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广斌来源:《阅读与鉴赏(教研)》2009年第02期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比较法教学,它涉及教与学的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有计划地运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学;二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甚至课外阅读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配合教师的教。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
”所以,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既能充分发挥授课时间的效益,又能省时省力,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最佳方法之一。
我以义务教材第五册的小说和第三册的说明文为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尝试比较法的几点做法。
一、比较法在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小说的阅读教学要抓住“三要素”不放,有所侧重地进行分类比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将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文的异同:(一)主要共同点是:①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无反抗精神,甘心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受科举制度的愚弄,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②都用人物的语言摹状人物的心态,如胡屠户治疯前后与众乡邻的对话:“几十层地狱”的谈笑,“洗下半盆猪油”的戏谑,无不体现出艺术的夸张;咸亨酒店掌柜与酒客不紧不慢的问话,显示出鲁迅文笔自然圆熟的技巧。
③人物动作用词精当。
如胡屠户接银两时的“攥”、“舒”、“缩”、“揣”等动作,像电影摄影师的快摇,痛快淋漓,加强了讽刺效果。
孔乙己两次付钱的动作“排”、“摸”,如银幕上的慢镜头,引起“观众”对孔乙己悲剧一生的深沉思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
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
“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
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
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
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它是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比较彰显事物的异同,展示事物内在的结构与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和应用两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比较法,指的是将相同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其放在一起对比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特点。
比较法是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它是由对比产生的顿悟性启发,可以达到启发的效果。
因此,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型的文本,展示它们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写作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写作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感表达的方式和方法,并且提高写作能力。
3.口语教学中的比较法在口语教学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句型,让学生了解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区别,并且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常识教育中的比较法在常识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各种事物。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并且加深学生对食物的认识。
5.文化教育中的比较法在文化教育中,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不同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并且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三、如何有效运用比较法1.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在选择对象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比较。
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教育新探一石激起千层浪——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李君莉前不久,我到县城听了一节名师的公开课,内容是《古代诗歌四首》。
刘老师将曹操的《观沧海》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联读教学。
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读读比比”这一教学环节。
老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相同及不同的地方。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碰撞出火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一个学生说,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是写景,后面是抒情;《次北固山下》前三联是写景,尾联也是抒情。
就在这样一个不经意间,学生揭示了我国古代诗词最大的特点——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又一生说,两首诗都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两句诗中水是动景,山岛是静景;《次北固山下》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青山是静态,行舟是动态。
