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

合集下载

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完整版)

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完整版)

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完整版)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年交通运输工作情况汇报今年以来,我局在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大交通,服务城镇化”为目标,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支撑,努力深化交通改革促转型,全面强化行业监管惠民生,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日益显现。

一、奋力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我们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实现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立体式发展,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和潜力。

一是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大突破。

投资7.8亿元的益羊铁路改线工程于去年7月份全线开工以来,在工程建设指挥部的统筹协调调度下,施工、监理单位等各方力量克服困难、抢抓工期,目前路基桥涵建设已接近尾声,正在开展铺轨、站房建设等准备工作,预计11月份开始进入铺轨架梁阶段。

港作为我市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今年3月正式开工码头建设,一期8号、9号两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于8月8日正式投用,开港以来,已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0万吨,其余7个泊位正在加紧施工,争取元旦前投产运营,3个液化品泊位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中,争取春节前完成立项。

与此同时,5000吨级航道工程的可行性报告编制和海关、海事、商检、边检等查验机构办公场所的规划工作也已顺利启动。

二是公路工程建设实现大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以提高路网服务功能、优化交通环境为目标,加快公路工程建设步伐,全力打通交通发展主动脉。

上半年我们确定新建等4个重点项目、等8条县道维修改造项目和160公里村级公路网化项目。

目前,、一号路拓宽改造工程已开工建设,跨大桥项目已完成施工和监理单位招投标,和高速段项目正在积极办理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年初确定的县道维修改造计划已于8月份完成,经市政府研究同意,我们又追加了二期县道建设计划,决定再对等11条县道进行挖补维修改造,全面提升我市道路通行质量和通行能力,目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

其中作为我市南北交通主动脉的羊田路维修改造工程投资3590多万元,采用最新工艺改性沥青,已于10月初全部完工并恢复通车。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保障技术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保障技术

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及保障技术摘要:文章以云南怒江公路的交通安全现状为例,分析当前农村公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从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着手,探索影响我国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因素。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目前导致我国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中道路因素占比三分之一左右。

因此,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着手,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出适用于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保障技术,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的基础设置建设,改善我国农村公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保障技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速度也在逐步提升,其中农村公路建设的速度提升最为显著。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中国农村公路通车的总里程已经达到457万公里,村通公路建设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村通沥青公路建制也达到了85%左右。

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农村落后的交通条件,还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带动了农村经济建设[1]。

但由于农村公路建制水平低下,还经常受到工程资金的限制,造成农村公路的安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农村交通安全事故日益增多。

因此,在农村交通公路施工中,如何在最小的成本范围内,保证农村公路的安全使用,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公路建设现状及问题以云南怒江为例,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底,怒江州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经达到4804公里,沥青公路的建设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就表明,农村公路无论是在数量建设上还是在质量建设上都有显著的变化。

这也是从根本上完善农民公路交通网的有效途径,极大程度的改善了我国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民的出行和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在取得成绩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路建设技术等级低,路面的整体状况较差,建设任务繁重。

目前怒江农村公路建设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公路是简易铺装完成的;按照技术等级划分,二、三级公路未占到公路总体里程的一半。

交通疏解改善方案(标准版)

交通疏解改善方案(标准版)

交通疏解改善方案(标准版)背景如今,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制定一套交通疏解改善方案,优化交通流程,提高道路利用率。

方案1. 增加公共交通工具频率:加强公共交通系统运营,增加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频率,提高乘客的选择性,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家车。

2. 建设更多停车场:在城市重要区域建设更多的停车场,提供充足的停车位,有针对性地解决私家车停车问题,减少道路上的驻车时间。

3. 推广共享出行:鼓励市民通过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方式来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优化道路资源利用。

4. 优化交通信号系统: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配合智能系统,根据交通状况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5. 加强交通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格执行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

6. 发展新兴交通工具:推动电动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等新兴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我们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通过优化交通流程,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情况。

2. 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增加公共交通工具频率、推广共享出行以及发展新兴交通工具,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效率。

3. 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加强交通管理和执行交通规则,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通行的安全性。

4. 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私家车使用量,推广共享出行和新兴交通工具的应用,从而降低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实施计划我们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实施交通疏解改善方案:1. 制定具体方案细则:详细规划每项措施的实施方案,包括时间、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安排。

