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土地利用规划B. 土地资源评价C. 土地资源管理D. 土地资源开发2.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土地产出B. 确定土地价值C.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D. 保护土地资源3. 土地资源的分类包括哪些类型?A. 耕地、草地、林地B. 耕地、城市用地、未利用地C. 水域、湿地、滩涂D. 所有上述选项4.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A. 经济效益优先B. 可持续发展C. 资源节约D. 所有上述选项5. 土地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A.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B. 土地资源的保护C.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6.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评价包括哪些方面?A. 经济可持续性B. 社会可持续性C. 生态可持续性D. 所有上述选项7.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哪些?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住宅利用D. 所有上述选项8.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哪些?A. 土地污染治理B. 土地退化防治C. 土地资源储备D. 所有上述选项9. 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土地使用权B. 土地所有权C. 土地管理权D. 所有上述选项10.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土地资源数据收集B. 土地资源数据分析C. 土地资源信息发布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科。
1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_________的重要途径。
13. 土地资源评价通常包括土地质量评价、_________和_________。
14. 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 土地资源信息系统能够为土地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提供技术支持。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单选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P55)A 土地使用制B 土地承包制C 土地租赁制D 土地所有制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P26)A 光照强度B 光照长度C 光照质量D 光照数量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
(P280)A 1/2多B 3/4多C 2/5多D 3/5多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A 自然生产力B 潜在生产力C 数量D 质量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A 水分B 温度C 光照D 湿度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
(P101)A 肥力B 性能C 质量D 数量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
(P60)A 质量B 分布C 空间D 时间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A 2B 3C 4D 5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
(P56)A 土地公有制B 土地私有制C 国家所有制D 集体所有制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
(P25)A 光B 温C 水D 气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
(P28)A 0℃B 5℃C 10℃D 15℃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
(P25)A 物质B 能量C 生物D 经济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
(P44)A 强碱性B 弱酸性C 弱碱性D 弱酸性至弱碱性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
(P143)A 收入——成本分析法B 费用——效益分析法C 成本——利润分析法D 投入——产出分析法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P5)A 80%B 88%C 90%D 98%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
土地资源学试题

《土地资源学》试题11一、填空(20×1=20分)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 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又是以 mm 等雨量线为界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2 ,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2 ,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2 。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 ;山地不得超过mm 。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
二、名词解释:(8×2=16分)1、土地类型2、线状地物3、土地自然适宜性4、贴现系数5、可持续土地利用6、土地生产潜力7、基本农田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5=10分)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 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 1:20000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
(m2)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四、简答题(5×6分=30分)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五、论述题:(24分)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
(12分)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体系,并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各部分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12分)。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的三大特性包括:A. 可再生性、有限性、地域性B. 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C. 可再生性、有限性、多样性D. 可再生性、无限性、地域性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A. 确定土地的所有权B. 确定土地的用途C. 评估土地的经济价值D. 评估土地的生态价值3.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合理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经济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4.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A. 土地登记B. 土地利用C. 土地开发D. 土地交易5. 土地资源的分类通常不包括:A. 耕地B. 林地C. 草地D. 水域6.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合理轮作B. 过度开垦C. 土壤改良D. 水土保持7.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遵循:A. 短期利益最大化B. 经济效益优先C.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D. 忽略生态环境8.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指:A. 土地资源的永久性开发B. 土地资源的一次性利用C. 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D. 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9. 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A. 土壤类型B. 土地面积C. 土地所有权D. 土地价格10.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包括: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商业利用D. 军事利用答案:1. A2. C3. D4. D5. D6. B7. C8. D9. A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 描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答案:1.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评价、经济属性评价和社会属性评价。
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和多标准评价法等。
2.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
规划步骤一般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方案的实施与监督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土地退化的类型主要有、、、、、、。
2.土地资源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我国960万km2 的土地上,各自然要素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太阳总辐射量低纬度区高纬度区,高原区平原区,一年中季最高,季最低;我国地形处于西东,降雨量一般自向递减。
3.地下水水质按矿化度大小可分为、、、、、五种。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准备工作包括编写任务书、组织专业队伍、收集资料、()。
A.准备仪器与工具B.汽车C.图纸D.食宿2.土地资源评价原则为生产性、综合型、主导因素、针对性、比较性、()。
A.合理性B.相对稳定性C.效益性D.限制性3.土地资源是当前和可预见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的土地。
A. 不利用B.改良C. 利用D.复垦4.交通用地指数指()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数。
A. 公路B. 交通C. 铁路D.航运5.机械化水平是单位面积年末()总动力。
A. 机械B. 交通工具C. 耕作机械D.农业机械6. 气候资源主要是指光、温、()及风力资源。
A. 水B. 地下水C. 雪D.降雨7.我国热量带在东部季风区划分为()、亚热带和热带。
A. 寒带B. 北亚热带C. 温带D. 寒温带8. 后备土地资源指目前()开发利用,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科技水平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土地。
A. 已经B. 适宜C. 矿藏D. 没有9. 跟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可分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
A. 河积平原B. 沉积平原C. 海积平原D. 水积平原10.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垦殖、放牧、森林采伐和()等。
A. 修路B. 水利基本建设C. 建房D. 采矿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土地资源学2、土地资源潜力3、土地人口承载力4、土地类型5、土地生产力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土地的属性?2、说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方法?3、试述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划分的方法与依据?4、阐述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5、试述土地复垦的对象?6、简述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土壤理化性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论述我国人地矛盾与解决的对策?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土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复习题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土地。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土地资源”这个概念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地强调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方面的基本属性,如草地资源、林地资源、宜农土地资源等等。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土地生产力从时间上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土地的现实生产力,即现实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二是指可预见的将来,即对土地施加改造措施或更加集约经营条件下土地的生产水平,称为土地潜在生产力或土地生产潜力,简称土地潜力。
②区域性:由于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性规律以及地质、地貌因素决定的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土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
不同地区的土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形成地表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以及不同的土地生产潜力、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的土地合理利用方向。
土地的这种地域分异性(或称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布局时,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土地的区域优势。
③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土地的可更新性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人类一旦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出现水土流失、沼泽化、沙漠化等一系列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产力下降,使用价值减少。
这种退化达到一定程度,土地原有性质可能彻底破坏而不可逆转、恢复。
尤其是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任何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都可能会引起土地生产力的逐渐丧失。
