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森林生态学一、实习背景和目的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三周的森林生态学实习。

此次实习是为了深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能。

二、实习内容及方法1. 实地观测:我们前往本地的一个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观测。

我们观察了森林的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状况,并记录了观测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和环境因素等信息。

2. 样地调查:我们在保护区内设置了若干个样地,对不同类型的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

我们测量了树木的高度、胸径和生长状况,记录了地被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采集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3. 实验设计: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森林生态有关的实验。

例如,我们进行了光合作用速率的测定、土壤湿度的测量以及植物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等实验,以验证森林生态学理论。

三、实习成果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森林生态学的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习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不同植物群落形成的原因,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调查和分析技能。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在某些样地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这让我意识到了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让我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意识到了森林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森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还对环境和气候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森林生态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调查和分析技能。

我认识到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也更加明确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森林生态学,努力探索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方法,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篇一: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目的:森林生态学是我们林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实习是使我们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环节,实习目的在于使我们有一次接触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机会,通过实践环节促进我们对森林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通过参加教学实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加深对森林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强化森林生态学的基础课教学。

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实习时间:~实习内容:A.地产毛竹林林分生态学成因及其改造技术调查探讨 B.森林群落组成结构调查地产毛竹林林分生态学成因及其改造技术调查探讨: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本实验通过观察研究马鬃岭林场的毛竹林特性,进而分析林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造途径和具体的技术措施方法步骤:1.选取踏查样地2.调查该样地树种基本特性3.调查样地林地生态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见下表:毛竹基本特性:土壤要求既要求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板岩砂岩等母岩发育中的肥沃酸性的黄壤分布多,生长良好地形地貌要求在造林上应选择背风光照要求其他毛竹属喜光树种,应选择肥沃,湿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排水和透气良好的向南的山谷,山麓,内,土光照强度越大,光山腰地带,土壤深度壤条件照在50cm以上,酸性时间越长,毛竹的生砂质土的地方长势越好结果分析:特点:该片样地的毛竹林分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立竹小,低矮分布不均匀,大小参差不齐,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林木发生病害,虫害等,毛竹出现断梢,叶片黄化等现象,且林下杂草丛生成因:1.立地条件差,马鬃岭林场的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土层浅,坡度陡的地区,这些地区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较严重,毛竹很难吸收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它的正常发育需求 2.利用方式不合理3.养护技术手段落后,长期以来,盲目扩大毛竹林经营面积而忽略单位面积产量和经营效益,较大部分毛竹林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中(1)土壤复垦措施缺乏,(2)施肥不合理(3)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都是长期处于粗犷状态下改造措施: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发展,目前农业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培育毛竹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建议加强政府调控,强化政府指导和协调2.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和定向培养,我们应根据产地条件和生产经营条件确定利用类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状况来确定发展方向,根据劳动力成本确定经营方式3.调整林分,科学砍竹4.改良土壤5.加强虫情监测,掌握防治主动权生物群落组成结构调查基本原理: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表现为生活型,可以说生活型是不同种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外贸特征,群落的外貌,决定于各种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群落的组成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等,而相对频率,相对多度等也是重要的参数指标方法步骤:1.确定可选的样地,用四分法无3方取样方法 2.按一定的等高距离,设置若干平行的样线3.在每一个样线上做垂线,将样点所在的区划分为四个象限4.在每一个象限内调查林木的物件,该植株到样点的距离,胸径5.记录数据,并计算频率,相对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等调查结果分析树种榉树灯台三叶槭马褂木野核桃鹅耳栎枫杨朴树厚朴板栗柳杉频度 20 40 20 20相对多相对频度度 5 10 5 5 5相对显著度重要值君纤子紫玉兰华香白栎木豹皮樟天木木兰山拐枣木橿子山核桃杉木铁罗杉树种四照花华东野核桃杉木野核桃三叶槭枫杨华香灯台树栓皮栎山核桃山胡椒10相对多度频度 2060 5第二片样地相对频相对显著度度重要值结果分析:两片样地的群落分析见上表,由表可知,样地一的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较丰富,包括杉木,灯台树,三叶槭,枫杨,野核桃等树种,而样地二相对于样地一而言物种丰富度较单一,主要是杉木树种,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态,即为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只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度以及人与动物生物影响,在群落范围内,环境的微型变化也是群落形成的特有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组成的原因实习感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过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对马鬃岭的部分植被样地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大体了解了马鬃岭当地的环境状况以及植被分布和生长情况,对当地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为林业相关学科,如森林培育等的资料收集进行了联系和补充。

