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岳麓版必修3
合集下载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孔子与老子》 课件(24张)(共24张PPT)

孔子三千子弟,峨冠博带汉服,手捧韦编竹简, 高颂孔子语录.
新闻点击: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2013.9.1南京夫子庙小学的250名新生在夫子庙举行 “开笔破蒙”典礼。阵阵礼乐声中,学校老师带着 新同学向孔子像行礼、诵读《论语》、学写“人” 字,并按传统习俗在孩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朱砂, 祝他们从此眼明心明好读书。
闻一多《祈祷》
学术超女:于丹
学术快男:姚 淦 铭
万世师表
(一)孔子其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的 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 家学派创始人。从教40余年,三千 弟子,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 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深情 爱戴。其言行记录在《论语》中。
(二)孔子其说
(三)孔子其功
(一)孔子其人
(一)孔子其人
(春秋)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其说
1)政治思想:仁、礼、为政以德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3)鬼 神 观: 敬而远之,关注人与社会
(一)孔子其人
(春秋)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其说
核心:仁、礼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敬鬼神而远之
必修Ⅲ 文化史 第一单元
“什么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 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 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 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 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 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呢。
央视公布的调查结果:
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
6.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27张)(共27张PPT)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简介: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 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 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一、孔子的学说
1、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 “仁”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源;辨证法 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 化 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以无事取天 下”
老子的思想影响(如何评价?)
提示: 1、哲学思想: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 对中国文化(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 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无为而治”的主张有消极的因素
孔子周 游列国
孔子拜谒老子
《道德经》石刻书法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二、老子的学说
秋时期楚国人, 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老子的学说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1.“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
我读《论语》之——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020/5/14
长子一中宋丽琴
思想:
孔子思想核心: “礼”
我读《论语》之——礼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载,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2020/5/14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课件

C
A.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B.孔子要求恢复西周
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
贵族子弟
D.孔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
4、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
要内容是
A
“仁者爱人” “克已复礼” “敬鬼神而 远之” “守静”
24
练习:单项选择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孔子对“仁”的学说的解释,不包括 A.仁者爱人
D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恭、宽、信、敏、惠
D.民贵君轻
25
3、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想家,楚国人,周王室管理典
藏的史官。他对后世的影响主
要是著作《道德经》,他开创
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18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有一座老子的石 刻雕像,老子叫李耳
19
(二)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20
(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 立的,但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件(共24张PPT)

A、新兴地主的要求 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 C、手工业者的要求 D、富裕商人的要求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导言
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 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 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 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 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简介:
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孔子 的思想不符合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 ຫໍສະໝຸດ 需要,因而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汉武帝以后: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 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封号
汉代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先师”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 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导言
与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不同,中国文化 明显呈现出多元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 释、道三家影响最大,她们之间既互相排斥 又相互渗透,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色。 其中儒、道两家思想都形成于春秋时期,创 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了解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简介:
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孔子 的思想不符合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 ຫໍສະໝຸດ 需要,因而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②汉武帝以后: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 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封号
汉代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 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清世祖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先师”
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3、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万物的本原 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 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孔子和老子》课件(共25页)

1.“道”的哲学概念 2.辩证法思想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历史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探讨宇宙 起源的哲学家;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哲 学、伦理学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 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柔克刚
以德抱怨
大智若愚
知人者智 天网恢恢
深藏若虚
自知者明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千里之行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教学对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习方法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2、成就总结:
六经:《诗》、《书》、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 扩大教育范围,促进社会发展。(平民化) 《礼》、《乐》、《易》、 《春秋》 总结了一套先进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欲擒故纵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思想核心:“仁”和“礼” 政治:“为政以德” 以“礼” 治国 教育:有教无类 哲学:“道” 辩证法思想
政治:“无为而治”
作业: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 的是( ) A、“仁”和“礼” B、 “仁”和 “德治” C、“克己复礼” D、 “忠恕”之道 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的统 治秩序自相矛盾的是( ) A、有教无类 B、知之为知之 C、学而不思则惘 D、因材施教
言, 非礼勿动。”
讨论: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2) 运用“仁”和”礼”的表现: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对于统治阶级: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 ——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即“德治” 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 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 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课孔子与老子课件(29张)

