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宠儿》文学分析——女性主义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文学史 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黑人女作家,她主要关注 “种族”和“女性”这两大 主题,从女性的角度细致地 剖析黑人女性所受到的种族 和性别的双重压迫,给予黑 人女性极大的关怀和帮助。 “身为黑人和女性,我能够 进入那些非黑人和非女性所 不能进入的情感与感受的广 阔领域。”在《宠儿》中, 作者用残酷的故事阐释了夹 缝中生存的美国黑人女性独 特的自我意识并以此探求黑 人女性的出路,展现了她作 为女性主义者的执著追求。
关键词形象 作为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为我们讲述了塞丝 杀婴的故事,她塑造的不再是温良淑德的“家庭天使”,而 是在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下奋力抗争的“恶女人”,深刻地 体现了主人公的女性解放意识,也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女性主 义立场。 相比较而言,祖母贝比・萨格斯是一个极为传统的美国黑人 女性,她也有着所有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她曾说过:“在 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 死鬼的悲伤。”然而正是这样一个默默隐忍的女性,在“林 间空地”进行“布道”时,号召她的黑人同胞们热爱自己的 肉体,“比眼睛比脚更热爱。比呼吸自由空气的肺更热爱。 比你保存生命的子宫和你创造生命的私处更热爱,现在听我 说,爱你的心。因为这才是价值所在”。这种对身体的热爱 是对身体本能的爱抚和赞颂,是对黑人女性自身顽强生命力 的认知和感叹,更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
角度二:小说主题
小说一方面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 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 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 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然而在作者看来,女性主义者还应献身于黑人 的民族事业,维护民族的整体性。所以小说不 单单停留在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 压迫,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写女性经验,在抨击 种族歧视的同时揭露性别歧视,或者主要反映 黑人妇女争取妇女平等权利的斗争 ——主题 升华

莫里森_宠儿_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莫里森_宠儿_中塞丝的悲剧性命运分析

外国文学研究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

她的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有的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有的闪耀着严肃理性的光辉。

她善于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令人深思感慨的悲剧性主题,表达她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宠儿》(Beloved)是她的著名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两部为《爵士乐》和《天堂》),也是她的长篇代表作之一,该作一出版就受到普遍赞誉,并使得她荣获普利策文学奖。

在《宠儿》中,莫里森舒缓地为读者展示出黑人女性塞丝(Sethe)的悲剧命运。

随着迷雾的层层拨开,塞丝杀婴这个血淋林的事件及其原委也逐步被揭示显露出来。

本文对《宠儿》中塞丝的悲剧进行分析探讨。

一、社会历史的悲剧莫里森本身作为一名黑人女性,深刻了解在美国社会中的非裔黑人艰辛痛苦的发展斗争史。

她本人曾在美国蓝登书屋出版公司担任编辑及高级编审,曾编辑《黑人之书》。

由此,她有机会收集整理了有关黑人生活的大量历史资料,她在《宠儿》中描述了塞丝做出非常之举——杀死自己的婴儿(“宠儿”),就根源于一定的历史事件进而产生了灵感,进行了创作。

塞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和历史的悲剧。

她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广大黑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处于弱势群体的黑人们饱受摧残,他们处于生存的边缘地带,而作为一名黑人女奴的塞丝,她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受到各方强权的极度挤压。

她不甘心永远处于被欺压被奴役的地位,终于决心逃离。

由于情形异常严峻,为了生存以及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将来再遭受奴役之苦,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她最终将自己的女婴杀死之后逃离了种植园。

塞丝是出于无奈才做出这样的残暴之举,她的这种行为引发了她以后的人生悲剧,而这悲剧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原因是最为直接的原因。

莫里森对“黑色”有着最真切的体会与感受,她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外在的肤色给黑人带来的心灵阴影。