森林生态的实训报告

森林生态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提高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森林生态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和实验,加深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解,并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掌握森林生态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 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4. 分析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三、实训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某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实训基地。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重点观察了以下内容:(1)森林类型:了解不同森林类型的分布、结构和特点,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2)植物群落:观察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生长状况等,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3)动物群落:观察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了解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关系;(4)土壤、水源和气候:调查土壤类型、水分状况、气候特点等,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2. 森林生态调查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以下森林生态调查:(1)样地调查:在选定样地内,调查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生长状况等;(2)样方法调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动物种类、数量、分布及活动规律;(3)环境因子调查:调查土壤、水源、气候等环境因子,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 实验操作在实训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1)植物光合作用实验:通过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了解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情况;(2)土壤水分测定实验: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了解土壤水分状况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森林生态模型构建: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森林生态模型,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动态变化。

四、实训成果1. 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

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

生态实习报告生态实习报告范文7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态实习报告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态实习报告篇1实习时间:20xx-5-25——5-26实习地点:教学楼C310、胶南小珠山实习目的1、观看科教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2、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掌握实习地生态环境结构的成因及其发展。

3、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

4、培养野外综合观察能力,培养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实习内容一、观看《沧海浮生记》、《热带雨林无限生机》两部科教纪录片通过观看这两部科教片,我了解到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更丰富的知识。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

海洋生态系统的破环,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

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它不仅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和都中林副业产品,而且在维持生物圈的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森林生态系统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

同样,我们必须加强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造福子孙后代。

二、小珠山实地考察1、小珠山简介小珠山,位于灵山卫镇西北部,西越隐珠东北,北跨黄岛区辛安西南,总面积35平方公里,主峰大顶海拔724米,是青岛胶南市境内最高点。

森林实习报告

森林实习报告

森林实习报告森林实习报告三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森林实习报告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森林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与意义1、实习的性质实践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我们当代理工大学生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优良传统的基本保证,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2、实习的目的实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火炉山的了解与观察,初步的了解工程地质,并将大二所学专业知识,与所见所闻相结合,从而有所感悟,进而加深同学们对建筑施工内容的消化和理解。

并通过对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同学们对本专业有更深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实习的任务通过在广东火炉山森林公园的认识和学习,联系我们大二所学的知识,并试着运用课堂上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去分析一些现场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从而达到实践生产实习的目的。

二、实习时间20xx年11月13日三、实习项目到火炉山森林公园实习四、实习的收获体会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五、实习的收获体会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实习是关于地质的实习,这个学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主要是学习了工程地质,它是地质学得一个分支,而我们主要是研究与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研究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法生地工程地质问题和其对建筑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生态学实习报告四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四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四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某某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

森林环境实习报告篇一: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目的:森林生态学是我们林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实习是使我们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环节,实习目的在于使我们有一次接触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机会,通过实践环节促进我们对森林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通过参加教学实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加深对森林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强化森林生态学的基础课教学。

