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叙事语境下解读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合集下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_托尼_莫里森的小说_宠儿_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_托尼_莫里森的小说_宠儿_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的黑人代际间创伤研究黄丽娟陶家俊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代际间幽灵创伤研究视角,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中黑人代际间幽灵创伤造成的母爱之痛、两性爱之痛和姐妹爱之痛,揭示黑人小说叙事与黑人创伤历史、其它黑人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

《宠儿》是对黑人创伤文化和历史的记载,在黑人代际间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它用创伤叙事方式来重述黑人悲悼创伤、建构自由黑人新的文化共同体的历史。

关键词:代际间幽灵创伤叙事悲悼《宠儿》作者简介:黄丽娟,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陶家俊,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西方批评理论博士后,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小说和西方文论。

Title:The Unbearable Agony in Life:A Study of the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stud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umatic agony caused by maternal love,heterosexual love and sisterly love owing to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in Toni Morrison’s novel Beloved,revealing its homogeneous intertextu-al connection with black traumatic history,other black spiritual autobiographies and historical questionings.Beloved is an account of black trauma culture and history,having unique function and value in working through black transgenerational trauma.It retells the history of mourning trauma and constructing the new cultural communal bound among free blacks in the form of trauma narrative.Key words:transgenerational phantom trauma narrative mourning BelovedAuthors:Huang Lijua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and a Ph.D.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Her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Email:huanglijuan_sy@yahoo.cn Tao Jiajun is profes-sor and Ph.D.supervisor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and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His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English novel and Western critical theory.Email:taojiajun@bfsu.《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第五部小说。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

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托尼?莫里森小说叙事艺术--关于《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的一种解读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105摘要托尼·莫里森(1931一)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非裔美国女作家,因其卓越的创作才华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

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莫里森是一位叙事艺术的大师。

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她总能成功地选择并运用最恰当的写作手法来服务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选择莫里森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来研究该作家如何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来深化小说的主题。

本论文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生平成就以及其三部作品,即《最蓝的眼睛》、《宠儿》和《苏拉》。

第二章主要分析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运用的多重叙述声音及人物故事对比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通过特定的叙事手法表明审美标准本应是多元的一少部分黑人内化白人标准是极其有害的。

第三章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哥特式叙事以及内心独白等手法,说明小说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揭示黑人在惨绝人寰的奴隶制下扭曲的心灵,并且指出只有当黑人相互袒露心灵才能治愈伤害。

第四章讨论小说《秀拉》中运用环形叙述和反讽等手法,说明小说家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叙述一个叛逆的黑人女性成为黑人社区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的故事。

最后一章为结论,对以上章节所讨论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说明在莫里森自己的小说中总能通过将叙述手法与小说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叙事艺术很好地服务于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罩森,《最蓝的眼睛》,《宠儿》,《苏拉》,叙事艺术。

