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时段视角的中国道路探索分析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_徐勇

一 、 重建范式 : 在比较中发现中国
对事物的认识基于人的自觉 。 人的自觉受外部影响的刺激 。 在相当长时间里 , 中 国人生活在 万 邦 来 朝 的 盛 世 景 象 中 , 尽 管 历 经 动 乱 、 王 朝 更 迭 , 但 总 是 能 够 重 新 复 活 ; 尽管屡屡遭受异族统治 , 但终皆为华夏文明所消化 。 在这样一种态势下 , 中国人 很难对自身进行反思性认识 。 直到 1 9 世纪 , 中国遭遇 3 0 0 0 年未有的大变局 , 才开始 自我觉醒和反思 。 只是 , 这种反思更多的是对于无法抵制咄咄逼人的工业文明的一种 自我批判 , 尚难对自身的历史进行正常的省思 。 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 2 1 世纪 。 。 当他们进入中国时 , 除 近代以来 ,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具有强烈的 “ 俯视性 ” 了强烈的陌生感 , 还有着巨大的优越感 。 因为那时的中国与西方列强正处于 “ 国运兴 衰” 和 “ 文明更替” 的时期 。 中国第一次遭遇比农业文明远为强大的工业文明挑战之 。 正是在 时 , 正值数百年王朝的衰败期 , 可谓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船迟又遇打头风 ” 这种背景下 , 西方人在认识和发现中国时 , 具有国运和文明双重优势的傲慢 , 他们是 以西方为中心来俯视中国的 。“ 从1 包括德 8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 , 几乎没有一个欧洲 (
·6·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 ; ① 以致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 “ 而且形成 “ 两 种 文 明 的 叠 加 优 势” 中 国 奇 迹” 1 9 4 9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发展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② 这一事实大大改变了近 时期 。 与此相对应的是 , 西 方 正 处 于 “ 发 展 乏 力” 时 期。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作者:石仲泉来源:《学习月刊》 2021年第3期石仲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这一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告诉我们:道路问题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历史,正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辛求索、不懈奋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的历史。
回首这段岁月,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会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更能够坚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勇气,志不改、道不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阔步向前。
道路探索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即投入革命洪流之中。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在实践中创造性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952年9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方针和大致设想。
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此进行讨论,毛泽东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后来正式表述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一化三改”。
“一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三改”是“一化”的必然要求。
这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经验。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1. 引言1.1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起始阶段。
古代道路的建设早期主要是为了便于军事活动和文化交流。
道路的建设采用了简单的方法,比如铺设石板或木板,修筑土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道路建设也逐渐得到了提升,道路上出现了里程碑、标识牌等设施。
在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主要由政府或地方官员负责,他们通过征收道路使用费等方式来资助道路建设和维护。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也是社会普遍参与的事务,有时候还会有民众自发组织修建或维护道路。
古代道路建设不仅促进了军事和文化交流,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的连通性提高了交通效率,促进了商品交流和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后世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内容结束】1.2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路建设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道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的通道,更是连接各地文化、经济和人员流动的纽带。
古代道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国家内部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路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疆界稳固、地方官员的巡行、军队的调遣等重要事务。
良好的道路网络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统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道路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古代道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流通、人员的往来、信息的传递等方面。
一条通畅的道路可以使得各地资源得以互通互济,促进经济繁荣。
道路建设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古代道路上不仅有商贸往来,还有文人雅士、学者先贤的游历和交流。
道路的畅通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道路不仅是连接各地的路径,更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嘿呀,咱今儿就唠唠中国道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一、远古时期——纯天然的“土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老祖宗们可没咱们现在这么舒坦的路走。
地上就是纯天然的土路,要是在森林里,可能就是被动物和人踩出来的小道,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大蛇在草丛里钻来钻去。
那路啊,一下雨就变成泥坑大会战。
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陷进去,鞋子都能被泥巴给“吃”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那时候大家忙着生存,能有个道儿走就不错啦。
二、古代——石板路和土路的天下。
后来啊,咱中国人开始聪明起来了。
在城市里,那些达官贵人和勤劳的工匠们就开始铺石板路啦。
一块一块的大石板,被整整齐齐地码在路上,就像给大地穿上了一层铠甲。
这石板路可高级了,走在上面,哒哒哒的,很有节奏感。
而且比土路结实多了,不会轻易被踩坏。
不过呢,这石板路造价高啊,只能在城里或者重要的地方才有。
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是土路唱主角。
再看看古代的那些官道,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交通命脉。
那时候的人要出远门,做个小买卖或者进京赶考啥的,就靠着这些官道了。
但是官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有的地方坑坑洼洼的,而且还可能会遇到山贼强盗啥的,那可真是一路艰辛啊。
三、近代——西方影响下的道路探索。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开着船、扛着枪就闯进来了。
这时候咱们中国人一看,哟呵,人家西方的路怎么那么好呢?有那种平坦的马路,汽车在上面跑得呼呼的。
于是啊,咱们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修路。
可是那时候国家乱得像一锅粥,到处打仗,修路这事儿也是修修停停,进展很慢。
而且那些修起来的路啊,很多都被侵略者控制着,老百姓也没怎么享受到道路改善的好处。
四、新中国成立后——艰苦的道路建设开端。
新中国一成立,就像一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决心要把路修好。
那时候可真的是一穷二白啊,没什么先进的设备,全靠老百姓的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
大家就喊着号子,肩挑手扛,开始了艰苦的修路历程。
修了很多那种简易的公路,虽然不是特别高级,但是好歹把各个地方给连接起来了。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一、道路建设的历史探索中国的道路建设始于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建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的丝绸之路和一条连接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道路建设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和探索。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驿道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驿站也得到了完善。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开始了公路建设,建成了一批铁路和公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修筑了一大批公路,形成了中国道路建设的起点。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道路建设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国的道路建设历程,正是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道路建设的成就中国道路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修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
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和车辆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效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的桥梁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座座大桥如珠江三角洲的港珠澳大桥、长江三峡的长江大桥等大型跨江大桥都成为了中国道路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城市的立交桥、高架桥、隧道等交通工程使得城市交通通畅无阻。
中国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经验启示中国道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道路建设管理水平,也为世界各国的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中国注重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中国的道路建设始终贯彻了“公路兴国”、“基础设施先行”的思想,不断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为其他国家在道路建设中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中国注重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中国在进行道路建设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提高了道路建设的环保水平。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1.引言1.1 概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不同阶段,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经济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
这个阶段着重发展重工业,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
