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练习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岳麓版必修3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主张。 3.理解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4.了解老子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
栏目 索引
基础知识导学 重点难点探究 随堂达标检测
梳理·识记·点拨
理解·深化·探究 巩固·应用·反馈
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才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
C项指的是道家思想,故选D。
解析答案
1
2
3
4
5
6
2.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下列选项直 接体现“仁”这一思想内涵的是( A ) A.“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B.“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不可名状的,不可捉摸的,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
(2)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是老子思想的精华。老子的辩证法思
想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子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3)老子主张在政治上“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 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老子还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
史料探究
主题一 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核心思想
材料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问题:材料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系?材
料中“克己复礼”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礼”是实现“仁”的手
段,“仁”是“礼”的目的。实质: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练习岳麓版必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时跟踪检测一、选择题1.《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 A.正名B.非攻C.仁D.礼解析:题目中的“孔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属于先秦时期墨家学派思想的B项;题目中未涉及“礼”的主张,故排除A、D两项;题目中的信息“苛政猛于虎也”体现了孔子反对暴政,提倡德治即“仁”的思想。
故选C项。
答案:C2.(2018·山东宁阳高二月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B.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C.以礼为工具打击诸侯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解析:材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礼”的根本意图是为了重建周礼,故B项正确;材料“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维护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3.(2018·山东宁阳高二月考)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
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且不属于“他律”。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儒家的规范,D项正确。
答案:D4.(2018·山西榆社中学高二月考)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解析:在教育上“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指的是教育不分等级,即“有教无类”,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体现教育平等,排除。
福建省莆田市高中历史 第1课 孔子与老子习题 岳麓版必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完成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2.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3.《论语•雍也》提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材料强调的“仁之术”是指()A.忠恕B.正名C.兼爱D.中庸4.下列古代思想家中,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5.在《百家讲坛》中讲述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主要体现了老子思想中的()A.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辩证法 C.无为而治 D.因循守旧6.《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7.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8.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
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
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
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9.面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10.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意义在于()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B.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肯定了私学的合法性D.增加了学生成才的可能性11.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78代嫡孙孔维克提案建议将教师节改期到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时作业课件岳麓版必修3

7.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是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 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思想。该思想出自( )
A.《道德经》 B.《孟子》 C.《论语》 D.《荀子》 答案 A
解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思想,出自其 著作《老子》,即《道德经》。故选 A 项。
答案 (1)政治倾向:孔子希望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 等级秩序矫正过来。
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异: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 而治”。
(2)目标: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传承礼乐文化。 努力: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整理文 化典籍,倾注自己的政治理想。
A.其所编《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 C
答案
解析 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 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 于分封制的看法,故 B 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 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 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 婉的方式来记述,故 C 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15.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 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主的要求。这种现象 ()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共性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答案 C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 孔子与老子练习题五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练习题五第1题【单选题】《论语·先进》中说:“德行:颜回、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该记载从一个侧面体现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A、温故知新B、有教无类C、学思结合D、因材施教【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希望人类同归朴素和安宁,与宇宙及他人都保持和谐,维持人类生存的永恒。
强调以内心体验为中心,引导思想超越具体的有形的世界,直探神秘的终极世界。
该思想流派应是(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
这表明( )A、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答案】:【解析】:东周初期无成文法,贵族之所以尊,在于能够擅断罪行,后来晋国赵鞅将刑法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权贵们以“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为借口反对。
这体现出( )A、法律的制定者是封建政府B、天子鼓励法家思想C、既得利益阶层是改革阻力D、法律使贵贱等级消失【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寻找的智慧是( )A、“尚贤”B、“制天命而用之”C、“已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答案】:【解析】:“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1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时检测夯基提能(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家,问人是否受伤,而不问马。
此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克己复礼C.仁者爱人D.民贵君轻解析:选C。
分析题干,可以得出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财产,反映的是孔子对他人的仁爱之心,而A项强调的是自己不希望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故A项不符合题意。
“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B、D两项不符合题意。
故此题答案选C项。
2.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体现了孔子( )A.要求贵族之间互相爱护B.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C.注重追求人的精神自由D.强调统治者要顺应自然解析:选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可见孔子希望每个人都加强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要求贵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是道家学派的思想,故C、D两项错误。
3.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
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解析:选C。
“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等字眼意在强调孔子努力拉近礼制与人们的距离,尽力与时代相适应,让人更好地接受礼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礼制就是要强化等级观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孔子是试图推动礼制的复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孔子是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本题选C项。
4.面对社会疾病,孔子从不向神灵祷告。
他主张“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君子言有物,行有格,此以生不可夺志,死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
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必修3