叙事策略AbstractToniMorrison(1931-)isthemostprominentandsuccessfulAfricanAmericanwomanwriterofthe20thcentury.ShereceivedtheNobelPrizeforliteraturein1993forherexcellentachievementsinwriting,andhasremainedthefirstandonlyAfricanAmericanwomantowinthisaward.Asagiftedwfiter’Morrisonisamasterwiththeartofnarration.Inhernovels,sheunfailinglyemployswritingtechniquesthatbestservehermessage.Inthisthesis,Itakealookatthreeofhernovels,namely,TheBluesteye,BelovedandSula,andexaminethewayinwhichMorrisonUSeSdifferentnarrativedevicestofacilitatethecommunicationofherthemes.Thisthesisisdividedintofivechapters.ChapterOneistheintroduction,whichincludesabriefsurveyofToniMorrison’Swritingcareerandherthreebooks,TheBluesteye,SulaandBeloved.ChapterTwoanalyzestwonarrativetechniquesusedinTheBluesteye.Theyaretheuseofmultiplenarrativeperspectivesandthepresentationofcontrastinglifestoriesinthenovel.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indicatesthestandardofbeautyshouldbedifferentindifferentpeople’Seyes.Itisharmfulforblackpeopletointernalizewhitebeautyastheonlystandard.ChapterThreediscussesthetwonarrativetechniquesinBeloved.ByemployingtheGothicmodeofnarrationandtheinteriormonologue,Morrisonshowsreadersthedistortedpersonalityandtraumatizedheartsofblackpeoplebroughtbyslavery.AndMorrisonalsoindicatesthatonlywhenblackpeopleopentheirheartstoeachotherCantheyfindtrueloveandhavetheirspirit"saved.ChapterFourgivesasurveyofthenarrativetechniquesexploitedinSula,whicharecenteredaroundtheuseofcircularstructureandirony.Byemployingthesetwonarrativetechniques,MorrisonshowsUSthatarebelliousblackwomancanbesupportivetohercommunityatthemostimpossibletimes.Throughirony,Morrisonalsoreinforcesthethemeofthenovel,whichis:appearancescallbedeceptive.ThelastchapteristheconclusioninwhichIcontendMorrisonisanarrativeartistwhosenovelsstandconsistentlyasacombinationofnarrativetechniquesandthematiccontents.AndIbelievethatthisresearchwillhelpnotonlytodeepenourunderstandingandappreciationofMorrison’Sfiction,butalsotosuggestanewwayofstudyinghernovels.Words:TolliMorrison,TheBluesteye,Beloved,Sula,artofnarration,narrativeKeystratigiesAcknowledgementsItisimpossibleformetocompletemystudyasanMAcandidateatSoochowUniversitywithoutthehelpofmanypeople.WangLabao,isthemostimportantAmongthosepeople,mysupervisor,Professorone.Hisconstantencouragementhasnourishedmeinmystudy.Hisinstructionandeachstageofthewritingprocesshavehonedmyresearchskills·Asastrictguidanceatmentoranddevotedscholar,hehassetagoodexampleformeandtaughtmethingsnotlimitedtoliteratureonly.1wishtoextendmysincerethankstohimforallthathehasdoneforme.MygratitudealsogoestOProfessorZhuXinfu,ProfessorXuQinggenandProfessormewithaclearandsystematicHongQingfuwhohavehelpedbyequippingitistostudyEnglishandAmericanliterature.PreciousadviceunderstandingofwhatfromProfessorZhuXingfuinparticularhasbenefitedmeimmeasurably.AndIammesomuchgratefultoProfessorSongYanfangwhosethought-provokinglecturestaughtaboutliterarytheory.Thewritingprocesswouldbemorechallenginghaditnotbeenfortheunfailingfrommygoodfriends.AndIalsowishtothankmyfamilyforunderstandingandsupporttheirunswervingconfidenceinmeandunconditionallove.ChapterOneIntroductionChloeAnthonyWofford,laterknownasToniMorrison,wasborninLorain,Ohio,onFebruary18,1931.Shewasthedaughterofashipyardwelderandareligiouswomanwhosanginthechurchchok.MorrisonhadasisterLoisandtwoyoungerbrothers,GeorgeandRaymond.HerparentshadmovedtoOhiofromtheSouth,hopingtoraisetheirchildreninallenvironmentfriendliertoblacks.DespitethemovetotheNorth,theWoffordhouseholdwassteepedintheoraltraditionsofSouthernAfricanAmericanandstoriesofChloeWofford’Schildhoodundoubtedlycommunities.Thesongsinfluencedherlaterwork;indeed,ToniMorrison’SoeuvredrawsheavilyupontheoralartformsofAfricanAmericans.AlthoughToniMorrison’Swritingisnotautobiographical,shefondlyalludestoherpast,”Mybeginningsarealwaysthere…Nomatterwhat1write,Ibeginthere….It’Sthematrixforme….Ohioalsooffersanescapefromstereotypedblacksettings.Itisneitherplantationnorghetto."(Watkins,1994:20)ToniMorrison’Swritingwasalsogreatlyinfluencedbyherfamily.HergrandparentshadrelocatedtoOhioduringthenationalmovementofblacksoutoftheSouthknownastheGreatMigration.Hermother’Sparents,AredeliaandJohnSolomonWillis,afterleavingtheirfarminAlabama,movedtoKentucky,andthentoOhio.Theyplacedextremevalueintheeducationoftheirchildrenandthemselves.JohnWillismughthimselftoreadandhisstoriesbecameinspirationforMorrison’S跖愕ofSoloman(1977).ChloeWoffordwasanextremelygiftedstudent,learningtoreadatallearlyageanddoingwellatherstudiesatanintegratedsch001.Morrison,whoattendedHawthorneElementarySchool,wastheonlyAfricanAmericaninher1stgradeclassroom.Shewasalsotheonlystudentwhobeganschoolwiththeabilitytoread.BecauseshewasSOaskedtohelpotherstudentslearntoread.Shefrequentlyworkedskilled,shewasoftenwiththechildrenofnewimmigrantstoAmerica.1ChloeWofford’Sparents’desiretOprotecttheirchildfromtheracistenvironmentoftheSouthsucceededinmanyrespects:racialprejudicewaslessofaprobleminLorain,Ohio,thanitwouldhavebeenintheSouth,andChloeWoffordplayedwitharaciallydiversegroupoffriendswhenshewasyoung.Inevitably,however,shebegantoexperienceracialdiscriminationassheandherpeersgrewolder.Shegraduatedwithhonorsin1949andwenttoHowardUniversityinWashingtonD.C.AtHoward,shemajoredinEnglishandminoredinclassics,andwasactivelyinvolvedintheaterartsthroughtheHowardUniversityPlayers.ShegraduatedfromHowardin1953withaB.A.inEnglishandanewname:ToniWofford(Tonibeingashortenedversionofhermiddlename).ShewentontoreceiveherM.A.inEnglishfromCornellin1955.AfterteachingforsometimeatTexasSouthernUniversity,shereturnedtoHowardUniversityandmetHaroldMorrison.Theymarried,andbeforetheirdivorcein1964,ToniandHaroldMorrisonhadtwosoils.Itwasalsoduringthistimethatshewrotetheshortstorythatwouldbek:omethebasisforherfirstnovel,TheBluesteye.In1964,shetookajobinSyracuse,NewYork,asanassociateeditoratRandomHouse.Theresheraisedhersonsasasinglemom,andcontinuedtOwritefiction.In1967,shereceivedapromotiontosenioreditorandgotamuch-desiredtransfertONewYorkCity.TheBluestEyewaspublishedin1970.Thestoryofayounggirlwholoseshermind,thenovelwaswellreceivedbycriticsbutfailedcommercially.Between1971and1972,MorrisonworkedasaprofessorofEnglishfor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atPurchasewhileholdingherjobatRandomHouseandworkingonSula,anovelaboutadefiantwomanandherrelationswithotherblackfemales.Sulawaspublishedin1973.Theyears1976and1977sawMorrisonworkingasavisitinglectureratYaleandworkingonhernextnovel,SongofSolomon.Thisnextnoveldealtmorefullywithblackmalecharacters.AswithSula,Morrisonwrotethenovelwhileholdingateachingposition,continuingherworkasaneditorforRandomHouse,andraisinghertwosons.SongofSolomonwaspublishedin1977andenjoyedbothcommercialandcritic,.al。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自我成长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自我成长