实习地点: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马鬃岭林场实习时间:~实习内容:A.地产毛竹林林分生态学成因及其改造技术调查探讨 B.森林群落组成结构调查地产毛竹林林分生态学成因及其改造技术调查探讨: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本实验通过观察研究马鬃岭林场的毛竹林特性,进而分析林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改造途径和具体的技术措施方法步骤:1.选取踏查样地2.调查该样地树种基本特性3.调查样地林地生态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见下表:毛竹基本特性:土壤要求既要求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板岩砂岩等母岩发育中的肥沃酸性的黄壤分布多,生长良好地形地貌要求在造林上应选择背风光照要求其他毛竹属喜光树种,应选择肥沃,湿润,一般在一定的范围排水和透气良好的向南的山谷,山麓,内,土光照强度越大,光山腰地带,土壤深度壤条件照在50cm以上,酸性时间越长,毛竹的生砂质土的地方长势越好结果分析:特点:该片样地的毛竹林分卫生状况较差,造成立竹小,低矮分布不均匀,大小参差不齐,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林木发生病害,虫害等,毛竹出现断梢,叶片黄化等现象,且林下杂草丛生成因:1.立地条件差,马鬃岭林场的毛竹林主要分布在土层浅,坡度陡的地区,这些地区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较严重,毛竹很难吸收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它的正常发育需求 2.利用方式不合理3.养护技术手段落后,长期以来,盲目扩大毛竹林经营面积而忽略单位面积产量和经营效益,较大部分毛竹林仍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中(1)土壤复垦措施缺乏,(2)施肥不合理(3)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都是长期处于粗犷状态下改造措施:1.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引导产业发展,目前农业所必须的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培育毛竹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建议加强政府调控,强化政府指导和协调2.全面实施分类经营和定向培养,我们应根据产地条件和生产经营条件确定利用类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状况来确定发展方向,根据劳动力成本确定经营方式3.调整林分,科学砍竹4.改良土壤5.加强虫情监测,掌握防治主动权生物群落组成结构调查基本原理: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表现为生活型,可以说生活型是不同种的植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而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外贸特征,群落的外貌,决定于各种植物对外界环境适应而形成的生活形态,群落的组成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等,而相对频率,相对多度等也是重要的参数指标方法步骤:1.确定可选的样地,用四分法无3方取样方法 2.按一定的等高距离,设置若干平行的样线3.在每一个样线上做垂线,将样点所在的区划分为四个象限4.在每一个象限内调查林木的物件,该植株到样点的距离,胸径5.记录数据,并计算频率,相对频度,相对多度,重要值等调查结果分析树种榉树灯台三叶槭马褂木野核桃鹅耳栎枫杨朴树厚朴板栗柳杉频度 20 40 20 20相对多相对频度度 5 10 5 5 5相对显著度重要值君纤子紫玉兰华香白栎木豹皮樟天木木兰山拐枣木橿子山核桃杉木铁罗杉树种四照花华东野核桃杉木野核桃三叶槭枫杨华香灯台树栓皮栎山核桃山胡椒10相对多度频度 2060 5第二片样地相对频相对显著度度重要值结果分析:两片样地的群落分析见上表,由表可知,样地一的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较丰富,包括杉木,灯台树,三叶槭,枫杨,野核桃等树种,而样地二相对于样地一而言物种丰富度较单一,主要是杉木树种,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态,即为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包括形态方面的结构和生态方面的结构,前者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后者指层片结构,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只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度以及人与动物生物影响,在群落范围内,环境的微型变化也是群落形成的特有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组成的原因实习感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经过老师的带领和指导,对马鬃岭的部分植被样地进行了相关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的结果,我们大体了解了马鬃岭当地的环境状况以及植被分布和生长情况,对当地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为林业相关学科,如森林培育等的资料收集进行了联系和补充。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背景作为森林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森林生态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参加了一次森林生态学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深入了解和探索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替规律,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实习内容及成果1.实习地点: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森林区域。

2.实习时间:从xx年x月x日至xx年x月x日,共计x天。

3.实习内容:(1)初步了解森林生态学知识:通过实习前的课堂学习,为实习做好准备,掌握了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2)实地考察和观察:在自然保护区的指导下,我们进入了一片原始自然森林,对森林的植被和动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调查。

我们使用工具和装备,对森林中的树木、花草、昆虫等进行采样和标本制作,以便后续的研究和分析。

(3)实践操作:我们学习了森林样地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利用支柱式样地法进行了森林样地调查。