她曾说过:“黑人,只因肤色与众不同,过去,被人看作奴隶,现在,成了贫困的象征。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格斯一共有八个孩子,但其中的七 个孩子都沦为奴隶制的牺牲品,被 迫离开了她。多年的奴隶生活禁锢 了她的思想,当她谈起自己的孩子 们,除了对奴隶制的恨以外,剩下 的就只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无能 和顺从。跟儿媳塞丝的母性相比, 以贝比•萨格斯为代表的这种母性 在黑人女奴中更为普遍。
在《宠儿》中,塞丝的弑婴行为 是畸形母性最显著的表现。塞丝在 辛辛那提与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她 的孩子们团聚在一起,沉浸在难得 的天伦之乐当中,度过了真正幸福 的二十八天。但不幸的是,这种幸 福很快就被追赶而来的“学校教 师”所打破。为了避免孩子重复自 己作为奴隶的悲惨命运,塞丝采取 了极端的行为,锯断了幼女宠儿的 喉咙。“我不能让这一切回到原来 的样子,我不能让她,也不能让她 们任何人生活在学校老师的手 下”。母性通常与无私的爱和牺牲 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一些极端的 情况下,被扭曲的母性却会导致残 酷的结果,塞丝弑婴便是最好的例 证。黑人女奴在奴隶主看来只是泄 欲的工具和生产劳动力的生育机 器,她们没有自由也无法享有做人 的基本权利,包括为人母的权利。 塞丝很爱自己的孩子,在她看来 “没有我的孩子,我就无法呼吸”。 在这种母爱的背景下,塞丝弑婴的 行为通过对母性极端否定的形式 更加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 的残酷。塞丝因为弑婴的行为而受 到了社区黑人的排斥,他们无法理 解她的疯狂举动,就连艾拉也说: “我没有朝自己孩子动锯子的朋 友”。而在塞丝看来孩子是自己生
女教育2049.14
论《宠儿》中的畸形母性
⑥王岚
内容摘要:《宠儿》是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好的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 一位黑奴母亲的弑婴故事。 本文着重分析了《宠儿》中畸形母性的表现,并对导致这种畸形母性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宠儿》畸形母性母爱奴隶制黑人社区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

托尼.莫里斯小说《宠儿》的多重主题《宠儿》这部小说中独立的人物叙述及意识创造出一种多元化主题,这种多元化有众多内涵,包括奴隶制、种族主义、丧失、愤怒、自由、母爱、过去、鬼神等等。

读者很难从小说当中迅速抓住一个一致且肯定的答案,从而导致不同的读者对小说角色的人物性格、过往经历做出不同的诠释。

在众多主题元素中,笔者认为奴隶制及其后果、母爱和对过去的回忆是小说最大的主题。

读完这部小说的人都无疑会认同“杀婴”是这部小说的中心,然而,正如文章中不同的角色,文章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什么是杀婴事件的导火索?后果如何?有些人认为奴隶制是导致此惨案的元凶,当时残忍的奴隶制迫使那个年纪的人们丧失理智,女主人公赛斯不惜杀死自己刚刚诞下的女婴,也不忍让她被奴隶主占有。

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赛斯丧失理智地杀死自己的女儿是源自其浓厚的母爱。

作为一个母亲,赛斯热爱她的孩子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正是这种极端的且畸形的母爱导致了杀婴事件的发生。

每个人在面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时候都会有这不同的态度。

像赛斯类型的人,会把自己局限在痛苦的过去,从不想象追求新生活;赛斯的儿子保罗把自己的过去收藏在一个盒子里,从未开启,直到宠儿的临世;而赛斯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却走出了象征着过去的124号房,去挽救自己的母亲,同时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

所有的小说人物在正确且勇敢得思考自己的过去之后,都得到了美好的未来。

1.奴隶与母性《宠儿》是莫里斯的第五部小说以及第一部历史小说。

通常她的著作均是描写当代话题的,然而这一次她试图描述的却是当代的一个问题——女性面临的问题——通过《宠儿》这部小说去追述历史。

小说涵盖了奴隶制的诸多方面,包括邪恶、性骚扰、强奸以及对奴隶的心理性毁灭。

作者托尼·莫里斯通过宠儿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对奴隶制产生毁灭性影响的生动人物。