从莫里森《宠儿》看黑人的自我成长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长篇小说中最成熟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莫里森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一位生活在奴隶制度下的黑人妇女进行了详细的描绘——黑暗的压迫使得母亲做出了弑婴的行为,小说用艺术形式再现了人性的光芒。

本文以《宠儿》为例,通过分析奴隶制下黑人的悲惨命运以及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来阐述黑人的成长过程,并分别从黑人身体自我成长、黑人社会自我成长和黑人心理自我成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促进读者对“黑人自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理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自我成长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作为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秀拉》、《最蓝的眼睛》、《宠儿》曾多次获得多项大奖,其中《宠儿》更是以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如诗般的文字画面以及对黑人生活的真实描写,先后获得了种族关系图书奖、普利策奖和美国图书评论奖。

尽管莫里森顺利地读完了大学,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而作为一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编著黑人历史、讲述黑人文学就成了她毕生的事业。

《宠儿》作为黑人对奴隶制度的控诉,在这个诉说过程中,黑人忘掉了过去,在心灵创伤的愈合过程中实现了身体、社会和心理的自我成长。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作品的叙事中采用多视角、空间错位、时序颠倒、语境变换、虚实相生和历史与神话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黑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重新构建。

一《宠儿》概况尽管《宠儿》是以小说的形式发表,但这部小说的创作灵感却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莫里森作为一位黑人女作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古典文学以及小说的研究使得她曾担任过出版社的编辑,在一天上班的早上,她在简报上看到一则关于黑人妇女的报道,报道上讲述了一位黑人女奴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避免重复奴隶的悲剧亲手结束了孩子的生命。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 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黑人女作家,她主要关注 “种族”和“女性”这两大 主题,从女性的角度细致地 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种族 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给予黑 人女性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 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 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 阔领域。”在《宠儿》中, 作者用残酷的故事阐释了夹 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 特的自我意识并以此探求黑 人女性的出路,展现了她作 为女性主义者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创伤与生存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