又一个学生接着说,两首诗都写了山与水,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观沧海》是曹操借“观沧海”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北固山下》表达的却是王湾的思乡之情。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丢了一颗“比较”的石子,在求知的海洋中上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老师是教材的引领者,把握着教材的主动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整节课学生是学的热烈、愉快、有效又轻负。
这“石子”也让我心潮澎湃,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加上对信息理解可能有偏差和记忆因素的干扰,会影响学生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分析和讲解,效果不大;或者学生听着会乏味,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此时老师可以依托文本,甚至调整文章顺序,重组教学内容,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不难发现,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篇文章都采用了比较这种表现手法,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它挖掘并呈现出来。
大至整篇文章,小至语法修辞,都可以拿来比较。
浅议比较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 中 , 努力 做到教学 为写作服 务 , 课文与学 生的习作进行 比 将 较。如 : 写人记 事的作文 , 小学里就开始 了, 可相 当一部分初 中生 还是写 不好 , 常是轻描 淡 写 , 几笔带 过 , 不具 体 , 欠生 动 , 枯燥得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 笔者在语文教学 实践 中作 了一些 尝试 , 归纳起来 主要有 如下
丝方 尽》 , 先让 学生 回顾第 二册 的散 文《 枝蜜》 时 就 荔 中有 关“ 蜜
蜂 ” 段 描 写 , 后 导 人 新 课 。通 过 比较 法 教 学 , 生 对 说 明 、 一 然 学 描
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 同的 。为能把 握文章 的思想 特征 , 领
略 文 章 的艺 术 特 色 , 们 运 用 比较 法 教 学 是 必 要 的 。 我
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 、 象能力 、 造能 力。运 用比较 法教 学, 想 创 可使 教学 内容丰富 , 学思路 宽广, 教 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 想 象和思维能力。 【 关键词】 比较 法; 同单元 ; 文章标题 ; 同体裁 ; 不 文章 结构
由 于 作 家 思 想 素 质 、 化 修 养 的 不 同 , 文 章 中表 现 出 来 的 文 在
、
同单元 课文 的 比较法 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 , 由专 家精心设计 的。同单元 的课 文一般 是 体裁 是相 同的。有的在 内容上是 同类 的 。将 单元里 的课文进行 比较 , 常能起到事半 功倍 的教 学效果 。如 :故 宫博物 院》 《 常 《 、雄
伟 的人 民大 会 堂 》 这 两 篇 均 属 课 内 自读 课 , 就 先 引导 学 生 阅读 , 我 这 两 篇 课 文 的“ 自读 提 示 ” 然 后 辅 导 学 生 根 据 “ 示 ” 计 一 个 对 , 提 设 比表 格 , 内容 有 :事 物 特 征 ” “ 明 重 点 ” “ 明顺 序 ” “ 明方 “ 、说 、说 、说 法 ” , 课 时 只 抓 住 说 明 的 重 点 进 行 教 学 , 学 生 了 解 了故 宫 、 等 上 使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个 教 时 的u l l , ̄,解 决 了 原两 个
教 时 才 能 解 决 的 问题 。 三 、 不 同 体裁 课 文 比较 教 学
及第二 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用侧面 描写 ,更能突 出陈伊玲乐于助人
的精 神 和谦 虚腼 腆 的性 格 。
同一类型 的内容 ,因体裁不 同 ,其表达方式是不 同的。为让 学生理解体裁与表达方式之 间的
代 ,德 的标准是不 同的 ,当今我 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五 、课 文 与 学 生 习 作 的 比 较 教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目的 ,是 培 养学
七 、表 现 手 法 的 比较 教 学 表 现 人 物 , 可 从 正 面 来 表 现 ,也 可 以 从 侧 面 来 表 现 。 这 两 种 表 现 手 法 的 艺 术 效 果 各 有 千 秋 。 但作 者 在选 择 表 现 手 法 上 不 是 随 意 的 , 而 是 经 过 酌 斟 再 三 的 。 我 在 教学 中 , 常 常抓 住 一 些 典 型 的课 文进 行 比较 法 教 学 ,使 学 生不 仅 知 其 然 ,而 且 知 其 所 以
学生审题 ,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
比较分析 ,能让学生领会 作者命
要的。当代著名教育心理 学家布
鲁纳 指 出 : “ 识 乃是 一 个 过 知
程 , 不 是 结 果 。 所 以 ,语 文 教 ”
题的严 密性 。如 :我在教 《 》 春 、
《 济南 的冬天 》 《 滨仲夏夜 》 、 海 、
定 为秋 天 , 空 间 限 为北 京 香 山 , 且 主要 的表 现 对 象 应 为 “ 叶 ” 红 。 二 、 同 单 元 课 文 的 比 较 法 教
学
围 ;② 点明文章 的中心 ;③ 确定 《 海滨仲夏夜 》 ,从时间上看仅 限
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神 州 教 育
语文教学 中“ 比较法”的运用
郭 从 文
河北省磁县光禄镇第一 中学
一
一
匆匆》 文字较为浅 近, 应尽量启发学生 自行理解课文。 我的做 摘要 : 教 学方法多种 多样 , “ 比较 法” 就是 其中应用广泛 的 《 种。恰 当地使用比较法, 学生的视野 易拓宽 , 不局 限于一 字 法是 : 1 . 利用投 影 , 结合 预习题 , 区别《 今》 与《 匆匆》 的异同点 词一篇章 , 从而丰富词汇 , 增 强阅读、 欣 赏和写作能力。 ( 从文体 , 艺术手法 , 感情表达 , 材料组织 , 意境 的创造等方面 关键词 : 初 中语 文 课 堂教 学 比较教 学 考虑 ) 。 2 . 归纳相同点( 题材 , 主题等方面 ) 。 不 同点 : 文体不同。 教学方法 多种多样 , “ 比较法” 就是其 中应用广泛 的一种 。 《 今》 是议论文 , 它 以理服人 。文章首段 就开 宗明义地提 出论
字中的“ 吃” 、 “ 啄” 、 “ 缚” 、 “ 系” 等展开讨论研究 , 直到一致认 为 “ 啄” 比“ 吃” 要传神 , “ 系” 比“ 缚” 更妥贴 为止 , 这样就分出了优
再看下面两句话 , 都是表达要珍惜时间的: A: 吾人若要糊糊涂涂 丢掉 , 岂不可惜?