在小说中对奴隶压迫的残酷效果上,奴隶制留下了一部让人留恋的、难以拭去的传奇故事。

母爱在小说中扮演重要角色。

魔鬼的行为 深沉的母爱——《宠儿》塞丝畸形母爱的解读

魔鬼的行为  深沉的母爱——《宠儿》塞丝畸形母爱的解读

但 是 ,当 “ 学校教师 ”带人来抓她和孩子们时 ,塞 “ 一个扛在肩上 ,一个夹在腋下 ,一个用手拎着 ,另 个则被她 一路 吼着 ,进 了满是 阳光 ,由于没有木头而
荣 和骄傲 , 都来 自母亲 。类似歌颂母爱 的文字数不胜数 。 ”
总之, 母爱是一 种强烈的情感 ,是人间最圣 洁、最崇高 、
第2卷 0
第6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o M d n n U i e S o r a f u a j a g n V l t 1 i ' iy
V .2 N 6 o1 0 o. Ju . 20 1 n 1
2 1 年 6月 01
文章编号 :10 .7 7 (0 )0 -0 70 0 88 1 2 1 60 7 .2 1
止未能 如愿 ,只有那个 刚会爬 了的幼女宠儿——被塞丝 用手锯割断 了喉咙 。十八年后 ,奴 隶制早 已废 除,而被
她杀死 的女 婴还魂归来 ,她 以 自己的出现 日夜折磨 和惩 罚母亲 当年 的行为 ,不但加倍 的向母 亲索取爱 ,甚 至纠
缠和引诱塞 丝的情人保罗 . D,不择手段 地扰乱和摧毁母 亲刚刚 丝在 “ 学校教师 ”带人追来后 ,在走投无路 的情况
《 宠儿 》是托妮 ・ 莫里森最好 的作品之一 , 讲述 了