创伤与生存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
[ 1] 7 。虽然神 背上的皮肤像块搓衣板似的起 伏 不 平 ”
的叙述者 , 它在小 说 中 无 处 不 在 , 从 出 场、 在场到退 自始至终贯穿整部小说 , 小说中所有的叙述都源 场,
[ 5] 。故事中的 于并最终指 向 这 个 死 去 女 婴 的 鬼 魂 ”
丧失了 经麻木使塞丝像丧 失 了 她 的 肉 体 感 觉 一 样 , “ 想象力 、 记忆和情感 , 但是 , 塞丝后背的树形图案见 证了白人男性奴隶主对黑人女性肉体和自然母性的 践踏与蹂躏 , 也是她 为 捍 卫 孩 子 的 生 命 和 母 亲 的 尊
[ 1] 2 3 ‘ 。 ” 噢, 主啊 , 姑娘 ’ 说不出话来 :
白人女孩把疤痕比喻成一棵繁花盛开的樱桃 树, 保 罗 ·D 认 为 这 疤 痕 是 一 件 由 金 属 匠 饱 含 激 情 刻意制作的装饰品 , 祖母觉得这疤痕是一朵盛开的 蔷薇 。 但是 , 不论作 者 以 多 么 美 丽 的 辞 藻 来 描 写 这
收稿日期 : 2 0 1 2 1 0 2 1 * - -
疤痕 , 都无法令人忘记当初黑人遭受的压迫和痛苦 。 当时塞丝受到 “ 学校老师 ” 即奴隶主非人性的羞辱和 迫害 , 被其用皮鞭 打 得 皮 开 肉 绽 。“ 学校老师” 认为 于是像对待动物一样拿他们的 黑人属于劣等种族 , 身体做实验 , 并让自己的侄子们去吮吸塞丝的乳汁 , 用绳子测量黑人的头 、 鼻子和屁股 , 以证明黑人只有 普通动物的属性而没有人的属性 。 而作为黑人奴隶 的塞丝面对这种羞辱 , 实在不堪忍受 , 但又别无办法 。 长 期 的折 磨 使 得塞 丝 对痛 苦 似 乎丧 失 了 感 觉,
托尼 · 莫里森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 人女作家 , 也是 当 代 美 国 黑 人 文 学 的 代 表 作 家 。 托 尼 · 莫里森的作品大多从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实生 其小说 《 宠儿》 是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女性 活中取材 , 苦难的力作 。 小说叙述了黑人妇女塞丝为了让自己 在无奈与 的孩子不再重复自 己 做 奴 隶 的 悲 惨 命 运 , 绝望之际被迫亲手杀死了刚刚会爬的女儿宠儿 。 在 这部作品中 , 托尼 · 莫 里 森 将 奴 隶 制 度 下 黑 人 妇 女 所受的伤害通过表征身体创伤的 “ 疤痕 ” 和象征精神 创伤的鬼魂揭露出来 , 并通过祖母 、 塞丝以及丹芙这 探索了一条黑人女性的觉醒 三位女性的不断努 力 , 之 路, 批 判 了 万 恶 的 奴 隶 制, 肯定了美国黑人的 力量 。