B: 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 ,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 回去罢? 但
不能平 的, 为什 么偏要 白白走这一遭啊? A句语言概括抽象 , B句语 言形象生动 , 风格迥异。
相同点 : 《 今》 与《 匆匆》 两篇文章 , 题材相同 , 主题近似 , 都 劣精次 。最后又 比较 出“ 百草 园” 的捕鸟描写动词 丰富 , 用 了 是晓谕人们要珍惜时间。把每一点结合到课文的具体 内容 中 l 1 个动词 , 而《 故 乡》 中只用 了 8 个 。而后我才告诉学生 : 《 故 去, 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 , 从不 同角度都能深刻感 受到时间 乡》 写在前 , 《 百草 园》 写在后 , 后者的描写是建立在前者 之上 的可贵啊 !通过这样的 比较学 习, 既拓 宽了学生 的视野 , 又开 的, 后者虽然只是几个字词 的更易 , 却传神地勾勒出冬 日捕鸟 通 了学生的思路 , 训 练了学生们用不同文体来构思 、 表达相同 的生动情景 , 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严谨明澈的文风 , 从而可见 或相似的题材的写作能力 ,为以后 的同一题材 的教学提供了 鲁迅先生的炼字炼意上用心何其 良苦 ;再从两者词句 的调配 方法 。 来看 , 前者多短句 , 更适合少年闰土的 口气 ; 后者多长句 , 这是 有 比较才能有鉴别 。这“ 比较” 与“ 鉴别” 过程就是思维过 鲁迅惯用的语言技巧。比较讲解后 , 学生理解甚深 。 程。 因此 , 在运用“ 比较法” 中, 我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 , 充分发 二、 同一题材 比较教学 挥学生 的学 习能动性 , 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 , 语 文能力得到提 在同一题 材的教学 中 , 运用 “ 比较 法” , 对 开拓学 生 的视 高。 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 进一步提高运用不同写法来表达思想 的 能力 , 都很有意义。例如《 时间篇》 , 设 了两篇同一题材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安雪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比较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对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时两处划船声的比较: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节奏缓慢,表现她们边划边聊,轻松愉快的心情;另一处是当鬼子出现时,她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逐渐加快而不乱,表现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神态。
比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
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毛泽东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
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
(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
(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则先评后述,以评为主,边叙边评。
(4)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在文后,卒章显志;《六国论》在文首,开门见山。
明确两文异同点,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大有裨益。
2.异中求同。
同类题材可以出现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为不同的体裁的作品采用。
对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规律。
针对相同话题或内容,经过比较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例如,就“死亡”而言,虽然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但讳饰的语言不同。
(1)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是这样来写马克思之死的:“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2)黄宗英写演员赵丹的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
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的殷切期待中,落下了生命之幕。
”(3)对音乐家聂耳的死是这样描写的:“以23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在这些语境中,“停止了思想”“落下了生命之幕”“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的讳饰语不仅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包含了人们何等沉痛的哀悼之情。
3.相似中求异同。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之间有相似但又有区别,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分析。
例如在修辞教学中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在词语教学中近义词的区别;在诗歌教学中同题材诗的赏析;在散文教学中以《我的母亲》为题的就很多,如胡适、邹韬奋、老舍、丰子恺都写过,以《雨》为题的,巴金、郁达夫、阿灵、周立波等都写过。
这些内容既有相似又有异同,仔细比较,受益无穷。
比如以前的课本中有三个典型的说客形象:《赤壁之战》的诸葛亮,《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的蒋干。
三篇课文文体不同,风格迥异,对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各尽其妙。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达到阅读目的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说,上善若水,而水的流动是差异性造成的,差异性本身就是学生产生比较的核心动力,本身就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教师“教”的实践中,贯穿到学生“学”的实践中,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衍生出更多的比较形式。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