解析:本题以孔子与弟子的谈话为切入点,实际考查孔子的 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信息“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以看出,其表达 的核心为“仁”,只有“仁”才能“行恭、宽、信、敏、惠 五者于天下”,因此,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一、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体现的人文思想 1.孔子的思想体系 (1)核心是“仁”“礼”。 (2)政治思想: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和任意刑杀,这是“仁”在政治上的体现。 (3)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贵贱贫富,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 (4)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保证“仁”。 (5)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 态化。
[探究问题] (1)史料一说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内 在关系?史料一中“克己复礼”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史料二,说明孔子学说最终成为“国家教义”的原因。 提示:(1)核心是“仁”和“礼”。“礼”是实现“仁”的手 段,“仁”是“礼”的目的。实质是恢复西周的等级名分。 (2)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原则;提供一门官场哲 学。
2.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 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 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 成员素质的提高。
二、解析与探究(教材P5) 对比以上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 提示:材料一认为“上帝”了解人民的疾苦。材料二剔除了 “天命”的绝对权威,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没落奴隶主 贵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材料三反映了 孔子并不否认天命的存在,但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优质课件(36张)(共36张PPT)

以上资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互相转化。
无为而治
【板书设计】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4、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老子及其思想
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 作用, 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礼 孔子学说之
仁
爱忠 人恕
正周 名礼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周礼》中,把所有仪礼概括为“五礼”,即:祭 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在各种典礼、仪式 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 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 疏礼。,周礼。 (实质: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孝,仁之本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 孔子学说之
爱忠
仁 人恕
仁的表现:
孔子像
对个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 人际关系:。 对统治者: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 意刑杀。
仁 孔子学说之
爱
仁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孔子像
体现了人本思想,对调整人际关系,稳
不去干涉它)。 ” ----天道自然无为
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无形无 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无为的自然本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 家。他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板书设计】
一、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主要活动和历史地位
(二)孔子的思想
1.“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4、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老子及其思想
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 作用, 对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的形成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礼 孔子学说之
仁
爱忠 人恕
正周 名礼
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周礼》中,把所有仪礼概括为“五礼”,即:祭 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在各种典礼、仪式 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 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 疏礼。,周礼。 (实质: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孝,仁之本也。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 孔子学说之
爱忠
仁 人恕
仁的表现:
孔子像
对个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 人际关系:。 对统治者: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 意刑杀。
仁 孔子学说之
爱
仁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孔子像
体现了人本思想,对调整人际关系,稳
不去干涉它)。 ” ----天道自然无为
老子所说的“道”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无形无 迹,玄妙莫测,是无意志,无为的自然本体。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 家。他否定天命权威,崇尚自然,要求人们顺应自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孔子与老子(共38张PPT)