2. 建立专门的执行团队:成立交通疏解改善方案执行团队,负责方案的实施、监督和评估。

3. 逐步实施各项措施:根据制定的细则,按照优先级逐步实施各项措施,确保实施过程的有序进行。

4. 定期评估和调整:定期对交通疏解改善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效果和需求变化,及时修改方案。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

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

文件编号:RHD-QB-K8696 (解决方案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公路连续长大下坡交通安全保障措施标准版本操作指导:该解决方案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摘要:在对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组成、交通事故数据和道路几何线形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的典型车型,应用世界道路协会(PIARC)的温升模型对连续下坡路段的长度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道路几何线形指标对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性和驾驶员心生理的影响,并对连续下坡路段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关键字:高速公路连续下坡交通安全保障坡长坡度山区高速公路由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困难路段不得不采用连续长下坡。

从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运营情况来看,连续长坡对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行车安全存在巨大的隐患。

据相关资料表明,近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攀升,远高于普通公路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连续长下坡路段往往是重大、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多发段。

因此,设计人员应准确把握山区高速公路的特点、难点,合理掌握技术标准,灵活设计、创作设计,使公路设计融入自然环境,这不仅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功能、服务水平及行车安全性,也充分展示高速公路建设“以人为本”的新理念。

1 山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现状1.1 山区公路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20xx年公安部统计数据表明,山区公路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每100次事故24人死亡,远远高于丘陵区的17.5人事故和平原区的12.3人事故。

从我国20xx年万车死亡率数据来看,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均为山区地形所占比例较高的西部省份。

2024年交通安全方案标准版

2024年交通安全方案标准版

2024年交通安全方案标准版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领域,为了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我国交通部制定了2023年交通安全方案标准版。

该方案包括了交通管理、交通规范、交通教育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对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交通管理:1.加强交通监控:全面推行交通违法电子监控设备,提高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效率。

建立健全交通违法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交通违法行为的跨区域联网处理,形成良好的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合力。

2.完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加强城市主干道和重要交叉口的信号控制,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引入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技术,实现交通信号的自适应调整,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3.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安全改造: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交通设施进行整改,包括道路标线、交通标志、护栏、隔离带等。

加强对隧道、桥梁、高架路等特殊路段的安全管理,确保道路交通设施的安全可靠。

二、交通规范:1.加强交通法规宣传: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交通法规,提高广大车主和行人的交通法律意识。

开展交通宣传周活动,加强对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2.严禁酒驾、毒驾行为:加大对酒驾、毒驾的查处力度,实行零容忍政策。

完善酒驾、毒驾检测技术和设备,提升查处效率,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加强非机动车管理:建立完善非机动车登记管理制度,规范非机动车行驶和停放秩序。

加强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整治非机动车乱穿道路、逆行等违法行为,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安全。

三、交通教育:1.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开展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加强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

2.开展驾驶员培训和考试:加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推行科目三全程录像监控,确保考试过程公平公正。

严格驾驶员考试标准,提高驾驶员行车技能和交通安全意识。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标准版)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标准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标准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标准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市区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公安机关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全市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规划、建设、市容、交通、工商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第四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方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科学化水平。

?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科研机构、院校开展交通科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第五条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应当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和管理。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纵容、指使、强迫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驾驶车辆,不得妨碍交通警察执行公务。

第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交通警察的管理,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和交通安全管理业务培训,提高交通警察的素质和管理道路交通的水平。

第二章车辆和驾驶人第七条机动车辆必须按规定的期限到具备资格的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机构接受安全技术检验。

对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有交通违法行为的机动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大因素(标准版)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大因素(标准版)

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大因素(标准版)Safety management refers to ensuring the smooth and effective progres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pro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social and personal safety.(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五大因素(标准版)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200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近2141万辆,是1986的5.9倍。

全国有机动车驾驶员9147万人,是1986年的9.1倍。

全国公路客运量高达146.6亿人次、公路货运量高达110.6亿吨,分别是1986年的2.7倍和1.8倍。

2002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约为8平方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25平方米的水平。

36个大城市百辆车停车位不足20%,城市中心区停车困难。

随着客、货运量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建设和安全管理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形势发展,这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风险几率增加,道路拥挤堵塞明显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公路质量低,通行条件差。

城市道路瓶颈路、断头路、畸形交叉口多。

不少城市热衷于修主干道,不注重次干道、支路的建设,道路密度低,交通流过于集中,主、次干道、支路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在主、次干道过渡或衔接路口、路段通行能力低。