下毅然杀死刚会爬 的幼女 宠儿 , 淋淋 的场 景以及塞丝 血
的绝望和扭 曲畸形 的母爱让读 者感 到惊心动 魄。塞丝残 酷 的弑婴行为 ,在她看来那是 爱的表现 ,是 唯一 能表 达 她浓浓 的爱 的方式 。通读小说 ,我们知道塞 丝对女儿 的 爱是无处不在 的。塞丝在逃亡途 中支撑她 的是要 给她 的 小女儿送去奶水 的信念 。 塞丝低 头看 着 自己的肚 子 , “ 摸 了摸。孩子死 了。她没死在夜 里 ,可孩子死 了。如果真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象征 着 塞 丝 那 不 堪 回 首 的 屈 辱岁 月给 她 留下 的 心灵 创 痛 和 难 以抹 去
的 阴影 。
另外 , 说 当 中 反 复 提 到 的 “ 2 ” 不 是一 个 偶 然 数 字 , 小 14号 并 而是 作者 巧借 这 个 数 字 隐 喻 了黑 奴 争 取 自 由的 艰 难 历程 。小 说 当 中提 到 的 14号 旧屋 是 俄 亥 俄 州 辛 辛 那 提 小 镇塞 丝 家所 居 住 的屋 子 。 里 2 莫
论托尼 ・ 莫里森 宠儿 中的魔幻
现 实 主义
包 金 平
托 尼 ・ 里森 是 当代 美 国 文 学 界 最 伟 大 的 小 说 家 之 一 。 她 在 莫 19 年 由于 《 儿 》这 部 作 品 而 获得 诺 贝 尔文 学奖 。她 成 为 当今 历 93 宠 史 上 获 此 殊 荣 的 第 一位 非 洲 裔 美 国黑 人 作 家 。迄 今 为 止 , 里 森 共 莫 创 作 了 八部 小 说 , 宠 儿》 《 是其 第 五 部 小 说 , 同时 也 被 认 为 是莫 里 森 最 成 熟 、 震 撼 人 心 的 代 表 作 品 。 她 的 长 篇 小说 《 儿 》于 1 8 最 宠 9 7年 出 版 。 书一 面 世 立 即轰 动 了整 个 美 国文 坛 , 获 得 1 8 的 美 国 普 此 并 9 8年 利 策 文 学奖 和 美 国 图书 奖 。 部 神 奇 的作 品被 公 认 为 是 美 国 文 学 史 这 上 的 里 程碑 ,同 时 也 奠 定 了 莫里 森 在 美 国文 坛 的地 位 。有 的 评 论 家 甚 至 认 为不 读 《 儿》 无 法 理 解 美 国 文 学 。 宠 儿 》 所 以具 有 如此 宠 就 《 之 强 大 的 震撼 力和 感 染 力 , 因为 作 者 在 创 作 过 程 当 中 根 植 于 本 土 文 是 化 并借 鉴和 运 用 了魔 幻 现 实 主 义 的 创 作 手法 , 思 想 和 艺 术 上把 黑 在 人 小说 推 向 了一 个 新 的 高度 。《 儿》 宠 的主 要 故 事情 节 取 材 于 一个 真 实 的历 史事 件 。小 说 的 女 主 人 公 黑 奴塞 丝从 旨塔 基 州 的名 字 叫 “ 甜 蜜之家” 的奴 隶主 种 植 庄 园 出逃 , 隶 主 寻 踪 而 至 , 了 使 女 儿 不 再 奴 为 重 复 自己 的命 运 , 丝 毅 然 锯 断 了刚 刚 会 爬 的 女 儿 的 喉 咙 。作 者 在 塞 这 部作 品 当 中完 全 打 破 了 生 与死 的 界 限,将 神 奇 与 现 实 ,事 实与 梦 幻,过 去 与 现 在 巧妙 的交 织 在 一 起 ,并 吸 收 非 洲 土 著 观 念和 神话 传 说, 形成 一 个 人 鬼 不 分 的童 话 世 界 , 而 深 化 了作 品对 主 题 的 反 映 。 从 本文 将 采 用 文 本 细 读 的方 式,从 魔 幻 现 实 主 义 这 一 创 作手 法 入 手 分 析莫里森的 《 宠儿 》 的魔 幻 现 实 主 义 表 现 手 法 和 现 实 意 义 。 中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

托尼·莫里森《宠儿》艺术特色探析摘要托尼·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小说《宠儿》被公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出版后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撰文来评论这部作品。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语言的隐喻性、叙事模糊性,以及非洲文化和《圣经》文化的结合三个方面来管窥这部作品,以期更好地挖掘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艺术特色隐喻模糊叙事非洲文化《圣经》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托尼·莫里森是非洲裔美国女作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作家。

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托尼·莫里森共创作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中第五部小说《宠儿》可以说是她的巅峰之作。

小说《宠儿》1987年出版后一周即列入《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三名,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提名,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1993年,莫里森凭借她构思独特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尼·莫里森之所以能得到世界文坛的公认和青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的作品常以女性的视角关注美国黑人女性的命运,进而转向关注美国黑人民族的种族命运。

莫里森以其锐利的笔触言说了美国黑人受奴役的历史,并以超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在历史上被压抑的种族在她的作品中发出来了自己的声音。

《宠儿》被公认为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而这部小说的灵感则来源于莫里森在兰登书屋编辑《黑色之书》的时候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黑色之书》是收集三百年来美国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而进行斗争的大型史料总集。

在编辑过程中,莫里森为一个宁可杀死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的黑人女奴所感动,于是,她围绕这一情节创作了小说《宠儿》,并且把黑奴弑子这一事件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

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个叫塞丝的黑人女奴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面临即将追踪而至的奴隶主,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