无功利”,注为“无所为,故无功利。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

《庄子内篇逍遥游》(2)人的境界划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上次我们谈到了《逍遥游》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人要有境界,境界越高,我们看事物就看得越透。

那么人的境界有多少层次呢?庄子进行了归纳,分为七种人:第一种人:知效一官。

就是有做官能力的人,或者说某些方面知识很渊博,很擅长的人。

基本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专家,权威的那种比较有能力的人。

第二种人:行比一乡。

在一定地域内的领袖人物,无论能力,德望都是这个地域裡最高的。

第三种人:德合一君。

这种人能力更强,能和最高领袖配合得很好,能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在古代可能称为“名相”,在现代可能是称为“总理”的那种人。

第四种人:徵一国者。

不用说了,国家领袖。

古代叫“一国之君”,“皇帝”,现代来讲应该是“主席”或者“总统”之类的。

第五种人: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这种人的境界开始超出普通人范畴了,能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

世间任何事物现象,都看得是清清楚楚,分分明明。

很难得的一种人,基本你我这种普通人是见不到的,如果非要找个名词代表这类人,我想“君子”比较合适。

第六种人:仙人(御风而行,令然善也)。

这裡庄子拿他老师列子来举例,列子已经能够飞了,摆脱了“行”的束缚。

按佛经讲,是具有“神足通”的了。

注意啊,无论是道家还是释家,神通都不是特意修来的,而是到了某个境界,自然而然带来的副作用。

释家为了防止弟子沉迷神通,甚至有不得使用神通的戒律。

但这种人是不是就了不得了呢?还没有,庄子说了,“犹有所待者也”,还是不能解脱乾淨,还“有所待”。

第七种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简单的理解,就是“逍遥”了,没有能束缚他的了,不单不受束缚,还能掌握利用之(仙侠小说裡那些很牛的男主/女主,掌握了天道规则之后,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换句话说,没有任何事物与他对立的了。

没有相对,那就是绝对,释迦牟尼出生说的第一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讲的就是这个境界。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

2019.04 文学教育庄子“逍遥”之美的三个层次®萝请■嫘内容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积极关注人生,有着强烈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 终以追求个体精神人格的绝对自由为目标,《逍遥游》篇目就是他这一目标的集中体现。

在《逍遥游》中庄子详细 地论述了他体“道”的方法,这方法就是“游”。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可以从低到高依次表述为三个层次:“至人无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三个层次构成了贯穿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一条主线,通过把握这三个层次,一 定可以把握庄子的整个“逍遥游”思想。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三个层次-■庄子“体道,,之“游”庄子对于主体人格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集中 地体现在他'‘体道''的理论之中,要想知道庄子是如何 "体道”的,首先就要知道庄子所说的'‘道”是什么。

庄 子的'‘道"是在消弭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 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对于"道”的追求也 必定是在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的对待与差别之 中去求取。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个体人格精神的绝对 自由的追求首先就表现为超越经验世界和经验事物 的对待关系,也即在出世中去求取。

但问题在于,主 体精神思维的出世不难求取,究竟如何才能在现实生 活之中达到出世?依庄子的看法,我们生活在这个世 界上之所以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是因为我们始终处 在一种与他人和他物的各种对待关系中,并习以为常 的把这些对待关系当作我之为“我"的充分条件。

然 而,人一旦有"己我"和'‘对待”的观念就再也无法摆 脱各种有限性,进而获得绝对无限的精神自由了。

庄 子正是看到了这些阻碍人们达到逍遥游的各种限制,才提出'‘体道”之"游”的。

纵观庄子思想的大部分著作,比较集中阐释'‘游”这一思想的除了《逍遥游》之外还有《知北游》、《应帝 王〉和〈在宥》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庄子的三种人生境界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导语:《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