《论语》之 “礼”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周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他主张如何实现“礼”?
“克己复礼” 、“正名”
《论语》之 “德”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
儒学创立
成为显学
确立正统 思想地位
发展到理 学新阶段
批判继承 传统儒学
3、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 视;后经历代学者发扬和统治者改造,逐渐形成 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积 (2)国内:对我国的政治、伦理、文化和民族 极 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六
经《论 语》)
(4)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
“仁” 爱人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百姓: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 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如何实现”爱人“
忠 尽心为人,尽力为人谋,心无二心
恕 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世界文化遗产——孔 府、孔庙、孔林 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
第一课 孔子与老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思想家、 (1)思想核心:
政治理 “仁” 爱人
论家、 “礼” 克己复礼 教育家,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
堂
导学一 孔子“仁”的思想
导
学 材料一 《论语》“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栏 目
所不欲,勿施于人。
链
接
材料三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材料四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
仁矣。
接
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
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天子的八佾舞,在孔子看来,严重违背了礼乐制度, 栏
目
如果这个都能容忍,那么还有答案:C
例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
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
适的是( )
栏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目 链
说乎
接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
材料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拱之。”
栏
目
——《论语·为政》
链 接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
提示:(1)“仁”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其实现
栏
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
链
(2)政治主张上,“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 接
苛政和任意刑杀,即“为政以德”。
(3)社会关系上,“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4)地位:“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它对建立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栏
目
产生了深远影响。
链
接
导学二 老子的思想
材料一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链
接
自朴。”
问题1: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提示1:老子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指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二是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
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栏
而且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目
链
问题2:老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接
提示2:无为而治,效仿自然。
栏
答案:B
目 链
接
例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
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
栏
A.“仁政”的主张
目 链
B.爱惜民力的主张
接
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解析:为了巩固分封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
周朝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鲁国大夫居然用
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栏 目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多
链 接
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解析:当今世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
“仁”和“德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全面获取题干信息,名
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本题容
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只关注孔子名言,而忽略开
栏
目
幕式主题。
链
答案:D
接
例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
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栏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
目 链
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
接
来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
无类。”后一个问题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
栏
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目 链
答案:“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
栏
“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目
链
2.孔子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现代同步的精神。 接
3.孔子“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
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
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典题 剖析
例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
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
然”,顺应自然。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栏 目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链
接
斯不善已。
材料四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材料五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材料六 《道德经》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栏 目
提示: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
(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点:孔子重视“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栏
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目 链
研究重心: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
老子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课堂 归纳
孔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1.孔子“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
导学三 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栏
材料二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目
链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接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老子政治
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二人在研究重心上的不同。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课
堂
导学一 孔子“仁”的思想
导
学 材料一 《论语》“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
栏 目
所不欲,勿施于人。
链
接
材料三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材料四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
仁矣。
接
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
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天子的八佾舞,在孔子看来,严重违背了礼乐制度, 栏
目
如果这个都能容忍,那么还有答案:C
例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
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
适的是( )
栏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目 链
说乎
接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
材料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拱之。”
栏
目
——《论语·为政》
链 接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理解孔子
“仁”的思想。
提示:(1)“仁”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其实现
栏
途径是“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
链
(2)政治主张上,“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 接
苛政和任意刑杀,即“为政以德”。
(3)社会关系上,“仁”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
(4)地位:“仁”是孔子政治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它对建立和谐社会,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 栏
目
产生了深远影响。
链
接
导学二 老子的思想
材料一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链
接
自朴。”
问题1:老子作为哲学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提示1:老子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一是指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二是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辩
证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栏
而且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目
链
问题2:老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接
提示2:无为而治,效仿自然。
栏
答案:B
目 链
接
例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
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
栏
A.“仁政”的主张
目 链
B.爱惜民力的主张
接
C.“克己复礼”的主张
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
解析:为了巩固分封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
周朝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鲁国大夫居然用
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
栏 目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 500多
链 接
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解析:当今世界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而孔子的
“仁”和“德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全面获取题干信息,名
言要与书博会的主题相一致,所以选②④。本题容
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只关注孔子名言,而忽略开
栏
目
幕式主题。
链
答案:D
接
例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
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栏
材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
目 链
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
接
来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
无类。”后一个问题实际上问的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
栏
重大意义,属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忆教材即可。
目 链
答案:“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
栏
“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
目
链
2.孔子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现代同步的精神。 接
3.孔子“礼”的思想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
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
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典题 剖析
例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
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早在1988
然”,顺应自然。
材料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栏 目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链
接
斯不善已。
材料四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材料五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材料六 《道德经》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栏 目
提示:相同点: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
(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点:孔子重视“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
栏
杀;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目 链
研究重心: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
老子侧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课堂 归纳
孔子政治思想的评价
1.孔子“仁”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
导学三 比较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栏
材料二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目
链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接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比较孔子与老子政治
主张的异同,并分析二人在研究重心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