④动态性: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与土壤、国土、景观的区别与联系(1)土地与土壤,土壤只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地包含土壤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土壤的本质特征是肥力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体。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指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由一国主权所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陆地、河流、湖泊、内海和领海以及它们的下层和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国土是比土地更广泛的概念(3)土地与景观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表现。
①从属关系上,景观是土地的一部分②从内涵上,土地概念强调除自然属性外,更侧重于其经济社会属性;景观概念则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含义,更强调景观攻擂人欣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③景观具有异质性,与以均质型地块单元为基础的土地概念有本质区别。
2.土地资源的概念在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①生产性②整体性③面积有限性④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⑤时间变化性⑥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⑦多用途性(2)经济社会属性(3个)①土地的社会性②土地的资产性a供给的稀缺性b位置的固定性和个体的异质性c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d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e流通的特殊性③土地的权籍性a地权,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的总和b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簿册。
地籍的核心是权属,是调处土地争执、恢复界址、确认地权的依据。
构成土地的三大基本要素,土地的数量、质量和权籍4.土地功能(8个)①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具有生产力②支撑功能,人类一切活动都附着于土地③资源功能,土地是一种综合的自然资源④资产功能,土地具有增值性,是重要的不动产投资对象⑤环境净化功能a,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土地资源:是指由自然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可用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
2、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分布、分类、数量、质量、利用和管理的学科,旨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土地资源调查: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利用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和制图的过程。
4、土地资源规划: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进行的总体规划。
5、土地用途分区:是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利用方式,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
二、简答题1、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2、简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方法和过程。
3、简述土地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4、简述土地用途分区的目的和方法。
5、简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论述题1、论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论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论新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5、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人力资源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在招聘过程中,以下哪个选项最有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A.发布职位广告B.参加招聘会C.推荐人才D.社交媒体招聘2、根据员工的表现,企业通常会进行绩效评估。
以下哪个绩效评估方法最为主观?A.行为锚定评级量表法B.强制分布法C. 360度反馈法D.目标管理法3、在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企业应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员工需求调查B.福利成本预算C.福利计划的可持续性D.员工参与决策的权利4、在解决劳动纠纷时,以下哪个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B.法院C.仲裁机构D.工会5、在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时,以下哪个方法是基于工作分析的?A.绩效评估法B.工作任务分析法C.问卷调查法D.面谈法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6、请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第一章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4.土地具有自然和经济的两重属性。
5.土地生产力的概念: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
16.6.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增加为论述题,参照书本、展开论述)7.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第二章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风。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
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
11.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
12.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现代三角洲等。
13.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14.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
(概念)15.一般而言,农作物最佳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佳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50cm。
16.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
17.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
18.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
19.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
20.植被是一定区域植物区落的总称,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21.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22.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补充:1.评价某一区域的太阳辐射条件可用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来表示。
2.光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3.与土地利用机器生产潜力关系较为密切的热量指标主要有温度、积温、无霜期等。
4.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5.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貌因素有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
6.海拔高度对土地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
7.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类型的最重要指标。
8.地面坡度对土地特征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以及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
9.我国著名的湖积平原由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白洋淀、微山湖等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10.岩性及矿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和地下水而产生的。
11.地表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12.土壤母质可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海积物。
13.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是对土壤因素的评价。
14.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一般分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15.土壤的酸碱度一般以PH=7为中性,是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条件。
16.生态系统按生态环境的差异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按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同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7.植被是指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
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概念)18.植被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生态调节功能等方面。
19.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等);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等);技术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等)。
20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
21.土地使用权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
22.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章1.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
3.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
4.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
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补充:1. 土地类型的定义;土地资源类型的定义。
2.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3.土地类型划分的目的体现在3个方面:土地类型的划分是土地类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重要基础;通过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以揭示土地类型的发生、发展和各种土地类型组合的区域性差异,从而为分析土地类型的自然类型、土地类型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提供依据;土地类型的划分可为土地评价、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土地类型的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5.园地包括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可可园、咖啡园等。
第四章1.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图;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特点,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4.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
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
5.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
7.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服务;为土地评价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8.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补充:1. 土地资源调查是利用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的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服务。
(概念)2.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3.气候调查包括气温和降水的调查。
气温是表示某一区域热量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决定农作物布局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4.地形地貌调查包括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和坡向的调查。
5.水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和水旱渍害状况的调查。
6.土壤调查包括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侵蚀和土壤的障碍因素的调查。
7.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包括交通状况和区位、人口和劳动力、农业技术条件和水电能源等公共设施的调查。
8.土地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包括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用品准备。
土地资源调查需要准备的资料有地形图、航片、卫片和其他资料的收集。
9.内业工作的步骤:转绘工作、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