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本和技术实力。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逐步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何与全球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上。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新时代的第三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国内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的经济道路探索开始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且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重工业发展到全面开放再到创新驱动。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发展重点,都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加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中国经济道路的不同阶段。
每个部分将详细讨论该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政策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具体而言,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2.1 第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期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起点。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看似平常,实际存在安全隐患,每年都有因行人交通违法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统计显示,行人随意横穿道路等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占50%。
2012年,全国因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不按道行驶酿成交通事故近万起,造成至少3000多人死亡。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21日调查地点:盐城市市中心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的行人答卷者背景资料分析:1.此次调查合格的问卷数为118份,其中男性有63份,占53.39%;女性有55份,占46.61%。
2.就年龄背景而言,20岁以下的有22人,占18.64%;20~25岁的有50人,占42.37%;25~30岁的有26人,占22.03%;30岁以上的有20人,16.95%。
3.在学历层次方面,初中及以下有16人,占13.56%;高中有32人,占27.12%;大学有64人,占54.24%;研究生及以上有6人,占5.08%。
对于行人过马路方式的调查:1)问题:您有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呢?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显示,只有11%的人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也就是说,89%的调查者都有过这种行为。
这说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国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意识不够强。
2)观点:路上车走着肯定不能过,没车的时候就可以过了,就算是红灯可是也不影响交通啊。
非常同意34%一般般11%不太同意27%非常不同意分析:数据显示只有12.71%的调查者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示不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而在不同程度上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的人则占了61.17%,表明大多数人都没有遵守“红灯停绿灯走”的交通规则。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共同繁荣的经济政治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一、伟大的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而奋斗的实践。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新起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实践1.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中国在几十年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贫困、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道德伦理和社会和谐,并为世界作出了更多贡献。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举措。
中国通过扶贫政策和减贫措施,使数亿人口脱贫,达到了联合国消除极度贫困目标。
而乡村振兴战略则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长时段理论的提出为探讨中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 路的正确选择深受近代以来历史任务、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长时段;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08- 0053- 02
中国共产党在 9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 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用长时段理论的方法来 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选择,即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放之历史长河、国际大背景下 进行探讨,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研究更深入,以利于当前 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三、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自近代以来相关中国民族文化问题的诸多探讨,主要 涉及旧社会整体性变革框架下的新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 唯有选择先进的意识形态方能推动中国社会体制深层次地 变动,适时的马克思主义迎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之需要。马 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武器,一经为中国共产党人 所掌握,才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现实土壤中,必须融入民族文化传统,体现中国作风和 气派,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历史自然淘汰不适合于中国 实际的随意选择,而只眷顾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外部条件的 正确抉择。对于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党内存在着严 重分歧,相当部分人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缺乏细致了解,遵 照指示和教条,照搬他国模式,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在此背 景下,1926 年在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毛泽东明确指出: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 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要造就一个广大的民众 暴动,并要在“大一统”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新的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引导,中国的革命就找到了科学之路。中国共产党 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 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 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下探索的一条现代化建设之路。 目前,历史文化传统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具体制度 的改革和巩固、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文明是人类至今未曾被割裂而 唯一不间断延续的文明体,这种文明礼教纲常的超稳定社 会文化结构能保证中国文明始终将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孔孟之道倡导讲究礼仪、崇尚秩 序、追求和谐、关注世俗、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式理想人生, 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向往追求。此种中国式的文化心智 结构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依然不易割舍,将对中国道路 在长时段、深层次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从现代化进程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体系历史进程的基本脉 络,现代化是根据新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方式不同、紧随时代 变迁的动态概念。而工业化作为一个历史主义建设的成功之道。当下 要继续完成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 就必须选择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大工业化为主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实践证明,只有适合中国自身 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也只有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第 3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8 Aug. 2012
基于长时段视角的中国道路探索分析
李仕波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4)
大地扩展了人们对历史时间的认识。 二、从历史任务的完成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
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2]。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贫 穷落后,社会混乱,各种矛盾交织且日益尖锐,近代中国的 时代特征、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民族所 肩负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 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说:“改变旧的社会形态、 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 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 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 物。”[3]唯有摧毁旧的上层建筑,碾碎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 才能解放社会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扫清障碍; 才能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渐次地达 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第一大历史任务为第二 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铺平道路,是前提条件;第二大历史任务 是第一大历史任务继续的落脚点,而要达到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必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纵观整部中国近现 代史,不同阶级的人们都提出过“救国”的方案,包括“实业 救国”、“科学救国”、三民主义等。第一大历史任务的最终完 成或者说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诸多阶级阶层的探索道路、 方案都趋于失败了,只有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 中国国情,探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才能完成第一次历史 任务。建国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做法使社会主义的建设 步伐异常艰难,1956 年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过去我们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创 造,现在更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 多年来中 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