通过对森林样地内的树木进行树高、胸径等测量,了解了森林的垂直结构和树木的生长状态;同时,还利用样地调查数据,分析了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4)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过程中的实地观察和调查数据,结合实习前后的知识学习,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总结了所学习的森林生态学知识,并提出了对该保护区森林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三、实习体会和收获通过这次森林生态学实习,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和体会:1.实地考察是理论学习的有效补充:只有通过亲身接触和实地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和感受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操作培养了实际技能:通过实地测量和样地调查,我学会了使用森林学测量工具,熟悉了样地调查的方法和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技巧。

3.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森林生境遭受的破坏和破坏后的植被恢复过程,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作为森林生态学专业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课程:森林生态学姓名:刘金国学号: 100603031专业班级: 10级林学指导老师:苏小青老师福建农林大学目录目录 (1)一、实习目的 (2)二、实习地点和时间 (2)三、实习内容 (2)实习一生态因子综合测定 (2)实习二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7)实习三群落物种多样性 (9)四、实习体会 (15)一、实习目的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一级学科重要的课程之一,实习部分是学生掌握该课程的重要环节。

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有一次接触森林,感受大自然的机会,通过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对森林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联想和理解,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习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森林的认识,增强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探索的兴趣和思维的自觉性,强化森林生态学的基础课教学,增加学生对森林群落的感性认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训练并掌握野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实习时间:2012.06.04——2012.06.08。

小组成员:张婷婷,宝腾,张艺,梁晨,立坤,李司耘,刘金国,杨葳。

三、实习内容实习一生态因子综合测定1、基本原理: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变化多端,既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又有时间上的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生物的存在也同时影响其周围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环境下垫面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进行日动态观测与测定,使学生在实验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利用几种生态因子的测定工具,对几种主要生态因子进行日变化的观测和测定,并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时间变化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2、方法步骤:1、选取校园湿地公园、广场、及马尾松-相思林测定光照强度。

2、按照图1的样方配置在有林地内选择测定点5个,在每个测定点分别10cm、50 cm、150 cm高度的光照强度(高度应一致),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要求15分钟内测定完毕),填入表1。

2154 3图1-1.有林地内的样方配置3、在不同时间段(每一时间段尽可能做到同时测定才具有可比性),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好每次测定的数值。

表1-1 不同样点光强变化时间动态地点时间高度10cm 50cm 150cm有林地(2 000)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299 411 262 465 67 314 277 290 434 39 155 322 286 562 36 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191 106 102 200 53 235 121 55 228 34 240 133 55 289 36湿地公园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475 394 330 147 288 569 489 293 155 339 448 519 272 176 256 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45 56 55 66 70 49 68 70 66 74 67 91 75 93 132中华园广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145 150 50 333 362 153 362 55 462 412 166 377 82 480 414 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55 61 24 80 53 54 69 22 92 105 81 106 19 105 110田径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296 318 310 430 403 419 383 314 530 476 546 451 489 616 524 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125 103 99 103 102 130 113 104 112 115 140 130 127 133 133光强数据分析:有林地的光照强度最弱,然后是中华园广场。

湿地公园和田径场因为乔木和灌木较少或没有,所以其光照强度较高。

根据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有实验器材、实验地点的选择和测量时所造成的数据误差。

其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①空旷地如田径场、湿地公园因无植物遮挡,仪器接收到的光照强度比有林地的光照强度大。

②而有林地的光照强度变化,一般来说,在植物群落内,太阳的光照强度在群落内自上而下逐渐减弱,由于上层的林冠吸收大量太阳光能,使得下层部位和下层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受到限制,吸收的光照强度也减弱,所以群落内的光照强度变化是由上到下逐渐减弱的。

对于光照强度的测定结果而言,从时间上看,不管是在湿地空园、广场,还是在有林地内,在上午9点半测的光照强度总体上都小于在11点半测的光照强度,相比而言,广场的光照强度最大,湿地公园的居中,有林地的最小。

从空间层面上看,不管是在湿地空园、广场,还是在有林地内,光照强度基本上在50cm处最低,越往上越来越大。

(二)温湿度的测定与上述测定的地点相同,实施下述内容的测定:1、大气温度的测定(1)群落内外温度差异观测选定一处正常生长的植物群落,在群落内分为乔、灌、草三个层次高度进行观测(注意各层应统一高度),各3个重复。