黑人历史铸造的心灵永久的“墓碑”——《宠儿》心理创伤解读

黑人历史铸造的心灵永久的“墓碑”——《宠儿》心理创伤解读
现 在 渎者 面 前 。 小 说 中 死婴 的鬼 魂 正 是 塞 斯 和所 有 知情
美 国黑人作家托尼 ・ 莫里森因其作品 中发人深省 的 主题 , 技高一筹的叙 事策略和诗化 的语言而 于 19 成 9 3年 为第 一 位 获 得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 美 国 黑 人 女 作 家 。作 为 一 名黑人女作家 , 她对美 国文学 和世界 文学最 为重要 的贡 献体现在 : 她在作品 中为美 国黑 人 以真实 的有 血有 肉独 立 种族 的身 份 成 功 地 开 垦 了 一 片 独 立 的文 化 领 地 , 人 黑 在 其 小 说 中不 再 是 被 边 缘 化 失 语 的 低 等 民族 。她 凭 借 自 身 黑人 女 性 的生 活经 历 来 抒 写 美 国非 裔 种 族 的文 化 和 历 史, 积极探索黑人经受 的种族压 迫所带来 的巨大的种 族 创伤 , 以及为求得生存所作出的复杂而艰难 的生活抉择 。 《 宠儿》 则是一部充分体现 了作者写作意图的上乘之作 。 种族压迫下形成 的创伤使得受虐者变成施虐者
关键词 : 创伤 ; 史体验 ; 历 中心叙 事; 宏大叙 事
中 图分 类号 : l.7 I 2 o4 7 文 献标 识码 : A 所 有 黑 人 同胞 。 二 创 伤 的 体 现一 虚 无 与真 实 交 替 小 说 一 开 始 就 向读 者 展 现 了一 个 14号 社 区 的 所 有 2 黑 人 处 在 死 婴 魂 灵 出 没 的 阴 霾之 下 的状 况 。小 说 采 用 的 闪 回叙 述 能 让 渎者 感 受 到 塞 斯所 饱 受 精 神 创 伤 的 心 理 历 程 , 会使 得 塞斯 无 以 言 说 的 痛 苦 经 历 通 过 幻 象 再 次 展 它
生 。 ”
遭 受 了 莫 大 屈辱 创 伤 的塞 斯 成 为 了种 族 压 迫 下 的 受 害 者 和牺 牲 品 。强 烈 的无 助 感 和 无 力 感 吞 噬 着 这 样 一 位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索 爱复 仇 、幻 灭 空 寂 的 宠 儿 也 是作 者 极 力 表 现 的 女 性 形
会 的最底层 , 是美国社会 中最沉默 , 最无助 的群体 。《 宠儿》 讲
述 了 女 黑 奴 塞 丝 怀 着 身 孕 只 身 从 肯 塔 基 的 奴 隶 庄 园 逃 到 俄
亥 俄 的辛 辛 那 提 , 奴 隶 主追 踪 而 至 。为 了不 使 儿 女 重 复 自己
创伤叙事语境下解读托尼 ・ 莫里森的《 宠儿》
郑 爽
( 皖西 卫 生 职业 学 院 护 理 系 , 安徽 六安 2 3 7 0 0 0 )