由于历史原因,相当多的公路修建的等级低、质量差,86%的公路为3级以下公路和等外公路,一些公路线型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形成急弯、连续的弯路、陡坡或连续长坡、宽路窄桥,而且缺少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

交通安全意见和建议(标准版)

交通安全意见和建议(标准版)

交通安全意见和建议目前,交通安全题目在城市基础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家对交通安全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交通安全意见和建议1 近年来,各地因“黑校车”引发的交通事故频发,学生群死群伤现象触目惊心。

据有关机构统计,交通事故目前已经成为学生伤亡的主要原因。

201X年以来,全国至少发生43起校车安全事故,约八成有致死情况,而“黑校车”超载是事故的罪魁祸首。

当前,我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一是“撤点并校”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很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较远,而接送农村孩子的交通工具堪忧:有的使用破旧的小面包、三轮车,有的使用报废车辆,有的车辆手续不全,甚至驾驶员无照驾驶。

二是这些车辆多数都存在违法超载现象,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我市并没有建立像青岛、威海、滨州、淄博、莱芜等市那样较为完善的区域全覆盖的校车服务体系。

为此建议:一、尽快行动,摸清底数。

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对全市校车及运送学生的车辆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照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的要求,测算出全市需要配备校车的数量,现在的缺口数,提出配备校车的初步方案。

二、加强监管。

建立由各级政府、交通、安监、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校车安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校车运营的日常监管,及时解决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对各种违法运营的车辆进行查处。

三、在今后的学校布局调整中,特别是幼儿园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尽力满足学生就近入学。

对于以前撤并的学校,如果校舍没有被挪用、学生家长又有强烈要求、校舍具备复学条件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以恢复办学,这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最新要求。

在不具备建立寄宿制但有条件建立食堂的部分学校,创造条件建立食堂,为学生提供一顿午餐,减少接送学生次数,降低学生交通风险。

四、利用当前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良好契机,解决学生交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91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标准版)摘要: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由于交通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无数家庭带来不幸,而且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人们在谈“故”色变的同时,开始寻找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

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交通事故发生的特点进行归纳,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规律性,而造成事故的原因又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人、车、路、”等交通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初步对策,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道路交通事故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的因素是人、车、路和环境。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进行研究,根据交通事故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对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道路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随着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猛增已成了交通管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汽车交通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彻底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给人类以舒适和便捷等正面效应的同时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交通事故就是其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负面效应之一。

正因为交通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对事故预防及对策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许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行了综合治理交通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措施,虽然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很高,但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已趋于平缓,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交通事故尤其是近几年交通事故处于稳定趋势,而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却依然严重,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于世界首位。

近年来在我国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我国自1951年开始统计交通事故数据,当年全国共发生交通事故5922起,死亡852人,伤5159人。

①1951年至1984年的30多年间,交通事故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上是平稳的。

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社会交通需求日益旺盛,城乡交通活动随之剧增,而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发展却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道路交通事故急剧增加,尤其是1991年后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交通运输发展迅速,交通事故及其死亡人数急剧增长。

从1998-2002年的5年中,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绝对数呈上升趋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5%、8.8%、42.7%。

2002年全国一般以上道路共发生交通事故77.31万起,造成10.94万人死亡、56.21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3.24亿元,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41%、3.26%、2.85%、和7.66%,是历年之最。

②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世界发达国家,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也远大于发达国家,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通过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治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的态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

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增长率和万车死亡率都在下降,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虽然除了经济损失指标以外,其他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因此研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其成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公路交通事故多,公路交通的事故死亡率远高于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

2003年,全国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389773起,造成80589人死亡、32269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58.4%、77.2%和65.3%,城市道路发生交通事故277734起,造成23783人死亡、17148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41.6%、22.8%和34.7%,公路与城市道路事故起数比为1.4:1,而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是城市道路死亡人数的3倍,公路上平均每5起事故死亡1人,城市道路上平均每12起事故死亡1人。

(二)道路交通事故基本逐年增加,呈现恶化趋势,除了万车死亡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基本上逐年增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和万车死亡率高。

交通事故致死率是事故死亡人数与伤亡总人数之比。

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于发达国家,2003年我国交通事故致死率达到17.4%,而发达国家保持在1%-4%之间,万车死亡率虽呈下降趋势,但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的1.2-1.9人/万车的水平。