群落外选取1.5m高处进行测量。

表1-2 不同样点群落内不同层次温度变化地点时间群落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有林地十时平均30.7 30.4 30.3 十六时平均32.5 32.6 32.7湿地公园十时平均35.5 十六时平均33.4中华园广场十时平均31.2 32.0 33.2 十六时平均32.7 32.7 33.3田径场十时平均33.6十六时平均33.3温度变化分析:有林地温度会比无林地温度的测量结果来的低。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①有林地的植物数量比无林地的来的多。

因为植物林冠和树叶的影响,有林地的温度较低。

②乔木灌木喝草本植物的温度不同。

原因可能是高度不同。

太阳辐射首先被高层乔木吸收,光能到达地面的过程中逐渐被吸收,逐渐减少,就是说上层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能,而下层的植物吸收的能量就相当减少,而光能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化为热量散发出去,散发量不同也就照成了温度的不同。

对于群落内外温度测定结果而言,从时间上看,不管是在林内还是在林外,早上9点半测的温度都小于在11点半测的温度,而在林外的温度相对林内较大,从空间上看,从草本层到乔木层的温度逐渐降低。

2、大气湿度测定在群落内均匀选取5个点,在1.5m测定其湿度,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表1-3 不同样点的大气湿度变化地点时间高度150cm有林地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75 72.8 72.7 73.5 75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73.2 74.1 75.4 73.6 75.2湿地公园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67.9 55.2 66.8 67.1 64.3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69.8 62.1 67.6 63.9 64.0中华园广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72.4 72.2 72.1 71.9 72.2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62.8 62.7 62.8 62.2 62.4田径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64.0 61.9 66.4 68.9 66.5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61.3 61.7 62.8 62.1 62.3湿度差异分析: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有林地的湿度比田径场和湿地公园的湿度来的大,原因可能是有林地周围的空气比较湿润,大致是因为树木的(树叶蒸发)提高了周围的空气湿度,而且植物具有降温保湿的作用,但不同的植物的保湿能力是不同的。

对于大气湿度的测定结果而言,从时间上看,不管是在广场,还是在有林地内,早上9点半测的湿地总体上小于下午4点左右时测的湿度,相比而言,有林地的大气湿度基本上比无林空旷地(田径场、湿地公园这类地方)的大气湿度大。

(三)风速的测定(1)在上述同样的林地中,在测定光强相同的样点上,在1.5m的高处,分别在上述各时间段(7:00、9:00、11:00、13:00、15:00、17:00)用风速测定仪分别测定每点的风速。

(2)同时在湿地空园、广场内,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每个点的风速,并作好记录。

表1-4 不同样点的大气风速变化地点时间高度150cm有林地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86 0.50 0.23 0.46 0.22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00 0.006 0.05 0.08 0.16湿地公园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44 0.45 0.86 0.50 1.69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34 0.56 0.92 0.70 0.53中华园广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18 0.22 0.87 0.47 0.47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21 0.19 0.13 0.35 0.08田径场十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14 0.25 0.92 0.74 0.58十六时点1 点2 点3 点4 点5 平均0.91 0.31 0.08 0.24 0.06湿度差异分析:风速的测定中,空旷地>湿地公园>中华园广场>有林地。

无林地的风速比有林地的风速大。

一般来说,植物可以对风造成阻力,使得风速减小。

因此,无林地的风速和有林地相比较而言,会来得更大一些。

但是由于地点选择和季节的因素,使得差别看起来不那么大。

其中主要是由于在有植物生长的情况下、植物会阻挡风的流动,导致风速的降低,而随着时间的变化,越正午风速越小,是由于太阳辐射使温度升高,是风速流动减弱。

但是,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差。

因此,有些测得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实习二环境因子对植物形态的影响一、实习目的:1、掌握生长在不同环境下的植物形态结构的特点,理解植物形态结构是如何适应于其生境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