要: 黑 人 女 作 家托 尼 ・ 莫里森流传于世的作品《 宠儿 》 , 叙 述 了女 黑 奴 塞 丝 为 了不 使 儿女 重 复 自 己做 奴 隶 的
己母 亲 与 男 友保 罗 的感 情 。在 宠 儿 面 前 ,塞 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次迷 失 了 自 我. 一心 想 着 补 偿 。 但 是 宠 儿 最 终 在 黑 人 女 同胞 们 嘹 亮 的歌 声 中 消失 得 无 影 无 踪 。 宠儿 无 疑 是 黑 人 女 性 为 确 立 自己 的 主体
意识 而 抗 争 的 最 佳 历 史象 征 。 代表着” 六 千 万 乃 至更 多 的 ” 网 黑 人 魂灵 及 那 段 不 肯 回 首 的 过往 。 最 后 是 走 出阴 影 、 成 熟 坚定 的
象。 宠儿 无 疑 是 最 具 象 征 性 意 义 的 人 物 。 被母亲杀死后 , 她 幻 化成鬼魂 . 以 一 个极 尽索 取者 的姿 态 出现 在 蓝 石 路 1 2 4号 。 她
先 后 吓 跑 了 两个 哥哥 , 间 接 害 死 了 自己 的祖 母 贝 比 , 离 间了 自
做 奴隶 的悲惨命 运 。她毅然杀 死 了 自己刚 刚会爬 的幼女宠
三、 创 伤 记 忆
《 宠儿》 以1 8 7 3年的美国重 建时期为背景 , 详 述了一段在
白人 压 迫 下 的 鲜 血 淋 淋 的 黑人 历 史 。 奴 隶 制 已伴 随着 1 8 6 3年
小说塑造了四位女性形象:塞思 的婆婆 贝比・ 萨格斯、 塞
丝、 塞 思 的 两个 女 儿 : 宠儿 和丹 芙 。这 几 位 黑 人 女 性 虽 然都 生 活 在 美 国社 会 的 最 底 层 , 饱受苦 难 , 但 是 她 们 对 命 运 不 同 的 处 理 方 式依 然 展 现 出 不 同 的形 象 特 征 。 贝 比・ 萨 格 斯 是 苦 难 最 重 也 是 觉 醒 最 迟 的黑 人 女 性 的代 表 。贝 比 ・ 萨 格 斯 自出 生就 成 为奴 隶 , 直到 6 0岁 时 , 才依靠 自 己儿 子 出卖 自己 的劳 力换 来些 许 “ 自 由” 。[ 1 ] ( P I 2 0 ) 萨格 斯 无 疑 是
丹芙。 将 宠 儿 冤 魂 驱离 、 化解的关键人物 , 无 疑 是 丹荚 。 不 仅 如 此. 丹芙还打开了“ 孤岛” 蓝石路 1 2 4号 与 外 界 联 系 的 大 门 , 突
破 封 锁 的藩 篱 。 丹 芙 无 疑 是 具 有 希 望 的一 代 黑 人 女 性 代 表 , 她 们主体意识强烈 , 不 沉 湎 于 过 去 悲 痛 的历 史 之 中 , 善 于 团结 , 以一 种 崭新 的姿 态 出现 在 历 史 舞 台 上 。
J u 1 . 2 0 1 4
第 1 1 卷 第 7期
o u m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v f o E c o n o m i c s ( H u m a n 逊塑 坠 曼 i 曼 璺 塑 !
! ! : . :
儿 。十 八 年 后 , 奴隶制早 已废除 , 而 被 她 杀 死 的 女 婴 还 魂 归 来, 和塞丝 、 塞思的婆婆 贝比 ・ 萨格斯 、 塞 丝 的 女 儿 丹 芙 以及
塞 丝 的情 人 保 罗 ・ D共 同生 活 在 蓝 石 路 1 2 4号 。 她 以 自己 的 出 现E t 夜 惩罚 母 亲 当年 的行 为 ,不 但 加 倍 地 向母 亲 索 取 着 爱 ,
悲惨 命 运 , 毅 然 杀 死 了 自己 的 幼女 宠儿 。十 八 年 后 , 奴 隶 制 虽 已废 除 , 但 宠 儿 还魂 归 来 , 不择 手段 地 扰 乱 和摧 毁母 亲
刚 刚回 暖 的 生 活 。 最后 塞 丝被 她 的 另一 个女 儿 丹 芙 和 一群 黑人 所拯 救 。本 文 通 过 创 伤 叙 事 语 境 解 读 该 小说 , 探讨 黑
于 没有 融 入 当地 黑 人 社 区 。 塞思遭到孤立。
《 宠儿》 创作 于 1 9 8 7年 , 是 依 据 真 实 故 事 为 灵 感 而 创 作 的 。在 以男 权 为 主 导 和 以 白 人 为 上 等 人 的 时代 , 黑 人 女 性 就
是 附属 品 , 她们 带 着 种 族 歧 视 和 性 别 歧 视 的双 重 镣 铐 , 在 社
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格斯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共同生活在蓝石路124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2 0 1 4年 7月
湖 北 经 济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人 如 何 努 力 追 溯本 种 族 的 历 史 , 不 断抗 争 , 探 寻 未 来 出路 的 心路 历 程 。 关键词 : 形象 ; 历 史; 记 忆; 希 望


序 言
她 不愿 自己 的孩 子 再 遭受 与她 同样 的不 幸 ,遂 即 将 年 仅 两岁 的 女儿 杀 死 , 以极 端 自残 的方 式 反 抗 不 公 正 的 制度 。然 而 , 由
甚 至 纠 缠 和 引诱 包 罗 , 不 择 手 段 地 扰 乱 和 摧 毁 母 亲 刚 刚 回 暖
的 生 活 。经 过一 系列 的情 感 纠 葛 。 塞 丝 被 她 的另 一 个 女 儿 丹 芙 和 一 群 黑 人所 拯救 。通 过 创 伤 叙 事 语 境 解 读 该 小 说 , 通 过 分 析 小 说 中 几 位 女 性 形象 、 创 伤 的 记 忆 和 未 来 的希 望探 讨 黑 人如何努力追溯本种族的历史 。 不 断 抗 争 探 寻 未来 出 路 的 心 路历程 。 二、 女性 形 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