(三)道路交通事故按全年、全天成时间不均衡分布,除了在常规的早、中、晚高峰出现明显外,在凌晨零至一时也是一个高峰时段。

以1999年统计可知,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以6月份为最低谷,而最高峰集中在1、2月份,4、5月份和11、12月份。

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季、月、周、时分布上具有周期性。

以2002年的交通事故统计为例,交通事故受伤人数和事故次数整体上从月初至月中稍有回落,此后明显上升,到本月24、25日时降至谷底后开始反弹,26日升到本月的最高点后又开始回落,以此规律月复一月。

(四)经济发达地区较不发达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沿海地区较内陆地区交通事故相对较多,死亡人数多。

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得知,广东、浙江、山东、江苏与四川五省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位于全国前五位,合计297701起,占全国38.5%。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于前五位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与河南,合计41409人,占全国37.9%,除四川、河南外,其他省份均属于我国沿海及经济发达省份。

(五)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交通违法而引起的。

根据2002年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因疏忽大意、超速行驶、措施不当、违规超车、不按规定让行、违规占道行驶、酒后驾车造成56128人死亡,占交通事故死亡总数的51.3%,占机动车驾驶员原因造成死亡总数的65.3%。

(六)摩托车驾驶人、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因交通违章造成的伤亡严重。

2003年全国交通事故中,因摩托车驾驶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1156人死亡、124126人受伤,分别占死伤总数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

同时,由于自行车骑车人和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一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很容易受到伤害。

2003年自行车骑车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14664人死亡、5294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14.1%和10.7%。

行人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造成25673人死亡、68040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24.6%和13.8%。

(七)低龄机动车驾驶员成为交通事故的主要主体尤其突出。

在2002年统计中,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肇事727365起,造成死亡97821人,分别占总数94.08%和89.4%,其中驾龄不足三年的驾驶员肇事128806起,造成死亡15981人,分别占总数23.04%和25.59%。

(八)因大货车、摩托车肇事致死人数下降幅度较大,因小货车、农用运输车肇事致死人数略有增加。

2003年大货车肇事115037起,造成22017人死亡、68008人受伤,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分别比2002年减少了30225起、3113人和16274人,下降比例分别为20.8%、12.4%和19.3%,摩托车肇事97381起,造成20026人死亡、111797人受伤,事故起数比2002年减少24881起,死亡人数减少1209人,受伤人数减少19652人,下降比例分别为20.4%、5.7%和15.0%。

小货车、农用运输车分别造成8476人和9734人死亡,分别比2002年增加500人和315人,上升比例分别为6.3%和4.9%。

(九)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幅度上升。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1476.26万量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7975.68万辆,年均增长约15%;同时,机动化水平(千人拥有机动车数量)从1990年的12.91增长到了2002年的61.76,年均增长约14%。

三、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之所以呈现出以上特点,主要在于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元化和复杂化的。

因而只有通过对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才能发现形成这些交通事故特点的原因。

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基本上可归结为人的因素、车辆因素和道路及其他因素。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形成交通事故特点的原因。

(一)人的因素交通是人类生存的四大根本需求之一,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抓好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就必须抓住对人的教育和管理,所以说交通事故没有人的参与就谈不到交通事故。

人是道路交通安全的主体,包括所有使用道路者,如机动车驾驶员、乘车人、骑自行车人、行人等。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其中有的是因机动车驾驶员的疏忽大意、违章行驶、操作失误;有的是因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活动的频繁,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交通冲突机会增加,另外,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素质、生理条件的制约,人的自由度很大,可靠性与机械相比是很差的,交通事故发生基率自然增加。

同时,人们的传统交通观念、出行习惯的沉积虽有所改变,但在短期内难以有较大的转变,人们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及其提高速度与快速发展的交通事业之间不协调,交通意识转变速度与道路交通的发展、机动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管理的要求不协调,与交通管理的新技术、新手段不协调,这些也成为困扰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

最为突出的就是机动车驾驶员引发的事故,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

(1)从驾驶员方面分析。

由于机动车驾驶员数量以及增长速度过高,群体文化素质不高,安全驾驶技术水平不高,部分驾驶员缺乏职业道德,交通违法行为严重,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疲劳过度、休息不充分、睡眠不足、酒后驾车、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等潜在的心理、生理性原因,造成反应迟缓而酿成交通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