(2)进步因素:①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 主张“以德治民”;③提出可以“损益”旧章法(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 ④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
1 234 5 6
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 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 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1.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孔子思想的基本
了解孔子等思想 内容,认识其思想对儒家思想形成的意义。了解老子的
家以及儒家思想 思想主张,重点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的形成。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
化教育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及其重要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 攻重难
孔子的思想主张 史料 子曰: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颜渊问仁。子曰:②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解读] 史料中①指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 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②“克己复礼”是指克制自己非 分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回归到礼仪规范上来。
B [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即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 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
1 234 56
5.《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这反映出( )
A.孔子强调道德的作用 B.老子重视法律 C.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D.老子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C [题干材料中“法”字的含义是“仿效”“效法”。材料的核心观 点是“自然”是天地万物效法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是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的思想,C 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课时作业 岳麓版选修3-岳麓版高二选修3

第1课孔子与老子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下列各项中符合孔子“仁”的思想范畴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商汤灭夏,武王伐纣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⑤法律和校纪校规A.① B.②③C.②③④ D.②③④⑤【解析】只有①符合“仁”的思想范畴,其余都属于“礼”的范畴。
【答案】 A2.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解析】“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
两者都强调“秩序”。
【答案】 B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C.①④ D.②④【解析】本题是组合题,考查学生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通过排除法,②是错误的,它强调的是等级秩序;④是错误的,它是教育思想,与题干不相符。
所以选B。
【答案】 B4.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 )A.商家均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热切期盼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解析】依据题中“仁”字的含义即可选择。
【答案】 C5.《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A.正名 B.非攻C.仁 D.礼【解析】材料体现了孔子反对苛政,这反映出他提倡仁的思想。
【答案】 C6.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礼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问之,曰舅、夫、子皆死于虎。
夫子问其为何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反映出孔子提倡 ( ) A.正名B.非攻
C.仁D.礼
解析:题目中的“孔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排除属于先秦时期墨家学派思想的B项;题目中未涉及“礼”的主张,故排除A、D两项;题目中的信息“苛政猛于虎也”体现了孔子反对暴政,提倡德治即“仁”的思想。
故选C项。
答案:C
2.(2018·山东宁阳高二月考)“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C.以礼为工具打击诸侯
D.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解析:材料“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礼”的根本意图是为了重建周礼,故B项正确;材料“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说明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维护西周的政治制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3.(2018·山东宁阳高二月考)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道德。
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且不属于“他律”。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儒家的规范,D项正确。
答案:D
4.(2018·山西榆社中学高二月考)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有教无类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解析:在教育上“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指的是教育不分等级,即“有教无类”,A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体现教育平等,排除。
答案:A
5.(2019·河北邢台一中高二月考)《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材料表明孔子在对待饥民问题上主张有君主救济,而不能自己私自救济,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②③正确;孔子并不是不救济饥民,而是由君主救济,这也体现了“仁”的主张,①错误,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此可知,两
者都(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百物生焉……”“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可知,两者都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应该遵从大自然,D正确;A、B、C表述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D
7.孔子年轻时曾向老子问“礼”,并向老子请教治国之道。
老子告诉他:“以清静之道治国。
”这体现出老子的思想是( )
A.无为而治,知足不争B.克己复礼,主张正名
C.小国寡民,结绳而用D.有教无类,弘扬私学
解析:从“清静”分析,老子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其主张“无为而治”。
故选A项。
答案:A
8.《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以上材料的共同点是( )
A.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解析:题干材料分别从人的地位、人的欲求、人的发展等角度论述,均是以人为核心,体现了人文主义理念,故选B项。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材料二: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材料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并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原因。
与之相对应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答案:(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
(2)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3)原因:老子认为仁义礼乐是道德堕落后的无奈选择;礼乐制度维护了等级制,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治国理念: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10.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纪念币(下图)
材料二: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三字经》材料三:从2004年3个国家3所孔子学院起步,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
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孔府、孔庙、孔林(简称“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涉及儒家的哪些重要思想?研习《论语》有何现实意义?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
答案:(1)“三孔”与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密切的关系;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备受后代推崇;“三孔”历史悠久,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2)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身、治平。
意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
(3)儒家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等主张为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